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与虚构》赏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感想
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了。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 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来。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个人感想 关于蒙古贵族的说法最合我心意,蒙古是一个勇 敢善战的民族,它统一草原,强盛一时,成吉思 汗的英名传遍整个中亚细亚。我愿做蒙古的后代 ,无论命运如何,最终陷入罪人,沦为堕民,我 也不在乎。 于是我最后选择了“并入突厥”这一条道路,只 有沿了这条路,才可抵达蒙古。…我不信我几千 年历史中竟没有出过一位英雄。没有英雄我也要 创造一位出来,我要他战绩赫赫,众心所向。英 雄的光芒穿行于时间的隧道,照亮我们平凡的人 世。
个人感想 在这本书前面的大半部分,作者构想了她的祖先“ 柔然”族在古代漠北的一个个成王败寇的故事。这 些故事是发生在那遥远的年代,发生在辽阔无边的 荒漠中、草原上,读起来是让人热血澎湃。 大漠上那种“大漠青烟直,长河落日圆”、草原上 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 本身就已经让人赞叹不已了。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红霞染血的黄昏中进攻、厮 杀,更让人感到内心激昂。在构想和描写这些场面 上,王安忆的文笔相当出色,其中令我心有戚戚的 ,莫过于大漠和草原的夜,那时的夜,星星和月亮 都比现在亮许多,而在擅长观看天象测凶吉的柔然 族人那里,他们又曾怎样观察和思考过这浩茫宇宙 呢?我们已无从得知。
家族谱系
蒙古族
突厥被收编
柔然古族 可汗社仑
元朝
贬为“堕民”
柔然古族 奴隶“木骨闾”
突厥古族
蒙古族
被收编
成吉思汗
作品赏析
独自旅行的经历往往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什么遇见自己,看见不 同,都是矫揉造作,孤独和迷茫才是一路相伴的,它们忠实的静默 横亘于心,无处分享。然而也就是这样那样的心理活动,和见闻经 历,造就了更完整的旅程。 ——《波特哈根海岸》
情节赏析
本段从什么事情、如何描写‘自己’的 孤独的?
上学第一天我激动万分,我极力要引起老师的注意,还有同学的注意。我坐在 那里,腰板挺得笔直,两眼炯炯有神。我的样子看上去挺逗,老师不由向我微 笑了一下,我欢喜得打颤,牙齿格格响。结交第一个同学也使我激动万分。回 到家中,我对邻家的男孩女孩全看不上眼,将昔日的友情都忘光。…和我们小 组的同学在一起其实心情压抑,这种生活场景暗淡无光,没有希望。他们对我 又怀有敌意,以捉弄我为快事。他们有时好好的,冷不防就来那么一下。可为 了开小组,我什么都可以克服。 在本段,作者分别从上学和开小组两件事来描写‘自己’孤独感。在上学事件 中着重使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我’对上学和结交朋友的激动。在开 小组事件,采用前后转折的手法从侧面强调‘我’对于开小组进行集体活动的 热切。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突出了‘我’对孤独的恐惧和对集体友情的渴望。
文本释疑
王安忆在《纪实与虚构》中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王安忆作为上海这座城市外来者有一种被当地人排斥的孤独感;在这部自传式的小 说中的她完全敞开自我的心扉、展露内心的孤独,体现出她自我的一种幼稚不成熟 的想法;同时也是她寄托孤独的精神家园,让自我有了一个依靠的港湾。 文中的虚构具体指什么? 作者是运用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具体的虚构自己的历史,将此视作 自己的纵向关系,这是一种生命性质的关系,是一个浩瀚的工程。虚构骤然间来到跃 马横戈的古代漠北,英雄气十足。为使血缘祭奠至自己,又虚构自己我小心翼翼又大 胆妄地越朝越代,九死一生。还虚构自己的社会,将此视作自己的横向关系。
她试图努力改变这一点,千方百计地与邻里小孩,与一切可能发生联 系的人发生联系,然而这种努力依然无法使她摆脱那种莫名的孤独与 惆怅。
由于这种强烈的孤独所化成的动力,她便开始了艰难的寻找,她试着开始自己亲手建立 一个家族的神话。
