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法理学范文.doc
1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
![1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5346b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9.png)
1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第一篇:1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论文摘要内容提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未成年人虽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这是与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未成年时期的年龄特点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贯穿未成年人成长的全过程的,虽然这些矛盾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一).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因此,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中。
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论未成年人犯罪
![论未成年人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8bafa89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c.png)
论未成年人犯罪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却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行为。
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教育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社会因素首先,社会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压力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产生了违法犯罪的倾向。
例如,家庭问题、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犯罪等造成的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基本生活需要和教育资源,很容易陷入犯罪活动中,以这种方式来获得所需的物质和金钱。
个人因素其次,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人因素包括认知、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个性缺陷、行为问题和社交障碍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此外,毒品、酒精等物质的滥用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成年人在寻求刺激和解压的过程中,滥用这些物质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问题,包括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个体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对个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犯罪行为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的前途受阻。
犯罪记录会对他们的学业、就业和社交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其次,未成年人在犯罪过程中往往背负着内疚、自责和社会压力,这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社会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也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社会治安的风险和压力。
犯罪行为给社区和公众带来恐慌感,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定。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犯罪活动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给社会带来重大负担。
预防和教育措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
家长需要关注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共五则)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共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a45b31d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f.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共五则)第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面临的大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
究其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讲,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因素。
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诱,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具体而言,一是享乐至上的幸福观;二是哥们义气的友谊观;三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四是淡薄模糊的法制观。
2、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土壤。
第一、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很多未成年人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
社会上拜金主义、贫富差别的影响,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抢劫、绑架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
第二、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
第三、不良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
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3、家庭教育的失当,为未成年人犯罪推波助澜。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影响。
在单亲家庭中,未成年人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变得冷酷、残忍。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1f002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e.png)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件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以期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
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实施的犯罪行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的重要隐患。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青少年家庭存在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问题,导致青少年缺乏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
(2)家庭环境不良。
部分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等问题,使青少年生活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心理受到创伤。
2. 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忽视道德教育。
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2)校园欺凌现象严重。
部分校园存在校园欺凌现象,导致青少年心理受到伤害,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2)网络环境的诱惑。
网络游戏的成瘾、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诱惑,导致青少年犯罪。
4. 个人因素(1)心理素质较差。
部分青少年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2)法制观念淡薄。
部分青少年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触犯法律。
三、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1. 犯罪主体低龄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低龄化趋势,犯罪主体年龄逐渐降低。
2. 犯罪类型多样化。
青少年犯罪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
3. 犯罪手段智能化。
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智能化,利用网络、手机等工具进行犯罪。
4. 犯罪动机复杂化。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efa55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2.png)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
未成年人犯罪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破坏公共财物等。
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那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出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途径。
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是不可忽视的。
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矛盾和纷争都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寻求刺激的行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对孩子的疏于教育管教,也很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需要关注和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技能,使得家庭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温床。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不良的社会风气、过于严苛的学习压力、缺乏社会活动的机会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与此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泛滥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新的侵害和诱惑。
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问题,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
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教育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塑造未成年人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功利化倾向、应试教育等问题,这都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厌学情绪,发展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也使得一些未成年人在心理问题上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关怀,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93de2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9.png)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社会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生活不如人意、缺乏适当的教育机会等问题,容易产生挫折感、无助感和自卑感,并借此寻求刺激和满足。
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例如个人主义、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淡薄,容易迷失在物质追求中。
家庭环境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家庭环境不稳定,往往自身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控不到位,容易使孩子变得放纵和叛逆。
一些家庭会把未成年人的问题推给社会,不负责任地说:“这是社会的问题”,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
