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未来20年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未来20年长象啥模样迈向特大城市
未来20年,宜昌如何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11月11日,省住建厅在宜昌主持召开《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纲要》专家评审会,共商宜昌未来城市发展大计,这一备受关注的规划纲要原则获得通过。
评审专家组在踏勘了现场、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汇报、审阅了规划文件后,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原则通过这一规划纲要。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其中,城市规划区除目前的宜昌市区外,首次将宜都、枝江和秭归纳入这一范围,中心城区的范围也有明显扩大。
到2030年,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为4级: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5个5-20万人的小城市,44个5万人以下的小城镇。
城市交通上,规划再建5座跨江大桥,规划建设3条轻轨线路及5条快速公交线路。
城区城市上,针对宜昌多山的特点,划分远城山体、近城山体、入城山体,形成“江穿城,城镶山”的景观。
副省长、市委书记郭有明说,这一规划将指导宜昌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要严格、科学地编制好这一规划,把宜昌建成宜居宜旅宜业的特大型城市。
未来20年,大宜昌真的很“大”
2030年GDP达到7500亿元,市域常住人口达547万人
未来20年宜昌的城市如何定位?从规划纲要可以看出,这一定位仍将维持延续性,也就是目前提出的“三大目标”,即:世界著名的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规划纲要提出,宜昌要加强与武汉、重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等中心城市的联系,与襄阳协同发展,共同完成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同时重点加强与荆州在产业、交通以及旅游等方面的联系,构建“宜荆组合都市区”。
到2030年前的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宜昌市GDP达到4800亿元,其中中心城区GDP达到2500亿元;到2030年,宜昌市GDP达到7500亿元,其中中心城区达到3500亿元。
至2030年,宜昌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为547万人。
规划提出,宜昌要保持现有的城市特色,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产业园区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宜昌城市的综合实力,实现省域
副中心城市应当具备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内陆开放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商务金融中心和国际旅游中心等职能。
“一带三区”
纲要提出的宜昌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宜昌市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和秭归县行政辖区。
总面积约9233平方公里。
宜昌城市规划区将形成“一带三区”,即长江城镇聚合带为“一带”;沿江分布三个城镇区。
“三区”中,北部为生态城镇区,包括坝区及太平溪镇、乐天溪镇、三斗坪镇、秭归县茅坪镇;中部为核心城镇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小溪塔街道、龙泉镇;南部为产业城镇区,包括猇亭区、枝江市的马家店街道、白洋镇、顾家店镇、安福寺镇、董市镇、七星台镇,宜都市的陆城街道、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家店镇和枝城镇。
布局长江经济带
规划区内,布局北部沿岸为旅游发展区,中部为服务区,南部为产业区。
长江经济带内,将重点打造三条廊道,分别是:
三峡库区至西陵区一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并受到生态保护限制,适宜打造精品旅游廊道。
宜昌未来的产业发展廊道,安排在猇亭区及以东范围,建设以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走廊。
配合产业发展,打造物流廊道,实现物流中转和翻坝转运的职能,建设三峡物流中心,包括茅坪港、太平溪新港、火车南站、火车东站、三峡机场空港、紫荆岭、云池港、红花套、枝城港、七星台等十大物流园区。
新建四条高速通道
在已建成的沪渝高速汉宜段、沪渝高速宜恩段、沪蓉高速荆宜段、宜岳高速翻坝段等4条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沪蓉高速宜巴段、保宜高速外,拟规划建设宜张高速(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太张高速(即太平溪至张家口高速公路)、宜岳高速(即宜昌至岳阳高速公路)、宜来高速(即宜都至来凤高速公路)。
在未来20年,宜昌南北向通道将全面贯通,宜昌高速公路形成“一环、八线”的“米”字形结构,“一环”即城市内部形成连接小溪塔、猇亭、白洋、宜都、点军的环形高速公路通道,“八线”即8条城市对外高速公路通道。
再添5座跨江大桥
规划纲要提出,宜昌要在现有西陵长江大桥、宜万铁路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枝城长江大桥这5座跨长江大桥的基础上,再新建5座跨长江大桥,分别为:红花套长江大桥(暂定名)、香溪长江大桥、庙嘴长江大桥、伍家岗长江大桥(暂定名)和白洋长江大桥。
建设三条铁路大动脉
在规划期内,宜昌将建成三条铁路线路,即十宜铁路、汉宜城际铁路和宜张铁路,同时改造焦柳铁路,增设紫云铁路作为白洋港、云池港、田家河港与焦柳铁路之间的联络线。
对十宜铁路经过宜昌的选线,规划提出了新南线方案和新北线方案供比选,新南线方案建议自点军沿江至枝城港,带动江南及宜都发展;新北线方案,即绕行龙泉、鸦鹊岭、宜都,在鸦鹊岭与焦柳铁路形成大的货运站,支撑产业新城建设。
规划还提出,要整合规划区内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多种交通设施,建设三峡枢纽港。
重新修改背景
宜昌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从2006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的,为何5年后就要进行修改?副市长王宏强昨日在评审会上说,这主要是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宜昌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建设许多指标超过了城市总体规划预期。
人口和用地规模接连突破。
201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6万人,超过规划预测2010年目标人口14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11.64平方公里,超过规划预测目标值约10平方公里。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城市人口的大量机械增长,市级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和用地规模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工业物流用地短缺。
工业用地超越了当初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的预测,随着沿海工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宜昌交通物流条件的极大改善,工业、物流用地严重不足。
宜昌未来20年迈向特大城市城区规划三条轻轨
宜昌中心城区未来如何布局?