从母亲的姓氏“茹”入手,追根溯源,确立自己是北魏一个游牧民族 柔然的后代。柔然历尽沧桑世变,先归于北魏拓跋氏,再归于突厥, 突厥再归并蒙古族,劫后余生者后来又从漠北草原迁到江南母亲的故 乡。王安忆在浙江绍兴寻到“茹家楼”,家族神话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在她苦苦寻根的同时,她也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爱情” ,最终成为一名作家,这时她的寻找才大致有了眉目,“大坝”似地合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人感想 小说中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其实就是王安忆自身的写 照,对于被上海本地人排斥的孤独感,在文中展现 的幼稚是她自我的放飞,对内心的重新认识,对并 不属于自己家族的有名人士编写自己家谱,这些都 是人一种“虚荣心”的表现。这部小说她并没有摆 脱以往的女性为主、对上海描述的风格,但却又有 着极大的不同。哪些是纪实?哪些是虚构?都是生 活罢了。
个人感想 王安忆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人,在她的小时候就经 常会想一个经典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怎 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催生了 《纪实与虚构》这部小说。 对日常琐碎的上海、风起云涌的草原、莺歌燕舞 的杭州、河湖纵横的绍兴的描述,记录了一个女孩的 成长,一个氏族的传承,一个城市的变迁。这是一部 用现实景象跟天马行空的想象交织而成的小说,奇数 章节缓缓展开上海生活的纪实,偶数章节进行家族寻 根的虚构想象。“纪实”与“虚构”之间看似章章泾 渭分明,但在小说的最后,对于家族神话的千年寻根 也最终回归到日常琐碎生活的本身,“纪实”与“虚 构”密不可分,最终到达同一个终点。这也揭示了一 个事实,虚构就是纪实,当下就是历史,反之亦然。
个人感想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样浩渺的无垠星空下,古人 对天地更敬畏、对神更虔诚。这也是处于当下自然 的我们所无法体会到的,所以王安忆的这种描写尤 显的珍贵。
个人感想 我感觉在这部自传式的小说中王安忆完全敞开了自 己,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孤独,暴露那些幼稚幻 想、自卑和怯弱。 例如在她描写与一个要好的男性朋友的一次接触 :“当他手指上的汗毛和浓重体味使我心生厌恶的时 候,正是我欲念被引动的重要一刻。”把人们羞于 启齿、羞于谈论的欲念坦然地写出。《纪实与虚构 》表现出在现代大都市中的一种普遍的孤独心态。 正如王安忆所说,迷茫是城市里普遍的情绪。“生 命的一头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另一头隐在 迷雾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而这部作品力求真实地 叙述了作者在她生存空间中的位子,描写日常生活 状态,考证历史证据,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字里 行间中能体会到作者思想的跳跃,极具可读性。
《纪实与虚构》包含两套操作系统,一套展示与作家经验贴近的横 向世界,另一套则纯粹由史料和推论推演的纵向世界。两套系统,两 个世界交替行进,相得益彰,彰显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孤独之痛以及 挣扎孤独的努力。
故事梗概
《纪实与虚构》通篇共10章,看上去很形式感,逢奇数章节都是自述,描写了作者 从出生、童年、少年、青年直到今天的生活历程。中间穿插有母亲、外婆、外祖母 的流浪生活等经历。
文本释疑
王安忆最初想把这部小说取名为“上海故事”,你觉得她为什么最后又取名为《纪实 与虚构》? 确实,王安忆无论对个人成长体验的叙述,还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都是与上海有 关的“故事”。“‘故事’这词既包括真实的意思,也包括虚拟的意思”。王安忆 在《纪实和虚构》的“跋”中曾说:“我在虚构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奇妙的逆反心理, 越是抽象的虚构,我越是要求有具体的景观作基础……因此,我在虚构这纵横两个 世界时,我努力要做的就是寻找现实的依据。我一头扎进纸堆里,翻看二十五史, 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我还留心于现实的细节,将此细节一丝不苟地写在我的虚构中 。”从小说的“序”与“跋”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是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 历似乎有着真实的对应关系,同时,“序”、“跋”和小说的主体部分浑融一体, 王安忆的“上海故事”以一种先锋性的叙述话语方式,制造出亦真亦幻的叙事效应 。实际上,9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对租界时代上海的怀旧书写,整体上呈现出纪实 与虚构的双重特征。因此,不管是从王安忆的主观还是客观的外在环境来看,《纪 实与虚构》更具有主题魅力。
情节赏析
本段中王安忆为什么如此渴望在家族史 中出现一位英雄?
