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一、溅食、抓食记录 反应定义:溅出食物,是指食物除了放 进嘴巴里、碟子里、和掉回盘子里这几种 情况外,食物溅出掉到任何其他地方。 用手抓食物,是指进食时用手拿食物。 如,一面用手、一面吃时溅出,则算溅出 食物、抓食物各一次。
总数
时间
备注
溅出 食物
12
20分
进餐时, 吃什么, 有谁作伴
用手 抓食
行为矫正与应用行为分析
行为矫正是得自最初使用实验室动物进行实验研 究的基本原理的应用。 对行为的科学研究称为行为的实验分析或者行为 分析; 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称为人类行为的实验研究 或应用行为分析。
三、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1、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定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二、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应用行为分析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比较 相同:两者都针对特定的问题行为。从目标、手段 分析,两者是同义语。 区别:
行为治疗
应答行为和内隐性行为 临床治疗 治疗室 欧洲国家
行为矫正
操作性行为和外显性行为 日常生活 自然的生活环境 美国
二、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应用行为分 析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分类二: 1、作为其它问题的表现的行为问题 2、不伴随其它问题的单纯性问题行为
讨论
常见的的对问题行为原因的解释有哪些?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特点与要求
一、行为矫正( behavior modification ) 的含义 (一)行为矫正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 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第一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行为与问题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定义
行为( behavior )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 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任何部位的肌肉 活动,甚至神经系统的电活动。 认知行为主义者:行为除了可观察和测量的有机体的外 部动作外,还包括个体的认知观念、情绪等方面的心理 过程。
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描述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
反射之间的区别,后者指行为的结果控制该行为在将来的出 现。并详细阐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二、早期的行为矫正研究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斯金纳展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后,研究 人员继续在实验室中研究操作性行为。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论证行为学原理,评价 行为矫正程序。研究者研究了儿童行为、成 人行为、精神病人行为、智力障碍个体的行 为。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数千个研究确立了行 为矫正原理和程序的效果。
(二)行为矫正 —— 在学习理论指导下,制 定一定的程序来处理特定的行为,促使这 一行为发生某种变化。 (三)依据学习原理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 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四)张春新的二分法
(五)从内容上看:
1、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 2、确定环境中的先前事件和行为发生之后的后果。 3、建立新的行为目标。 4、通过控制所确定的先前事件和行为结果,促进新行为的学 习或者改变当前的行为。
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行为矫正方法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方法之 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行为矫正的学习, 能对一些行为问题进行治疗。通过理论学习与 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 术。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 和理论,了解行为矫正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将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
4、时间样本记录 把一个观察阶段划分为一些时间间 隔,但只在每一个时间间隔中的一部分 时间里对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n如,在每个15分钟的间隔中分别只记录 一分钟,观察某人的不正确姿势
(二)记录工具 1、频率及其记录工具 行为的频率是指这个行为在一个观察阶段 中出现的次数。
2、持续时间及其记录工具 持续时间是指一个行为从开始到结束所占 用的时间。 (持续时间记录表见下页)
情境线索 行为—
(二)特别说明 (1)行为定义不推测人们的意图 (2)类别不可以用来定义行为 ( 3)对于同类行为,对不同个体来说,会有不 同的定义 (4)不同人根据定义,可以观察到同一个行为
二、确定时间、地点和人物 1.观察和记录的时间 观察阶段: 观察者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中对目标行 为进行记录。
第四节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1.从“行为”本身的性质看 (1)改善不良行为 (2)扭转不良习惯 (3)塑造良好行为
2.从应用领域看
发育障碍 精神疾病 教育和特殊教育 康复治疗 商业工业服务业 社区心理学 儿童管理 与健康相关的行为
第二章 行为与行为改变的测量
第一节 行为的观测和记录
研究设计
在研究一种干预方案或多种干预方案对某个被试或者小 团体被试的效果时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方法。 结果易于解释。 可以帮助研究者判断启动干预方案.或者修改干预方案。 通常不需要统计方法
2、行为矫正研究设计 ——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 具体方法: 在行为矫正之前、实施矫正的过程中、行 为矫正之后等多个阶段,取得多次观察数 据,并把观察数据描绘成曲线图,再根据 曲线内容所揭示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评 估出某一阶段的行为水平以及阶段与阶段 之间的发展情况。
