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

在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考察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方面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整体而言,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仍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层导致的教育差异依然存在于实施严格选拔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 不同家庭背景子女上大学的机会差异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

然而, 大家在上什么样的大学方面的机会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即高收入家庭子女更多地就读于层次较高的四年制大学(最终可获得学士学位), 而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多就读于两年制学院( 最终只能拿到一个副学位或一个证书)。导致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原因极其复杂, 应通过各种制度性倾斜政策, 尽量为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提供大体相同的教育资源, 以缩小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 使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处于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以实现公众认可的教育机会平等。

[关键词] 家庭背景教育影响

Abstract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higher education quantity and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ific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using data sources f rom a nation wide university graduates survey in 2002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empirical result s show t hat the parent s’edu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t heir children’s higher education quantity (level) and quality. It indicates t hat social st ratification still exist s in t 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has a strict screening entrance.

However, the gap in the enrollment o f different HE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of youth is widened rather than narrow ed, that is, youth from higher income families mostly enter four year universities (they may obtain a bachelor deg ree at last) while those from lower income families mostly go to two year colleges (they may obtain an associate degree or a certificate).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disparity are complex. Various prefer entia l regulations should be given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back ground families children basic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s, ensuring that the degree o f the disparity is within social acceptance, to realize the publicly recognized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Key words: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 influence

目录

导言: (1)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

(二)现有文献综述 (2)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描述 (3)

一、家庭背景相关概念概述 (3)

二、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分析 (4)

(一)家庭所在地的影响 (4)

(二)家庭收入的影响 (5)

(三)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5)

(四)父母职业的影响 (5)

(五)家庭氛围的影响 (5)

调查结果分析 (6)

三、家庭背景影响教育获得的社会后果分析 (7)

(一)受教育不公平现象明显 (8)

(二)地区发展越发不平衡 (8)

(三)性别歧视问题严重 (9)

四、国内外比较与政策建议 (10)

(一)美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发达国家)(二)经济转型后波兰教育机会(发展中国家) (11)

(三)改革措施以及援助贫困学生 (12)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剧烈, 教育越来越成为选拔和培育人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激励机制,个人出于对未来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追求, 对教育的需求增长迅速。人们希望通过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尽管教育制度的选拔

过程似乎是以能力标准为主, 但许多研究发现, 非能力的身份性特征仍然对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 尤其是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之间的联系, 几乎跨越国界而普遍存在。

我国几十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化,进而导致了家庭背景的差异,从而使得受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出现。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加剧了这一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地区之间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教育机会分配不公。由此反过来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流动性降低的后果,都是危及社会进一步改革和稳定的因素。

教育公平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但是只要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教育机会和受教育的结果都难以做到完全平等,在我国也不例外,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但另一方面,教育往往被视为平衡社会利益分配、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重要工具,准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状况,是制定合理的干预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不同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判断我国在受教育水平上的不公平,以及教育和收入之间的代际传递现象。通过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宏观和微观调查数据,探寻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

(二)现有文献综述

笔者查阅中国期刊网等国内论文网站,探讨我国家庭背景对教育影响的文章颇有一定数量,也有很多研究国内外相比较的文章,不过其中一部分内容雷同,视角偏小,深度不够,缺乏实践性,但另一部分文献内容充实,分析到位,具有参考价值。

这些研究一致认为,在绝大多数国家, 教育机会的分配仍然是不公平的, 这种机会明显地向家庭出身背景较优越的人倾斜。其中Coleman (1988)首先明确了家庭背景的内容。他认为, 有三种家庭资源影响到人们的教育获得: 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教育作为筛选机器很明显地有利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出身的人。这也就意味着, 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教育仍然是导致社会经济不平等并使社会经济不平等结构化的机制之一。赵叶珠(2003)则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家庭背景的几个不同方面分别作了阐释,通过变量分析的方法来观测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关于家庭背景和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探讨,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例如王峰(2005)、王伟宜(2008)通过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问题导致家庭之间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进而导致受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还将我国与美国的受教育现状做了比较分析。李春玲(2006)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确定了教育向精英化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以及城市贫困家庭和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的子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他们往往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辍学率的上升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

现状研究与原因探讨的目的都在于寻求改进措施,邓云洲(2000)、杜桂英(2010)认为教育机会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增长或弱化与政府的相关政策有紧密的联系,只有改革教育制度,寻求帮助贫困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减弱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以文献资料法研究为主。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实证研究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历史分析法: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的历史背景研究,力图使问题的探讨有基础,使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意义。实证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数据,实证分析家庭背景与个人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个案法:通过对美国家庭背景对教育影响的研究,力图从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与总结,使分析更具体化。比较研究法:通过转型后波兰出现的此类问题与我国的对比,进一步得出我国教育模式现存问题的原因所在,对比相关资料数据得出初步结论。

一、相关的的概念界

家庭背景:通常情况下,个人家庭背景包括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居住地等方面的状况;当然家庭背景还包括文化氛围、价值观念、教养方式等;此外,若延伸家庭的范围,那么家庭背景还可设计更广层次上的亲戚所拥有的这些特征。但是我们不可能一一涵盖家庭背景的所有内容,比较广泛的方法是用家庭社会经济地这个客观的指标来描述和衡量

高等教育教育需求:高等教育教育需求可分为社会高等教育需求和个人高等教育需求, 本文特指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它的基本内容是, 受教育者个人及

其家庭愿意且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 在可能性条件约束下, 对不同种类、层次、专业、质量、地域的高等教育的选择。它关注不同社会阶层、经济文化背景下, 高中学生个人及其父母做出上大学的选择。

二、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分析

(一)家庭所在地的影响

家庭所在地是一个影响因素中的客观因素,它一方面反映了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同时它也反映了整个社区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而社区的文化水平是有层次性的,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与它的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例如:城市与农村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文化社区之间,都具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之间的差异,社区之间差异暂时不在研究之列。(二)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以父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水平为指标,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所受的教育文化水平越高,子女的在校成绩也随之越优秀。反之,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学习成绩也越发平庸。而在现阶段的中国,子女的受教育多少与其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有些人说只有父亲的文化程度是主要的参考对象,其实不然,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受教育的影响也相当的大。尤其对于女孩而言,甚至比父亲的影响要大的多。