关于蒙古贵族的说法最合我心意,蒙古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它统一草原,强 盛一时,成吉思汗的英名传遍整个中亚细亚。我愿做蒙古的后代,无论命运如何 ,最终陷入罪人,沦为堕民,我也不在乎。于是我最后选择了“并入突厥”这一 条道路,只有沿了这条路,才可抵达蒙古。…我不信我几千年历史中竟没有出过 一位英雄。没有英雄我也要创造一位出来,我要他战绩赫赫,众心所向。英雄的 光芒穿行于时间的隧道,照亮我们平凡的人世。 在上海弄堂的生活中,作者深深渴望着邻里小孩炫耀的丰富的亲戚关系和亲友活 动。创造家族神话,就是源于对大家庭亲情的深层需求。在这种需求上,作者又 耻于母亲等长辈曾为生活而苟且的经历,进而需要伟大的祖先历史作为内心情感 的依托。
偶数章节却是在构建母亲家族的历史神话,从几千年前漠北的柔然古国写起,一直 寻迹到江南茹家溇。
她作为“同志”的后代在“同志”们扭着秧歌打着腰鼓的胜利气氛中 进入上海,可是,她发现再这所大城市里她只是个“外来户”。 作为“外来户”,她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渊源,没有亲戚串门或上 坟祭祖之类的日常活动。于是,她从小小的年纪开始与这座城市就有了一 种与生俱来的隔膜,生活在这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孤独。
情节赏析
本段从什么角度、如何描写‘自己’的 孤独的?
很久以来,我们在上海这城市里,都像是个外来户。我们没有亲眷,在春节这 样以亲眷团聚为主的假日里,我们只能到一些‘同志’的家中去串门。我们家 的小孩子和这些‘同志’家的小孩子在一起玩,我们使用的语言不是上海话, 而是一种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这样的语言使我们在各自的学校和里弄里变得很 孤独,就象是乡巴佬似的。 在本段,作者分别从身份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描写‘自己’与当地上海小孩的差 别。重点描写了节日时因没有亲眷只能去‘同志’家串门以及使用普通话而遭 到上海小孩的孤立的情形。从侧面烘托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以及缺乏归属感。
《纪实与虚构》
王安忆
组员:
目 录
壹 作家简介 贰 作品介绍 叁 作品赏析 肆 个人感想
作家简介
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 的。 ——《长恨歌》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 代作家、文学家。 其母茹志鹃,擅长短篇小说创作。笔调清新、俊逸,情节 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 本质。 受母亲影响,王安忆矢志文学创作,在1980年代初就蜚声 文坛。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纪实与虚构》、《富萍》、《 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都是关于上海的 历史叙述。 学者王德威把王安忆誉为继张爱玲之后海派文学的又一传 人。
作品介绍
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 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 越不知道要什么。 ——《窗外与窗里》
创作背景
《纪实与虚构》属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三个时期: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王安忆的叙事策略发生了转变。她开始在叙事中实验
将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引向关于精神的思考。
文本释疑
为什么说我们在上海这城市里,就像是个外来户? 小说第一句就是:“我们在上海这城市里,就像是个外来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 孤独感,笼罩了整篇小说。最能让人体会到外来感觉的正是孤独。 王安忆他们家在上海没有亲眷,逢年过节别人都去亲戚家串门的时候,无亲无 故有的也是男男女女的“同志”。身边的人讲的都是上海话,而母亲明明会说上海 话却坚持要全家人说普通话,让王安忆周围的伙伴格格不入。上海那些古老的街道 、建筑,也让王安忆倍感陌生。 幼年的王安忆在上海找不到一丝与这座城市的联系,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 但王安忆的父母也没有关注小女孩的心理。 长久地被认为是外来户,渐渐王安忆自 己也产生了一种外来户的心情,好像自己“硬挤进人家的地方似的”。王安忆深刻 地明白,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一切造成了王安忆孤独感的基础。母亲以彻底的 革命精神拒绝回忆过去,王安忆女强人性格的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染上粗鄙俗 气的市民习气,王安忆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更觉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