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由于个体差异、思想轻浮、好奇心重等特点,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引导,而缺乏对未来后果的理性思考和规划。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不良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解决。
应该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人生发展机会。
也要加强对社会不良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建设,提供适当的规范和指导。
个人应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只有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https://img.taocdn.com/s3/m/76053b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1.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社会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原因分析和科学的防范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不良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其行为。
例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缺席、独生子女等不良家庭环境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2.社会环境不良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贫富差距、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媒体暴力影响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给未成年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其在道德和法律标准上的失范。
3.学校环境不良学校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学校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之间关系不良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到其道德和心理健康。
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很有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德,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
政府要加强文化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教育,让未成年人懂得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处理非常重要。
对于有问题的未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疏导方式,引导其积极面对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从而消除问题的隐患。
4.加大法律惩治力度对于那些不听劝告、不服从教育的未成年人,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进行严惩,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其错误的严重性,引起强烈自我反省。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律性质,采取挽救为主,严惩为辅的态度。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94605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4.png)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情况,提供对未成年人犯
罪问题的深入了解。
犯罪事件概况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指涉及未满18岁的人员参与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些犯罪事件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暴力犯罪、吸毒等。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父母缺席等不良家庭环
境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2. 学校环境:教育资源不足、校园暴力等学校环境问题也会对
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也可能导
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4. 心理因素:心理问题、自卑感、寻求刺激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关系质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3. 社会关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贫困家庭的帮助和关怀,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4. 心理辅导: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自卑感;
5. 法律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遵法意识。
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怀、心理辅导
和法律教育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d4bc0f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6.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犯罪的直接损失,对受害者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自身的伤害,甚至对社会治理的破坏。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可能会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偏差。
目前的家庭普遍存在着缺少亲子关系、家风不正、缺乏家庭教育等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缺少了从家庭中寻得舒适感和情感交流的能力,而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主人翁意识。
这使得孩子们容易被引诱到犯罪行为中去。
2. 信息沟通不畅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未成年人对社会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心理。
此时,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就应该投入更多的心力来与孩子们沟通,让孩子们对社会和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不过现实却是相反的,家长忙于工作,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鲜有对未成年人如何应对犯罪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教育,这使得与孩子们的交流逐渐减少和缺乏。
3. 社会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是孩子们成长教育环境尤其是成长的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等问题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认同,就会导致孩子们对社会与人的关系自行解释,偏离了常识和常规,从而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和行动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将家庭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家风下成长。
家长要时刻与孩子保持沟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让孩子们信任家长,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重要的学习和成长场所,也是孩子们社会化的重要平台。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社会心理教育和性格养成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7fef1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d.png)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简介
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
预防和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 家庭问题: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等因素,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迷失方向,从而产生犯罪倾向。
2. 学校问题:教育资源不足、学校暴力和欺凌等问题可能使一
些未成年人感到无助和排斥,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 社会环境: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的成长
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沦为犯罪的对象和施暴者。
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案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倡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营造
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推行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和成长环境。
3. 社会支持: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提供贫困家庭和弱势
群体的支持和帮助,减少社会不公现象,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机
会和可能性。
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来
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我们可以为未成
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减少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572aa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6.png)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受到更多的保护和关爱,而不是沦为犯罪的受害者或者施害者。
那么,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可以从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方面来探讨。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恶化,犯罪活动频繁,使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信息的机会更多,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
一些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由于接受不良的教育环境,缺乏健康的成长空间,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3. 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一些地区的法律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力度不够,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增多。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1. 家庭教育的不当一些家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过分溺爱或者严厉惩罚孩子,导致孩子心理健康不良,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2. 家庭成员间的冲突与矛盾一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增加了他们受到犯罪诱惑的可能性。
3. 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机会,使孩子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三、个人方面的原因1. 心理健康问题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社交环境的不良一些未成年人的社交圈子中充斥着不良的信息和犯罪活动,使他们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3. 缺乏自我认知和规划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我认知和规划,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01c6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d.png)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摘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其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教育因素和法律因素。
