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
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不同时
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作为戏剧中的一
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 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
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趣味无可争辩。”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
4. 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5. 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
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 ,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
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美的规律就是美如何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规律,或者说作为实践主义的人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感性形式的规律
6. 虚静:所谓虚静是指一种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专
心致志,平心静气的精神状态。他最早有庄子提倡虚静,将虚静的精神称为“心斋”、“坐忘”。就是超越利害得失的考虑,保持一种清明洞彻的心境。虚静说强调审美主体要凝神专注,排除杂念,即“静而明”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有所得的境界。
7. 崇高:在美学形态中,崇高是指物质形式和精神品质二者兼有
的伟大、出众的现象,是主客体矛盾、内容突破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和谐的冲突美。它比一般的壮美更高级,是一种带有庄严、圣洁、伟岸色彩的神圣的美。同时,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的,而不是一种玲珑雅致。崇高最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某些自然事物中。
8. 移情说:是审美经验中最常见、最富有真理的一种说法。所谓
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9. 距离说:“距离说”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
会。“距离说”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爱德华~布
洛。‘距离’指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同实际生活世界保持适当距
离,以进行审美移情。心理距离的形成有时依赖于时空距离的拉开。不能拉开心理距离是无法进行审美活动的
10. .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
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
感。净化一词原来在希腊文字里具医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含义,后来由亚里士多德首次引入文艺问题领域,表述文艺的一种特殊的接受状态。在文学上,净化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
11. 中国美学史基本特点:经验性、非体系性、社会地位高
12. 中国美学的问题:美感论、艺术论、儒释道分论
13. 蔡仪——典型说 ;朱光潜——主客观统一 ;李泽厚——客观性
与社会性统一
14. 美感的心理因素:直觉和表象、想象和联想、通感
15. 距离说——雾海航行
16. 艺术就是“使石头成为石头”——陌生化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理
论)
17. 老子最早提出虚静
18. 简述柏拉图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美学思想:(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判的总结了前人对美的各种看法,明确的反对了早已流行的对美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解释,而是提出了“美本质”即“美的理式”这一概念。总结说“美是难得”。(2)他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理念说或分有说,建立了他的本体论美学。(3)否认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他认为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而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4)提出和比例的、恰当的是美的。(5)认为美和美本身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影响:柏拉图在美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最早创立了本体论的美学,揭示和肯定了美不同于平庸现实和感觉的高贵性的一面,从而使人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提出的“美是理式”标志着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他对美感的分析则体现着实践思想的萌芽。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建设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9. 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例: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
20. 简述如何理解科学和艺术美的融合?
(1)求真与寻美。蔡元培先生说过“科学与美术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求真与寻美一样,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发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2)艺术与科学的异同与融合。1,它们都产生于神话,后来发展成两支,成为人类文化的两翼2,创新性,没有创新,两者都将失去生命力,无法发展3,协同性,美感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