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中的地理元素解析(周义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嫦娥三号飞行轨迹及发射窗口条件示意图
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中的相关地理元素解析1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 周义钦
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12月14成功在月面“软着陆”,目前正
在进行月面巡视及勘察重任。

嫦娥三号从发射、落月到正常开展活动,其中蕴含着哪些丰富的地理元素呢?
一、从嫦娥三号赶在子夜发射分析其发射窗口的影响因素
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时间为什么要选择在12月2日的子夜时分?这是为了能在第一发射窗口精准发射。

发射窗口是指运载火箭比较合适的发射时间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也叫做发射窗口的宽度,它如同浩渺太空在特定时间内向火箭打开的一扇窗户。

对于航天器而言,发射窗口的选择至关重要。

月球探测器的发射窗口主要受到日地月运动、航天器任务的限制和制约,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气象条件、光照条件、测量设备等因素,经综合平衡后才能确定发射时间的宽度。

如果错过窗口期,地球与月球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则要相应调整火箭的发射方位角或飞行路线。

嫦娥三号因要登月,
需直接发射到地月转移
轨道,这个轨道一般是从
发射场到月球最近的距
离(如图1中的附图1
所示)。

而根据地月运动
规律,我国一般每月只有
1至2次发射机会,每次
有一个持续几天的窗口
期。

设计师们经过大量运
算和逐日搜索,最终找到
了12月2日、3日、4
日连续三天有发射机会,
并在每天确定了两个发射窗口,共6个窗口。

每天的第一个窗口宽度都是4分钟,错过第一个后,需再等50分钟方可进入第二个窗口,但宽度只有1分钟。

另外,为方便观测,发射需在夜间进行,但因探测器的太阳帆板展开后需对太阳能电池供电,故要求太阳帆板与太阳光线要呈一定的夹角(如图1中的附图2所示)。

如再考虑到落月的地点与时间,探测器登月时的切入角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会没有阴影,太低则会全是阴影,大
1 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

约水平方向20度为最佳,如图1中的附图3所示)。

这样,发射必须在地球与月球处于一定的相对位置之时间范围内进行,即要实现地球和月球的共面轨道,这就基本要求做到“零窗口”发射。

“零窗口”发射即在规定的发射时间准时发射,不允许有任何延误与变更,这对嫦娥三号非常重要。

因嫦娥三号要把“玉兔”送到月球表面,飞行路程较远。

如能实现“零窗口”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无需中途修正就能进入预定轨道,可以节省燃料为后续繁重的科考工作留下更多动力。

为此,12月2日1点30分,西昌发射场的夜越来越深,寒意也渐渐加重,此时发射区无降水、无雷暴、无地面大风,满足发射前的一切“天时地利”;随着铿锵有力的发射倒计时的指令,嫦娥三号在第一窗口的“零窗口”成功发射了。

二、从嫦娥三号着陆虹湾分析其选址的区位条件
虹湾位于月球正面雨海的西北部(月球北纬43度、西经31度左右),恰似一个海湾伸入月陆,是由类似地球玄武岩的岩石组成的较开阔的平原地区。

虹湾的名称源于拉丁语,意为“彩虹之湾”,东西长约300千米,南北宽约100千米。

其外围轮廓如同一个巨大而侧倾的字母“C”(如图2的附图所示),西部和北部背倚的月陆区域是巍然耸立的侏罗山脉,而“C”字缺口的两端各有一个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海角”——西南的赫拉克莱特海角和东北的拉普拉斯海角。

虹湾为什么会成为嫦娥三号的“广寒宫”呢?主要是其能满足以下4个方面的选址要求:
第一是地形条件。

从安全性的角度,着陆区要相对开阔平坦,以便于探测器能躲开月岩或月坑。

由嫦娥一号、二号传回的数据和图片可知,虹湾内部总体地形坡度小图2 月球正面和虹湾地区月貌示意图
虹湾
于2度,尽管表面也不规则地零星分布着一些深浅不一的陨石坑,但相对比较平坦,这样在安全性上较有把握。

第二是地理位置。

从测控性的角度,着陆区要选择在月球的正面,且太阳光照要比较充足,以便于通讯和测控的连续性。

虹湾位于月球正面的中纬度地区,太阳能的密度比较合适,既能保证能源充足,又能和地球顺利通讯。

第三是地质条件。

从科考性的角度,着陆点的地质构造以及月岩、月壤的物质元素要丰富,以提高探月的科学价值。

虹湾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各种月貌组合较好,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平原地区有大约20米厚的月壤,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氦-3等),通过“玉兔”巡视器上的雷达探测及仪器分析,可以获知土壤层的结构和地表岩石的矿物成分;附近有当地最大的撞击坑“拉普拉斯A”(坑口直径8千米、垂直落差约1.6千米),假如“玉兔”能走到虹湾东缘,站到坑边,它将能俯视巨坑的全貌。

