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研究现状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342c560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f.png)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研究现状及展望毛平【摘要】储集层构型表征作为研究沉积单元成因及空间展布的重要方法,对于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自1985年Miall提出储集层构型这一概念后,国内外在砂质辫状河储集层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有必要系统地总结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研究进展.从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模式、构型单元规模、地下储集层构型表征技术以及不同级次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并从构型模式和构型应用的角度指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沉积过程研究,完善不同级次构型模式;加强学科融合,实现沉积构型砂体和油藏动态的有效融合.【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9页(P492-500)【关键词】辫状河;砂体;储集层构型;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作者】毛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储集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也称为储集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集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最早由Allen在1977年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提出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fluvial architecture)这一概念,Miall继承了Allen的思想,于1985年系统提出了基于层次的河流相储集层构型要素分析方法[1]。
中国学者针对储集层构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90年为起步阶段,初步明确了构型要素类型及对开发的影响等,典型代表如文献[2]对南襄盆地和柴达木盆地3个砂体的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时指出,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解剖油砂体是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老油田挖潜的一种新途径。
第二阶段1990—2009年为探索攻关阶段,该阶段是在裘怿楠先生的倡导下,由中国石油出资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现代沉积和古代露头的精细解剖,建立了不同沉积类型的沉积模式,典型代表如文献[3]针对山西大同辫状河露头开展了储集层地质模式及层系界面分析,文献[4]对永定河现代沉积模式的研究;同时期,基本明确了井下储集层构型预测的方法,如文献[5]针对双河油田核三段建立了6级界面划分方案和7种建筑结构要素,并总结了建立地下储集层建筑结构的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献[6]以孤岛油田馆陶组为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储集层内部构型分析方法。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88b9e6b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5.png)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的详细考察,探讨湖泊辫状河三角洲的岩相、层序特征以及储层地质模型。
岱海湖作为典型的内陆湖泊,其三角洲沉积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对于理解湖泊沉积环境、河流-湖泊相互作用以及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地质学、沉积学等相关理论,对岱海湖现代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构建一套适用于该区域的储层地质模型,为后续的油气等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lithofacies,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s of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in Daihai Lake, Inner Mongolia, through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modern delta sedimentation. As a typical inland lake, Daihai Lake's delta sedimentation records rich geological inform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understanding the lak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iver lake interactions, and resource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geology and sedimentology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delta of Daihai Lake,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 suitable for the reg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subseque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三角洲的沉积相带划分、沉积序列的时空演化以及沉积物的粒度、成分、结构等特征。
长垣油田辫状河砂体储层内部构型研究
![长垣油田辫状河砂体储层内部构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9cf9f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4.png)