(三)父母的职业

国内外教育学者普遍认为,对子女教育程度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的职业,也就是其社会地位,这很好理解,如果父亲的职业是干部、知识分子、医生等等社会地位层次比较高的,当然要比父亲职业是农民工人的子女有着更多的学习机会。其实母亲的职业和上面所讲的文化程度是一样的。对子女尤其是女儿的影响也相当大。

(四)家庭经济情况

只有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保障受教育者的物质生活、学习环境等等,才能使其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多的教育机会。许多的国内外研究学者都把家庭的经济状况看作是影响学生教育和学习的重要的因素,当然在现阶段的中国,

由于存在着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在高中之前影响不是很严重,在高等教育阶段,经济状况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逐渐增加。当然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关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德国的一些研究学家的研究表面,家庭的物质生活和居住条件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有正向的影响。

(五)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时产生的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态度和感受。我们基本上将家庭的氛围分为:民主型、漠然型、专制型。通过一些研究我们也不难得出,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能让其获得较多的受教育机会。也是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家庭的氛围不同

华东政法大学公管学院2008届学生的调查分析

1.父母文化程度。样本总人数中, 父亲文化程度占比例由高而低依次为高中或中专、大学或大学以上、初中或小学、小学以下, 可见, 以小学为分水岭, 中学学以上(含中学学) 各文化层次大学生比例较为接近, 相比之下, 父亲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大学生占比例很少, 说明父亲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 其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概率大, 且在三个类别上的分布较为均匀; 父亲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下, 其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明显减少。卡方检验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26.25,P<0.001)。也就是说, 女生父亲的文化程度在总体上高于男生父亲的文化程度, 并且女生父亲文化程度与女生比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要强于男生父亲文化程度与男生比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反映出, 与男生相比女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更加依赖于其父亲的文化程度。说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女生的影响较对男生的影响要大

2.父母的职业影响。从上表中男女生父亲为党政机关干部有较大差异。男方父亲比女方父亲多了14%,再从整体进行分析的话,当父母职业是党政机关干部以及科教人员时,子女受教育机会会大大增加,而且当父母为农民或个体时,不利于子女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主要考虑到中国农村户口还是占了大多数。从另一个方面看,女方来自农村的明显要少于男方,这也是农村受教育性别差异以及存在性别歧视的结果。卡方检验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 = 50.14 P < 0.001)

3. 家庭经济状况。从相对经济状况来说, 样本总体家庭年收入与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相比处于上中下三个挡次的中等者居多, 占80.6 % , 下等次之占9.9 % , 上等最少占9.2 %; 男女生相比, 女生家庭相对经状况在中等以上者占63.5 % , 男生占49.2 % , 家庭经济状况在中等以上的女生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 卡方检验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 3

4.86,P <0.001) ; 男女生家庭经济所显示出的差异, 一方面反映出女生来自城市者居多, 男生来自农村者居多的事实, 同时, 也反映出, 就男女比较而言, 女生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与家庭经济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也即, 家庭经济状况的优劣对女生能否

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起着相当重要的决定作用

4.家庭氛围男女比较而言, 很明显, 女生中经常与家人沟通的比男生要高, 前者比后者高出9 个百分点, 相反, 女生中很少或几乎没有与家人沟通的要比男生占比例低8 个百分点, 说明, 女生在情感上对家庭成员的需要、依赖高于男生。综上, 从两个角度对家庭氛围的考察, 可以得出, (1)大学生家庭中民主型、专制型、平淡型均占相当比例, 但以民主型比例为高。(2) 绝大部分大学生与家人保持经常沟通、思想交流, 占2/ 3 ,“几乎没有”或“很少”的占很少。(3) 男女比较而, 女生家庭中民主型、和睦型占比例都较男生要高, 表明, 家长的教养方式民主、家庭成员间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女生的成长。

三、家庭背景影响教育获得的社会后果分析

(一)受教育不公平现象明显

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和崇尚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在实现社会平等的众多途径中,教育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与此同时,通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未来收入和社地位,因此,教育又与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和教育背景) 对于子女的教育获得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存在着社分层对于教育分层的影响。然而,通过梳理上述研究中有关子女教育变量的度量方法,我们发现上述研究都是关注整个教育系统的分层情况,还很少有研究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系统本身,考察家庭背景对于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体系,因为它根据考生的高考分数决定了考生能否读大学以及在什么样的大学学习,但是在全国各地,教育资源也极度的不平等,社会的各个阶层,走后门托关系的事情比比皆是。通常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教育获得的差异。一个是受教育的水平或者是受教育年限,这代表了教育获得在数量方面的差异。世界范围内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个体受教育程度或年限的差异与社会分层体系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垂直的社会流动当中尤其明显。

(二)地区发展越发不平衡

在中国,由于有户口制度的存在,子女进校学习都要按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相互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而是由于中国城乡发展很不平衡。乡村居民较之城镇居民,前者的可支配收入显著更少,其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面临更大的财政约束。如果高等教育收费过高,其预期收益又不定,肯定会更多吓阻乡村居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因此乡村居民对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专科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投资的热情可能不高,而对于就业形势明显更好的重点大学本科教育就会有极高的投资热情。所以,可能是由于学费水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及城乡居民的财政约束差异三者结合在一起,导致乡村居民对于子女接受低层次、低质量的高等教育整体热情不高,并最终导致乡村居民家庭背景对于子女在高等教育数量的获得上影响不显著。

(三)性别歧视问题严重

中国关于男女之间性别歧视的问题屡见不鲜,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男女的性别歧视正在慢慢变得不那么明显。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受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较为均等,但是在广大欠发展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男女性别歧视严重,女孩所得到受教育机会很少,换句话说,女性的教育机会获得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局限,而男性则更可能冲破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利影响。这方面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是农村女性在大学生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群体,其结果是,在较高等级的职业群体(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女性比例也较低,这是因为她们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进入中高层白领职业则更为困难。与之相反,农民家庭出身的男性则较少受到这类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更为有效地降低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水平和性别不平等水平,就需要采取相应社会政策,为来自农村家庭、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四、国内外比较与政策建议

(一)美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发达国家)在美国, 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与最终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之间差异很大。个人最后能否完成学业以及取得何种学历或学位与其家庭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能顺利大学毕业的比例是很低的,为什么么会出现这种