例,孩子独立用餐作为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扩展: 是指良好的行为已能适当的加以操作,但此行为 仅发生在为数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扩展情境或情 境线索的数量,即教会行为者在其他有关情境中 也能表现出良好行为 例,儿童只服从某个人的命令指导
良好行为的情境线索和后果
应予加强 应予发展(三选一) 结果 应予扩展
行为评估及其重要性
行为评估:行为矫正学中对目标行为的测量 称为行为评估。 1、确定治疗是否为必须。 2、帮助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法。 3、明确治疗的效果
使用直接评估法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一、定义目标行为(target behavior) (一)目标行为定义的含义 操作性定义
1、界定目标行为的要求 目标行为必须符合特定性特点。 特定性: ①能否计算计量 ②能否分解 ③是否能交流 ①③回答是肯定的基本上符合了特定性的 要求。
2.观察和记录的地点 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 3.观察和记录的人物
三、选择记录方法和工具 (一)记录方法 1.连续记录 (1)连续记录的含义 在整个观察阶段中对行为人进行连续的纪 录,并记录下行为的每一次出现。
(2)观察者能够记录目标行为的不同 尺度: 频率 持续时间 强度 潜伏期
参考书目
1、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美)米尔腾尔著,石林 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R Judith S. Beck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林正文著. 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1998 4、行为矫正. 伍新春,胡佩诚.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5
分析讨论:
如果你正在记录一个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尖 叫、扔玩具、摔门),你会对那个尺度进 行测量?
2、成果记录 记录行为的成果。为间接方法。
3、间隔记录 半间隔记录 全间隔记录
半间隔记录:把观察阶段划分为小的时间 段或间隔。记录下目标行为是否在每个时 间间隔中发生了。
全间隔记录: 把观察阶段划分为小的时间段或间 隔。当行为在整个间隔中一直出现时才 对行为的出现做出记录,若只在间隔的 部分时间出现,该行为在这一间隔中将 不被记录。
8、行为矫正往往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
一、主要人物 巴甫洛夫: 进行了揭示反应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
基本过程的实验。
桑代克:对效果定律进行描述,认为对环境产生良好效果
的行为更可能在将来被重复。
华生: 1913 年发表《行为学者眼中的心理学》,断言可观
测的行为是心理学特有的主题,而且所有事件都受环境事件 所控制。
特定性“三问” 是应予发展、增多(强)还是扩展
3、 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加强:是指目标行为并没有像所希 望的那样经常发生,为此,应设法增强其发 生的次数或出现的频率。
3、 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发展: 是指行为者当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 会他如何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不会使用筷 子)
1 、问题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偏差行为、不正 常行为、变态行为、非社会行为被通称使用。
2 、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的 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3、显著异于常态,对个体本人或他人造成困扰, 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分类一: 1、行为不足 2、行为过度 3、行为不当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
1.A-B设计
——最简单的个案设计,只使用两种条件: 基线(A)和干预(B) 如果在基线条件和干预条件两种情况下观 察到的数据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那么干预 就比较有效。
特点: 不能证明相互作用关系 施行程序时有可能有外来无关变量的影响 研究很少使用 应用和非研究情况下使用较多
钟,可靠度为(48÷50)×100%,即96%。
间隔记录中:用记录结果一致的间隔数除以总的 间隔数。
× × × × × × × × × × ×
观察 者A
观察 者B
×
×
×
×
×
×
×
×
×
×
×
×
17÷20×100%=85%
第二节
一、图表样例:
用图表记录行为和测量变化
二、图表的组成部分 时间和行为是绘制图表的两个变量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
2、A-B-A-B反向设计(重复倒反设计) 1) 条件 A :初始基线条件,收集并记录数 据。 2) 条件B:初次采用干预方案。 3) 条件 A :干预方案撤销,重新引入基线 条件。 4) 条件 B:撤销基线条件,第二次引入干 预方案。
n评价 确定行为会随治疗的撤销而返回原来水平 是否可以在治疗已经施行的情况下真的将其移去。
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行为
界定不良行为分两步: ①用特定性的“三问”确定它作为目标 行为是否符合特定性要求。 ②判断该目标行为是应予清除、减少或 限制
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行为
不良行为的情境线索和后果
应予消除 情境线索 行为-- 应予减少(三选一)结果 应予限制
3、 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二、行为的特征 1、行为是人们所说所做。 2、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3、行为可以被观察、描述和记录
二、行为的特征
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5 、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受到环境事件的 系统性影响) 6、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三、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何为问题行为? 区分行为正常和异常的标准? 所有的异常行为都需要矫正吗?
