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作文之理想国第八卷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作文之理想国第八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八卷读书笔记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2)】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初读,感觉柏拉图有点诡辩论的感觉,更觉得很多地方根本无法理解,但仔细的看了几遍之后,其中的韵味才略知一二。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师徒关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

苏格拉底一生不著一个字,而柏拉图却记下老师的重要对话,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理想国》内容丰富,书中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等问题。

本书一共十卷,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卷、第八卷和第九卷。

这五卷分别讲了正义与非正义之争、节制与美德、什么是真哲学、寡头政治与僭主政治、详谈僭主政治。

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是非常精彩的,色拉叙马霍斯一直强调“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反驳色拉叙马霍斯用了“医生、舵手、统治者”的例子来说明正义才是最有力的,正义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如果一个社会中不正义随处可见,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黑暗和无秩序的。

稳定的秩序一方面靠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需要道德的感化。

而道德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的力量。

“理想国”的基础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也就是正义的社会的化身。

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追求的正义既是智慧与善。

什么是正义?谁拥有这些正义呢?怎样获得正义?这一系列问题引出了后面
章节。

底所处的这个时代,哲学家并不被重视,甚至被称之为无用。

可是被称之为无用的哲学家是管理这个“国家”的最佳人选。

因为这些哲学家是至善至美的,“理想国”就是善与美的集合体。

柏拉图受老师影响,他的有一个关键的政治观点就是“哲学王”。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的根本措施。

“柏拉图把哲学王之治或称为君主制,或称为贵族制:两个名字所描述的只是一种形式”。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创新了老师的政治分类。

“在政府形式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做出了再造的一次理论尝试。

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基于‘谁统治?’和‘谁从统治中受益?’来划分。

政府可以置于单个人、一小群人或多数人的手里。

不过,在上述每一种情形下,政府既可以是出于统治者的私利也可以是处于全体公民的公利而运作的。

由此,亚里士多德确定了六种政府形式。

他指出,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都是败坏的或者是扭曲的统治形式,因为三者都是单个人、一小群人、(多数)民众出于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统治,因
而牺牲了他人的利益。

相比而言,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更为可取,因为三者分别是单个人、一小群人和民众出于全体人的公共利益而统治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类上并没有完全按着老师的思路走,他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和老师一样,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是败坏的和扭曲的统治形式。

在《理想国》第八卷、第九卷中柏拉图就很好整理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来证明自己的政治思想,下面我会详细描述。

第八卷和第九卷都在讨论政治形态的分类。

“我所指的四种制度正是下列的通用名称。

第一种被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治,受到广泛赞扬的。

第二种被叫做寡头政治,少数人的通知,在荣誉上居第二位,有很多害处的。

第三种被叫做民主政治,是接着寡头政治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

最后,第四种,仍是与前述这三种都不同的高贵的僭主制,是城邦的最后祸害。

”苏格拉底认为第一种荣誉统治或荣誉政制的起源和本性是好胜和爱荣誉。

在第八卷中苏格拉底对第一种政体是持赞同观点的。

第二种政体—寡头政治,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

“政治权利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这时他们便通过一
项法律来确定寡头政治的标准,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财产数目:寡头制程度最高的地方这个数目大些,寡头制程度低的地方数目就小些。

法律宣布,凡财产总数达不到标准的人,谁也不得当选”。

寡头制实质上是以财产多少来衡量权利大小。

这种制度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类似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拜金主义。

这种制度下的社会是畸形的,什么道德、节制、理性统统被金钱所掩盖,人们相互仇恨,相互妒忌,急切地希望革命。

可以说这种制度是不会长久的。

第三种制度是民主政治也叫平民政治。

苏格拉底解释民主制度的特征特征提到容许有广泛的自由(包括有一切类型的制度),宽容的制度。

事实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并不赞同这种民主制度。

自由是民主制度的最大特点。

可是自由到极点必然导致无序。

“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的奴隶”。

我认为这种平民政治类似于历史上提到的“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滋生了个人主义的成长,政局必然不会是稳定的。

