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如果将材料常数E、v或K、G不取常数,而是随应力 状态变化的参数,则得到材料非线性弹性关系
方法一:试验直接确定 材料材料参数 方法二:利用一维试验结 果,给出算法,得到不同 应力状态下的材料参数 方法评价 形式二:增量型
形式一:全量型
以后介绍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K-G型(方法一)
强化模型:等向强化,随动强化,混合强化 (1)等向强化模型
后继屈服面的形态与中心初始屈服面相同,大小则随着 强化程度的增加作均匀扩大
p F (ij , K ) F *[ij K (ij )] 0
K为硬化参数,与塑性变形等内变量有关,比如
p K H ( dW p ) H ( ij dij )
max 3
max (1 2 ) b2 a
a
max
材料必然破坏?
断裂力学理论
三种裂缝类型:
张开型(Ⅰ类)、滑开型(Ⅱ类)、撕开型(Ⅲ类)
KI
应力强度因子,常数
K I K IC
断裂韧度
a
总体上反映应力场奇异性
损伤力学理论
损伤因子D:表征材料内部缺陷的物理量
假定:
1)平均应力与平均应变成线弹性
2)应力主方向与应变主方向重合,应力偏量与应变偏量相似 3)应力强度是应变强度的确定函数
4)弹性卸载
卸载时,弹性部分可恢复,塑性部分不可恢复。
弹塑性本构关系-形变理论
1)平均应力与平均应变成线弹性
m K m
1 m ( x y z ) 3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1)屈服准则
对于各相同性材料,屈服条件可表示为主应力或应力不变量 的函数:
f ( I1 , J 2 , ) 0
Tresca, Von Mises, Druck-Prager屈服准则等 屈服面闭合型:子午面上闭合 屈服面开口型:不符合混凝土等准脆 性材料在高三轴压应力下能够发生屈 服的事实。采用帽子模型修正。
p p K H ( d p ) H ( d ij d ij )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2)随动强化模型 后继屈服面的大小、形态与初始屈服面相同,但在应力 空间中平移
F (ij , H ) F ( ij ) 0
移动张量 (3)混合强化模型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E 型 (Ottosen模型,方法二)
非线性指标

的确定:

fc
单向应力状态: 双向应力状态:
0 1
2 1 OP 2 f 1 f OF
三轴应力状态: Ottosen法
J2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E 型 (Ottosen模型,方法二)
流变学理论
三种基本元件:
• 理想弹性元件(Hook体、弹簧体) E 也可表示剪应力与剪应变关系
• 粘性元件(Newton体、阻尼体)

• 理想塑性元件(St.Venant体、滑块体)
f
f
0

某值
流变学理论
两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一: 麦克斯韦(Maxwell)模型 变形协调方程: 1 2 元件力-变形关系: E 组合元本构方程:
0 D 1
材料单轴受力:
An D 1 A
E En (1 D)
En (1 D)
构件: 结构: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线弹性本构关系
D
也可用体积弹性模量K和剪切弹性模量G表示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线弹性本构关系
D
2
E f:三轴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破坏时的割线弹性模量 其中,
Ottosen建议取值,王传志建议取值等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E 型 (Ottosen模型,方法二)
即时的 s 的确定
s 的变化特点
Ottosen公式 Elwi-Murray公式
Darwin-Pecknold公式
江见鲸公式
( D 1)( ) 2 c c Sargin应力-应变表达式: fc 1 ( A 2) D( ) 2 c c E 将 和 s 带入上式得:
A
fc
即时的 Es和 s 的确定

1 1 1 1 E s E 0 ( E 0 E c ) E 0 ( E 0 E f ) E c2 D(1 ) 1 2 2 2 2
m
1 ( x y z ) 3
K
E 3(1 2 )
2)应力主方向与应变主方向重合,应力偏量与应变偏量相似
弹塑性本构关系-形变理论
3)应力强度是应变强度的确定函数
i ( i )
i 1 2 (1 2 ) 2 ( 2 3 ) 2 ( 3 1 ) 2
i
2 (1 2 ) 2 ( 2 3 ) 2 ( 3 1 ) 2 3
函数通常以单向拉伸试验确定。可以把单向拉伸图形作为 函数的曲线
弹塑性本构关系-形变理论
应力应变关系矩阵
进而可得到单元刚度矩阵
Ke BT Dep Bdv
v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引入非线性指标概念,基于一维应力-应变关 系表达式,求出即时的 Es 和 s ,进而得到材 料非线性本构矩阵 步骤:1. 已知材料
f c E0 0
F ( ij ) 0
J3
2. 求主应力,或不变量 I 1 J 2
3. 求非线性指标


