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

从整体上看,17、18世纪德国的大学同欧洲其他国家

的大学一样,处于持续的衰退之中,传统大学形式甚至面临被废除的危险。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近代大学的端倪开始初现。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尊重自由的学术风气,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注重研究和教授的价值,形成了诸多现代大学的特征。18世纪后半期,在启蒙运动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然,也受到哈勒和哥廷根两校成功改革的影响,德国天主教各邦普遍实施了大学改革运动,为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奠定了基础。图为1735年的哥廷根大学

一大学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1德国早期大学

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创办于1349年的布拉格大学(Prague),它也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第一所大学。稍后又有了维也纳大学(1365年)、海德堡大学(1385年)、科隆大学(1388年)、爱尔福特大学(1392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罗斯托克大学(1419年)。由于布拉格和维也纳已不在德国境内,人们习惯于把海德堡大学看作是德意志境内第一所古老学府。上述大学受南欧和西欧影响颇深,是德意志本土诞生的第一批大学。从1456~1506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又有第二批9所大学出现,它们是格赖夫斯

瓦尔德大学(1456年)、弗赖堡大学(1457年)、巴塞尔大学(1459年)、因戈尔施塔特大学(1472年)、特里尔大学(1473年)、美因茨大学(1477年)、蒂宾根大学(1477年)、维滕贝格大学(1504年)、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1506年)等。虽然较之意大利、法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等国大学,德国大学是相当年轻的,但德国大学后来居上,对中世纪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统计,到16世纪初期,德国共有在校大学生4200人,与14世纪通常的1200人相比,增长数相当可观。这种大量的增长被16世纪20年代爆发的社会和宗教纷争所阻止。1526~1530年间,大学生总数降至650人,许多大学发现其接纳的学生降至以前的三分之一。然而随着一些新教大学的建立以及经济生活秩序的恢复,在校生人数又开始增长,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初三十年代战争的爆发。

宗教改革运动对独揽文化和教育大权的教会的全面攻击导致了整个教育制度的巨大动荡,这种动荡对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一直与天主教会关系密切的旧大学像天主教一样受到唾弃。1524~1525年的农民战争和1525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使学术和教育陷入空前的灾难之中,大学学生人数下降到十年前的四分之一。所幸这种混乱倒退的局面很快得到扭转,其原因有二:第一,与旧教相比,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要求受过更好教育的牧师,这种牧师能

够布讲“抽象的圣经”。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马丁·路德相信,阐述和宣传新教教义需要学识,依据真正原始资料以恢复原来正确的教义,也需要学识。维滕贝格大学希腊文教授梅兰希顿是人文主义学者,也是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文化和教育的代表。当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初,他极力与破坏学术和教育的现象作斗争,驳斥科学无用论和鼓吹宗教热情可以使人不须学习就能明了一切真理的错误观点。他认为,不学无术则不能保持新教教义的继续生存,更谈不上使之发扬光大了。他力图将人文学科和神学熔于一炉,主张“教义必须与科学相结合”。第二,随着地方权力的扩大、教会财产的征用以及罗马法的接受,世俗政权需要受过优良训练的人从事法律职业。在这些需求的压力下,大学的危机被克服,德国大学成为以培养神学家和法学家为目的的地方机构。新大学成批增加,如新教创办了马堡大学(1527年),柯尼斯堡大学(1544年),耶拿大学(1558年)和黑尔姆施泰特大学(1576年)。天主教创办了两所耶稣会大学──迪林根大学(1549年)和

维尔茨堡大学(1582年)。与此同时,旧大学也被重新改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梅兰希顿对旧大学的改革给予了支持和帮助,1557年他应邀对海德堡大学的体制改革方案进行

了最后的审订,他将人文主义和基督教新教义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为海德堡大学制定了一份新校章,使大学面貌焕然

一新。其弟子和密友卡梅拉里乌斯(JoachimCamerarius,

1500—1574)对大学的改革也做了大量工作。1541年,他曾受符腾堡公爵之邀帮助改组莱比锡大学。

在中世纪,大多数学生满足于在文学院的训练,而今更多的学生寻求在法学和神学上的专业训练,进入高级学院的学生增加了。从前神职人员不需要也不要求从神学院毕业,如今渐渐成为新教神职人员必不可少的要求,这同新教教会的性质和重视教义的解释有关。法学的地位也由于世俗政权的需要而大大增强了。然而,医学和自然科学在大学仍是无足轻重的。

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以文学院为例,从前的文学院几乎完全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基础,如今则变成古典人文学科,这就为史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各学院的教学盛行来自人文主义的格言“回到原始资料”,三种宗教语言受到推崇,并开始

使用许多新的教科书。此外,大学讲座制也出现了。在从前的大学文学院,每位教师须负责教授所有学科或课程,如今,几门学科已设讲座,由讲座专门讲授。讲座具有职务薪金,并有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的义务,这表明哲学院的学术教学开始专业化了。图为1386年海德堡的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 为海德堡大学的建立而举办的弥撒活动2

德国大学的危机尽管有上述改进,但从整体看,大学的实际情况仍是很糟糕的。经院哲学、烦琐哲学方式仍没有被完全排除,甚至又产生了新的烦琐哲学。与早期大学相比,虽然

大学的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当时一般智力水平发展的速度。当时划时代的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这些著名的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更经过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

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许多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以蔑视的眼光看待大学。这种情况至少存在了一个世纪。早在17世纪

后半期,莱布尼茨就以大学为耻辱,认为置身于这样的机构有损自己的尊严,他要求取消大学,以科学院取而代之。到17世纪末,德国启蒙运动的知识界发动了对大学全面的抨击,许多人要求彻底废除大学。1700年,除奥地利外,德意志

各邦共有28所大学,其中许多生源不足,难以运转。如海

德堡大学1701~1705年每年平均仅招收约80名学生,其

他20所大学不足300名学生。而在三十年战争前,20所大学却招收了差不多8000名学生。虽然每所大学当时平均约

有400名学生,但到1700年每所大学平均不足290人。这种状况到18世纪中期以后更加恶化。一些大学甚至被迫关闭,如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等。

二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改革18世纪,德国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第一次大学改革运动始于1694年创办的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