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之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 行礼时,跪下,两 手拱合到地,头靠 在手上。《周礼》首。
• “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 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 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 陈伯之书》)。
• 1孔子像 孔子生平 孔子家世 孔子传 • 2 孔子故乡——山东曲阜 • 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 3孔子思想: • (1)礼 • (2)仁 • (3)中庸
思考问题:
• 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曰仁”,孔子的“仁”和“礼”有 什么关系?
• 2 周礼在周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 3 周礼和其他国家的礼仪相比较,精神实质是什么?
〈春秋〉是孔子晚年编定的鲁国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礼义之大宗,〈左传〉是春秋左丘明在〈春秋〉 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
〈左传〉委婉含蓄,不卑不亢,谨严周密的外交辞令是孔子 “礼”一个表现方面。
• 中华礼仪发源于西周。西周初年,政治上推行“分封制”; 文化上周公“制礼做乐”,为社会规定了一整套的君臣, 父子,夫妻,和人际的礼仪规范。
• 从此中国结束了无秩序的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以“礼乐 文化”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
儒家至圣先师,礼仪万世师表 ——走近孔子
• 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 秋末期。
礼仪的发展历程
• 1、礼仪的萌芽——原始社会 • 起源于原始人类的两大信仰:天地信仰,祖先信仰。礼仪
是原始人类为求风调雨顺、祖先显灵的祭神拜祖仪式。 • 2、礼仪的正式形成——奴隶社会 • 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礼制——完备的标志:
“三礼”(周代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 • 3、礼仪的发展变革——封建社会 •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
礼仪
•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 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 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 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 “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 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 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 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 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 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 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3 “礼”在周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评价人行 为的参照体系。周人注重自身道德离异修养,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礼”的要求。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 “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
1、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实地反应现实生活的面貌。 从周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折射出周代礼乐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 小雅 鹿鸣》表现天子宴请群臣佳宾盛况,后来也用于 贵族宴请宾客。赞美春秋初期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脉脉温情。 呦呦鹿鸣, 鹿儿呦呦不停鸣;食野之苹, 吃着野外的青苹。 我有佳宾, 我有一群好客人;鼓瑟吹笙, 为此鼓瑟又吹笙。 吹笙鼓簧, 吹起笙来按起簧;承筐是将, 满筐礼物来献上。 人之好我, 众多佳宾爱护我;示我周行, 反复指示我方向。 呦呦鹿鸣, 鹿儿呦呦不停鸣;食野之蒿, 吃着野外的青蒿。 我有佳宾, 我有一群好客人;德音孔昭, 他们声誉很崇高。 视民不佻, 待人宽厚不轻佻;君子是则是效,君子学习效仿 我有旨酒, 我的美酒甜又纯;以宴乐佳宾之心。
礼、智、信。 •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
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礼仪的源头——周代礼乐文化
• “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仪以社会经济 繁荣为基础,礼仪是人类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行为规范。 礼仪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准。
•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社会巫风盛 行,秩序混乱;只知其父不知其母的“群婚”更无伦理可 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 周礼表现为政治活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完整的礼仪
规范系统,目的是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区别尊卑贵贱;使长幼有 序以正人伦。这正是儒家“仁”的内涵。
2 “礼”是行为规范,“仁”是行为规范的效果和政治目的。中华 礼仪“重礼敬德”的传统在孔子这里确定。
•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心是“仁”和“礼”,认为“克己复礼 曰仁”,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反对诸侯争霸,主 张恢复周礼。
• 所以只要我们破译了孔子的思想,我们就可以找到中华礼 仪的源头和精神实质。
•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追溯中华礼仪的渊源吧。
千载之下,仰其遗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古人见面的礼仪
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
•这是古代宾主相见 的最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 关系的异姓,行礼 时推手微向下;
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 而致于前;
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 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 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 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 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 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 “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 的这种礼节。
中华礼仪之美
——礼仪之邦
中华礼仪
• 夫妇之礼:举案齐眉,相敬和顺 • 及笄之礼:许徳而笄,坤道厚德 • 拜师之礼:束修诚敬,门墙忝列 • 迎宾之礼:相迎门外,揖让升降 • 趋步:趋行进退,徐疾有法 • 万福:淑女端庄,万福有礼 • 揖礼:君子谦谨,揖让进退 • 礼乐:外敬内静,礼乐相和 • 射礼:观徳之射,君子之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