家庭因素中,缺乏父母监护、家庭纷争等会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道德沦丧、贫富差距等也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自卑感、逆反心理等,会使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倾向。
教育因素中,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品质低劣等也是犯罪原因之一。
法律因素包括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为了有效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加强家庭教育、加大社会治理力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教育因素、法律因素、预防对策1. 引言1.1 概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秩序和未成年人自身的健康成长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
家庭因素、社会环境、个体心理、教育质量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否都会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重要影响。
在我们将简要概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以及其危害,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根源所在,才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从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社会、个体和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分析,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预防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
2. 正文2.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监管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不够重视,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ea8a0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6.png)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安宁和秩序,也对罪犯本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对于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因素三个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首先,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例如,社会的经济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公,使得一部分未成年人处于贫困和边缘化的状态,缺乏正常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社会的背离和失衡,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力量减弱,对未成年人的约束力相应减弱,从而激发了犯罪的欲望。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一些家庭存在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缺乏健康和和睦的家庭氛围。
这些不良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情感的恶化和行为的反常,使其更容易向犯罪的方向转变。
此外,一些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无法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最后,个人因素也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重要的影响。
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例如,一些未成年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轻视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滋生犯罪的念头。
同时,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和问题,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技巧,容易被不良信息和非法组织所利用,从而陷入犯罪的泥潭。
此外,未成年人往往处于青春期的特殊时期,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总结而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原因涉及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社会学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c89d6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7.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社会学分析【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从犯罪在未成年人中的普遍现象、犯罪行为的原因分析、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式、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法社会学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相关部门和个人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学、普遍现象、原因分析、处理方式、影响、预防措施、展望1. 引言1.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社会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犯罪在未成年人中的普遍现象、犯罪行为的原因分析、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式、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有效应对。
2. 正文2.1 犯罪在未成年人中的普遍现象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逐年递增。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未成年人接触到犯罪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犯罪观念逐渐滋长,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从过去以青少年打架、盗窃等传统形式为主,逐渐发展到涉毒、抢劫、网络犯罪等新型犯罪方式。
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手段上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专业性。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段逐渐年轻化。
以往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者多集中在青少年时期,现在却出现越来越多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参与犯罪的情况,年龄段逐渐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的普遍现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体现在犯罪类型的多样化和年龄段的年轻化。
未成年犯罪分析报告范文
![未成年犯罪分析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5aac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4.png)
未成年犯罪分析报告范文简介未成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加,给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为社会公众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家庭问题家庭环境是未成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家庭关爱、教育和监督会导致孩子产生行为问题。
例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问题,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创伤,从而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教育问题教育系统的不完善也是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一些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增加了他们涉入犯罪的风险。
此外,学校欺凌、校园暴力等问题也会造成一些学生的负面行为。
社会环境问题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也对未成年犯罪产生了影响。
社会文化的腐败、贫困和失业问题,以及犯罪率较高的社区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并促使他们加入犯罪团伙。
未成年犯罪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是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犯罪行为的态度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决策。
如果社会文化缺乏对犯罪行为的严正谴责和道德教育,那么未成年人就更容易陷入犯罪。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未成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经济贫困、家庭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会导致未成年人面临生存压力,进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资源。
一些不道德的赚钱方式,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成为他们摆脱贫困的途径。
个人心理因素个人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自卑感、攻击性、冲动等心理问题会导致他们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从而更容易陷入犯罪。
解决未成年犯罪的方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犯罪最重要的环节。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提高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引导,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4e637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2.png)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些未成年人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的竞争压力大、道德沦丧现象严重、社会风气不正等因素,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迷茫、挫败感增加,从而产生逃避现实、寻求刺激的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和照顾,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指导,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未能全面培养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使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部分结束。
2. 正文2.1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较大,物质欲望日益膨胀,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在追求潮流、攀比消费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和不良示范,未成年人容易受到其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的想法。
社会的道德风气也在不断恶化,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社会规范缺乏认同感和遵守意识,容易触犯法律。
与此社会上的歧视现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也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上的困扰,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递迅速,未成年人接触到各种暴力、色情、迷信等不良信息的机会增加,容易受到网络诱惑产生犯罪冲动。
网络世界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际空间,他们可能在网络上结交不良朋友,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从而影响其行为和思想的形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0a90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a.png)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秩序和稳定带来了不小的威胁,也给当事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和个体原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当前我们的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大,处处充斥着各种诱惑和诱惑。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轻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社会上一些消极的文化现象也会影响未成年人,例如网络暴力、校园暴力等,这些都有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犯罪行为的产生。
