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
在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考察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方面的影响。

实证结果发现,整体而言,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仍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层导致的教育差异依然存在于实施严格选拔的高等教育系统中。

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 不同家庭背景子女上大学的机会差异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

然而, 大家在上什么样的大学方面的机会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即高收入家庭子女更多地就读于层次较高的四年制大学(最终可获得学士学位), 而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多就读于两年制学院( 最终只能拿到一个副学位或一个证书)。

导致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原因极其复杂, 应通过各种制度性倾斜政策, 尽量为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提供大体相同的教育资源, 以缩小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 使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处于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以实现公众认可的教育机会平等。

[关键词] 家庭背景教育影响
Abstract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higher education quantity and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ific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using data sources f rom a nation wide university graduates survey in 2002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empirical result s show t hat the parent s’edu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t heir children’s higher education quantity (level) and quality. It indicates t hat social st ratification still exist s in t 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has a strict screening entrance.
However, the gap in the enrollment o f different HE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of youth is widened rather than narrow ed, that is, youth from higher income families mostly enter four year universities (they may obtain a bachelor deg ree at last) while those from lower income families mostly go to two year colleges (they may obtain an associate degree or a certificate).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disparity are complex. Various prefer entia l regulations should be given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back ground families children basic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s, ensuring that the degree o f the disparity is within social acceptance, to realize the publicly recognized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Key words: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 influence
目录
导言: (1)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
(二)现有文献综述 (2)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描述 (3)
一、家庭背景相关概念概述 (3)
二、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分析 (4)
(一)家庭所在地的影响 (4)
(二)家庭收入的影响 (5)
(三)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5)
(四)父母职业的影响 (5)
(五)家庭氛围的影响 (5)
调查结果分析 (6)
三、家庭背景影响教育获得的社会后果分析 (7)
(一)受教育不公平现象明显 (8)
(二)地区发展越发不平衡 (8)
(三)性别歧视问题严重 (9)
四、国内外比较与政策建议 (10)
(一)美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发达国家)(二)经济转型后波兰教育机会(发展中国家) (11)
(三)改革措施以及援助贫困学生 (12)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剧烈, 教育越来越成为选拔和培育人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激励机制,个人出于对未来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追求, 对教育的需求增长迅速。

人们希望通过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尽管教育制度的选拔
过程似乎是以能力标准为主, 但许多研究发现, 非能力的身份性特征仍然对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 尤其是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之间的联系, 几乎跨越国界而普遍存在。

我国几十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化,进而导致了家庭背景的差异,从而使得受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出现。

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加剧了这一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地区之间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教育机会分配不公。

由此反过来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流动性降低的后果,都是危及社会进一步改革和稳定的因素。

教育公平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但是只要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教育机会和受教育的结果都难以做到完全平等,在我国也不例外,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但另一方面,教育往往被视为平衡社会利益分配、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重要工具,准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状况,是制定合理的干预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对不同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判断我国在受教育水平上的不公平,以及教育和收入之间的代际传递现象。

通过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宏观和微观调查数据,探寻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

(二)现有文献综述
笔者查阅中国期刊网等国内论文网站,探讨我国家庭背景对教育影响的文章颇有一定数量,也有很多研究国内外相比较的文章,不过其中一部分内容雷同,视角偏小,深度不够,缺乏实践性,但另一部分文献内容充实,分析到位,具有参考价值。

这些研究一致认为,在绝大多数国家, 教育机会的分配仍然是不公平的, 这种机会明显地向家庭出身背景较优越的人倾斜。

其中Coleman (1988)首先明确了家庭背景的内容。

他认为, 有三种家庭资源影响到人们的教育获得: 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教育作为筛选机器很明显地有利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出身的人。

这也就意味着, 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教育仍然是导致社会经济不平等并使社会经济不平等结构化的机制之一。

赵叶珠(2003)则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家庭背景的几个不同方面分别作了阐释,通过变量分析的方法来观测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关于家庭背景和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探讨,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例如王峰(2005)、王伟宜(2008)通过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问题导致家庭之间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进而导致受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还将我国与美国的受教育现状做了比较分析。