长垣油田辫状河砂体储层内部构型研究张善严;白振强【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12(031)004【摘要】针对大庆长垣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应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辫流带、辫状河道和心滩坝、心滩坝内部构型4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辫状河砂体内部构型,首次确定长垣辫状河砂体为“浅的砂质辫状河”,并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构型要素定量分布模式.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精密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实现了辫状河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定量表征.研究表明,长垣辫状河为浅的砂质辫状河三期叠加沉积,西部发育大规模下切带,辫状河内部心滩坝宽约400m,辫状河道宽约80m,心滩坝内部夹层呈窄条带状随机分布.【总页数】7页(P57-63)【作者】张善严;白振强【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相关文献】1.基于辫状河砂体构型分析的储层建模研究--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为例 [J], 高莉2.辫状河储层单砂体及构型表征技术研究 [J], 王玥;何宇航;王元庆;王晓峰3.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大港油田枣南断块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为例 [J], 印森林;陈恭洋;戴春明;吴胜和;芦凤明;冯文杰4.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构建方法——以大庆长垣油田喇萨区块葡一组储层为例[J], 邢宝荣5.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构建方法——以大庆长垣油田喇萨区块葡一组储层为例[J], 邢宝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构型表征方法与层次结构解析
![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构型表征方法与层次结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dcaf5c04a1b0717fd5ddd6.png)
Ma Zhixin1,2,Fan Qianqian1,2,Sun Yanhui1,2,He Guanghuai 1,2,Shan Jingfu3 ( 1. Research Center of Sulige Gas Fiel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PetroChina, Xi’an 710018,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摘 要: 辫状河砂体一般垂向叠置厚度大,在稀疏井网条件下,如何揭示辫状河厚层砂体空间展布规律向来是砂体 建筑结构分析中的重点。本文利用岩心、测录井等资料,结合古代露头以及卫星照片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起来的 辫状河地质知识库,采用垂向分期,平面划界的方法,对小层内的厚层辫状河道砂体砂体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其中 小层内井点处的辫状河道砂体需细分至单层,并依据已有的地质知识库和地质概念模型进行井间合理插值预测, 从而最终实现单期河道平面延伸轨迹的追踪和对比,然后按单期沉积发育顺序,完成复合辫状河道沉积演化过程 与历史重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解剖地下河流相砂体砂体层次结构及不同成因砂体叠置规律,为后期深入勘 探开发及水平井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辫状河; 河道砂体; 砂体叠置; 单层
中图分类号: P512. 3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3774 / j.cnki.kjtb.2019. 10. 004
文章编号: 1001-7119( 2019) 10-0026-07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Braided Channel
羊三木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羊三木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7ebedfb14e852458fb57b2.png)
基于辫状河砂体构型分析的储层建模研究--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为例
![基于辫状河砂体构型分析的储层建模研究--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3e2070890c69ec3d5bb7568.png)
( 中 国石 化 胜 利 油 田 分 公 司 孤 东 采 油 厂 , 山东 东 营 2 5 7 2 3 7 )
[ 摘 要] 在岩心观察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 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砂体进行层次界面的识别和划分,
建立适合孤 东油田辫状河砂 体构型沉积模 式。根据构 型沉积 模式 , 确定好 的心 滩坝 内部 夹层 展布 模式 , 对地 质参
[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5 9 3 5 ( 2 0 1 3 ) 0 4 — 0 0 0 8 — 0 4
外 均 被断层 切割 , 研究 区东 与七 区 中相 连 , 地层 发育
Mi a l l ( 1 9 8 5 ) 提 出了储 层构 型 ( Re s e r v o i r a r c h i — t e e t u r e ) , 并 定 义为不 同级 次储 层构成 单元 的几何 形
第2 7卷
第4 期
Vo 1 . 2 7 No . 4
d o i l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9 3 5 . 2 0 1 3 . 0 4 . 0 0 3
基于辫状河砂体构 型分析 的储层建模研究
以孤东 油 田七 区西 馆 上段 为例
辫状 河 地 质 营力 强 , 沉 积环 境 有水 浅 流急 的 特 征, 河道 频繁迁 移 , 导致不 同期 次 的储 层 构型单 元 在
空 间上叠 加 、 切割 , 形 成 了大 面积 结 构 复 杂 、 强 非 均
为后 期剩 余 油分 布研究 提供 坚实 的地质依 据 。
1 研 究 区 概 况
流相 沉积 , 主要 发育 有两种 储层 类型 , 即连 片大 面积 分 布储层及 规模 较小 的 土豆状 一条带 状储 层 。 由于 辫状 河频 繁改 道 , 不 同期 次 河 道砂 体 在 空 间 上 叠置
辫状河储集层心滩坝内部夹层研究
![辫状河储集层心滩坝内部夹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3be803763231126fdb1104.png)
