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新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
本文着重从托尼·莫里森的个人经历及作品来探究其写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托尼·莫里森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托尼·莫里森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lson)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
莫里森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自1970年起,她先后发表了《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宠儿》(1988)、《爵士乐》(1992)、《天堂》(1999)、《爱》(2003)、《恩惠》(2008)等九部长篇小说。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作家身份使得她能够更加全面和彻底地了解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
不同于其他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文笔时时刻刻渗透着黑人的智慧,而这源于她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虽然她的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帮佣,但聪慧勤奋的莫里森却于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专修英语和古典文学。
大学毕业后,莫里森又到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
和沃尔夫的小说,并获得了硕士学泣。
这样的学习经历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里森曾先后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德华大学任教,并曾在纽约兰多姆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的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就是这本书让莫里森对黑人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时也触动了她对黑人文化的深层思考。
70年代起,莫里森开始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等大学院校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书评文章。
1987年起,她又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并讲授文学创作。
如此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资历,使得莫里森能够以一种更高的层次来展现美国黑人文学的魅力。
托尼·莫里森可以说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
她创作的长篇小说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象力丰富。
评论家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
而她对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的了解加上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使得她创作的作品在手法上有着海明威式的简洁明快,情节上有着福克纳式的神秘隐暗,同时还隐约呈现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而且她还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创作中摒弃了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但是,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却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女性主义的抗争。
黑人女性承受着来自社会对黑人的歧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以及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歧视。
而连同黑人女性的反抗
一起呈现在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中的还有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自然和黑人女性身上所承载的多重悲剧色彩,使我们很容易就捕捉到了莫里森创作中的自然元素和女性主义元素。
因而生态女性主义这一词汇便自然而然地与莫里森的创作联系起来。
二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的开始源于生态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
20世纪70年代“生态主义”(ecologism)兴起,人文学科开始了“绿色运动”,而生态文化和生态批评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出现的。
作为文化术语的“生态批评”最初是由威廉·罗依克特在1978 年发表的文章《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提出。
但直到1991年语言学会(mla)主办的题为“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绿化”的研讨会和1992年创办的“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及1993年创办的《文学与环境的跨学科研究》(isle)等相关刊物的诞生,生态批评学派才逐渐形成。
1993年,切瑞尔·格罗特菲尔蒂、哈罗德·弗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和劳伦斯·布依尔《环境的想象》的出版使得生态批评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论纲领和美学原则,并不断走向成熟的体系构架。
而生态女权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索瓦·德·伊奥布妮在她所著的《女性主义抑或死亡》一书中提出的,伊奥布妮认为“父权制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一方的解放不能脱离另一方的解放”。
她把生态理论和女权理论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某种天然的联系。
伊奥布妮的作品被
视为西方生态女权主义观点的先驱。
starhawk曾指出,“生态女权主义向所有统治关系提出质疑。
其目的不仅要改变行使权力的人,而且要改革权力结构本身”,即“环境问题,如果没有妇女、穷人和来自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以及不同种族和背景的人的观点,不可能得到明智探讨”。
由此来看,对于自然、心理、性、人类和非人类自然——有关的统治和与这些统治形式相关的妇女历史地位的
分析,是生态女权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女性主义面临的大环境是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其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有如下基本共识,即对自然的占有和对女性的占有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对前者的理解必然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反之亦然。
生态思想与女性主义的必然结合的直接动力来自它们共同的战斗性——它们有着同一个攻击的目标。
表面上,生态批评的锋芒指向了人类中心主义,女性主义则批判男权中心主义;但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却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逻各斯中心主义,它以某个终极的、固定的所指为一切经验、思想和表达的基础。
以逻各斯为中心,西方文化建构出一个庞大的话语体系并想当然地视之为确定的普遍真理。