李春玲(2006)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确定了教育向精英化模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以及城市贫困家庭和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的子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他们往往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辍学率的上升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

现状研究与原因探讨的目的都在于寻求改进措施,邓云洲(2000)、杜桂英(2010)认为教育机会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增长或弱化与政府的相关政策有紧密的联系,只有改革教育制度,寻求帮助贫困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减弱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以文献资料法研究为主。

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实证研究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历史分析法: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的历史背景研究,力图使问题的探讨有基础,使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意义。

实证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数据,实证分析家庭背景与个人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

个案法:通过对美国家庭背景对教育影响的研究,力图从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与总结,使分析更具体化。

比较研究法:通过转型后波兰出现的此类问题与我国的对比,进一步得出我国教育模式现存问题的原因所在,对比相关资料数据得出初步结论。

一、相关的的概念界
家庭背景:通常情况下,个人家庭背景包括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居住地等方面的状况;当然家庭背景还包括文化氛围、价值观念、教养方式等;此外,若延伸家庭的范围,那么家庭背景还可设计更广层次上的亲戚所拥有的这些特征。

但是我们不可能一一涵盖家庭背景的所有内容,比较广泛的方法是用家庭社会经济地这个客观的指标来描述和衡量
高等教育教育需求:高等教育教育需求可分为社会高等教育需求和个人高等教育需求, 本文特指个人高等教育需求。

它的基本内容是, 受教育者个人及
其家庭愿意且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 在可能性条件约束下, 对不同种类、层次、专业、质量、地域的高等教育的选择。

它关注不同社会阶层、经济文化背景下, 高中学生个人及其父母做出上大学的选择。

二、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分析
(一)家庭所在地的影响
家庭所在地是一个影响因素中的客观因素,它一方面反映了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

同时它也反映了整个社区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

而社区的文化水平是有层次性的,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与它的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例如:城市与农村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文化社区之间,都具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之间的差异,社区之间差异暂时不在研究之列。

(二)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以父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水平为指标,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所受的教育文化水平越高,子女的在校成绩也随之越优秀。

反之,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学习成绩也越发平庸。

而在现阶段的中国,子女的受教育多少与其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有些人说只有父亲的文化程度是主要的参考对象,其实不然,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受教育的影响也相当的大。

尤其对于女孩而言,甚至比父亲的影响要大的多。

(三)父母的职业
国内外教育学者普遍认为,对子女教育程度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的职业,也就是其社会地位,这很好理解,如果父亲的职业是干部、知识分子、医生等等社会地位层次比较高的,当然要比父亲职业是农民工人的子女有着更多的学习机会。

其实母亲的职业和上面所讲的文化程度是一样的。

对子女尤其是女儿的影响也相当大。

(四)家庭经济情况
只有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保障受教育者的物质生活、学习环境等等,才能使其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多的教育机会。

许多的国内外研究学者都把家庭的经济状况看作是影响学生教育和学习的重要的因素,当然在现阶段的中国,
由于存在着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在高中之前影响不是很严重,在高等教育阶段,经济状况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逐渐增加。

当然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关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德国的一些研究学家的研究表面,家庭的物质生活和居住条件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有正向的影响。

(五)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时产生的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态度和感受。

我们基本上将家庭的氛围分为:民主型、漠然型、专制型。

通过一些研究我们也不难得出,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能让其获得较多的受教育机会。

也是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家庭的氛围不同
华东政法大学公管学院2008届学生的调查分析
1.父母文化程度。

样本总人数中, 父亲文化程度占比例由高而低依次为高中或中专、大学或大学以上、初中或小学、小学以下, 可见, 以小学为分水岭, 中学学以上(含中学学) 各文化层次大学生比例较为接近, 相比之下, 父亲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大学生占比例很少, 说明父亲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 其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概率大, 且在三个类别上的分布较为均匀; 父亲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下, 其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明显减少。