辫状河储集层心滩坝内部夹层研究【摘要】目前对辫状河储层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精细研究心滩坝内部夹层的分布特征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结合羊三木油田的密井网资料,运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展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心滩坝内部夹层。
通过解剖研究区心滩坝,总结了夹层的3种分布样式,即广泛连片的落淤层分布样式、局部连片分布的落淤层样式和离散分布的沟道夹层分布样式,其中落淤层连续性好,沟道侧向连续性差。
2011年新钻的水平井钻井轨迹验证了研究结果。
这一研究可以为油田部署水平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三木油田辫状河心滩坝夹层羊三木油田构造上处在羊三木构造群西部,是一个被断层切割的穹隆背斜构造,全区被切割为羊一、羊二、羊三、羊八四个断块。
自1971年底投产至今,油田的研究已经达到单砂体级别,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
馆陶组主要是砂质辫状河高孔、高渗储集层,按照沉积旋回可以划分为馆ⅲ、馆ⅱ下、馆ⅱ上和馆ⅰ四个油组,馆ⅰ油组又划分为4个小层、6个单层。
本文以馆ⅰ-1单层为例,应用密井网资料,阐述心滩坝内部夹层的分布样式,并结合水平井资料进行验证,为辫状河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的研究提供新的认知,为油田水平井部署提供参考。
1 沉积微相展布依据层次分析的思路,首先进行单一辫流带级次的研究。
辫流带是指在古河床范围内沉积的辫状河砂体带,砂体厚度与古水深相当,一般连片分布,大面积范围内呈顺直的宽条带状,宽度不等。
根据单河道识别标志[1],研究得出馆ⅰ油组全区多为辫流带砂体,泛滥平原和溢岸零星分布。
辫流带占研究区面积的95%以上,发育多条单一辫流带,宽度约为1000m,单一辫流带之间发育泛滥平原和溢岸沉积。
在辫流带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分析发现,馆ⅰ油组心滩坝规模一般比较大,心滩坝长约800m~1600m,宽约400m~600m;辫状河道呈窄条带状分布,宽约70m~100m;泥质(半)充填的河道一般较宽,为140m~200m。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fa34b5806bec0975f465e289.png)
2 0 1 5年 8月
大 庆石 油地 质与 开发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d Oi l f i e l d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Da q i n g
Au g .,2 01 5
第3 4卷第 4期
Vo 1 . 3 4 NO . 4
F I NE CHARACTERI ZATI oN oF THE I NTERNAL CONF I GURATI oNS FoR
THE BRAI DED RI VER RES ERVo I RS AND REM AI NED oI L
YU Hu a n
( N o . 3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o fD a q i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 L t d . ,D a q i n g 1 6 3 1 1 3 ,C h i n a )
o f t h e m i c r o — s t r u c t u r e s 。 i n j e c t i o n — p r o d u c t i o n i m p e r f e c t p a r t s , e d g e s o f t h e b r a i d e d c h a n n e l s ; t h e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l y r e —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63e72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7.png)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辫状河储层构型成为油气勘探勘查领域中令人关注的研究话题,因为它有助于深入了解岩性控制下油藏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出发,综合阐述辫状河储层构型在油气勘查领域的应用。
1、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定义辫状河储层构型是指依托碎屑岩砂岩体内明显的水动力建造的储层,具有不规则的巧妙细节。
水动力通过平流等机制影响河系,改变河流轨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储层构型,即辫状河储层构型。
2、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分类根据沉积河系的形态和类型,将辫状河储层构型分为曲移河构型、缓存河构型和排列河构型三大类。
(1)曲移河构型:曲移河构型由曲移河型和斜坡河型组成,它们以多条短曲移河谷和斜坡河两类曲移河系统为主要沉积形态,它们具有较多的辫状河渠,但没有主河流。
(2)缓存河构型:缓存河构型是河系系列缓存河流形成的构型,它们缓慢地沿流域的细分地形排列,包括横移河流、多左右分支、交叉河流等沉积河系及其所形成的辫状性河流储层。
(3)排列河构型:排列河构型是由排列河流型和斜坡河流型组成,它们以多段排列河谷和斜坡河两类排列河系统为主要沉积形态,河流系统的横弯曲长度为数十米至几公里,具有明显的主河流流程及较多的辫状河渠。
3、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特征辫状河储层构型各种类型的储层共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合理的分层结构、便于沉积的滑动侧边线及其冲积特征、耦合时期沉积活动等。
合理的分层结构:辫状河储层构型经历过拉拔强烈的水动力,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分层结构,诸如上中下、河流底泥沙层、砂层、重砂层、细砂层等,这有助于油气的封闭和流动。
便于沉积的滑动侧边线以及其冲积特征:滑动侧边线又称河谷侧边线,它的存在使河流的变形更有效,并在河流底部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台,从而使得沉积物有足够的位置和空间来发育河流沉积构造。
耦合时期沉积活动:油气的封闭和流动,特别是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形成,往往是由水动力活动及相关活动耦合同步发育的,耦合时期沉积活动尤其是辫状河储层构型形成的沉积变形活动,对油气的封闭和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124e22f111f18583d05ac5.png)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摘要:现阶段隔夹层的研究主要用于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包括隔夹层的成因、分布特征等,对于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很少,前人研究过的隔夹层建模主要是以序贯指数方法用petrel软件对隔夹层进行模型建立,这种方法在井网周围准确性较高,但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井网密集工区,在井网稀疏工区,并不适用。