平民政治的弱点还有忽视法律,人治大于法治必然也不会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四种政治是僭主政治。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僭主制是最有害的。

因为僭主制意味着绝对的专制。

格劳孔说“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更幸福的。

”苏格拉底则道出了
本质“真正的僭主实在是一种依赖巴结恶棍的最卑劣的奴隶。

”僭主政治源于极端的民主,控制僭主的仍是欲望。

僭主为了使这种这种政治长久,必定会将勇敢、正义、节制等成分从这个社会剔除。

这个社会仍是黑暗的。

僭主政治我认为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皇权至上。

综上所述,“理想国”不仅是美和善的集合体,还是理性、欲望和激情的和谐统一。

这种“理想国”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乌托邦”。

就如在第九章的最后,格劳孔和苏格拉底的对话。

“格劳孔:‘我知道合意的城邦你是指的我们在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城邦。

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

苏格拉底:‘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

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没有关系。

反正他只有在这种城邦里才能参加政治,而不能再别的任何国家里参加。

’”但是,
理想国对之后的西方政体的建立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因为这是一个美好的政治愿景。

【篇二: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共5篇)】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2)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师徒关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

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是非常精彩的,色拉叙马霍斯一直强调“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反驳色拉叙马霍斯用了“医生、舵手、统治者”的例子来说明正义才是最有力的,正义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如果一个社会中不正义随处可见,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黑暗和无秩序的。

稳定的秩序一方面靠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需要道德的感化。

而道德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的力量。

“理想国”的基础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也就是正义的社会的化身。

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追求的正义既是智慧与善。

第四卷我用“节制与美德’”来概括。

因为在我看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对话中一直出现了“护卫者”这个角色。

苏格拉底说“只要护卫者成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

什么是“成其为护卫者”?苏格拉底解释说就是有良好的营养和教育造成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来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国家保护者。

这种护卫者保护下的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节制比前两种性质更来的和谐些。

节制是一种好的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义的。

节制之人必懂得如何去遏制心灵中不好的一面。

这种品质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良好愿景。

人人都有欲望,懂得节
制才会拥有理性。

有理性的人才能充当国家的领导者。

国家的领导者还需要美德。

“美德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健康,美和坚强有力,而邪恶似乎是心灵的一种疾病,丑和软弱无力”。

美德是构成理想国四大性质之一。

柏拉图的观点是“国家的美德现在就是其成员作为成员的美德”。

单个人、一小群人和民众出于全体人的公共利益而统治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类上并没有完全按着老师的思路走,他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和老师一样,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是败坏的和扭曲的统治形式。

第八卷和第九卷都在讨论政治形态的分类。

“我所指的四种制度正是下列的通用名称。


一种被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治,受到广泛赞扬的。

第二种被叫做寡头政治,少数人的通知,在荣誉上居第二位,有很多害处的。

第三种被叫做民主政治,是接着寡头政治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

最后,第四种,仍是与前述这三种都不同的高贵的僭主制,是城邦的最后祸害。

”苏格拉底认为第一种荣誉统治或荣誉政制的起源和本性是好胜和爱荣誉。

在第八卷中苏格拉底对第一种政体是持赞同观点的。

第二种政体—寡头政治,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

“政治权利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这时他们便通过一项法律来确定寡头政治的标准,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财产数目:寡头制程度最高的地方这个数目大些,寡头制程度低的地方数目就小些。

法律宣布,凡财产总数达不到标准的人,谁也不得当选”。

寡头制实质上是以财产多少来衡量权利大小。

这种制度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类似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拜金主义。

这种制度下的社会是畸形的,什么道德、节制、理性统统被金钱所掩盖,人们相互仇恨,相互妒忌,急切地希望革命。

可以说这种制度是不会长久的。

第三种制度是民主政治也叫平民政治。

苏格拉底解释民主制度的特征特征提到容许有广泛的自由(包括有一切类型的制度),宽容的制度。

事实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并不赞同这种民主制度。

自由是民主制度的最大特
点。

可是自由到极点必然导致无序。

“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的奴隶”。

我认为这种平民政治类似于历史上提到的“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滋生了个人主义的成长,政局必然不会是稳定的。

