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自从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正式提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这一概念以来,内隐记忆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所重视。本文从内隐记忆的概念、研究方法、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
关键字:内隐记忆概念研究方法特点扩展
正文:
一、内隐记忆的概念
1925年,William Mcdougall最早使用“内隐”和“外显”
来描述不同的记忆形式。其后在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在词干补笔测验中对先前出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常人相当的水平。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对无意识记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985年,心理学家Graf和Schater 首次提出“内隐记忆”并将其定义为: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1993年,roediger将其定义为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是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之后,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家不断提出新的内隐记忆的概念如程序记忆、无意识记忆等。心理学者们对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内隐记忆的概念也就各不相同。中国的心理学家们也就内隐记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杨治良和郭力平等主编的《记忆心理学》提到内
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写到,与外显记忆相对,内隐记忆指人脑内部潜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一种无觉察的记忆,亦即不依赖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的一种自然的记忆。虽然每个心理学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了内隐记忆的本质特点。但由于除了对其本质特点的概述,有些概念定义过于宽泛笼统,这使得直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都没有一个界定清晰又被所有心理学人士认可的明确定义。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1、任务分离范式
早期内隐记忆的研究多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能间接的证明内隐记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1983年,tulving 提出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改变测验的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即是间接测验和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亦即任务分离范式。如果两种记忆任务的成绩分别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就暗示着这两种记忆任务分别独立的对应着不同的内部加工机制。早期大量的证明内隐记忆存在的试验都是属于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的。研究人员运用任务分离范式发现了两种记忆任务在很多因素上出现了分离如年龄,注意,加工水平等
等。但是,任务分离范式很难满足意识知觉测量的唯一性和充分性假设,难以证明无意识的存在和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是否有本质上的差别。
2、加工分离范式
20世纪90年代,jacoby等人提出并完善了加工分离程序范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他试图将两种记忆编码和提取过程来理解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差别。在加工分离程序中,jacoby巧妙的将再认中基于自动提取的熟悉性和意识性提取加工的成分分离出来,不仅是再认,其他的一些传统上认为的直接测验和简介测验都有可能包含自动提取和意识性提取两种加工过程。这样将测验中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分离开,并借用经典测验理论的公式来计算这两种影响,为内隐记忆的研究开拓的新的天地。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应用加工分离逻辑设计了一系列研究内隐记忆的试验。郭力平采用加工分离范式发现仅外显记忆有心境一致性记忆,而内隐记忆则没有。杨治良等人(1997)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成功地对社会性特征和非社会性特征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贡献进行分离,发现社会性信息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从而得出了“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的结论。钱琴珍(1999)以3-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具体、抽象图片两种材料,分别使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种方式,探讨不同年龄幼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
效果及特点,并发现各年龄组的幼儿对抽象图片的内隐记忆要明显由于外显记忆的效果,而且幼儿的两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3、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内隐记忆的神经机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研究发现,知觉性内隐记忆主要依赖于枕叶,可能与额叶,颞叶,基底核有关,概念性内隐记忆与左半球额叶区有关,再认的自动加工记忆和额叶,顶叶有关。
三、内隐记忆的特点
内隐记忆的概念根据研究者所采用的不同研究范式而有所不同,因此,内隐记忆的特点描述也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各不相同。内隐记忆的特点也都是在试验中与外显记忆的比较而提出的,包括知觉性内隐记忆,概念性内隐记忆,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两类间接测验下的自动加工记忆以及直接测验下的自动加工记忆。
国内外学者通过选择敏感变量观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研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发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很多水平上都是存在分离的,如年龄,智力,注意,加工水平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外显记忆会逐渐提高、稳定,然后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而逐渐衰退,但是内隐记忆却不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有所变动,似乎始终保持稳定。在对概念性内隐记忆的研究中发
现,编码阶段分散注意会降低类别范例的产生。心理学者们发现尽管内隐记忆并非完全独立于智力水平,但是较之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和智力水平的联系不甚紧密。在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的影响中发现,加工水平影响概念性内隐记忆但是不影响知觉性内隐记忆。人们还发现了其他许多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明显存在分离的因素。干扰对线索回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对无意识的词对补全则相对没什么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影响很大,对外显记忆几乎没有影响。刺激呈现时间和记忆负荷量不影响知觉性内隐记忆,但是影响外显记忆。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发现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所不同的脑功能区,为探索内隐记忆的特点提供了新的水平。
四、内隐记忆研究的扩展
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其在内隐学习和内隐的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研究。
1、内隐学习的研究
内隐学习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或者,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或复杂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它是基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发展而来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许多学者在有关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杨治良和叶阁蔚发现了内隐学习效应,即内隐学习优于外显学习的现象。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