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

合集下载

植物病虫害快速诊断法

植物病虫害快速诊断法

植物病虫害快速诊断法一、观察症状观察症状是诊断植物病虫害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的叶片、茎、花、果实等部位的外观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出植物可能患有的病虫害。

例如,叶片出现黄化、斑点、畸形等症状,可能是细菌性病害或真菌性病害;而茎部出现伤口、溃疡等症状,可能是茎部病害,如茎溃疡病等。

二、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是诊断植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植物病害的病原体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可以确定植物患有的具体病虫害。

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有:1.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如细菌的形状、真菌的菌丝形态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原体的种类。

2. 病原体分离:将病样中的病原体分离出来,纯化培养,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工作。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分子杂交等方法,检测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序列,从而准确判断病原体的种类。

三、害虫学检测害虫学检测是诊断植物害虫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植物上的害虫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分析等,可以确定害虫的种类,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常用的害虫学检测方法有:1. 形态学观察:通过观察害虫的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形状等,可以初步判断害虫的种类。

2. 生物学特性分析:通过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习性、食物来源等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害虫的生活习性,为防治提供依据。

四、生态学调查生态学调查是诊断植物病虫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农田生态环境的调查,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常用的生态学调查方法有:1. 调查发生规律:了解植物病虫害在农田中的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危害程度等。

2. 调查传播途径:了解植物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如风力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等。

3. 调查农田生态环境:了解农田中的植被、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分析对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五、综合诊断1. 对比分析:将病样与已知病虫害的样本进行对比,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作出判断。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因此,准确鉴定植物病原真菌对于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病原真菌鉴定方法。

1. 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最常用的植物病原真菌鉴定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子实体等形态特征,结合菌丝生长速度、色素产生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真菌的种类。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广泛的真菌鉴定,但对于形态相近的真菌种类鉴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逐渐成为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DNA 条形码技术、扩增子测序等。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真菌的基因序列,可以准确鉴定真菌的种类,并进一步研究其亲缘关系和进化途径。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

3. 生理生化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是通过观察真菌在特定生理和生化条件下的反应,来判断真菌的种类。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真菌的代谢产物、酶活性、生长特性等来鉴定真菌。

常用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包括碳源利用试验、酶谱分析、生长温度范围等。

生理生化鉴定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实验条件,但对于一些形态相似的真菌鉴定可能存在局限性。

4. 免疫学鉴定法免疫学鉴定法是利用真菌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的反应,来鉴定真菌的种类。

常用的免疫学鉴定方法包括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真菌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反应,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真菌的种类。

免疫学鉴定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

总结起来,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有形态学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和免疫学鉴定法等。

不同的鉴定方法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多种鉴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常见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有的呈现菌丝状,有的形成孢子团,还有的形成菌盖和菌柄。

为了更好地了解真菌的形态特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

实验一:真菌的菌丝观察我们从周围的环境中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菌丝观察。

首先,我们将土壤样品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当的培养基,然后在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经过几天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了菌丝的形成。

菌丝呈现出细长的线状结构,有的呈现分枝状,有的呈现网状。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还发现菌丝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物质,这是真菌分泌的黏液,有助于菌丝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实验二:真菌的孢子观察为了观察真菌的孢子形态,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黑曲霉进行实验。

我们将黑曲霉菌丝划过培养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了大量的黑色孢子形成。

这些孢子呈现出圆形或卵形,表面光滑,颜色深黑。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孢子内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孢子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形成新的菌丝。

实验三:真菌的菌盖和菌柄观察为了观察真菌的菌盖和菌柄结构,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蘑菇进行实验。

我们将蘑菇培养在适宜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我们观察到了蘑菇的形成。

蘑菇的菌盖呈现出圆形或伞状,表面光滑,颜色多样。

菌盖下面有许多垂直向下延伸的菌柄,菌柄呈现出圆柱形,表面光滑。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菌柄内部有空心结构,这有助于蘑菇的支撑和养分输送。

结论:通过以上的实验观察,我们对真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真菌的菌丝呈现出细长的线状结构,有的呈现分枝状,有的呈现网状。