平民政治的弱点还有忽视法律,人治大于法治必然也不会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四种政治是僭主政治。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僭主制是最有害的。

因为僭主制意味着绝对的专制。

本质“真正的僭主实在是一种依赖巴结恶棍的最卑劣的奴隶。

”僭主政治源于极端的民主,控制僭主的仍是欲望。

僭主为了使这种这种政治长久,必定会将勇敢、正义、节制等成分从这个社会剔除。

这个社会仍是黑暗的。

综上所述,“理想国”不仅是美和善的集合体,还是理性、欲望和激情的和谐统一。

这种“理想国”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乌托邦”。

就如在第九章的最后,格劳孔和苏格拉底的对话。

“格劳孔:‘我知道合意的城邦你是指的我们在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城邦。

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

苏格拉底:‘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

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没有关系。

反正他只有在这种城邦里才能参加政治,而不能再别的任何国家里参加。

篇二:《理想国》读书笔记
书中讨论到正义问题、婚姻、性爱的问题、道德教育、国家专政等问题,以及
男女参政,男女平等,等等一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画面。

第一卷主题是正义与邪恶。

首先有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话,探讨的主题是克法洛斯介绍作为一位长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

克的观点主要是死亡的恐惧对于人们来说并非来自年龄或者贫困,而是主要来自于人的性格。

金钱对于人的影响是使人在面临死亡等时表现得从容,使人能平心静气的思考生活。

然后就是苏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了。

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经过与苏的探讨,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
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关于对等的报答,就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以德报怨”就不是对等的报答了。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
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然后是苏和玻勒马霍斯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也就是确定回报的对象。

结论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

”之后苏由此讨论正义是人的一种德行,那么人不能用正义让人不正义,不能用不正义使人正义。

意思是人自己不正义,则没有办法反而让别人正直,人自己不正直是不能完成正义的事的。

第三段对话是苏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

主题是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另一个是“不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人,哪个更加快乐?”。

色在对苏的伪装进行批评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而苏在对此进行分析和剖解后,找到其中的悖论,统治者有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定,那么正义就不是“强者的利益”了,而是“强者的损害”了。

色马上就对此进行了修改,他认为的统治者是完全可以称得上统治者的人,是不会错的。

而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像现实中的圆并不是完美的圆。

苏则由此进行了辩驳,“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只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从例子中可以推出“正义是弱者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了。

不正义者可以不择手段为自己带来利益,而正义者有时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对待。

第二卷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

首先格和阿有个疑虑,现在社会不正义者都荣华富贵,正义者则寸步难行。

第二部分中,苏把视野放大,由城邦的正义引申至人的正义,由大见小。

一个城邦的出现,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教育,然后引到教育上。

就如我们现在,不仅是知识的教育,还有身体、道德等的教育。

是教育的风格,还有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

总之,苏要“净化”这个城邦,可能净化有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就像艺人的存在,容不得差错,否则就不能在人群中存在,不能继续做艺人。

然后就讲到了“爱”,像是人们熟知的“柏拉图式恋爱”,“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

然后是身体健康方面,苏的观点是:“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在心灵和身体的教育方面,也还要注意爱智和激情这两者的和谐和平衡。

只重心灵的教育,会使人过度软弱,只重身体的教育,又会使人过度粗暴。

只有两者达到平衡,人才能很好的为城邦工作。

第四卷中,苏认为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而且国家不宜太大,在其中其重要作用的就是教育和培养,他不认为条条框框的法律比教化更有用。

第五卷讨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尤其是“朋友之间一切共有”是否可以用到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是不是可以在城邦中承担像男人一样的责任?从教育来讲,妇女也应该接受同男人一样的训练,但男女本身有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不可能像男人一样。

但并不影响妇女从事各种职业,这只是看每个人的禀赋不同而已。

在那样一个“理想国”里共妻共子女,你的就是我的,没有纷争,没有诉讼,没有私有观念。

这就是对正义者最大的回报。

第6卷承接第五卷,苏继续讨论哲学家的思想品格,哲学家应该“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哲学家如何居于高位,哲学家要在专研自己擅长的东西时,还能适应整个时代,还要有会发现贤人并举荐贤人的人存在的时代。

