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6-186-02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从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看,我国大学生的相对数量还很低,中国的大学生劳动力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的局面。而这种短缺和过剩,是大量的大学生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合理的原则实现最优配置的结果。当前的社会形势对普通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少大城市已经表现出了“人才扎堆”的人力资本浪费的病态过剩。

关键词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人力资源浪费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神州大地涌现出多少灿若繁星的时代骄子,他们为祖国的事业一腔热血、意气风发,他们在时代的激流中大显身手、奋勇前行……自何时起,十年寒窗提名金榜,成为天下莘莘学子不懈的追求?且不说学而优则仕的功名铺就了多少金屋公卿的锦途,更不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承载了多少强国的厚望……仅一句“知识改变命运”,就足以让多少贫家子弟对大学的渴望变成激情的狂想……然而,峰回路转,时过境迁,一夜之间,“大学生”这个在历史上曾经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名词,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黯然失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处境,大学

生就业难,已从一个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扩招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从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看,我国大学生的相对数量还很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还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21世纪最需要的是人才,而且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严重滞后,我们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符合社会需要;高分低能,意识落后,重理论学习,轻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而且当前的社会形势对普通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少大城市已经表现出了“人才扎堆”的人力资本浪费的病态过剩,又由于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出现了供求失调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我国高级人才,企业人才,教育人才,农村人才及少数民族人才缺口巨大。

2.大学生就业难,遍地都是大学生。

(二)存在这种供求关系失调问题的深层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然而为什么从中国高校出来的大学生会剩而不足呢?供求关系的失调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过剩”和“短缺”?据调查,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是“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缺着。这种空缺关系的失调,已构成一种结构性失调。

第一,大学生的“过剩”,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致,也就是说,这种“短缺”和“过剩”并存,存在总量和结构上两个层面的差异。1.从总量上讲,中国大学生存在“绝对量过剩”和“绝对量短缺”并存的局面。2.从结构层面上来看,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存在“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局面。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大量的大学生并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合理的原则实现最优配置的结果。

第二,中国大学在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第三,中国学生不会推销自己。求职的能力,有点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在优秀的人才,也要学会把自己推销出去。学会把自己当作商品,标价叫卖!

第四,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社会的期望值

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从宏观上来看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

加大。

(2)企业选材要求高。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如一企业投资管理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

(3)专业相同的人太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4)薪酬逐年降低。最近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平均值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于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

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还不给社会福利,另外,起

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与苛刻的罚款制度等,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6)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

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一段时间,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7)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就业。

2.从微观上来看:

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选为“零”,可见企业对于正式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企业对于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队伍”产生了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日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造成所择职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工作积极性不够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又一部分学生甚至

对自己以后要走的路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4)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据调查,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人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