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七(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七

/n11293472/n11293832/n13875071/14462347.html

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问题十分突出。《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

建国60多年来,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目前,在载人航天、大型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技术、支线飞机研发、通信技术等当代科技的尖端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一大批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工业装备保障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提供各种成套设备。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

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国产化率达90%;国产10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国产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投入运行;日产10000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100万吨乙烯、30万吨级合成氨、百万吨级钾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大而不强”最基本的特征。从研发投入看,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9%,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不仅在研发投入占比方面低于跨国公司,在研发投入总量上更是远远落后。以微软公司为例,2010年研发投入高达86亿美元,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4.6%。从专利水平看,2010年,我国申请PCT(国际专利合约专利12, 337件,仅相当于美国的1/4、日本的1/3,平均每1.3亿美元出口才有1件国际专利申请。除华为、中兴等个别企业与国际同行具有数量相近的专利外(专利授权相互使用,其他大企业专利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从标准来看,以我国企业牵头的成为世界主流标准少之又少,仅有TD-SCDMA等少数几个。跨国公司控制了产业核心技术,在产业链的上游赚取了大量利润,而我国众

多的制造企业则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太大,资源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较大,获取的回报较低。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提出,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一倍,攻克和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核心技术,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关键装备、技术标准取得突破。

二、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真正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对市场信息反应最灵敏,能够从市场需求变化中产生创新灵感和创新意愿。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的成果需要企业将其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把技术创新成果传递给市场需求方和消费者,企业也必然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企业需要使用更先进的技

术实现研发设计、加工制造、检验检测等手段的升级,企业自然也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规划》提出,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这就要求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以应用为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实施的机制;对于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政策和投入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鼓励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重要试验设备等科技资源等。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规划》提出,进一步研究落实财政、投资、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一方面,企业有自觉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建立技术创新投入的机制。当前,主要是要将国家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如落实研发投入的加计扣除政策等。通过财政投资、税收政策、政府采购、财政贴息、融资担保以及设立企业创业发展基金等措施,为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激励措施,帮助企业降低获取高新技术

的成本和风险。要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杠杆和增信作用,更有效地把政府资金和自筹资金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规划》还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相关措施,如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收购兼并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等。

三、健全产业创新体系,攻克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我国工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部分产业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如深水海洋工程前端设计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计缺乏,70%配套设备需要进口;深水钻井船,SPAR、TLP平台等高端产品以及动力定位系统、单点系泊装置等核心配套设备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由于核心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器(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共性技术是指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和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撑。这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规划》提出,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面向主要工业行业,依托大型转制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健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支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产业联盟是某类企业或单位为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

推向新领域,自愿开展相互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典型的模式有研发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目前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要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TD-SCDMA及长期演进(LTE技术、支线及通用飞机、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数字内容等若干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重点产业联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