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戴维恩和沃伦具体考察了逻各斯中心分别在人—自然和男—女的语境中的推理过程:其一、人类有改变其生活的境遇的能力,而植物和石头没有。
人类使植物和石头屈从于既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其二、女性等同于自然、属于物质世界,男性等同于“人”、
属精神世界;凡是等同于自然、属于物质世界的都比等同于“人”、属精神世界的要低等;因而女性比男性低等,男性有权统治女性。
沃伦由此得出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在逻辑上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概念性框架。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文学理论与批评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既要质疑和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同时也要质疑和解构雄性中心主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文学批评理论。
三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与生态女性主义
黑人女性是受压迫女性的最沉重的代表。
在黑人历史发展中,黑人女性要遭受黑人男性和白人男性的双重歧视和压迫,同时还要遭受白人女性不同程度的歧视。
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历史阶段所遭受的悲惨经历是不堪回首的,因而唤醒这段黑人种族的布满创伤的记忆正是托尼·莫里森艺术创造的基本文化立场,同时这也正是黑人文化长期以来反抗压抑并求得认同的历史走向。
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关注黑人和黑人女性,同时也体现着对人类存在的普遍关怀。
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是她创作的焦点所在,而自然在莫里森的笔下既是白人压迫黑人的工具,又是黑人快乐和希望的源泉,她从黑人的独特视角强调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自然意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映射了人与自然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种族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女性的完美融合几乎体现在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里,下面就从《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和《宠儿》这四部作品,来分别探讨莫里森作品
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的体现。
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表达了其对工业严重破坏自然的控诉,“整车的煤渣被卸在铁厂四周的深坑里,火焰把天空染成了暗暗地橘红色”,因而“踏进田里的枯草时,我们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同样在《所罗门之歌》中,“在彼拉多的身上,托尼·莫里森创造了一个睿智、坚强、充分体现非洲裔美国人精神的代表人物形象”,彼拉多的名字和身体都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没有肚脐象征着她是自然万物之母,而彼拉多的名字被赋予了“树”的象征。
彼拉多的身上体现了自然与女性的完美融合,她是自然的象征,是拯救万物及女性的象征。
而《柏油孩子》中的瓦利连则为了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和舒适,居然试图改变隐居小岛上的地貌和水流。
人类的欲望膨胀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作品也描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贪婪的反击。
而女性与自然同样遭受摧残,与自然有着相同命运的是瓦利连的妻子玛格丽特,瓦利连对妻子的精神虐待导致了玛格丽特精神失常,甚至用针扎自己的孩子以报复丈夫的集权控制。
在《宠儿》中,树、植物和自然是对于黑人女性的抚慰与精神支撑,在非洲文化中,植物是神的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因此非洲文化是女性生态主义生长不可或缺的一份土壤。
莫里森的坚持在于她根深蒂固的本位文化信念和探索黑人文化本位的强烈愿望。
非洲文化的探寻是她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其女性生态主义的最集中体现。
在《宠儿》中,莫里森对树的描述表达了黑人对生命力量的源泉和
文化心灵的寄托。
树代表着自然让莫里森的女主人公们获得生存下去的力量并走向新生。
奴隶制使黑人女性的自主权利遭到剥夺,她们所遭受的苦难正如人类对自然界的乱砍滥伐一样强暴。
“我后背上有棵树,家里有个鬼,除了我怀里抱着的女儿我什么都没有了。
”在小说里,“树”在象征着黑人女性遭受着白人男性虐待摧残的同时,也代表着自然同样遭受着人类的迫害。
而丹芙则在树屋内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在生机勃勃的绿墙的遮蔽和保护下,她感到成熟、清醒,而拯救就如同愿望一样唾手可得”。
在此,作品再次表明了树、植物和自然对于黑人女性的抚慰与精神支撑。
小说中的另一个女性人物——塞丝的婆婆贝比则在林间大声号召黑人们一定要爱
自己的一切,林间的宣泄滋养了黑人的心灵并增添了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息。
芭芭拉·克瑞斯蒂安指出:
“在当代美国小说家当中很少有人像托尼·莫里森这位黑人女性作家那样,在小说中自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对自然的理解不仅仅使人物了解自我至关重要,而且对托尼·莫里森叙述的故事及其叙事方式意义重大。
”
四小结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精神实质,描绘了人性和自然的和谐美,呈现了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探讨了自然与黑人二者间的关系。
托尼·莫里森从黑人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女性的追求,尤其是黑人女性解放自己、解放自然的强烈愿望,实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注: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200902。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 munity and nature: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a].in bloom,h.(ed).%
mor.rison[c].philadelphia:chelsea house publishes,2002. [2] gates,b.t.a root of ecofeminism[a].in gaard,g.&patrick d.m.(eds.).ecofeminist伽m可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c].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
[3] 金莉:《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
[4] kubitschek,missy dehn.toni morrison:a critical companion.westport [m].connecticut london:greenwood press,1998.
[5] starhawk,power,authority and mystery: ecofeminism and earth-based spirituality [a].in diamond and orenstein (eds),reviewing the world:the emergence of
ecofeminism[c].san francisco:sierra club,1990.
[6] 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7] 托尼·莫里森,陈苏东、胡允桓译:《最蓝的眼睛》,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
作者简介:白丽敏,女,1977—,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
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