卡方检验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26.25,P<0.001)。

也就是说, 女生父亲的文化程度在总体上高于男生父亲的文化程度, 并且女生父亲文化程度与女生比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要强于男生父亲文化程度与男生比例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反映出, 与男生相比女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更加依赖于其父亲的文化程度。

说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女生的影响较对男生的影响要大
2.父母的职业影响。

从上表中男女生父亲为党政机关干部有较大差异。

男方父亲比女方父亲多了14%,再从整体进行分析的话,当父母职业是党政机关干部以及科教人员时,子女受教育机会会大大增加,而且当父母为农民或个体时,不利于子女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主要考虑到中国农村户口还是占了大多数。

从另一个方面看,女方来自农村的明显要少于男方,这也是农村受教育性别差异以及存在性别歧视的结果。

卡方检验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 = 50.14 P < 0.001)
3. 家庭经济状况。

从相对经济状况来说, 样本总体家庭年收入与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相比处于上中下三个挡次的中等者居多, 占80.6 % , 下等次之占9.9 % , 上等最少占9.2 %; 男女生相比, 女生家庭相对经状况在中等以上者占63.5 % , 男生占49.2 % , 家庭经济状况在中等以上的女生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 卡方检验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 3
4.86,P <0.001) ; 男女生家庭经济所显示出的差异, 一方面反映出女生来自城市者居多, 男生来自农村者居多的事实, 同时, 也反映出, 就男女比较而言, 女生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与家庭经济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也即, 家庭经济状况的优劣对女生能否
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起着相当重要的决定作用
4.家庭氛围男女比较而言, 很明显, 女生中经常与家人沟通的比男生要高, 前者比后者高出9 个百分点, 相反, 女生中很少或几乎没有与家人沟通的要比男生占比例低8 个百分点, 说明, 女生在情感上对家庭成员的需要、依赖高于男生。

综上, 从两个角度对家庭氛围的考察, 可以得出, (1)大学生家庭中民主型、专制型、平淡型均占相当比例, 但以民主型比例为高。

(2) 绝大部分大学生与家人保持经常沟通、思想交流, 占2/ 3 ,“几乎没有”或“很少”的占很少。

(3) 男女比较而, 女生家庭中民主型、和睦型占比例都较男生要高, 表明, 家长的教养方式民主、家庭成员间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女生的成长。

三、家庭背景影响教育获得的社会后果分析
(一)受教育不公平现象明显
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和崇尚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在实现社会平等的众多途径中,教育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而与此同时,通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未来收入和社地位,因此,教育又与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中国,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和教育背景) 对于子女的教育获得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存在着社分层对于教育分层的影响。

然而,通过梳理上述研究中有关子女教育变量的度量方法,我们发现上述研究都是关注整个教育系统的分层情况,还很少有研究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系统本身,考察家庭背景对于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体系,因为它根据考生的高考分数决定了考生能否读大学以及在什么样的大学学习,但是在全国各地,教育资源也极度的不平等,社会的各个阶层,走后门托关系的事情比比皆是。

通常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教育获得的差异。

一个是受教育的水平或者是受教育年限,这代表了教育获得在数量方面的差异。

世界范围内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个体受教育程度或年限的差异与社会分层体系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垂直的社会流动当中尤其明显。

(二)地区发展越发不平衡
在中国,由于有户口制度的存在,子女进校学习都要按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相互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而是由于中国城乡发展很不平衡。

乡村居民较之城镇居民,前者的可支配收入显著更少,其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面临更大的财政约束。

如果高等教育收费过高,其预期收益又不定,肯定会更多吓阻乡村居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

因此乡村居民对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专科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投资的热情可能不高,而对于就业形势明显更好的重点大学本科教育就会有极高的投资热情。

所以,可能是由于学费水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及城乡居民的财政约束差异三者结合在一起,导致乡村居民对于子女接受低层次、低质量的高等教育整体热情不高,并最终导致乡村居民家庭背景对于子女在高等教育数量的获得上影响不显著。

(三)性别歧视问题严重
中国关于男女之间性别歧视的问题屡见不鲜,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男女的性别歧视正在慢慢变得不那么明显。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受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较为均等,但是在广大欠发展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男女性别歧视严重,女孩所得到受教育机会很少,换句话说,女性的教育机会获得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局限,而男性则更可能冲破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利影响。