现象呢,一方面, 低收入家庭学生一般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完成学业(因为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 他们在学习期间往往部分时间学习, 部分时间还要打工) ;另一方面, 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往往是从两年制学院开始其大学生涯的,考虑到日后转入四年制大学的复杂性, 这就延长了他们获得学士学位的时间。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由于入学机会总量很有限, 人们争夺的首要目标是能否上大学, 因此, 这时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间受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主要体现在上大学方面; 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入学机会总量供给相对较多,对于那些已经获得参与高等教育机会的大部分上层社会家庭子女而言,他们开始关注上何种大学对自己的未来更为有利,因而此时的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已不仅仅表现在上大学方面, 也表现在上什么样的大学方面, 这最终使得他们在完成学业上的机会存在巨大差距。这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而呈现出的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特征不仅存在于美国, 实际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当然, 机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能完全消除, 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制度改革, 尽量缩小、消除各种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差异, 使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处于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终实现公众普遍认可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平等。

(二)经济转型后波兰教育机会(发展中国家)

因为我国跟波兰同属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现象。探讨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因素,本身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表明,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权力公平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以父亲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为依据;(2)能力公平阶段:教育资源分配开始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

(3)金钱公平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家庭收入为依据。如今,“能力”与“金钱”相结合,是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采用的主要方式。在现实中,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且分布不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就是说因为经济发展造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中国转型多年来,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同样也出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教育不平等现象也凸显出来。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由于贫富不均所造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

差异;由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所造成的男女之间性别差异,等等。当然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拉大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贫困的家庭可以通过重视教育而增加未来的收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机会责无旁贷。没有绝对的教育平等,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教育公平。为此,我国必须加强制度化保障,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政府行为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等。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还将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三)改革措施以及援助贫困学生

(1)以户籍制度配置社会资源的政策必须改变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从明代开始的,主要是封建王朝为了更好地控制人民,将其控制在土地上。但现在这一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病,包括就业、生活、学习等都受其影响。因为父母亲的户籍在农村, 子女们就失去了与城市户籍孩子们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也是由先赋性因素造成的我们时代的不公平。尤其重要的是, 表面看起来, 在教育扩招过程中, 农村地区学生们的升学机会也增加了。但需要明白的是: 城镇户籍学生们得到了更多升学机会。城镇和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表现, 在给非农户口孩子们创造了受教育机会的同时, 也为他们选择到更著名的大学带来了资源支持比如重点大学招生名额的分配比例, 就在地区之间存在差距。这种不平等, 还衍生到就业中, 还使城市地方保护主义者更多地照顾了本地生源的就业, 而集体性地排挤了外地生源。在整个城市就业体制的封闭性政策影响下, 户籍制度在本质上更多地歧视了农业户口生源的就业竞争。所以,必须对户籍制度进行改善,如果户籍制度仍然存在, 或者城市的公共社会资源仍然以户籍制度作为政策设计的准则, 则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会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 形成更为严重的不平等。这会影响到中国社会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造成中国社会某种程度的割裂。所以, 以户籍制度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现状必须改变。当前一个可行的思路, 应该是以人们的常住地设计城市福利保障措施, 藉此缩小城乡差距。

(2)要继续消除性别歧视

中国的性别歧视问题由来已久,不仅仅是中国,在世界各地男女之间都不可

能达到真正的平等,这些不平等主要反映在教育、就业等等方面。应该说, 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也伴随整个中国社会家庭子女数的减少, 曾经一度极其盛行的教育歧视有所缓解。在我们的模型中, 教育获得的性别歧视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处于逐渐降低的态势,但是这仅仅是在那些中大型的城市,在农村,性别歧视还是相当严重的,这极大地增加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受教育公平的问题,必须解决就业公平的问题,试想如果女性就业比男性的难度大得多,那么就会遏制女性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所以如何健全劳动力市场, 逐步减轻直至消除性别差异, 也是我们的社会政策需要健全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援助贫困学生

虽然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由于教育资源也极度的不平等,导致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并不能好好地完成学业。所以就需要政府能够帮助这些贫困学生,使得他们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机会。而且即使这些学生能顺利的进入大学,他们也可能由于经济原因无法顺利毕业,虽然国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是助学贷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要援助贫困学生。

首先要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鉴于贫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常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面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与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其次是生活上的帮助,贫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面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是他们安心的投入学习。

结语

接受教育, 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是弱势群体子女社会地位提升的首选方式。但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个人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表达, 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过程。个人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家庭氛围、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五个维度影响个人的学业水平、个人偏好以及信息的获得等, 从而最终影响个人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实现。如何使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人获得相对平等的发展平台, 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使我们国家和政府最应该考虑的。

参考文献

(一)著作及译著类

1.董泽芳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坎宁安等著:《教育管理》(赵中建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二)期刊报纸类

1.赵叶珠:《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青年研究2003年第三期)

2.王峰:《从家庭背景看教育机会》(教育经济2005年第八期)

3.王伟宜:《美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

报2008年第六期)

4.邓云洲:《家庭背景与最佳求学决策》(教育经济 2000年第4期)

5.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10年第10期)

6.张世伟:《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个人教育收益的影响》(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年第7期)

7.马国贤,蒋洪:《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新世纪,新探讨2002

年第八期)

8.姚先国, 张海峰:《中国教育收益率估计及城乡差异分析》(经济论丛2004

年第六期)

9.孔龙:《浅析家庭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宿州学院学报2010

年第7期)

10.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

学机会差异的研究》(教育学报2004年第六期)

11.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二期)

12.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

教育评论2005年第七期)

13.王冰:《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

三期)

14.方长春,风笑天:《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八期)(三)外文论著类

James S. Coleman et al.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M] .

Washington ,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6)

J . S. Coleman ,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anl of Sociology , 1988 , vol. 94 , no.1 , pp. 95 —120.