真菌的孢子呈现出圆形或卵形,表面光滑,颜色深黑。

真菌的菌盖呈现出圆形或伞状,表面光滑,颜色多样。

菌盖下面有许多垂直向下延伸的菌柄,菌柄呈现出圆柱形,表面光滑。

这些形态特征不仅有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为我们研究真菌的分类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真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和比较。

实验材料:
1. 不同种类的真菌菌丝块
2. 培养基:蔗糖蓝/蔗糖红琼脂、玉米粉葡萄糖琼脂等
3. 培养皿
4. 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
5. 称量器具
实验步骤:
1. 将不同种类的真菌菌丝块在无菌条件下切割成均匀的菌丝块。

2. 准备培养基并倒入培养皿中。

3. 将真菌菌丝块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以确保菌丝可以顺利生长。

4. 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真菌,观察其生长过程。

5. 在不同时间点对真菌进行观察和记录,主要观察:菌丝的长度、直径、颜色、成群分布等形态特征。

6. 在观察过程中使用显微镜对菌丝进行放大观察,并拍摄照片以便后续分析。

实验结果:
1. 不同真菌种类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可能略有差异。

2. 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结果可以发现菌丝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变化。

3. 菌丝的长度、直径、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征可以用于区分
不同真菌种类。

4. 不同真菌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受到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的影响。

实验结论:
通过对真菌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比较,可以初步鉴别不同种类的真菌。

不同真菌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其分类、鉴别和识别的依据之一。

真菌的形态观察对于研究真菌的生长习性、生活史、菌株变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防治真菌感染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芒果病原菌形态观察及保存实验

芒果病原菌形态观察及保存实验

芒果病原菌形态观察及保存实验
植物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分布于没有外在感染症状的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宿主植物协同进化,其存在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植物内生菌的生态和生理作用及其作为潜在的生防资源和外源基因载体,在农业和医药领域中的巨大应用潜力,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植物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段时期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引起植物组织明显侵染以及症状改变的一类菌,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

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对植物内生菌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内生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的植物种类包括草本、木本植物,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生物学作用、侵染途径以及与宿主之间的关系等。

本实验采用的材料是芒果的茎,通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而获得结论:芒果的内生菌为霉菌。

从分离纯化的结果来看,芒果茎的内生菌为霉菌。

1芒果的叶和茎经无菌操作后植入PDA平板,放入培养箱培养48h后,可观察到芒果茎周围都长出了干燥的白色绒毛丝状物质。

初步判断为放线菌或者是霉菌。

而芒果的叶子周围却没有长出菌,可能是因为培养时间不够,或者是叶子还太嫩,没有大量内生菌,也可能是因为消毒过程没有做好。

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

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

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其菌丝、孢子、子实体等结构来确定。

菌丝是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结构之一,在菌丝上可以观察到分生孢子,并且菌丝的性状也能提供一定的信息。

观察菌丝通常需要将病菌分离培养,并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展示。

孢子是植物病原真菌繁殖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孢子形态特征也有助于区分不同的真菌种类。

通常,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孢子的形态,包括孢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特征等。

对一些真菌来说,孢子的特征可以直接从感染的植物上观察到,因此可以通过野外观察来确定病原真菌的种类。

子实体是感染植物后真菌生长的一种结果,一些植物病原真菌形成子实体时会表现出特定的形态特征。

子实体可以是菌盘、子实体性纺锤体或子实体性脓红体等,形态特征通常与真菌的系统分类有关。

观察子实体通常需要将感染组织材料切片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除了上述观察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准确的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常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分子标记等,可以基于真菌的基因序列来鉴定其种属、亚种或菌株。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快速和准确的鉴定结果,还可以用于病原真菌的进化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进行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观察样品应该来自疑似感染的植物组织,以获得更准确的观察结果。

其次,样品的制备和处理要注意避免破坏真菌结构,可以使用适当的染色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另外,观察时需要熟悉真菌的形态特征和分类规则,以便准确地识别真菌的种类。

总结起来,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是诊断和治疗植物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菌丝、孢子和子实体等结构可以确定病原真菌的种类和性状。