本文将结合地震和测井数据,采用多点统计方法,用petrel软件对于辫状河储层隔夹层进行模型建立。
关键词:辫状河隔夹层三维地震多点统计厚油层储层隔夹层是影响流体在储层内流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剩余油分布[1-3]。
在油藏的开发中后期,识别判断隔夹层类型、定量描述其发育规模和三维分布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精细表征储层、预测剩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4]。
目前隔夹层的研究主要服务于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对于该模型建立,很少人去研究,前人采用序贯指数的方法进行建模,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井网密集的区域,对于井网疏松的区域,却并不适用,本文提出采用地震约束,结合测井数据,对隔夹层进行建模。
1 地质概况X区的主要储集层是一套以下三角洲平原上的辫状河道砂为主的沉积,岩性以中粒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细砂岩。
目的层岩性疏松,储油物性好,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砂岩。
油层孔隙度一般在30%以上,渗透率一般在10000mD以上,含油饱和度一般在80%以上。
从中中新世开始,石油由北部生油凹陷向南长距离运移,由于研究区远离板块碰撞区,断层较不发育,断距较小,泥岩盖层厚,保存条件较好,油气在该地区得到一定的聚集,形成良好的油气藏,本区属于超重油藏,开采方式为水驱,或者是蒸汽驱,在后期开发上,由于油粘度很高,有可能在隔夹层区域富集,对隔夹层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掌握后期油藏聚集的规律,因此,对于隔夹层建模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 建模方法的讨论目前笔者所能查阅到的文献,提到隔夹层建模方法的并不多,主要用序贯指示方法,采用petrel软件对隔夹层进行建模,这种方法,主要以测井数据为主,利用人工调整隔夹层产状,以及变差函数对隔夹层进行人工干预,进行建模,该方法在井网附近,准确性很高,但是出了井网,不确定性大大提高,该方法只适用于井网密集段,对于井网稀疏地段却并不适用,如何在井网疏松地区,对于隔夹层进行建模,我们考虑到三维地震,在井网区域用测井数据对于隔夹层进行识别,用地震数据对于隔夹层产状,规模大小进行约束,利用多点统计方法,对隔夹层进行建模,有人可能会质疑,你地震数据精度多高,三维地震数据,最小采样的网格大小为12.5米*12.5米,而隔夹层,特别是夹层厚度一般也就几米,甚至几十厘米,因此,在地震数据上识别隔夹层是不可实现的,我们只能用测井数据识别隔夹层,然而,地震在纵向上精度不高,但是横向上,精度却很高,它虽然无法判断出隔夹层来,但是,通过测井数据确定出隔夹层后,结合地震数据,我们能在横向上,判断出隔夹层的横向规模,产状,利用测井数据在隔夹层纵向即厚度上是可以确定的,因此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的结合,来建立隔夹层模型,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准确性毋庸置疑。
一种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构型解剖方法
![一种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构型解剖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5a167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c.png)
一种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构型解剖方法
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构型解剖是地质勘查和勘探的重要内容,主要用于探测藏气的体积、可采收率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勘探开发
搭建有效的支撑基础。
主要解剖方法包括:
一、岩石相沉积学分析:从孔隙度、气孔占比、泥质占比、粒度组成
等沉积相因素,通过样品分析来获取储层构型信息。
二、地质结构分析: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测井资料等,结合现场地质
调查和现场核酸物质及影像分析,来获取区域地质结构特征,有效把
握河道构型信息。
三、测井资料分析:针对测井信息建立数据库,依据深度层级和气孔
层级,对井体及测井信息进行归类排序,确定储层构型,从而准确估
算藏量。
四、地球物理综合分析:在深部考古详尽分析基础上,结合体积比值、井壁电阻率比值、体波波形综合分析等地球物理资料,进一步识别构
型特征,提高储对比精度。
五、模拟分析:对钻井数据模型进行三维建模,构建仿真的结构和重
力场等,以系统进行建模,提高仿真的精度,进一步优化储层构型。
六、采集分析:分析钻井岩心、水泥环样品的天然气组分,从而识别
气的区域性、地层性及油气的埋藏模式,有效把握藏量定量提取。
上述解剖方法为掌握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结构构型提供有效指导,针对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可以根据构型细节,有效进行测井解释、预
测评价及提高勘探开发率,大大提升勘探建设效率。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f20f5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1.png)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因素,石油钻探技术的发展进步也直接促进了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辫状河储层构型是指在河流流经地区形成的叠置层状储层,采用地面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化验,油藏工程评价途径,对辫状河储层的构型识别、研究和分析。
目前在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如钻井和数据解释、油藏地质模拟以及深部辫状河储层构型等研究领域。
首先,在钻井和数据解释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利用核磁共振(NMR)成像仪可以准确识别辫状河储层构型,NMR成像可以提供准确的节理视图,捕捉致密沉积物的渐变,直接反映储层构型复杂性。
另外,在油藏地质模拟方面,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对辫状河储层构型进行较为准确的模拟,这可以提供有效的油藏开发参考。