4. 求出即时的 Es 和 s 5. 得到材料非线性本构矩阵
对于泊松比: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Bathe模型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Bathe模型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Bathe模型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Bathe模型
......
弹塑性本构关系-形变理论
弹塑性小变形理论,适用于简单加载 (各应力分量按比例加载)
等向强化和随动强化的组合
F (ij , H ) F (ij ij ) K 0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3)流动法则
Mises提出的塑性位势理论认为,经过应力空间任一点M, 必有一塑性位势等势性存在:
g (ij , H ) 0
塑性变形增量的变形方向与塑性位势面正交:
p d ij d
弹性卸载
适合混凝土吗?
弹塑性理论
等强强化模型与随动强化模型 适用于混凝土材料吗?
流变学理论
弹性理论:仅与应力状态有关 塑性理论:与应力状态、加载历史、加载路径有关
流变学理论:除上述外,还与时间有关
应变徐变、应力松弛...
三种基本元件:
• 理想弹性元件(Hook体、弹簧体) • 粘性元件(Newton体、阻尼体) • 理想塑性元件(St.Venant体、滑块体)
E


引入中间变量t,考察 t 关系 徐变: t 0
0
E
0
0 t
卸载:恢复弹性变形,保留徐变
Biblioteka Baidu
流变学理论
两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一: 麦克斯韦(Maxwell)模型 0 松弛: t 0
t 任意 0
0e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全量型:按比例一次加载,与加载路径无关 增量型:逐级加载/非比例加载 建立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
以一维为例, d Et d • Saenz公式
• Sargin公式
Et
:切线弹性模量 应力对应变求导得到
• Elwinad-Murray公式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 Saenz公式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 Sargin公式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 Elwinad-Murray公式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双向应力状态下的Darwin-Pecknold模型
考虑泊松比的影响,正交异性的应力增量和应变 增量的关系为:
d 1 1 d 2 d 1 1 2 3 E1 2 E1 E E2 1 2 0 0 d 1 d 0 2 (1 1 2 )G d 3 0
屈服面:F ( ij ) 0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加卸载准则 (2)强化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加卸载准则 (3)软化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 ij , H ) 0
应变空间!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E1 ?
E2 ?
1 ? 2 ?
G?
Darwin-Pecknold:在消除了泊松比影响后,双轴受压下 各主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可用Saenz公式描述。 双轴受拉,一轴受压一轴受拉,受拉方向: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双向应力状态下的Darwin-Pecknold模型
i
E0 iu iu 2 1 ( 2)( ) ( ) Ec ic ic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后继屈服面:卸载后再加载,初始屈服面扩大或缩小 与应力状态、塑性变形程度和加载历史有关
p f (ij , ij , k) 0
K为硬化或软化参数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加卸载准则
(1)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E t

麦克斯韦模型与混凝土徐变/松驰的差异:趋于某一限值
流变学理论
两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二: 开尔文(Klevin)模型 力平衡方程: 1 1 2 元件力-变形关系: E

组合元本构方程: E
引入中间变量t,考察 t 关系 徐变:
g ij
上式可确定塑性变形的方向 若塑性势面g=0与屈服面F=0取为相同,则称相关联的 流动法则; 否则,称非关联的流动法则
Ks ab oct c d K0
Gs pq oct m s oct t G0
K 0 :初始体积模量
G0
:初始剪切模量
oct
:八面体正应变
oct :八面体剪应变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K-G型(方法一)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E 型 (Ottosen模型,方法二)
t0

E
0
(1 e
E t
0
E

)
卸载: 应变逐渐消失 松弛
与混凝土相符吗?
非松弛体
流变学理论
三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一:
流变学理论
三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二:
略!
柏格斯模型
流变学理论
三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三: 粘塑性模型
塑性元件 粘性元件
徐变
松弛
断裂力学理论
研究固体材料中裂缝的扩散规律和断裂条件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 弹性理论 • 弹塑性理论 • 粘弹性理论 • 粘塑性理论 • 断裂力学理论 • 损伤力学理论 • 内时理论
E
d E( )d Et d
• 非线性弹性理论 E( ) 各种模型 流变学理论
弹塑性理论
塑性变形:卸载后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 • 加载模型 理想弹塑性模型 强化弹塑性模型 刚塑性模型 一般弹塑性模型 • 卸载模型 • 反向加载(强化)模型 等强强化模型 随动强化模型 软化如何考虑? 弹性段: E 塑性段: E[1 ( )]
i为主应力方向(i=1,2)
E0 iu
ic :采用Kupfer公式
ic :Darwin-Pecknold建议公式
E1 和E 2 可解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由弹性理论(正交异性):
由于试验资料不足取:
1 E1 2 E2
1 2
正交异性的应力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关系为:
考虑加载过程,计算机时代被广泛使用
三方面作出假定:
1)屈服准则
应力状态满足什么条件,材料进入屈服状态 2)流动法则 材料处于屈服状态时,塑性变形增量的方向 3)硬化法则
材料达初始屈服面后,卸载后再次加载,屈服条件变化法则
理想弹塑性、硬化、软化?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1)屈服准则
几个概念:初始屈服面,后继屈服面,加载面,破坏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