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可以用于快速和准确地鉴定植物病原真菌。

通过综合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植物疾病。

实验七 真菌形态观察和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研究报告

实验七 真菌形态观察和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研究报告

实验七真菌形态观察和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研究报告本次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不同真菌的形态来了解它们的特点,同时利用菌落形态比较研究方法来区分不同微生物菌株。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革兰氏染色、香气孢子染色和菌落特征比较等多种方法。

实验一:真菌形态观察我们在实验室中获得了一些不同种类的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和产黄细菌等。

先进行了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细胞壁和细胞质等细胞结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真菌的基本结构。

接下来进行香气孢子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孢子,比如球形、棒状等。

通过这些孢子的形态我们可以对真菌的种类进行初步的判断。

最后通过菌丝形态的观察可以了解到真菌生长繁殖的方式。

不同真菌菌丝的形态有着巨大的差异。

比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没有大范围的菌丝生长,而霉菌具有富有延展性的菌丝,在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的气囊可以帮助它们在风力的条件下更好地传播。

我们选用了不同来源的微生物,包括土壤、水源等样本。

每个样本都以了多种方式进行处理,使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尽可能的丰富。

之后将不同样本的微生物移植到含有琼脂的培养基上,让它们生长并形成菌落。

通过观察不同菌落的形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不同微生物之间的不同。

在菌落特征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不同菌落的颜色、形态、光泽度、表面光滑度等性质。

比如,一些产生悬浮液的菌落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淡黄色的沉淀物,而其他菌落则不会。

除此之外,我们还使用了生长曲线来更好地控制菌落的生长和繁殖。

通过定期对不同菌落进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长速度等特点。

最后,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和菌落特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区别,为后续的微生物鉴定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二_病原菌形态观察

实验二_病原菌形态观察
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 • 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和子囊果的
形态差异是子囊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1、半子囊菌纲 :子囊裸生,无子囊果。 2、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
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 3、核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有规律
地排列在闭囊壳内)或子囊壳 4、腔菌纲:子囊果是子囊座 5、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
(一)半子囊菌纲
低等子囊菌,子囊裸生,无子囊果。子囊壁 薄,无孔口,靠壁的肿胀或消解来释放子囊 孢子。 与植物病害相关只有一个目:外囊菌目 外囊菌目只有一个属:外囊菌属
外囊菌属(Taphrina)

子囊及

子囊孢






子囊长圆筒形,平行排列在寄主表面。缩叶病 (T.deformans)
(二)不整囊菌纲
(6)盘梗霉属(Bremia lactucae)孢囊梗 二叉状锐角,末端膨大呈盘状。
(7)白锈菌属 (Albugo)孢子囊 梗平行排列在寄主 表皮下,短棍棒形; 孢子囊串生。
四 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基本形态
• 是真菌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称子囊菌 • 营养体一般都是分支繁茂的有隔菌丝体 • 无性繁殖一般都是在由菌丝分化的分生孢
• 引起大、小麦等 赤霉病。
(四) 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
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双层壁。
痂囊腔菌属(Elsinoe)
• 圆形子囊单生于
子座内的子囊腔 中;子囊孢子大 多长圆筒形,有3 个横隔。 • 引起葡萄黑痘病 等。
(五) 盘菌纲 (Discomycetes)
• 子囊果盘状或杯状,故称子囊盘。 • 子囊和侧丝形成一层子实层长在盘上。
• 子囊果是闭囊壳 • 子囊无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成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植物病原真菌是导致植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进行准确的鉴定可以帮助农民和植物病理学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植物病原真菌鉴定方法。

一、外部形态鉴定法外部形态鉴定法是最常用的真菌鉴定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真菌的菌丝、孢子、子实体等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属种。

一般可以从患病植物的病斑、病果或病茎中采集样本,将其放置在玻璃片上,加入适当的溶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其形态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二、组织学鉴定法组织学鉴定法主要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的生长和病变情况,从而确定其病原性和感染方式。

常用的方法包括石蜡切片法和组织分离培养法。

石蜡切片法是将植物组织固定在石蜡中,然后用切片机将其切成薄片,再染色并观察。

组织分离培养法是将植物组织切碎,然后将其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观察真菌的菌丝和孢子的生长情况。