此外,深部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型,提高石油资源开发效率。
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应用研究当中,已经有多种新技术日益发展,如水文地质分析、空间分析、地面地质调查等。
以上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辅助油藏地质学家解释辫状河储层构型,此外,它们还有助于提高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效率。
鉴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油气藏勘探开发利用效率,特别是对深层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深入研究仍有必要。
在未来,结合现代技术,如水文地质分析、空间分析、地面地质调查等,应该进一步加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以期在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综上所述,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是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提高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语: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仍然是当前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仍需要未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以期提高我国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研究与应用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85c9611a300a6c30c229f47.png)
t e r i n j e c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b e c o me o i l f i e l d d e v e l o p me n t i s a k i n d o f i mp o r t a n t me a n s ,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ma j o r
有 些心 滩不 被 淹 没 , 有 些 被淹 没 的 可能 被水 流 斜切
而过, 其上 形 成新 的水 道 , 即滩 内水道 。这样 到下一
次 枯水 位 时就 会 看 到辫 状水 道 的分 布 面 目全 非 , 有 的辫 状 水道 作 了大 幅度 的迁 移 口 ] 。本 文 首先从辫 状 河剖 面特 征 分 析人 手 , 通 过 对辫 状 河储 层 内部 结
法, 提 高 油层 动 用程 度 。
关 键词 : 辫状 河沉积 , 内部构 型 ; 储层 非 均质性 ; 隔 夹层 ; 井一震 结合
中图分类 号 : P6 1 8 . 1 3 0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o 0 6 —7 9 8 1 ( 2 0 1 3 ) 1 3 一O 1 4 5 —0 5 面 最深点 的 连线 ) , 形 成水 下浅 滩 。 洪峰 过后 , 许 多浅 滩 出露水 面 , 成 为心 滩 ; 心滩 之 间是 多股 的河道 ( 辫
( No . 7 O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o f Da q i n g O i l f i e l d C o mp a n y L t d . , Da q i n g He i l o n g j i a n g 1 6 3 0 0 0 C h i n a )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_刘钰铭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_刘钰铭](https://img.taocdn.com/s3/m/f55ae821376baf1ffc4fadaa.png)
2.3.2 井间界面预测
2.3.3 三维构型建模
合适的心滩坝内部构型模式是井间构型界面预
心滩坝三维构型建模本质是井间界面展布在三
测的前 提 。 对 现代 典型 砂 质辫 状河 Brahamaputra 维中的组合再现 , 即将各井点界面按照井间预测的 河 [ 3-4] 及 Jamuna河 [ 5-6] 心滩坝沉积的研究发现 , 心滩 结果在三维中进行内插 , 就得到界面的三维展布 , 进
第 33卷 第 1期 刘钰铭 , 等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 9·
自然伽马曲线明显回返至高值 , 地层电阻率相应降 低 , 微电位和微梯度值较低且幅度差为零或很小 , 一
般小于 3 Ψ· m, 但声波时差却为明显高值 , 一般在
325 μs/m以上 , 井径曲线明显扩径 。 依此对非取心 井进行夹层识别 , 研究区内 Ng上2 第 Ⅲ , Ⅳ单层多发
2.2 单一心滩坝的识别 单个心滩坝砂体的识别是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的重点及难点 , 也是后续单个 心滩坝解剖的前 提 。 根据研究区内羊新 14-15、羊 10-13等取心 井资料 , 心滩坝主要为发育交错层理的砂岩或块状砂岩 , 存 在多期泥质 、粉砂质夹层 。
当相邻两口井单井识别均为心滩坝砂体时 , 如 何判断其是否属于同一心滩坝砂体是单个心滩识别 的核心 。 针对研究区实际 , 总结了如下几条判断相 邻两口井不属于同一心滩坝砂体的依据 :
(4)不同的心滩坝砂体在沉积韵律 、发育厚度 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测井曲线上的差异 , 也可以作为 判别的辅助依据 。
综合运用以上判据 , 同时考虑平面上组合形态 , 在广泛连片的心滩坝砂体中识别了单个心滩坝的边
界。 2.3 心滩内部构型解剖
成因上心滩坝砂体是由多期砂体垂向加积沉积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09f7067cd184254b353523.png)
18 9 5年 , 加拿 大 多 伦 多 大 学 的 A. . a 教 授 D Mil l
提 出了建 筑 结 构 分 析 法 。该 方 法 通 过 分 析 岩 石 相
体的 内部建 筑结 构模 型 。此外 , 马厂 油 田 ; 河南 双河油 田 ; 大庆油 田l 苏北 的范 庄油 田¨ 大港 1 引; , 的羊三木油 田¨ 孔店 油田 等也开展 了相关研究 。 、 副 储层 建 筑 结 构 要 素 分 析 方 法 的提 出 是 为 了 满 足油 田进 入 高 含 水 期 储 层 横 向 精 细 预 测 的需 要 。 塔河 油 田一 区 目前 尚没有 该 方 法 的应 用 , 文 以建 本
越岸细粒沉积 ( F 和洪泛平原细粒 ( F ; O) F ) 建立了砂体 建筑结 构平 面组合模 式 : 面以河道 充填 ( H) 平 C 和砂 坝 ( B) C
为主 。
关
键
词: 建筑结构分析 ; 岩相 ; 层次界 面 ; 结构要素 ; 组合模式
文 献 标 识 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E 2 . 4 T 12 2
Hale Waihona Puke 粒径 、 沉积构造和一些 局部 的原生沉 积属性 , 将研