谢辞

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门当户对的婚姻观

定义: 落后:今天,我们既然讨论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是否落后,就决不能 仅因它是所谓“封建社会的遗留产物”而武断认定其有“落后”的属性,因此, 秉持着'是否能对婚姻产生积极影响,是否存在较大的可用范围,不与社会发展冲突'的判断标准,门当户对的观念对当今的婚姻和家庭仍然适用。 婚姻观,简单说,就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态度。 门户:后来引申为派别,宗派;门第;人家等 门当户对:1.两个家庭物质和社会地位 2.个人学历,价值观,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伴侣) 当代:即并非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勺“门当户对'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仅指婚配双方在门第、社会地位和财富等方面大体相当,强调家庭状况,而忽略当事人本身。但在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绝不再如封建社会,虽然也包括对双方家庭背景是否相当的考虑,但其重点在于当事人本身,更多指遵循的条件相同或相近的人相互选择为配偶的模式。因此在考虑当代社会门当户的问题时,我们更多关注如:受教育程度是否相当、成长环境是否相似、宗教信仰是否相合等极有可能影响婚姻质量的个人因素,只不过上述因素通常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密切相关。 婚姻观:而非爱情观 积极影响 个人:1.价值观价值观影响了婚姻生活的决断,相同的价值观促使两人对于婚姻内部事物的决断相似,减少内部摩擦,更能经营处一个和谐的小康的家庭。 2.学历,学历水平相似的两人,可以在对方碰到学术问题专业问题时给以对 方相应的帮助,并且有共同语言,在平常探讨些相关问题也可以增加婚姻情趣。(在见识和理解水平高度相似,更能谈得来,有利于沟通交流。更有利于婚姻稳定。而门不当户不对,两个见识和理解水平差距大的人结婚,一方说的另一方都听不懂,只能沉默,导致其中一方时间长了就很少与另一方说话,长时间不交流,必然导致感情淡薄疏远,这样婚姻怎么会稳定呢?) 3.兴趣爱好琴瑟和鸣 门不当户不对的影响 1?性格当今社会离婚原因大都因为性格不合,而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受家庭氛围影响的 2.习惯许多落后地区的人有睡前不洗脚,起床不刷牙的习惯,作为女性你 能容忍这些习惯么?(报纸上报到因此而离婚的不在少数)

浅谈家庭的德育

浅谈家庭的德育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浅谈家庭的德育 ______石益兴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和广大家长一起来浅谈家庭的德育:家庭德育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解放军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

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过程中的教育”

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过程中的教育”

————————————————————————————————作者:————————————————————————————————日期:

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过程中的教育”-小学数学论 文-教育期刊网 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过程中的教育” 四川仪陇县新政镇小学(637600)何绪铜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过程,在过程中舍得花时间,在过程中舍得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这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这是一本万利的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 [关键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课堂投资回报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9-031 “过程中的教育”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为很多数学知识是学生在“过程”中自己想会的、悟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教会的。前几天,听了我校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练习课,听后我恍然大悟:“‘过程中的教育’是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 走进教室,此时课还未开始,好多学生围着我,我问:“你们能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盒子吗?”“能。”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找一个矮个子的学生问:“怎么做?”他说:“我先在硬纸板上把长方体展开图画出来,剪开,再折起来就成了。”我追问:“什么叫展开图?”他翻开课本第23页,指着图2说:“这个图就是长方体纸盒展开的样子,它就是长方体的展开图。”我听后惊讶万分。 上课了,王老师按照练习课的结构模式,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生活实际应用问题依次展开教学,先后练习用铁皮做邮箱、给长方体饼干盒贴一圈商标纸、给游泳池贴瓷砖、给教室刷涂料等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练后讲,互相补

求职简历中自我评价范文

求职简历中自我评价范文 求职简历自我评价 【一】 1.本人性格开朗,积极向上,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喜欢迎接新的挑战。学习能力很强,能够快速胜任不同领域的工作。 2.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足够的工作实践,使我具备了更强的工作能力。工作细心,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容易接受新知识及理念,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新的技能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务实、脚踏实地的 工作,有很好的团队精神。 【二】 本人性格沉稳,正直忠诚、执行力强;对工作乐观执着,敢于面 对困难与挑战。较强的组织领导力,有团队合作精神、敏锐的市场 洞察力、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好的沟通抗 压能力;有两年多仓库主管工作经验。 【三】 本人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对工作认真细心用心、积极主动、敬业爱岗,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其次抗压 能力强,具有挑战性,能群策群力,团结同事,以求更好的完成工作。 【四】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拥有良好表达和沟通能力,性情温和,易于他人合作,形成 融洽的合作关系。积极进取、注意细节、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并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注重工作效率、时间观念强,有上进心,知错改错。

【五】 本人忠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会用100%的热情和精 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人诚恳,性格开朗,积极进取,适应力强、勤奋 好学、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 【六】 本人活泼开朗,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强.接收新事物 的速度快。有着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做事情能吃苦耐劳,踏 实稳重.敢做敢担,善于思考,工作效率高,条理性强,有相当的管理 能力。. 【七】 本人能吃苦耐劳,适应性强,协调性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工作积极、主动、上进,无论要工作还是生活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并具 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八】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 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公司同步发展。自学能力很强,在校自学了很多计算机知识,能熟练组装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维护,熟练操作windows、office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资源。会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会用c语言编写一般程序.独立性很强, 在高中高考时,在没有监护人的监督下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全 国性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动手能力很强,在学校平时做实验时都可 以很快地完成实验.专业知识扎实,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独立工作,又极赋团队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赋有进取心,有良 好的人员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 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新婚姻法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新婚姻法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相关调查显示,《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对中国传统婚姻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 1.女士更愿意买车买房。 南京的李女士和男友准备结婚,本来女方家打算出钱装修,但现在改变主意了。“将来万一有个闪失装修又带不走。”女方家认为,过去那种男方买房,女方装修买家电的办法现在不被看好了,相比之下女士更愿意买车、买房。 婚姻咨询师常君说,新解释的出台,传统的婚嫁模式可能因此改变。女性也许将不再愿意把钱花在不能增值的婚嫁项目中,以保证投入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缩水。 2.更多女士将争取掌控家庭财产。 “成家后,我想掌握更多的经济大权。大权在握,心中不慌。”李女士说。《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家庭中经济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更多地争取对家庭财产的掌控权。 “要是我也会这么做,但是真正离婚划分财产的时候,就算你手里握着一沓存折,也是白搭。”南京春秋律师事务所律师巩蔺娜说,离婚时按照法律规定,共有财产还是需要进行平分,最实惠的处理方法,还是在房产证上将自己的名字作为共有人加上去。 3. 财产公证是否会增多? “过去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办理婚姻财产公证的并不多。”张先生觉得,现在新的司法解释出台,会引起不少女性对婚姻财产的重视,办理此类公证的人会有所

