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

(一)林则徐、魏源与《澳门新闻纸》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期,组织手下翻译澳门出版的外文报纸,主要是英文报纸《广州周报》和《广州记录报》。目的是了解英国人的基本情况和外国人对中国禁烟运动所采的态度和行动,后因林则徐被诬革职,该报停办。这些翻译材料在当时是零散的,后人把它们装订成册,起名叫《澳门新闻纸》,现存6 册。这些材料有一部分收进了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把它们称为《澳门月报》。

(二)洪仁玕的办报构想

洪仁玕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认识得益于他在香港避难时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19世纪50~60年代,洪仁玕在他的《资政新篇》中提出开设新闻馆的设想,认为报刊能够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教育民众、监督政府,但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而未实行。

(三)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

1、王韬他是真正称得上具有办报思想的第一人。他论述报纸性质功能的三篇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方日报之利》,有资格成为最早研究新闻思想的论文。

2、郑观应新闻思想主要见于《盛世危言》中的《日报》等文章。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

关于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刊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1873年8月在汉口由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

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汇报》,1874年6月16日由容闳集资创办,由广东人邝其照主持报务。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申报》和《字林西报》展开笔战。因评论政事,该报遭到官府的非议,部分股东为自身安全起见要求退股。9月1日,该报改组为《汇报》,后来又改为《益报》,以示对政府有益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1875年底停刊。

以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刊是《述报》,1884年4月18日创办。比较著名的还有《广报》、《岭南日报》等。

三、《循环日报》与早期香港国人自办报刊

(一)关于王韬

原名利宾,字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道光八年十月初四(1828年11月10日出生于甪直镇书香门第,自幼毕读群经,博学多才,18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从此绝意仕途。1849年家乡大水,加上父亲去世,王韬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来到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编译西学书籍工作达13年。太平天国运动中,1862年2月4日,他具名苏福省儒士黄畹上书太平军,出谋划策。清廷搜获该信后下令通缉,王韬逃离上海,开始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其间他主要居住在香港,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中国的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书40余种,如《弢园文录外编》,《漫游随录》、《普法战纪》、《法国志略》、《弢园尺牍》、《蘅花馆诗录》等。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王韬移家返沪,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活。晚年在上海曾任格致书院(今格致中学前身)院长,这是我国第一所教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学校。

(二)《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的思想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王韬认为,19世纪的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经济反差,其原因就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因此,学习西方、改革旧例,除弊兴利,变法自强,成为王韬撰写提倡社会改良类新闻言论的核心思想。他倾心于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出于对国富民强的深切渴望,使自己的改良政治主张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和充分的发挥。

报纸取名“循环”,部分地表示了王韬的循环史观。他坚信,中国通过变法图强,能够再度崛起。《循环日报》仿照西方报纸体例,除星期日以外,每天出版。每天该报首栏要发表政论文章一篇。同一般性纯为牟利的报纸相比,王韬注意舆论足以影响群众的一面。《循环日报》的“论说”专栏开了中国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出色的写作实践,在八股时文仍旧猖獗的时代,敢于突破各种清规戒律,标新立异,以清新自如、纯朴务实的文风,把古代政论这种传统文体移植到报刊上,并加以改造,使其更适合于表达崭新的思想内容。这是对中国报刊新闻言论发展的一大贡献,为其他已经存在和即将问世的现代报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当时和后来的报刊新闻言论写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政论,是对王韬开创的报刊政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王韬除了评议国内外大量问题外,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言论。这类言大至水灾、火灾、饥荒,小至赌博、偷盗、行乞,只要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王韬都能做出反应。由于论题主要来自现实生活,这些言论的内容同一般百姓的关系更为密切,大部分都是公众关心的焦点。

第二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一)康有为与《中外纪闻》

1、康有为生平(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