究 区 目的层 岩 相细分 为 1 2种类 型 , 中有 3种 砾 岩 其 相, 5种砂 岩相 , 4种粉 砂 和泥 岩相 ( 1 。 表 )
了孤 岛 油 田馆 上 段 5 1 - +2砂 层 组 的 河 流 沉 积 模
式_; 3 渠芳等建立 了孤 岛油 田馆上段河 流相储层精
细 的单 一成 因砂 体 级别 的储 层 剖 面及 平 面构 型 , 分 析 了储层 构 型对 油 水 分 布 的控 制 作 用 ; 建 伟 等 冯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2a15a3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e.png)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随着地质物理技术的发展和储层数值模拟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油田储层划分为流动单元是进行数值模拟和油田开发的必要前提。
然而,基于不同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本文以辫状河储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和分布规律。
辫状河储层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沉积体系,由多条交错的河道、洪积平原和泥块体等构成。
其沉积结构复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不均,因此存在一定的流动单元划分难度。
但在实际油藏开发中,只有准确划分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才能实现水驱油,提高采收率。
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包括勘探井资料法、地震资料法、钻井测试资料法、地质统计学方法等。
在实践中,常常采用综合方法来进行划分。
其中,勘探井资料法是最常用的划分方法之一,主要基于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划分。
通过分析不同层段的岩石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确定流动单元的上下边界和空间分布。
地震资料法则是基于地质剖面和地震速度图像来划分流动单元,通过合理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可以获得油藏内部的岩石、构造和孔隙骨架等信息,从而实现流动单元的划分。
钻井测试资料法是基于实测数据来划分流动单元,包括测井数据、钻柱取芯分析数据、压力测试数据等。
这种方法对于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小的油藏适用性较好。
地质统计学方法包括反演方法、统计学分类方法等,通过对储层差异性的统计分析,实现流动单元划分。
针对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主要包括流动体积、空间分布和孔隙度规律。
在流动体积方面,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具有严格的纵向分布规律,即由上至下,单元流动体积逐渐减小。
在空间分布方面,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道和河道岸边部位,而洪积平原和泥块体部位则为非流动单元区域。
在孔隙度方面,由于辫状河储层的复杂沉积构造和地质特征,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不均,因此流动单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往往较高。
辫状河砂岩储层内部结构解剖方法及其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辫状河砂岩储层内部结构解剖方法及其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3b32c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7a.png)
天 然 气 工 业Natural Gas INdustry 第40卷第4期2020年 4月· 30 ·辫状河砂岩储层内部结构解剖方法及其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李柱正 李开建 李波 王家辉 钟金银 王海峰 姚武君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北部中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以下简称盒8下亚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沉积,该气藏的储层是罕见的低渗透率、低地层压力、低丰度致密砂岩,有效砂体分布规律复杂,水平井有效砂体钻遇率低。
为了厘清有效砂体的分布规律,以现代沉积和露头为基础、加密区为重点、复合心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厚层砂岩内部结构从单一辫状河道、复合心滩、单个心滩和心滩内部结构等多个层次进行了精细表征,建立了各层次定量识别和内部结构解剖方法,精细刻画了该区厚层砂岩的内部结构,进而分析了其含气性。
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盒8下亚段单一辫状河道宽度介于600~3 500 m,复合心滩长度介于1 500~2 500 m、宽度介于800~1 400 m,单个心滩长度介于1 000~1 750 m、宽度介于300~1 050 m,心滩内一般发育3~4个增生体;②盒8下亚段有效砂体主要受心滩分布的控制,纵向上受顺层发育夹层(落淤层)的分隔且以“透镜状”分布为主,平面上以“孤岛状”分布为主;③心滩内迎水面含气性好,中部含气性中等,背水面含气性最差。
结论认为,所形成的多层次辫状河厚层砂岩储层内部结构解剖方法能够建立有效砂体富集模式,可以为水平井优化设计提供精细的地质依据,进而为该气田水平井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内部结构;单一辫状河道;复合心滩;单个心滩;心滩内部结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20.04.004An internal structure anatomy method for braided-river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ulige Gas Field of the Ordos BasinLI Zhuzheng, LI Kaijian, LI Bo, WANG Jiahui, ZHONG Jinyin, WANG Haifeng, YAO Wuju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51,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40, ISSUE 4, pp.30-39, 4/25/2020.