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昨天我还跟同事讨论这个事儿,但是并没有太多人来办理婚姻财产公证。"郑州公证处的工作人员毛旭说。毛旭认为,新的司法解释使夫妻双方的财产关系更加明晰,“一旦打官司,直接看房产证就行了”。 家庭理财规划您必须知道的八个可行措施 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微信上问我们怎么进行家庭理财规划配置,很多人认为我们的金融和政治体系已经崩溃,运作这些体系的领导者犯下了错误(至少是间接地),要解决问题,他们必须放弃既得利益、放弃权力,可能还会让自己受到牵连。我们相信几百年来都是这样的情况,今天我们不过是了解得更加透彻而已。 就通天顺家庭理财而言,我们不怀疑我们正在走向一轮严重衰落,它将对我们的金融体系造成重大破坏。我们不知道此事何时发生或怎样发生。一年之后?10年之后?100年之后? 没法知道,但我们相信此事在我们有生之年发生的概率相当大,而在我们孩子们的有生之年发生则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事情。 那么投资者该怎么办呢?肯定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在做我们觉得很愚蠢的事情。他们把所有资金都投进股票、基金、黄金或房地产当中,我们觉得这些做法都错了。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道 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 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因此,家长的 道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教育的环境,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具大的影响。 一、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 本人的考察,我,学生的学习目的严重的主观性和不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在:认识到 了未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如此大的群体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 以后在事业上能。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性主要为思想与行动的不。调查结果表明, 37%考大 学的学生中有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显现出的性,而是呈现出消极等待的学习。 1、重智育,轻德育。一项调查表明:12-17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相当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往往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 他们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好,深信“分数代表一切”。在这种教育观念指 导下,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提出严格甚至苟刻的要求,至于子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和能力却 看不到,当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却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疏 于引导、矫正,错过德育时机。 研究近年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难发现与其家庭教育中忽视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家长在子女少儿时期过于溺爱、袒护子女,管束松散,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子女日后自私、任性、孤傲的性格特征,为青少年时期的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祸根。 2、重学校,轻自身。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的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 高度,但相当数量的家长未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教育的社会系统功能,未能正确地评估学校 教师的作用与能力,过分依赖学校,过分期望教师,这种教育观念无疑是片面的,与农村 学校教育现状产生矛盾。 听了一周的语文课,发现老师讲课期间常插入诸如此类的话:这个字、词很重要,考 试的时候常会考到;这个句子注意它的翻译,考试会可能有所涉及;这种阅读理解题需要同 学们好好看看,高考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题型…… 诚然,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责任,但不应看作学 校承担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有些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师,忽视 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家庭德育流于形式。

教育个人回报率计量研究缺陷及调整方法综述

【摘要】对于教育个人回报率的ols回归估计结果通常存在“能力偏误”和“测量偏差”两种计量研究缺陷。本文总结并详细讨论了国内外学者为克服计量偏误而采用的各种计量改进手段,主要可以分为直接衡量能力法、利用外生制度性变迁寻找工具变量法和运用双胞胎数据分离能力变量方法三类。最后,作者对于这些精确估计教育个人回报率的计量方法和结论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教育个人回报率、明瑟模型估计、能力偏误、测量偏差、工具变量法 一、引言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劳动经济学领域发展形成了一支重要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为劳动者带来更高的收入(becker,1964)。60年代后,发达国家微观层面数据的大量出现,以及计量经济-方法的发展,为检验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便利。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教育确实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当前学者研究的重点是精确测度教育回报率的大小(card,1999)。这一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教育收益率涉及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个体教育投资决策行为、不同性别和种族教育程度的教育收益差异、教育资源分配等诸多问题,几乎与劳动、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邢志杰,2004)。因此,对于教育收益率的计算也是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定量研究。另外,教育收益率的讨论对于转轨国家还具有特殊意义,众多研究考察了教育收益率的时间趋势特征(李实和丁赛,2000;zhang et.al ,2005),并将教育回报率的变化作为判断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经济转型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赖德胜,2001; 孙志军,2004)。教育回报率包含教育个人和社会回报率,虽然一些政策报告如(psacharopoulo,1994)也考虑教育社会回报率,但主流文献更多讨论的是教育个人回报率的问题,因此,本文也研究重点定为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内容。本领域已经有一些优秀的综述文献,国外如(card,1999),国内如(孙志军,2004)。本文的特色是从计量研究方法的角度总结研究脉络,总结并讨论国内外学者为克服普通ols回归估计可能产生“能力偏误”和“测量偏差”两种计量缺陷,采取的直接衡量能力法、利用各种情境下的工具变量法、运用双胞胎数据分离能力三类计量调整方法。最后,作者对于这些精确估计的方法和结论做出了评价。 二、明瑟模型的设定和基本结论 学者通常依赖明瑟回归模型(mincer,1974)估计教育回报率。该模型在控制个体工作年限、性别、种族、所在区域及行业的影响基础上,估计教育水平对于收入的贡献程度。教育水平通常包含连续变量在校年限和最高学历哑变量两种度量方法。运用在校年限进行估计,回归结果的含义是劳动者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的平均收入增幅。该回归结果简单且直观,但其缺陷是,在教育投资回报呈现边际递增或递减趋势时,无法了解到不同教育年限对于收入边际的贡献。因此,一些研究采用劳动者的最高学历作为教育哑变量进行估计,计量结果的含义是,劳动者达到某一学历水平的额外收入增幅。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不同劳动者达到某一学历的教育年限可能存在差异,从而计量估计容易引起偏误。两种度量方法的估计结果具有不同的意义,多数研究会同时考虑两种模型设定形式。利用基本的明瑟模型,(psacharopoulo,1994)对于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教育回报率进行了估计,带给读者对于教育回报率估计值的直观认识:(1)用在校年限衡量教育程度。世界各国教育回报率的平均水平为10.1%,亚洲地区非oecd国家为9.6%;按国家的收入水平进行划分,中高及高收入国家的教育回报率较低,分别只有7.8%和6.6%,而中低和低收入国家的教育回报率达到11.7%和11.2%。而利用我国80至90年代数据,绝大部分研究显示教育回报率在6%以下(孙志军,2004),这大大低于亚洲地区以及同收入档次国家水平;(2)用最高学历的哑变量衡量教育程度。世界各国的平均初、中和高等教育的额外收入增幅分别为29.1%、18.1%和20.3%。亚洲区域内非oecd 国家的初、中和高等教育的额外收入增幅分别为39%、18.9%和19.9%,初等教育的额外收入增幅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国家的收入水平进行划分,收入较低的国家,初、中、高等