1.X轴和Y轴 (通常X轴是Y轴的1.5—2倍) 2.X轴和Y轴的标志 3.X轴和Y轴上的数字 4.数据点 5.阶段线 :图中表示治疗中的变化的纵线。 6.阶段标志 / 阶段的名称:对不同阶段的标识
三、使用行为数据绘图 某人吸烟行为记录表
四、数据收集的辅助工具 n 口袋记数 n 空瓶子
观察记录实例
3
20分
例一
如果前 10 次观察,记录到每餐溅出食物的次 数是:2l,27,19,18,20,24,26,16, 17,23, 在使用行为矫正的 10 次后则是 10 , 8 , 5 , 3 , 1,3,2,5,6,4, 可分别用次数图和累积图表示如下。
第三节
一、概述 1、个案设计的优点
(四)观察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1、征得同意 2、防止“反应”倾向 3、记录要及时 4、保证观察者信度
4、保证观察者信度
频率记录:低频率除以高频率,再乘以100%。
如:某观察阶段中,A记录10次侵犯行为,B记录9次。可靠度为90%。
持续时间记录:短的持续时间除以长的持续时间, 再乘以100%。如:A记录体育锻炼时间为48分钟,B记录为50分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1 、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着眼于问 题行为的解决。
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4、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5、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
7、不对行为的潜在动机进行假设
总数
时间
备注
溅出 食物
12
20分
进餐时, 吃什么, 有谁作伴
用手 抓食
行为矫正与应用行为分析
行为矫正是得自最初使用实验室动物进行实验研 究的基本原理的应用。 对行为的科学研究称为行为的实验分析或者行为 分析; 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称为人类行为的实验研究 或应用行为分析。
三、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1、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定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二、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应用行为分析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比较 相同:两者都针对特定的问题行为。从目标、手段 分析,两者是同义语。 区别:
行为治疗
应答行为和内隐性行为 临床治疗 治疗室 欧洲国家
行为矫正
操作性行为和外显性行为 日常生活 自然的生活环境 美国
二、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应用行为分 析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分类二: 1、作为其它问题的表现的行为问题 2、不伴随其它问题的单纯性问题行为
讨论
常见的的对问题行为原因的解释有哪些?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特点与要求
一、行为矫正( behavior modification ) 的含义 (一)行为矫正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 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第一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行为与问题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定义
行为( behavior )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 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任何部位的肌肉 活动,甚至神经系统的电活动。 认知行为主义者:行为除了可观察和测量的有机体的外 部动作外,还包括个体的认知观念、情绪等方面的心理 过程。
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描述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
反射之间的区别,后者指行为的结果控制该行为在将来的出 现。并详细阐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二、早期的行为矫正研究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斯金纳展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后,研究 人员继续在实验室中研究操作性行为。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论证行为学原理,评价 行为矫正程序。研究者研究了儿童行为、成 人行为、精神病人行为、智力障碍个体的行 为。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数千个研究确立了行 为矫正原理和程序的效果。
(二)行为矫正 —— 在学习理论指导下,制 定一定的程序来处理特定的行为,促使这 一行为发生某种变化。 (三)依据学习原理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 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四)张春新的二分法