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The lower submember of the 8th Member of Middle Permian Shihezi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ulige Gas Field of the Ordos Basin (hereinafter, "He 8 lower submember" for short) is classified as braided river deposit in the delta plain subfacies of braided river. This gas reservoir is a rar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of low permeability, low formation pressure and low abundance, with complex distri-bution rules of effective sand bodies and low drilling rate of effective reservoirs in horizontal well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effective sand bodies, this paper precisely characterized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thick sandstone in terms of single braided chan-nel, composite diara, single diara and diara internal structure, based on modern sedimentation and outcrop, with the focus on the infill well blocks and the composite diara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n, multi-level quantitative recogni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anatomy method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the thick sandstone in this area were described elaborately. Finally, the gas bearing property was analyz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single braided channel of He 8 lower submember in this area is 600-3 500 m wide, the composite diara is 1 500-2 500 m long and 800-1 400 m wide, and the single diara is 1 000-1 750 m long and 300-1 050 m wide. Three or four accretion sand bodies are generally developed in a diara. Second, the effective sand bodies of He 8 lower submember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diaras. They are vertically in a "lenticular" distribution pattern due to the barrier of bedding interbeds, and areally in an "isolated isl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Third, gas bearing property is good in the water face of the diara, moderate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poor in the back surface. In conclusion, this proposed multi-level internal structure anatomy method for braided-river thick sandstone reservoir can establish the enrichment model of effective sand body and provide fine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optimal design of horizontal wells and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Sulige Gas Field.Keywords: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Reservoir internal structure; Single braided channel; Composite diara; Single diara; Diara in-ternal structure; Ordos basin; Sulige Gas Field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6ZX05015)。
辫状河沉积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辫状河沉积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bcd1a1a417866fb94a8e63.png)
辫状河沉积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辫状河沉积相是常见的沉积相之一,由于辫状河河道迁移频繁,导致沉积环境具有多变性,从而不同环境下发育的辫状河其沉积相特点也不相同,导致其储层性质差距颇大,其非均质性差异也很大。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阐述了辫状河沉积相的类型及层序类型、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及类型。
指出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为之后寻找剩余油和有利区域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对进入中后期开发的油田改善开发效果及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辫状河沉积相;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引言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精细描述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大部分油气田都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掘难度越来越大的形势下,该项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尤其在辫状河这样复杂多变的沉积相的情况下。