对教育投资社会回报率的估计

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2期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效益问题研究 对教育投资社会回报率的估计 蔡增正 摘 要:本文使用了世界142国家和地区的、更具代表性的宏观数据,力图尽可能多地捕捉到教育的外溢利益,使对教育回报率的估计更准确。本文第一部分推导明瑟收入方程,显示该模型简洁而严谨的特征及其特殊的假设条件;第二部分区分并考察了微观与宏观数据的差别以及后者如何优于前者;第三部分报告了本研究的回归结果,并使用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了该模型构造的正确性;第四部分将本研究结果与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并解释了其间的异同。最后,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供过于求的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教育投资;私人回报率;社会回报率;教育的外溢利益;宏观数据;微观数据;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数 中图分类号:F08:G 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0)02-0001-05 收稿日期:2000-01-19①为方便读者,这里特将教育的外溢利益———受教育者支付了教育成本,而社会享用了教育带来的利益、却未直接支付———列出:(1)促进技术进步与信息传播;(2)提高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效率;(3)有助于改善受教育者本人的健康状况;(4)提高子女的品质(指健康状况、认识能力的发展、接受教育的程度、选择的职业性质、未来收入等);(5)改善配偶和家庭 成员的健康状况;(6)降低生育率;(7)提高消费者选择效率;(8)婚姻选择更具效率;(9)提高储蓄率;(10)降低犯罪率; (11)提高社会和谐程度;(12)提高家庭内部生产的生产力。 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投资回报率的计算与估计,这自然涉及教育成本与收入的比较。因教育投资成本、所创造收入的计算口径不同,教育投资回报率又分为私人回报率与社会回报率。这两者的不同,说到底是源于教育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而具有的外溢(部)利益(蔡增正, 1999) ① 。本文拟采用明瑟模型建立受教育时间和 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世界上14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估计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率。 一、明瑟模型的推导 明瑟(Mincer ,1974)模型可以从教育投资及其创造的收入之间的关系推导而来。设教育投资或全部成本为I ,那么在第一年(期)的成本为, (1)I 1=Y 0+0。 式(1)实质上假设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投资)仅仅 是所放弃的、第0年(期)的收入(Y 0),而教育的直接投资为零(指教育设备、教师工资、维修费用和学生的费用支出等为零),即式(1)中右方第二项。将教育的直接成本假设为零是明瑟模型区别于其它教育回报率计算方法的最大特点。 教育投资要有回报。令教育投资(放弃的收入)及其利息等于教育投资所创造的(未来)收入。这又被称为创造收入的方程,其形式是: (2)Y 1=Y 0+r 1Y 0。 如果在S 年内上学,则连续投资不可避免, (3)Y 2=Y 1+r 2Y 1,(4)Y 3=Y 2+r 3Y 2, ……… 假设r 1=r 2=…=r ,即教育投资利息率相同,则

个人简历中的自我评价精选

个人简历中的自我评价精选 个人简历中的自我评价精选 1、本人性格开朗、为人诚恳、乐观向上、兴趣广泛、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管理策划与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2、忠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以谦虚态度赞扬接纳优越者,权威者;会用100%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易近人。为人诚恳,性格开朗,积极进取,适应力强、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 3、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适应力强、上手快、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迎接新挑战。 4、本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 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品学兼优,连续三年获得学院奖学金。 曾担任系学生会外联部干部、系团总支组织部副部长、班级生活委员等,在学生工作和外出拉赞助与商家联系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办事和处事能力。此外,还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

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等,以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体会办事方式,锻炼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曾连续两年获得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学生会优秀干事”等荣誉称号。 在平时学校生活中,做过很多兼职。例如:家教、电话访问员、酒楼服务员、派传单、问卷调查,还到工厂打过暑期工,亲身体会了各种工作的不同运作程序和处事方法,锻炼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尽心尽力。 四年的大学生涯,让我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大大提升,使我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在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优势,让我在人生事业中走得更高更远。获得了“优秀大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5、本人诚实守信,工作严谨踏实,认真负责,处事机灵。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并有较强的共事协作能力。我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魄力,富有开创事业的头脑和激-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注重团队合作。在校期间长期任电子词典等电子产品的校园销售代表,曾举办过多次产品展销。参加过多次社团活动,包括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和外联工作,曾成功举办可口可乐公司参观活动、珠海高校街舞晚会、协办06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及动感地带大学生街舞挑战赛等。超过半年的外贸船务工作经验。

婚姻对孩子影响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童年时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与孩子人格的建立健全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在离婚率日渐高企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单亲家庭。当一个家庭解体,如何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并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首届单亲妈妈交流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针对单亲妈妈的子女教育、单亲妈妈的心理健康等问题,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爱心人士及单亲妈妈共百余人展开了讨论。 “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婚姻,就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离婚”,论坛上,单亲教育学者孟迁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那么,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离婚? 案例分析 不能给好的婚姻就给好的离婚 “不负责的父亲就让他永远消失” 讲述:儿子3岁时,我和丈夫离婚了,儿子归我。很快,他父亲另外组成了家庭,从此几乎从我和儿子的世界里消失。我干脆不许他再见儿子,坚持一个人养大儿子。 为了保证我们母子的生活,我把儿子送回了老家,和姥姥一起生活。儿子很争气,不但学习成绩很棒,而且被一个游泳教练挖掘,如今被带到了广东省游泳队。但现在,儿子每次在电话里都没有话和我说。为了跟儿子加强沟通,我经常坐车去广州看他。可他后来却跟我说:“妈,你别来了,每次都是你一个人,其他同学都是爸爸妈妈一起来的。”