规划三条轻轨保留跨江轮渡,城市景观“江穿城、城镶山”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宜昌要建成特大城市,未年五年,宜昌主城区面积要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要达到200万人。
对宜昌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规划纲要提出,中心城区主要向长江宜昌下游段方向发展,形成沿江分布、垂江拓展的发展格局。
构筑“沿江带状多组团”
规划纲要提出,宜昌中心城区在空间布局上,要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的结构。
在城市一级组团方面,发展定位分别为:
西陵组团:宜昌城市的政治中心、商贸商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
伍家岗组团:宜昌现代新城中心,是城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生态宜居区和客运交通门户。
点军组团:沿江综合城市组团,建设沿江工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居住区,发展三峡文化旅游。
猇亭组团:宜昌城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工业聚集区,以工业和交通职能为主,逐步发展综合服务职能。
白洋组团:城市产业新区,宜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依托白洋港发展临港和大型工业,并为周边工业组团提供综合配套设施。
坝区组团:三峡工程建设、展示、发展区,太平溪以客运和旅游服务为主,乐天溪以居住和旅游服务功能为主,三斗坪主要以旅游服务为主。
快速路网:“三纵五横”
在中心城区各组团间,规划形成“三纵五横”快速路网格局,其中:
“三纵”分别为东山四路——伍亭路——福亭路、三峡专用公路、江南路—S323省道—G318国道—荆门山大道—S254省道。
“五横”分别为宜秭公路——发展大道——西陵二路——庙嘴大桥——东岳二路;港窑路——胜利三路——夷陵长江大桥——夷桥路;龙柏路——柏临河路——伍家岗长江大桥;子窑路——桃子冲路——红花套长江大桥;S325省道——S107省道。
快速路规划红线宽度按60米——80米控制,道路段面采用两幅路或四幅路形式。
规划3条轻轨线路
在中心城区,规划纲要提出,要规划建设3条轻轨线路:
一号线:从小溪塔出发到伍家岗,沿平湖大道、三峡路、过夜明珠路后到达夷陵大道,至伍家岗后接沿江大道,后经白沙路、八一路连接二号线。
二号线:与一号线在伍家岗对接,转乘到猇亭、白洋,远景考虑连接至枝江。
三号线:北端与一号线连接,从发展大道向南,连接西陵二路,通过庙嘴大桥后连接点军南站以及桥边。
打造5条快速公交通道
纲要提出,在中心城区规划五条快速公交线路(BRT),分别为:
平湖半岛——火车东站线:主要路线包括平湖大道、夜明珠路、东山大道、桔城路。
龙泉——猇亭线:沿龙柏路、柏临路、火车东站、伍临路、318国道至猇亭。
平湖半岛——姜家湾线:沿平湖大道、夷兴大道、宜秭路到姜家湾。
宜昌开发区——点军区环线:主要线路包括发展大道、西陵二路、庙嘴大桥、点军路、江南大道、夷陵长江大桥、胜利三路、发展大道。
猇亭——白洋线:沿猇亭临江大道、318国道、新城一路连接白洋。
开通水上巴士线路
规划提出,借助宜昌市中心城区水网建设水上公交系统,将交通和旅游观光相结合。
结合水上旅游和通勤需要,开辟4条水上巴士线路:西陵——伍家岗——猇亭、白洋——陆城、西陵——三峡坝区、沿黄柏河的夷陵——西陵。
同时规划、保留三条跨江轮渡航线:朱市街——南大门;艾家镇——热电厂,红花套——古老背。
大力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提出,宜昌市博物馆、宜昌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广电中心、剧场等市级文化设施保留现状,同时规划增建规划展览馆(伍家岗行政中心周边)、大型文化馆及影剧院(东站新区)、新宜昌博物馆(点军区)、移民纪念馆(西坝)、美术馆(博物馆原址改建)。
保留和完善现有市级体育设施,规划将市级体育中心布置在点军区,结合卷桥河滩地,建设大型体育公园。
同时在白洋、猇亭、坝区、小溪塔等组团以及宜昌开发区东山园区建设组团及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
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9所三级医院,其中5所保留现状,规划在东山四路、白洋新区、点军南站各新建1所三级医院,提升现有1所二级医院为三级医院。
康复疗养院用地布置在点军组团,扩建疾病控制中心。
规划三大教育园区,分别为:以教育学习为主的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所构成的高等教育园区;以职业教育、就业培训为主的土门职教园区;以文化创
意、文化教育为主的点军教育园区。
新建17座大型城市公园
规划新建的大型城市公园包括:黄柏河滨水公园、沙河环保公园、绵羊山公园、桥边河公园、罗家坝公园、营盘山公园、白马山公园、求雨台公园、六眼冲公园、龙泉公园、五龙公园、土门公园、柏临河公园、灰布冲公园、长寿湖公园和白洋公园。
城市景观:“江穿城、城镶山”
规划提出,宜昌中心城区的城市景观结构为“江穿城、城镶山”。
针对宜昌多山特征,划分远城山体、近城山体、入城山体。
重点对包括翠福山、磨基山、金鸡山、绵羊山、镇镜山、营盘山、东山、万寿山、白马山等入城山体进行保护。
同时梳理黄柏河、沙河、宜昌运河、柏临河、桥边河、卷桥河的滨水景观。
未来中心城区要形成一江两岸、江左“山在城中”、江右“城在山中”的景观格局。
保留宜昌城市内部自然山水的廊道,加强廊道周边公共空间的建设,以自然山水廊道为核心,形成串联长江两岸城市公共空间的内部景观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