(五)从内容上看:
1、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 2、确定环境中的先前事件和行为发生之后的后果。 3、建立新的行为目标。 4、通过控制所确定的先前事件和行为结果,促进新行为的学 习或者改变当前的行为。
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行为矫正方法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方法之 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行为矫正的学习, 能对一些行为问题进行治疗。通过理论学习与 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 术。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 和理论,了解行为矫正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将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
4、时间样本记录 把一个观察阶段划分为一些时间间 隔,但只在每一个时间间隔中的一部分 时间里对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n如,在每个15分钟的间隔中分别只记录 一分钟,观察某人的不正确姿势
(二)记录工具 1、频率及其记录工具 行为的频率是指这个行为在一个观察阶段 中出现的次数。
2、持续时间及其记录工具 持续时间是指一个行为从开始到结束所占 用的时间。 (持续时间记录表见下页)
情境线索 行为—
(二)特别说明 (1)行为定义不推测人们的意图 (2)类别不可以用来定义行为 ( 3)对于同类行为,对不同个体来说,会有不 同的定义 (4)不同人根据定义,可以观察到同一个行为
二、确定时间、地点和人物 1.观察和记录的时间 观察阶段: 观察者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中对目标行 为进行记录。
第四节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1.从“行为”本身的性质看 (1)改善不良行为 (2)扭转不良习惯 (3)塑造良好行为
2.从应用领域看
发育障碍 精神疾病 教育和特殊教育 康复治疗 商业工业服务业 社区心理学 儿童管理 与健康相关的行为
第二章 行为与行为改变的测量
第一节 行为的观测和记录
研究设计
在研究一种干预方案或多种干预方案对某个被试或者小 团体被试的效果时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方法。 结果易于解释。 可以帮助研究者判断启动干预方案.或者修改干预方案。 通常不需要统计方法
2、行为矫正研究设计 ——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 具体方法: 在行为矫正之前、实施矫正的过程中、行 为矫正之后等多个阶段,取得多次观察数 据,并把观察数据描绘成曲线图,再根据 曲线内容所揭示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评 估出某一阶段的行为水平以及阶段与阶段 之间的发展情况。
例,孩子独立用餐作为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扩展: 是指良好的行为已能适当的加以操作,但此行为 仅发生在为数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扩展情境或情 境线索的数量,即教会行为者在其他有关情境中 也能表现出良好行为 例,儿童只服从某个人的命令指导
良好行为的情境线索和后果
应予加强 应予发展(三选一) 结果 应予扩展
行为评估及其重要性
行为评估:行为矫正学中对目标行为的测量 称为行为评估。 1、确定治疗是否为必须。 2、帮助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法。 3、明确治疗的效果
使用直接评估法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一、定义目标行为(target behavior) (一)目标行为定义的含义 操作性定义
1、界定目标行为的要求 目标行为必须符合特定性特点。 特定性: ①能否计算计量 ②能否分解 ③是否能交流 ①③回答是肯定的基本上符合了特定性的 要求。
2.观察和记录的地点 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 3.观察和记录的人物
三、选择记录方法和工具 (一)记录方法 1.连续记录 (1)连续记录的含义 在整个观察阶段中对行为人进行连续的纪 录,并记录下行为的每一次出现。
(2)观察者能够记录目标行为的不同 尺度: 频率 持续时间 强度 潜伏期
参考书目
1、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美)米尔腾尔著,石林 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R Judith S. Beck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林正文著. 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1998 4、行为矫正. 伍新春,胡佩诚.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5
分析讨论:
如果你正在记录一个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尖 叫、扔玩具、摔门),你会对那个尺度进 行测量?