这方面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是农村女性在大学生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群体,其结果是,在较高等级的职业群体(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女性比例也较低,这是因为她们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进入中高层白领职业则更为困难。

与之相反,农民家庭出身的男性则较少受到这类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更为有效地降低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水平和性别不平等水平,就需要采取相应社会政策,为来自农村家庭、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四、国内外比较与政策建议
(一)美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发达国家)在美国, 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与最终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之间差异很大。

个人最后能否完成学业以及取得何种学历或学位与其家庭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能顺利大学毕业的比例是很低的,为什么么会出现这种
现象呢,一方面, 低收入家庭学生一般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完成学业(因为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 他们在学习期间往往部分时间学习, 部分时间还要打工) ;另一方面, 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往往是从两年制学院开始其大学生涯的,考虑到日后转入四年制大学的复杂性, 这就延长了他们获得学士学位的时间。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由于入学机会总量很有限, 人们争夺的首要目标是能否上大学, 因此, 这时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间受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主要体现在上大学方面; 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入学机会总量供给相对较多,对于那些已经获得参与高等教育机会的大部分上层社会家庭子女而言,他们开始关注上何种大学对自己的未来更为有利,因而此时的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已不仅仅表现在上大学方面, 也表现在上什么样的大学方面, 这最终使得他们在完成学业上的机会存在巨大差距。

这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而呈现出的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特征不仅存在于美国, 实际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

当然, 机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能完全消除, 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制度改革, 尽量缩小、消除各种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差异, 使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处于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终实现公众普遍认可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平等。

(二)经济转型后波兰教育机会(发展中国家)
因为我国跟波兰同属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现象。

探讨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因素,本身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表明,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权力公平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以父亲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为依据;(2)能力公平阶段:教育资源分配开始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
(3)金钱公平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家庭收入为依据。

如今,“能力”与“金钱”相结合,是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采用的主要方式。

在现实中,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且分布不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

也就是说因为经济发展造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中国转型多年来,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同样也出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教育不平等现象也凸显出来。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由于贫富不均所造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
差异;由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所造成的男女之间性别差异,等等。

当然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拉大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贫困的家庭可以通过重视教育而增加未来的收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机会责无旁贷。

没有绝对的教育平等,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教育公平。

为此,我国必须加强制度化保障,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政府行为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等。

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还将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三)改革措施以及援助贫困学生
(1)以户籍制度配置社会资源的政策必须改变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从明代开始的,主要是封建王朝为了更好地控制人民,将其控制在土地上。

但现在这一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病,包括就业、生活、学习等都受其影响。

因为父母亲的户籍在农村, 子女们就失去了与城市户籍孩子们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也是由先赋性因素造成的我们时代的不公平。

尤其重要的是, 表面看起来, 在教育扩招过程中, 农村地区学生们的升学机会也增加了。

但需要明白的是: 城镇户籍学生们得到了更多升学机会。

城镇和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表现, 在给非农户口孩子们创造了受教育机会的同时, 也为他们选择到更著名的大学带来了资源支持比如重点大学招生名额的分配比例, 就在地区之间存在差距。

这种不平等, 还衍生到就业中, 还使城市地方保护主义者更多地照顾了本地生源的就业, 而集体性地排挤了外地生源。

在整个城市就业体制的封闭性政策影响下, 户籍制度在本质上更多地歧视了农业户口生源的就业竞争。

所以,必须对户籍制度进行改善,如果户籍制度仍然存在, 或者城市的公共社会资源仍然以户籍制度作为政策设计的准则, 则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会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 形成更为严重的不平等。

这会影响到中国社会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造成中国社会某种程度的割裂。

所以, 以户籍制度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现状必须改变。

当前一个可行的思路, 应该是以人们的常住地设计城市福利保障措施, 藉此缩小城乡差距。

(2)要继续消除性别歧视
中国的性别歧视问题由来已久,不仅仅是中国,在世界各地男女之间都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