人们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研究的内容与领域也不断加深、扩大,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并且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略到精细、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文章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总结了不同辫状河沉积相下其非均质性特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该研究对于剩余油的挖潜及新探区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1 辫状河沉积相及沉积层序1.1 辫状河沉积相辫状河沉积物主要以砂质为主,河道与沙坝沉积分异明显。
河道砂体一般呈席状或楔形,泛滥平原不太发育。
流量稳定、地形坡降比较大的辫状河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形成较为发育的辫状河泛滥平原和大型复合辫状沙坝(Cant,1982),这种复合辫状沙坝又称沙坪(Cant和Walker,1978)。
根据地貌分区可将辫状河流沉积相划分为河道底部亚相、河道沙坝亚相和泛滥平原亚相,其中河道底部亚相和河道沙坝亚相是砂质辫状河沉积的主体部分。
砂砾岩含量高和岩性较粗是辫状河沉积的特点,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有较少的细粒越岸沉积物;沉积砂体大多都呈宽阔的席状,而且会有更多的板状交错层理,还有不规则的粒度变化。
1.2 辫状河沉积层序前人对辫状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六类辫状河沉积层序,分别为特罗海姆型、斯科特型、邓哲科型、南萨斯喀彻温型、普拉特型和比兆科里克型,其中特罗海姆型、斯科特型和邓哲科型属于砾质辫状河流,南萨斯喀彻温型、普拉特型和比兆科里克型属于砂质辫状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油组, 共1 6 个小层 , 本次研究主要集中在馆 I 油 组, 又细分 为 9 个 单层 。 各个 油组 的油 藏地 质特征 基 本相似 , 均为 冲 积平 原 上 的 河 流相 沉 积 , 以粉 、 细 砂
定。
个沉 降 中心 , 因此 馆 陶组 沉积 时期大 川横 流 , 江 水
四溢 , 在本 区沉积 了一套 巨厚 的 近源 的辫状 河储 层 , 在 沉积 剖面 显示 为明显 的“ 砂 包 泥” 特征。 馆I 3 小 层 主要 发 育 辫 状河 沉 积 , 向上 河 型 演 化 为 网状 ; 馆I 2 小 层 主要发 育 网状河 ; 馆I 1小 层 与馆 I 3 小层相同,
凝 的特点 。 1 . 2 开发 简况及 存 在 问题 港东 二 区六 断 块 1 9 6 6年初钻 探 , 同年 3月位 于 断 块边 部东 北 方 向 的港 3 3井在 明三 油组 获 得工业
沉积 作用 、 沉 积物 特 征 及 其分 布 规律 对寻 找 油气 有 着 重要 的意 义 。国 内外 河 流沉积 学 已发展 到对沉 积 砂体 内部进 行精 细研究 的 阶段 , 特别是 Mi a l l 在现 代 沉积 和露 头研 究 基 础上 提 出 的构 型 要 素 分析 理 论 , 对研究 河流 相储层 的非 均质 性有 重要 指 导意义 。本
饱 和度较 高的部位 , 为 了充分 动 用这部 分剩 余 油 , 需要加 强 河流 储层 沉积 的构 型研 究 。本论 文 以港 东油
田馆 陶组 油层 为例 , 对 地 下辫 状 河 的储层 构 型进行 了研 究 , 建立 了单 一辫 流 带宽 度 与心 滩坝 宽度 、 心滩
坝 宽度 与辫 状 河道 宽度 及 心滩 坝 宽度与 长度 的 经验公 式 , 有 效指 导研 究 区心 滩 坝与辫 状 河道规 模 的确 定 。同时揭 示 了不 同级 次对 剩余 油分 布 的控 制作 用 , 为今 后 同类 油藏 的 开发动 用打 下 了基 础 。 关键 词 : 河流 沉积 ; 辫状 河 ; 储 层构 型 ; 模 式
岩 为主 , 泥 质胶结 , 沉 积厚 度大 。在馆 陶组沉 积时期 形成 “ 砂包 泥 ” 的沉积 剖面 , 油层 储油性 能好 , 平均孔 隙度 3 2 9 , 6 , 平 均 空气 渗透 率 1 0 0 8 ×1 0 m , 有效 渗 透率为 3 4 1 . 0 8 X1 0 m。 , 原 油具 有 高密 、 中粘 、 低
明化 镇组 地层 整 合接 触 , 与下伏 东 营组 地 层不 整 合 接触 , 自上而 下又划 分 为 四个 油 组 。 本 次研究 的层 位 主要为馆 I 油组。工区南部 的歧 日凹陷属于其中的
一
1 . 2 . 2 弹 性能 量驱 动 的砂 体 , 油 井 能量 低 、 产量 递 减快 靠 弹性 能量 开采 的砂体 , 初期 有一 定 的产量 , 但 能量 释放后 , 产量 会 急剧下 降 , 从 而影 响断块产 量稳
下 部发 育辫 状河沉 积 , 向上演 化 为 网状 河沉 积 。
港 东二 区六断 块主 要开发 层 系为新 近 系的 明化 镇、 馆 陶组 。馆 陶组 划分 为馆 I 、 馆I I 、 馆I I l 、 馆I V四
存在 的一 系列生产 问题 。
2 研 究 区储 层构 型研 究 基于 目前辫 状河储 层构 型研 究的现 状及研 究区 开发 中存 在 的实 际 问题 , 本 区 的研究 目标是 : 以港东
中图分类 号 : T E3 2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6 -7 9 8 1 ( 2 0 1 3 ) O 6 —0 1 3 O —O 3
近 年来 , 河 流沉 积 是 我 国陆 相 含 油气 盆 地进 行 油气 勘探与 开发 的主力 油层 。 因此 , 研 究河 流 的各 种
上逐 渐变 差 , 这种 油 层 在 开采 时 容 易造成 底 水快 速 锥进 。
研究 区港 东 二 区六 断 块 位 于港 东 油 田东 部 , 为 港东 油 田主要开发 单元 之一 。 整 体为 一南倾 , 走 向北 东 的平缓断 鼻构造 。工 区内共有 各种 生产 井 以及 过 路井 1 3 3口 , 平均 井距 约 为 1 0 0 米, 为 储 层构 型研 究 奠 定 了可靠 的资料 基础 。研究 区馆 陶组顶 界与上 覆
项 目以港 东油 田馆 陶组 油 层 为例 , 对地 下 辫 状河 的 储 层 构型进 行深入 研究 。
1 研 究 区概 况
1 . 1 地 质 概 况
油流 。6 9年 以 3 0 0米井距 进行 开发 , 经历 了近 4 0年 的开 发历史 。 目前 断块 开 发存在 以下 问题 : 1 . 2 . 1 天 然能 量 开发 的砂 体 , 在 边 底水 作 用下 , 油 井水 淹严重 油 田区 块 主力 砂 体 之 一 Ng I 3小 层 ( 目的 层 段) 为边底 水油藏 , 呈 现正韵 律特 征 , 物性 下部好 , 向
上述 问题 的存 在 主要是 由于储 层 内部非均 质性 研究 不够 , 常 规 的油 藏 描 述 已经 不 能够解 决 这一 问 题。 目前油 田已经 处 于特高 含水期 , 储层 非均质性 和 剩余油 的分 布主要 受控 于储 层 内部构型 。 因此 , 深入 开展储层 内部构型 研究 可有 效解 决或缓 解油 田 目前
1 3 O
内蒙古 石 油化 工
2 0 1 3 年第 6 期
辫状河储层构 型的应用研究
朱小丽 , 代 丽 , 张桂 明 , 李云鹏 , 张 秀 丽
( 中 国 石 油 大 港 油 田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天津 3 0 0 2 8 0 )
摘
要: 目前 大部 分主 力 油 田进入 高含 水期 , 而河道砂 岩 为主 的储 层 内依 然存在 一定 未动 用或含 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