之后是讨论“一个受哲学家主宰的城邦怎样可以不腐败?”虽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第七卷中,苏做了一个著名的“洞穴”实验,如果一个人能到达可知世界,则当他回到可见世界,就能洞察世事。

当达到某个境界后,人们不愿回来帮助底层的人,这样就不能达到“整体的幸福”,而是“某个阶级特殊的幸福”了。

所以统治者们需要达到“善的”境界,才能成
为最理想的统治者。

之后是如何将这种人带到洞穴上面的光明世界,其实也是对统治者们的教育问题。

需要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就如我们现在,不进行高考就无法到达下一步接着学习,而高考又将我们的综合素质都进行了测试。

又讲到首先学习算数,然后是辩证法,就将辩证法进行了理解和讨论。

第八卷回到之前讨论的国家政制问题,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国家政制一共有五类,贵族政制(理想国)、荣誉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寡头政制、民主政制以及僭主政制。

政治制度之所以会发生变动是因为领导阶层的不统一造成的。

苏就此逐一介绍和讨论了一些。

体制虽然不同,但是历史的演变是一样的。

第九卷讨论僭主的产生以及相关问题。

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必要的快乐和欲望。

这些欲望,在睡眠时(理性失去作用时),它们就得到强化。

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心中,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中都有。

它往往是在睡梦中显现出来的。

人们身份不同,则欲望就不同,苏认为哲学家最快乐,爱胜者次之,爱利者离真正的快乐最远。

之后又从反面来证明了。

终于,讨论回到了原来的发端——“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完全不正义却有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

”人是一个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体,关键要使各个部分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正义。

所以一开始的管理,一开始的不自由,是为了将来的自由。

第十卷关于模仿和真正的知识进行了讨论。

最后一个话题是“至善所能赢得的最大报酬和奖励”是什么。

苏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灵魂是不朽不灭的。

”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

灵魂的本质就在于爱知,正义本身就是最得益于灵魂自身的。

篇三:《理想国》读后感
广东药学院李珉滴0902501207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追求哲学家洞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国,这也是我选择阅读《理想国》这本著作的主要原因。

或许我对于理想国的理解是狭隘的,以至于翻看这本书时有点意外。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让我有点不适应。

由于各种原因,我只通览了某些章节。

所以以下的读后感大多还是参考别人的成果。

望老师谅解。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

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都能找到柏拉图学派的影子。

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

黑格尔给他这样的评价——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

有的哲学史家甚至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理想国》在第一卷,提出正义的定义是什么和正义是否对人类有益这两个问题。

在第一卷末显示出柏拉图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维护正义、捍卫正义。

在理想国的第二卷至第四卷中柏拉图将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进行类比,由小及大,将正义从个人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的角度,使其意义逐步升华,使得辩论的气氛显得更为严肃庄重。

为了论证国家正义,柏拉图首先回答了“什么是正义”。

然后再论证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而在书的第八卷和第九卷柏拉图又对正义和非正义哪个更有益展开讨论。

在这部分内容中,柏拉图从与理想政体相对应的四种政体出发论证了在这四种政体之下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公民。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书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

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如此种种的说法,柏拉图都
通过苏格拉底一一的进行了反驳,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

了老百姓的利益。

”他的反驳节节逼近,让人无以招架,而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说的并不是正义。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一种智慧,而不正义是一种愚昧”。

对于国家来说,不正义将“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互相敌对”,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将使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

”同时“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

”因而过正义的生活一定胜于不正义的生活。

《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我国古贤孟子在孔子“内圣”基础上开出了“外王”的理论。

他认为,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如古代的尧舜。

佛教也认为,最好的人间制度是转轮圣王用“十善”治理国家。

这些先贤都认为天下最好的制度是圣人治下的制度。

因此柏拉图也认为唯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

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

“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

” 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

他们应当是勇敢的。

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