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第一次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作业

一、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二、什么是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三、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应遵循哪些要求?

一、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

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

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

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1.德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务的过程。因此,

构成德育过程必须有三个基本因素: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者——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第二,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又一基本因素。第三,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构成德育过程的第三个基本因素。德育过

程就是这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统一过程。确切地说,德育过程

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

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同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是相一致的。某个人具有某种道德品

质,从确切意义上讲,应该是这个人同时具有某种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

念和习惯。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五种因素,就不能认为他已经具备或完

全具备某种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道德品质这个范畴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这五种因素的集合体。对大学生施行有目的、

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必须是一个使学生在生

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对共产主义道德确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信念和形成道德习惯的复杂过程。

3.德育过程就是一种由外而内向学生施加影响,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儿童品德的过

程。德育过程的特点是多端性,即一项具体的德育活动,可以从知、情、意、

行任何一处切入。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

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

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

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

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

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

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等,都决定了德育

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

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

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

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1、现代德育过程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过程。

2、现代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

3、现代德育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

4、现代德育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

二、什么是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中

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答:(1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目标都是由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决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的保证。

(2)1、初中阶段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高中阶段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3、小学阶段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

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3)对中小学德育目标基本精神的理解:中小学德育大纲关于德育目标的规定

是在总结以往德育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教育学、德育学、德育心理学理

论为指导而确定的,目标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德育发展性精神即注重个体德性的发展。

1、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①、改变了以往片面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

育的情况;在重视树立公民国家观念,党的基本路线等政治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的同时,突出了公民的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②、把心理品质的发展列入了德育目标要求,在中学阶段改变以往单纯规定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目标的状况,把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诚实

正直、积极进取、坚毅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作为德育要求。小学德育纲要则明确提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③、改变了以往只重现成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忽视培养、发

展道德能力的倾向。中小学大纲明确地把思想上分辨是非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列入德育目标要求。

2、具有层次性。

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是总结了以往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

者发展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的。首先它突出地强调了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和法纪品质的培养,并把它作为广泛性、基础性的目标加以明确规定。其次,培育社会主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的德育目标是属于高一层次上的德育目标。再次,在上述两个层次上又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