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亲教育学者):这个妈妈和前夫的关系是很糟的。作为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如果不能送这个礼物,就送美好的离婚。最糟的就是彼此之间的憎恨、敌意,这会给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冲突和混乱。这个妈妈含辛茹苦抚养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给”,其实很大程度是在“要”。离婚了,自己没有太多价值感,“我一切为了你,我是不行了,我就靠你了”,其实是想通过孩子来获得个人的价值感。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没有感受到,但长大后,妈妈去看孩子,孩子明显很反感,原因一定是这个妈妈给孩子传递出“单亲家庭是不好的”感觉。幸福要从愿意做自己、做好自己开始。如果一个人都不愿意做自己,对做好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给自己和孩子带来幸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假象只会让痛苦扩大 “伪婚姻”让孩子不受伤? 讲述:女儿10岁时,我离婚了,离婚时和前夫协商:为了女儿的身心健康,隐瞒真相,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个完美家庭的表象。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哭着跑回家,对我说:“我同学看到爸爸和一个阿姨在一起。”我为此质问前夫,经过一番争吵,我们再次协议:离婚这件事要对女儿隐瞒到底,自己有新的感情也要瞒着孩子。本以为保持“家庭完整”,孩子就不会受到伤害。但女儿对一切早已知晓,只是从不说破。在青春期时,我发现女儿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对所有的男性都非常排斥。 王建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签约咨询师和心理测量师):个人认为这位妈妈对前夫的爱还没有了断,表面上说为了孩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王冰 论文题目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指导教师 朱桂琴 职称 教授 2013 年 05 月 10 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4) (一)家长德育观念淡薄 (4) (二)家庭德育内容匮乏 (5) (三)家庭德育方式简单 (5) 二、家庭德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6) (一)家长的过分溺爱 (6)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偏颇 (6) (三)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7) (四)家长德育能力偏弱 (7) 三、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8) (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三)家庭仍然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9) (四)目前的社会现状要求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9) 四、应对家庭德育缺失的具体措施 (10) (一)家长要走出家庭德育的误区 (10) (二)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10) (三)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0) (四)家长应以身作则 (10) (五)家长应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态度 (12) (六)注意家校联系 (11) 参考文献 (13)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摘要: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为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却能够决定他的一生。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对策分析 Abstract:Th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character training should put moral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rgents’primary task is to grasp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Virtue is the soul of talent, and the foundation of doing. A pers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high or low would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his life, but the character is good or bad will determine his whole life.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capacity and quality, but it ignores teaching children the truth of becoming a person.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loss condition; strategy analysis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史学家司马光指出,“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迹无不至矣”。 [1]这就是说人的知识、才能要靠道德来统帅,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决定了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去干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些家长重智轻德,许多父母都会说一句相似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正是在这种“共识”的驱动下,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书呆子应运而生。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家庭德育有自身的特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负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家长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学习,重点放在了孩子正确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而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对孩子良好道德和优良品格的培养。老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2]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光伏行业投资回报率

3.2、集中式电站投资回报分析(注:此处不考虑限电和上网损耗) 3.2.1、Ⅰ类地区光伏集中式电站投资回报 由于集中式光伏电站一般规模比较大,因此造价可以有所降低,可按照8元/w进行计算。假设项目规模为20MW,位于宁夏地区,年机组运行小时数为1600小时。由于宁夏属于Ⅰ类地区,宁夏电价执行0.9元/kwh。本例依旧假设项目运行20年,则:项目建设成本为:20,000,000W×8元/w=16000万元 项目年发电量为:20,000kw×1600h=3200万kwh 项目年电费为:30,000,000kwh×0.9元/kwh=2880万元 项目IRR为:17.25% 3.2.2、Ⅱ类地区集中式光伏电站投资回报 假设集中式电站规模为20MW,建设成本为8元/W,位于Ⅱ类地区青海。Ⅱ类地区机组运行小时数劣于Ⅰ类地区,假设该项目年机组运行小时数为1500小时。Ⅱ类地区光伏上网电价为0.95元/kwh。本例依旧假设项目运行20年,则: 项目建设成本为:20,000,000W×8元/w=16000万元 项目年发电量为:20,000kw×1500h=3000万kwh 项目年电费为:30,000,000kwh×0.95元/kwh=2850万元 项目IRR为:17.05% 3.2.3、Ⅲ类地区集中式光伏电站投资回报 假设集中式电站规模为20MW,建设成本为8元/W,位于Ⅲ类地区浙江。Ⅲ类地区机组运行小时数劣于Ⅱ类地区,假设该项目年机组运行小时数为1200小时。Ⅲ类地区光伏上网电价为1元/kwh。本例依旧假设项目运行20年,为保守起见,暂时不将地方政府补贴纳入计算范围。则: 项目建设成本为:20,000,000w×8元/w=16000万元 项目年发电量为:20,000kw×1200h=2400万kwh 项目年电费为:24,000,000kwh×1元/kwh=2400万元 项目IRR为:13.89% 在建造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的IRR由电费与年机组运行小时数决定,电费越高,项目IRR也越高。机组运行小时数越长,项目IRR越高。 3.3、分布式投资回报情况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位于用户附近,所发电能就地利用,以低于35千伏或更低电压等级接入电网,且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MW的光伏发电项目。 由于运营维护成本比较低,以下项目投资回报计算中均假设项目运行期间运营维护成本为0。 3.3.1、应用端主体为自然人主体即一般居民 依据2013年统计数据,北京市人均住宅面积31平方米,在考虑公摊面积的基础上,按照最保守的6层普通住宅进行测算,1000平方米约可容纳60户(三口之家),户年均可用光伏发电量约为1600kwh,此电量低于北京市居民住宅阶梯电价最低档电量要求(240kwh/月),考虑到居民电价上涨因素居民用电电价,按照0.6元/kwh进行计算,此测算中假定

个人简历中自我评价

个人简历中自我评价范文 本人诚实守信,工作严谨踏实,认真负责,处事机灵。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并有较强的共事协作能力。我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魄力,富有开创事业的头脑和激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注重团队合作。在校期间长期任电子词典等电子产品的校园销售代表,曾举办过多次产品展销。参加过多次社团活动,包括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和外联工作,曾成功举办可口可乐公司参观活动、珠海高校街舞晚会、协办06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及动感地带大学生街舞挑战赛等。超过半年的外贸船务工作经验。 本人热心诚恳、乐观向上,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并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本人能熟练操作office、excel等办公软件及办公室事务,擅长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认真细致,有团结协作精神,“诚信,坚韧,宽容”的个人品质操守。全身心投入,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稳重,逻辑清晰、服从公司安排。工作中会很用心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选择了就会很好地去执行。 本人自中学开始就养成凡事应该从基层做起,并且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定位过高的性格习惯,所以我在校期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从基层做起,尽量把工作约束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脚踏实地的工作。但只要有机会,我一样会进行更高的尝试,让自己的能力继续升级。 我来自湖南新化,就读于湖南省高级技工学校,所学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从事机械工作三年,现已修完所学专业,自我评价 学习方面,努力学完学校所开的每一门专业,可真正为社会服务。 政治方面,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遵纪守法,努力回报社会。 卫生方面,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爱护环境卫生。

