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具书的特征
(1)查检性(2)概括性(3)易检性
1.字典、词典类
字典—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如《康熙字典》、《新华字典》
词典—是解释词语的概念、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如《辞海》、《辞源》
2.类书、政书类
类书: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诗赋文章、俪词骈语等,按类或韵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
如《艺文类聚》、《册府元龟》。
《艺文类聚》100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
是唐代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
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收集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如《通典》。
3.年鉴、手册类
年鉴—是汇辑一年内的重大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并按年度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
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教育年鉴》。
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文献资料,以供读者随时翻检的一种工具书。
如《文学手册》、《旅游指南》。
4.书目、索引类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著录一批相关的图书,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工具书。
如《艺文志》《经籍志》。
索引—又称“通检”、“备检”、“引得”等。
它是把一种或多种书刊里的具体内容,或主题、书名、篇名、人名、地名等摘录下来,加以编排并注明出处以便查阅的工具书。
如《十三经索引》、《金文引得》。
5.表谱、图录类
表谱—包括年表、历表和其他历史表谱,是供查年月日、历史大事、人物生卒以及职官、地理之沿革的工具书。
如《中国历史年表》、《历代名人年表》。
图录—包括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和人物图录,是一种以图形揭示历史文物和事物形象的工具书。
如《郑和航海图》、《中国绘画史图录》等。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编著。
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字典。
全书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
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按部首的不同分为540部
说解体例:先释义,后解形,再注音。
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进行的,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汉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宋代徐氏二兄弟
弟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哥哥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本”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山东曲阜人《说文解字义疏》
王筠山东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注音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文工具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在楷书字体之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目前常见的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6400多个,酌收双音词2500多个。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先释本义,然后列引申义,假借义,并引例句帮助理解。
这是初学古汉语者的一部较好的工具书
查词语典故
《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
提供了先秦古书里的原始解释,成为一部“释古今之异名,通方俗之殊语”的工具书。
全书19篇。
《尔雅》的体例
编排体例: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释诂、释言、释训(解释普通词义);
释亲、释宫、释器、释乐(解释人事名称);
释天(解释关天文的词)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解释地理相关词)
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解释动物相关词)
释草、释木(解释植物相关词)
解说体例: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清马国翰《尔雅古注》晋郭璞《尔雅注》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
《辞源》(修订本)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辞海》(修订本)
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内容: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
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十卷。
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收字太少。
全书解释虚词160个。
《词诠》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
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再列举例句。
缺点:分类过于琐细。
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1953年出版。
内容: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
体例: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主要属基本词汇部分,如天地人牛羊马,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等。
有些也不限
于基本词汇,如粹,《说文》:“不杂也。
”《新华字典》:“纯一,不杂。
”
•2、古今词义迥异。
•绸:缠绕(古义)——丝织品绸缎(今义)
•《楚辞·湘君》“薜荔(bìlì)柏(bó,通“迫”,逼近,附着。
)兮蕙绸”。
•行李:外交使者(古义)——出门带的衣物(今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题:额头(古义)——题目(今义)
•《韩非子·解老》“是黑牛也,而白题。
”
•艺:种植(古义)——艺术(今义)
•《诗经·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
•年:收成(古义)——年岁(今义)
•《史记·佞幸列传》“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敌:匹敌(古义)——仇敌(今义)
•《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
•少:稍微(古义)——数量不多(今义)
•《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
”
•劝:鼓励(古义)——劝解(今义)
•《左传·成公二年》:“赦之,以劝事君者。
”
•毙:倒下(古义)——死(今义)
•《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
•古今词义的异同
•2、由贬义变为褒义
•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
《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注:“锻炼犹成熟也。
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
”用为贬义。
今义则用为褒义。
•深刻:古义指苛严、不宽缓。
含有贬义。
《汉书·食货志》“刑罚深刻,它政悖乱。
”现在是一个褒义词。
•3、由中性变为褒义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
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
”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
•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
《国语·楚语》“近臣柬,远臣谤。
”《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诛:古义为责备。
《说文·言部》“诛,责也。
”今成语有“口诛笔伐”。
《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洛阳伽蓝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
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
曾使人刺盎。
”《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后指埋怨,《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
《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今义指一般的购买。
《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居少数。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2、单音词的多义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
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④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①用背部背②承担③依仗④违背⑤辜负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个
双音词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②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④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张俞《蚕妇》)
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池,水池;塘,堤岸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消,消亡,减少;息,生长,增加。
)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身,亲自;体,实践。
今有成语“身体力行”义即“事必躬亲”
情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有的词是由多个音节构成的,称为复音词。
如“踯躅”、“社稷”、“玄黄”、“千里马”、“骐骥”等。
古代汉语虽然以单音词为主,并不排斥古代存在着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联绵词和叠音词。
单纯词里的叠音词
•叠音词(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
•概念:重叠两个相同音节,只有一个语素的词。
如:翩翩漠漠纷纷丁丁离离啾啾瑟瑟
•类型:拟声叠音词、描绘状貌叠音词
•特点:音节重叠,意义灵活
•注意:叠音词≠单音节词的重叠使用。
•试比较:久久、年年、山山、水水、岁岁、看看、走走、瞧瞧、只只、对对、回回等。
•概念:由两个音节连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语素的词(即一个语素,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类型:
•双声联绵词:仿佛参差伶俐玲珑踌躇
•叠韵联绵词:彷徨徘徊逍遥窈窕婵娟蹉跎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缤纷优游辗转缱绻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扶摇芙蓉铿锵翡翠珊瑚
一般认为它已是不能拆开的单纯词,是一种声音的组合,而非意义的组合。
不论连绵词的产生渠道为哪一类,它们
之间一般都具有或双声、或叠韵的语音关系,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