由于坑口边缘遍布喷射覆盖物,从坑边走过犹如驶入深坑探测,因而提升了该地区的科学探测价值。

第四是创新价值。

从创新性的角度,着陆区要是其他国家还没有去勘察过的。

美国、前苏联和日本的月球探测器所登陆的多为月球赤道附近,中高纬度地区的不多。

我们要选择一个其他国家还没有探测过的地方,而虹湾正是这样一块处女之地。

综合以上四方面的因素,虹湾地区是5个预选着陆区(虹湾、酒海、湿海、开普勒和阿里斯基撞击坑)中区位条件最好的,因而成为首选着陆区。

由此可见,嫦娥三号着陆区的选址因素与人文地理中工业中心的选址条件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月球着陆所需的地形、能源与通讯、科考和创新价值,与工业中心对自然环境、能源与交通、市场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大体一一对应。

三、从嫦娥三号活动日程分析其受月相和月球时刻的影响
嫦娥三号从发射、着陆到开展月面科考,其各项活动日程都经过了缜密的科学安排,其中就包含了月相和月球时刻所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1、嫦娥三号为何要选择在新月的夜晚发射
嫦娥三号只所以在2013年12月2日的子夜时分发射,除上文所述的受发射窗口的限制外,还考虑到了月相因素的影响。

该日为农历的十月三十,接近新月,整个夜晚基本无月光。

子夜时分发射时,天空处于比较黑暗的环境中,形成较好的光学观察条件,这样便于对火箭的飞行状况进行光学跟踪测量。

2、嫦娥三号为何要选择在月球的早上着陆
嫦娥三号于12月2日发射升空,于
6日进入高度为100千米的环月圆轨道。

对于已近在咫尺的月球,嫦娥三号为何还
要绕飞8天后才着陆呢?据专家介绍,这
主要是由落月时间、落月区域和月球的环
境特点所决定的。

由于月球的昼夜温差
大,为使嫦娥三号能在月球中午高温到来
前完成月球车与着陆器的分离,嫦娥三号
必须在月球的上午着陆,这一时间上的限
制决定了嫦娥三号要多飞上几天。

嫦娥三
号平稳落月时为12月14日晚21时11
分11秒,此日为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日,正逢盈凸月,亮面朝西。

该盈凸月在太阳落山时会出现在东偏南约四十五度左右的天空上,至21时已近南方天空,故在地球上容易直接观察,并能保持通讯顺利,以便测控;而此时月球的虹湾地区恰好是凌晨时分(如图3所示),不仅有较小的太阳高度角利于成像,更便于嫦娥着陆后相关后续工作的开展。

3、嫦娥三号为何要在月球的黄昏时进入休眠
自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后,“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便开展了有序紧张为期3个月的科学勘测任务。

但工作至12月26日,按计划“玉兔号”巡视器将进入休眠状态,14天后再重新进入工作。

“玉兔号”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制度呢?这是为适应月球的昼夜变化特点所形成的。

我们知道,月球以3683千米/小时的速度绕地球运行,绕地球一周的周期为27.32个地球日。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进行自转,周期也是27.32个地球日,都正好是一个恒星月(27日7时43分11秒)。

这样,地球上每天是24小时,而月球上的一天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7天多,且约14天是连续的阳光普照的白天,另14天则是连续的寒冷阴暗的黑夜。

为使嫦娥三号能顺利度过漫长月夜并不受自身蓄电池的能量负荷限制,研制人员设计了“休眠唤醒”的科学方案:即当太阳缓缓升起时,着陆器和巡视器便开始了14天的忙碌工作——着陆器在原地实施科学探测任务,巡视器则“东奔西走”开始探测,并为蓄电池组进行储能;当月夜降临,它们各自关掉所有用电设备和蓄电池组,便进入休眠状态。

为此,在12月26日下弦月时,虹湾地区进入了月球上一天中的黄昏时刻,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便进入“不吃不喝”的休眠状态,以保存“体力”,等待着月昼的到来;在2014年1月10日~11日上弦月刚过,虹湾地区迎来了月球上一天中的黎明,“玉兔”号月球车和嫦娥三号着陆器便陆续自主苏醒,将再开始一个新月昼的勘测,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着陆区
图3 嫦娥三号着陆时的月相及区域
四、从“玉兔”的构造分析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
承担月面巡视探测任务的
“玉兔”号是我国第一辆月球
车。

它的质量约140千克,以太
阳能为能源。

其结构精巧,装备
齐全(如图4所示),要完成“观
天、看地、测月”的三大任务。

那么,在荒凉的月球上,“玉兔”
能否见招拆招,顺利完成任务呢。

1、“玉兔”如何才能适应月
球的的生存环境
在真实的月球上,没有空气,
没有水,只有高达300多摄氏度
图4 玉兔号月球车构造示意图
的温差,因此,温差是登月后的“玉兔”首先要面对的考验。