一些家庭问题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怀,导致了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一些家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家庭氛围不和睦,父母长期出差或沉湎于网游、赌博等不良行为,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诱发其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的个体问题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一些未成年人没有自制力,轻易受到外部诱惑;一些未成年人性格偏执,情绪容易失控,遇事不能冷静处理;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因为自卑感太强,为了自尊或者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采取激进的行为。
这些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去加以解决。
从社会层面上,应该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辅导力度,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社会应该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家庭层面上,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怀,尽量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充分的爱和关怀。
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解决家庭矛盾和冲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个体未成年人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克服各种不良诱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cec2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6.png)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摘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教育因素以及法律制度都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家庭暴力等因素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倾向。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比如暴力媒体、社会不公平等也会是犯罪的潜在原因。
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如自尊心受损、情绪不稳定也可能促使其走向犯罪道路。
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之一。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不足也会造成犯罪问题的加剧。
综合分析各种原因,我们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改善社会环境、关注心理健康、加大教育投入,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以有效预防和管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研究目的、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教育因素、法律制度、综合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建议。
1. 引言1.1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我国目前存在着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
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和数量不断增加,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涉及的犯罪类型也日益丰富。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了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健康,更对社会治安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的严峻性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的恶化,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的淡漠,也暴露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深入分析其原因,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效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2 研究目的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探讨家庭、社会、心理、教育和法律等方面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以及引起其犯罪行为的根源。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找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也旨在提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法理学-:乔铁军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
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
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1.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
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
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娇宠、溺爱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这种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得到满足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②简单粗暴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
一方面,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
另一方面,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
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③放任自流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
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
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④期望过高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
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弑亲等过激行为。
⑤缺乏情感沟通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闭锁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3)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
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4)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
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
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5)家庭过于贫困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
家庭居住的环境和周边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孩子容易受周围不良青年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
一种是课堂上可以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这样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样就很容易使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对不良亚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形成不良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经过相互感染和认同,最后堕落为未成年人犯罪团伙。
再一类是在一些学校中,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并以此为依据,人为的把学生分成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失去了进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无所事事,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另外,未成年人在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道德引导和培养,很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免疫力”极低,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极易产生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
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使学生形成与法律规范的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使学生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收预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让一部分学生由于了解法律规定而钻法律的空子,心怀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
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
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
未成年时期面临着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和紧张繁重的学习负担及家长望子成龙所造成的巨大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
但是,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只是将心理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和引导而更加严重。
当他们不能承受时,很可能走向极端,通过暴力等方式宣泄出来,造成暴力、强奸等犯罪。
3.同龄群体不良交往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极少数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是与其未成年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的。
团伙犯罪一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
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和抛弃的不良少年,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来,通过不健康的娱乐、游荡、交谈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亚文化群体。
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ade)在其专著《模仿规律》(Laws of Imitation)中指出:“模仿的程度,和人与人的距离成正比。
关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发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强度越大。
”他们通过密切的接触、相互观察和模仿,使得原有的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美国“犯罪学之父”萨瑟兰(Sutherlabd)认为:“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习得的。
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
这种群体的主要成员是犯罪人所熟悉的伙伴、朋友等。
犯罪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犯罪的技术;二是犯罪动机、驱动力、合理化和态度等特定方向。
”这样,他们经过犯罪的学习,初步具备了实施犯罪的条件,通过违法尝试,加速下滑,沦落为犯罪团伙。
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如暴力、抢劫等与社会对抗,社会危害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