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孙桂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6期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就其建设目标、建设思想、建设路径进行探析,其中,建设路径最为关键,将重点阐释。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围绕制度机制、教学主体、教材开发、教学客体等四个维度展开阐述,其根本保障是制度机制,关键是教师,重点难点是教材开发,检验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是学生。

[关键詞]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题项目]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我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NJSZ1906)

[作者简介] 孙桂林(1972—),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法学硕士,河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 [文献标识号]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6-0100-02; ; [收稿日期] 2020-06-1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课程思政的积极回应。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德毅等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既不是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邱伟光认为,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3]。何玉海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4]。陆道坤认为,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5]。其实,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体系,即依托课程,通过“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基因”,以这一“元素”和“基因”为“切”入点,“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及思想

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以“思想政治课程”为核心,以通识教育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是找试点、重基础、抓重点、破难点、兼统筹。课程思政建设切忌一下子全面铺开,先从试点课程开始,等建设条件成熟后再逐步铺开,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学院应尽量以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依托,制定符合校情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形成学校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在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在“挖”字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在“融”字上做文章,着力建立“思想政治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而不是生拉硬拽的两张皮;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在于“重点”突破,切不可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每门

课的每节内容都要呈现,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

注重系统设计,系统考虑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的适配性。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制度机制是根本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常态化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领导机制的直接责任主体是校长,责成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教务科长分级负责,制定宏观的课程思政建设纲要和教学指南;管理机制的责任主体为各二级院系的主任,成员包括教务科长、各任课教师,亲自参与课程思政的设计、讲授、评估和反馈;运行机制以校领导为主体,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院系的主任、院系两级教学督导,通过不定期的听课、评课,开展定期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研讨,寻问题、找差距、树典型,实时跟进,确保有序、平稳运行;评价机制的责任主体是教务处,联合院系两级督导、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能人、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就过程性评价和终级评价制定详实的评价细则和评价量表,采取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师间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展开,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做出全面客观的检视。

(二)教师是关键

教师决定了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得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挖什么”“怎么挖”,科学地找到“切入点”,决定“在哪里切”“怎么切”,“融什么”“怎么融”,“教什么”“怎么教”等根本性问题。

首先,所有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都要定期地进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与能力提升”的培训,摒弃其专业本位思想,提升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真正意识到育德与育才相统一的重要性,提升教学的人文内涵,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各任课教师要精研教材。找到本专业课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基因”,以此为“切入点”,精准“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以及青年大学生成长所需要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养成,构筑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再次,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科属

性,“挖掘”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例如,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注重挖掘其政治文化的育人内涵;自然科学课程要注重挖掘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识教育课程要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养。

(三)教材开发是重要依托

首先,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院系督导教师、专业、通识课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其次,组织本学科教师集体开发教材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这种开发由思想政治课老师给予思政理论方面的“一般性”指导,由专业课及通识课教师进行“具体点”的操作,由专家参考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来对教材开发的程度和水平予以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在于教材的二度开发。教材的二度开发不是打乱原有教材的知识架构和逻辑体系,而是挖掘原有教材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基因”,以此“元素”和“基因”为切入点,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通识课、专业课教材的思想内涵,使得专业课内容充实而有棱角。

(四)学生是检验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首先,学生是教材开发组的成员之一,要合理采纳学生对教材开发的意见和想法。其次,学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受体,学生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政治抱負和理想信念等提高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最后,学生是课程思政评价的成员之一,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反馈,有针对性地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就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而言,必须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专业发展需求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依归。

综上,课程思政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将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机结合,坚持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4.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

[4]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