白昼时月表温度高达150℃,黑夜时低至-180℃,温差超过300℃。

如此急剧变化的温度环境会使“玉兔”的金属构件冻裂、橡胶材质老化。

因此,“玉兔”通体都是用特殊材料和工艺制成的,以克服热胀冷缩的温差影响。

如“玉兔”的采掘机械臂、车轮及其驱动、转向机构等,都是在制成后再经高真空条件下的收藏、压紧了100多小时,以便“玉兔”能从发射时的折叠状态到着陆后的顺利展开成型,开展活动时也不会被“焊住”或卡死。

另外,“玉兔”的许多设备也具备抗温差的功能。

如“玉兔”所携带的太阳翼是可重复收叠的,白天需充分展开,以吸收和储蓄太阳能量,且在月午温度较高期间能竖起为月球车遮阳;到夜晚时可收拢成一“保温毯”,以对车内的机电产品起到保温的作用。

“玉兔”身上裹着的那层金色“外衣”也是抵御温差的法宝,其白天能反射强烈的阳光,降低箱体的温度,晚上则能防止车上箱体热量散发导致体温过低。

其次,针对月球上的强辐射、低重力、弱磁场、高真空等环境特点,“玉兔”也都有相对应的措施。

如月球车上所使用的电子部件,特别是对辐射尤为敏感的高集成度微电子器件,都采取了相应的抗辐射加固措施。

由于月球上没有风,且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月尘扬起来后会长时间悬浮在半空中,如月尘吸附在月球车的活动部件将造成部件的异常磨损,降低其使用寿命。

为此,设计师在月球车的各部件之间都装有密封圈,以阻止月尘的入侵。

同时,月球车如同一个智能机器人,具备了独立处理各种环境的能力,无论是自主降落还是自主导航,从中都可看出它的超常能力。

当然,这种超常能力都是在月球车硬件产品研制出来后,经过了地面“人造月宫”里的大量性能试验和环境模拟试验的结果。

2、“玉兔”如何才能应对月球的路况要求
在月球上巡视,“玉兔”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在哪里?”、“要去哪里?”和“怎样去到那里?”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在陌生的月面上看得清、辨得明、走得正。

而月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环形山密布,且月壤非常松软,布满砾石。

尽管“玉兔”所降落的虹湾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但局部地区仍可能凹凸不平,甚至还有陡峭的高坡,充满了未知数。

同时由于距离太远,难以通过地面遥控的方法直接处理反馈信息。

为此,月球车配置了若干个传感器和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在得知周围环境、自身姿态、位置、阴影等信息后,通过地面或车内装置,形成三维地形图,进而编辑方向,勾画出到达目标点的路径,并自主导航控制月球车走到目的地。

至于“怎样去到那里”,针对月球表面的地貌特点和低重力环境,月球车巡视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平稳,还要具备较好的通过性。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轮子便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既不能打滑,也不能翻车,必须具备前进、后退、转弯、爬坡、原地转向、边走边转向、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的能力。

为此,月球车的轮子是网状的,一边行驶一边可以把沙子漏掉,弹性的筛网可以筛掉月面上的尘土,锯齿形的棘爪能轻松抓地,以避免滑倒。

如果遇到坡地,小坡可以爬过去,大坡可以绕着走。

尤其是月球车装有6个轮子,且6个轮子都能独立驱动,其中的4个角轮还具有转向能力,使其通过摇臂能够调整重心,遇到障碍或路面不平时,即使两个轮子悬空还能保障行走,以顺利完成巡视任务。

自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玉兔”开始踏上月球,车轮在月面印出两道深深痕迹。

这是中国探测器留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串“脚印”。

嫦娥三号“实现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人类的探月征途从不平坦。

截至目前,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上已度过了两轮的月昼和月夜,期间“玉兔”号月球车曾出现的机构控制异常问题仍未排除,说明复杂的月面环境果然是导致月球探测器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在地面控制中心和月球车的共同努力下,“玉兔”已于2014年2月12日“起死回生”,并“带病上班”,在2014年2月22日再次进入月夜休眠前传回了嫦娥三号着陆器的最新照片。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月球车和着陆器如能经得起月面环境的考验正常工作的话,还将按计划开展更多的科学探测。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不渝追求。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关键的第二步,随着嫦娥三号探月的圆满成功,为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浩瀚太空也再次见证了中华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嫦娥三号探月工程是中国前沿的科技工程,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也必将带动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

探究其中所蕴含的地理元素,不仅有利于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热情。

参考资料:
[1]发射窗口[J/OL].国家航天局网站.
/n1081/n7619/n7920/266173.html.
[2]嫦娥三号发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EB/OL].中国新闻网.
/mil/2013/12-02/5566389.shtml. 2013.12.2.
[3] 付毅飞.揭秘“玉兔”身上的高科技装备[J/OL].中国科技网.
/jbsj/sb/201312/t20131215_605913.shtml. 2013.1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