2、成果记录 记录行为的成果。为间接方法。
3、间隔记录 半间隔记录 全间隔记录
半间隔记录:把观察阶段划分为小的时间 段或间隔。记录下目标行为是否在每个时 间间隔中发生了。
全间隔记录: 把观察阶段划分为小的时间段或间 隔。当行为在整个间隔中一直出现时才 对行为的出现做出记录,若只在间隔的 部分时间出现,该行为在这一间隔中将 不被记录。
8、行为矫正往往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
一、主要人物 巴甫洛夫: 进行了揭示反应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
基本过程的实验。
桑代克:对效果定律进行描述,认为对环境产生良好效果
的行为更可能在将来被重复。
华生: 1913 年发表《行为学者眼中的心理学》,断言可观
测的行为是心理学特有的主题,而且所有事件都受环境事件 所控制。
特定性“三问” 是应予发展、增多(强)还是扩展
3、 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加强:是指目标行为并没有像所希 望的那样经常发生,为此,应设法增强其发 生的次数或出现的频率。
3、 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发展: 是指行为者当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 会他如何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不会使用筷 子)
1 、问题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偏差行为、不正 常行为、变态行为、非社会行为被通称使用。
2 、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的 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3、显著异于常态,对个体本人或他人造成困扰, 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分类一: 1、行为不足 2、行为过度 3、行为不当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
1.A-B设计
——最简单的个案设计,只使用两种条件: 基线(A)和干预(B) 如果在基线条件和干预条件两种情况下观 察到的数据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那么干预 就比较有效。
特点: 不能证明相互作用关系 施行程序时有可能有外来无关变量的影响 研究很少使用 应用和非研究情况下使用较多
钟,可靠度为(48÷50)×100%,即96%。
间隔记录中:用记录结果一致的间隔数除以总的 间隔数。
× × × × × × × × × × ×
观察 者A
观察 者B
×
×
×
×
×
×
×
×
×
×
×
×
17÷20×100%=85%
第二节
一、图表样例:
用图表记录行为和测量变化
二、图表的组成部分 时间和行为是绘制图表的两个变量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
2、A-B-A-B反向设计(重复倒反设计) 1) 条件 A :初始基线条件,收集并记录数 据。 2) 条件B:初次采用干预方案。 3) 条件 A :干预方案撤销,重新引入基线 条件。 4) 条件 B:撤销基线条件,第二次引入干 预方案。
n评价 确定行为会随治疗的撤销而返回原来水平 是否可以在治疗已经施行的情况下真的将其移去。
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行为
界定不良行为分两步: ①用特定性的“三问”确定它作为目标 行为是否符合特定性要求。 ②判断该目标行为是应予清除、减少或 限制
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行为
不良行为的情境线索和后果
应予消除 情境线索 行为-- 应予减少(三选一)结果 应予限制
3、 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二、行为的特征 1、行为是人们所说所做。 2、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3、行为可以被观察、描述和记录
二、行为的特征
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5 、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受到环境事件的 系统性影响) 6、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三、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何为问题行为? 区分行为正常和异常的标准? 所有的异常行为都需要矫正吗?
1.X轴和Y轴 (通常X轴是Y轴的1.5—2倍) 2.X轴和Y轴的标志 3.X轴和Y轴上的数字 4.数据点 5.阶段线 :图中表示治疗中的变化的纵线。 6.阶段标志 / 阶段的名称:对不同阶段的标识
三、使用行为数据绘图 某人吸烟行为记录表
四、数据收集的辅助工具 n 口袋记数 n 空瓶子
观察记录实例
3
20分
例一
如果前 10 次观察,记录到每餐溅出食物的次 数是:2l,27,19,18,20,24,26,16, 17,23, 在使用行为矫正的 10 次后则是 10 , 8 , 5 , 3 , 1,3,2,5,6,4, 可分别用次数图和累积图表示如下。
第三节
一、概述 1、个案设计的优点
(四)观察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1、征得同意 2、防止“反应”倾向 3、记录要及时 4、保证观察者信度
4、保证观察者信度
频率记录:低频率除以高频率,再乘以100%。
如:某观察阶段中,A记录10次侵犯行为,B记录9次。可靠度为90%。
持续时间记录:短的持续时间除以长的持续时间, 再乘以100%。如:A记录体育锻炼时间为48分钟,B记录为50分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1 、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着眼于问 题行为的解决。
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4、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5、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
7、不对行为的潜在动机进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