家庭背景对婚姻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婚姻的影响 班级:社保0901班 姓名:许琴 学号:1091410110

【摘要】夫妻双方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婚姻的幸福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家庭背景又是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夫妻的家庭背景会对其婚姻的幸福度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的婚姻观是对子女的婚姻观有很大的影响。幸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也需要门当户对 【关键词】婚姻幸福婚姻婚姻价值观 一、走进婚姻 婚姻的第一步是要选择结婚的对象,决定和谁结婚就和谁先交往的一段时间,这就是恋爱阶段。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恋爱要认真。走进婚姻,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虽然现在社会人们的很多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结婚就是意味着一辈子,因为每个人在结婚的时候都盼望这一个长久的婚姻,而不是把结婚当成是儿戏,不好玩了就离婚。谈恋爱是结婚的前奏,但是也不一定要先谈恋爱才结婚,谈恋爱可以不认真,但是结婚就一定是三思而后行的。 在电视剧《裸婚时代》里的男主角刘易阳说了,不以结婚为前提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而在很多小说里说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想要娶到一个好老婆,希望自己娶回家的老婆既能下厨房,又能上厅堂。也有很多的观点说,女孩子生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了一个好婆家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了。这是每一个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梦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找到自己最理想的伴侣,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自己的择偶目标,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另一半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的理想伴侣,让自己的婚

姻变得幸福。 多少年来,不管人们对家庭如何评价,家庭还是常常被作为避风港和休想所而获得最高价值。在中国,温暖的家庭历来是人们的终身所求。因为大多数人需要在家庭中度过闲暇时光,并满足人生的许多基本要求。 凡是走进婚姻殿堂的人,谁都希望自己的婚姻是快乐的、幸福的、美满的,然而一些人却觉得自己的婚姻是痛苦的,后悔的,无奈的。一些婚姻痛苦的女士经常这么说,当初追求我的男人那么多,我怎么就瞎了眼嫁给了他?一些婚姻痛苦的男士经常这么说,当初我怎么就昏头娶了她呢?还有的人因为婚姻痛苦,内心的郁闷无法宣泄,出现了酗酒、暴力、虐待孩子、不赡养老人、自残甚至轻生等行为。 二、家庭背景对婚姻的影响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环境下很自然就会产生信任危机,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精神恋爱成为爱的核心,所谓“为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最好的语言诠释。 对于夫妻双方来说,不同的家庭背景,婚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

谈当今家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55653915.html, 谈当今家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作者:何广坚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一、家庭德育教育现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家庭享受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同时家长也意识到知识在立世中的重要,因此有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为了自己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不惜一切代价,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购书籍、买钢琴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可现状是,不少家长反映与孩子矛盾突出,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不听教,撒谎、懒惰、不孝等不良品德,为此,家长迷茫、苦恼。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造成的。普遍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在首位,而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认为只要先把孩子智力尽早的开发,就能让孩子成才,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其实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育为先,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却不会危害社会。而一个品德低劣的人,则可能在人生道路上走邪道,危害社会、他人。正如俗话说的那样: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不是人。另外,很难想象一个对社会无任何责任感的人,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发挥他的最大潜能,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 近年来,在社会上有一种共识,认为当今学生的思想品德有走下坡路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其原因除了与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外,与家庭德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德育方法不同,导致对孩子德育的效果也不同。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家庭的德育教育出现明显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效能,影响孩子德育素质提高。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家长都有着“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家长对孩子太过于溺爱,甚至唯诺是从,形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一但孩子要求得不到,便耍脾气、生闷气。由于家长娇惯,对孩子有求必应,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环境中,遇到不管是大事小事都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父母的疼爱、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劳动,养成子女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 (二)家长欠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

选择偏差_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_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B 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雪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00732) 詹姆斯#赫克曼(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2000年中国的微观数据,运用现代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考虑异质性和选择偏差的基础上,估计了20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回报。研究结果表明: 与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收益在人们中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在当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 在一种重要的实证现象,即人们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教育水平进行选择。传统的普通最 小二乘法以及工具变量法都难以对这种选择做出合理的估计,我们的分析框架弥补了上 述两种方法的缺陷。2000年中国6个省区城镇青年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为43%(年均 近11%)。中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后,较之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教育的 平均回报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观数据异质性选择偏差中国教育回报 一、引言 微观数据有两个基本特征:异质性以及缺少与实际相反的状况。由于存在未被观测到的异质性,即使在所有可以被观测到的方面都相同的人们仍然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获得不同的收入、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缺少与实际相反的状况引发了数据缺失问题,如果某人实际选择了一种状况,我们就不可能观测到他(她)做出其他选择时的结果。如果我们观测到某大学毕业生的当前收入水平,我们就不可能同时观测到假使他(她)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当前收入水平。 过去,解决选择和数据缺失问题的方法大多没有考虑异质性,他们一般都假设不同的个人具有同质性。本文的研究充分考虑了个人之间显著的异质性。我们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C UHIES2000)所公布的横截面微观数据,估计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对学历做出不同选择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回报率。本文的工作建立在由Heckman和Vytlacil(1999,2000, 2001),Carneiro,Heckman和Vytlacil(2001)以及Carneiro(2002)等研究所形成的半参数分析框架基础之上。边际政策效应(MTE)是这些文献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是由Bjorklund和Moffitt(1987)首先提出的。边际政策效应是指,处于接受或不接受教育临界状态的人最终选择接受教育时的平均回报。这些人根据未被观测到的自身特征选择接受教育的不同水平。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2000年中国6省区(广东、辽宁、四川、陕西、浙江和北京)的城镇居民来说,大学4年教育的平均政策效应(ATE))))随机挑选任何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后其一生收入将增长43%(即每年大学教育带来近11%的回报率)。而用另外两种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工具变量法(IV))))对ATE做出的估计结果分别为29%和56%(即每年大学教育分别带来约7%和14%的回报率)。总体中存在着显著的回报异质性,估算出的选择偏差达到了-22%。我们的发现与Carneiro,Heckman和Vytlacil(2001)相似:人们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教育水平进行选 91 2004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