三、生物学鉴定法生物学鉴定法是通过观察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以及生殖方式等,来确定其属种。

常用的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培养特性观察法、生殖器官观察法和生理生化特性观察法。

培养特性观察法是将真菌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和色素产生情况。

生殖器官观察法是观察真菌的生殖器官,如子实体、子囊盘和拟囊等,以确定其属种。

生理生化特性观察法是通过观察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温度和pH值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及酶特性等。

四、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是一种较为准确的真菌鉴定方法,通过分析真菌的DNA序列来确定其分类地位。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方法和序列分析方法。

PCR方法是在真菌DNA中选择特异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通过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的大小和形态,从而确定真菌的分类。

序列分析方法是通过测定真菌DNA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知真菌的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其物种分类。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有外部形态鉴定法、组织学鉴定法、生物学鉴定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法等。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1.显微镜观察:显微镜观察是观察真菌形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显微镜可以放大真菌的细节,观察其菌丝、孢子和其他形态结构。

常用的显微镜有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可以使用涂片法或苏木精染色法。

涂片法是将真菌样本涂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加上盖玻片后直接观察。

苏木精染色法是将真菌样本固定后,使用苏木精染色剂染色,然后在载玻片上观察。

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得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透射电子显微镜通过透射真菌样本的电子束来观察内部结构,能够观察到更细微的细胞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则通过扫描真菌样本的电子束来观察表面形态,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表面图像。

2.培养观察:培养观察是一种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真菌的方法。

培养基提供了真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

通过培养观察可以观察到真菌的生长速度、菌丝形态和产孢情况等。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可以观察到真菌在琼脂上形成的菌落、孢子囊和色素等结构。

液体培养基可以观察到真菌的悬浮生长状况。

3.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使得观察真菌形态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观察到真菌的基因组序列、基因表达水平和种群遗传结构等。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DNA测序和基因表达分析。

PCR可以扩增真菌基因组的特定区域,从而鉴定菌株的物种和亚种。

DNA测序可以确定真菌的基因组序列,从而了解其遗传信息和系统进化关系。

基因表达分析可以通过测量真菌基因的转录水平来研究其生长、发育和生殖等过程。

综上所述,真菌形态的观察涉及显微镜观察、培养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技术。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揭示真菌的生物学特征、生存环境和系统进化关系等重要信息,对真菌的分类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

1、什么叫植物病害?举出当地主要病害的例子。

P8答:植物病害就是植物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的内部和外部、生理和组织上均表现出不正常的现象。

当地主要病害:水稻纹枯病、梨炭疽病、柑桔黄龙病、小麦锈病、黄瓜霜霉病、玉米大小斑病、棉花黄枯萎病、大豆褐斑病、苷薯黑斑病。

2、植物病害姓应具备哪些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导致植物生病的?P9答:具备的基本因素是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病原物是直接导致植物生病的因素,寄主是病原物寄生的植物体,环境条件是指植物自身所处的外界条件,病原要发病首先要有寄主,但也必须有一定的外界条件比如植物机械损伤等。

环境条件通过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影响到时寄语植物对病原物的抗病性,同时环境通过影响病原物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只有在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情况下,植物病害才会发生。

3、简述病症、病状的概念及病症、病状的类型。

P10答: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

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或内部表现的异常状态。

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4、真菌的分类单元如何?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什么?P17答:真菌的分类单元为界、门、亚门、纲、亚纲、目、科、属、种。

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种。

5、简述细菌所致辞病害的症状及简要的识别方法。

P26-27病状:萎蔫、病斑、腐烂有臭味、畸形。

病症: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菌脓。

简要的识别方法:诊断细菌病害时,除了根据症状特点外,比较可靠的方法是观察是否有菌脓溢出。

具体做法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置于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加上盖玻片立即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若有细菌病害时,可见从病组织切口有大量细菌呈云雾状流出,即溢菌现象。

6、举出5种当地所发生的病毒性病害。

答:黄瓜花叶病毒、水稻矮缩病毒、水稻黄矮病毒、菊花斑萎病毒、蔷薇花叶病毒。

实验三:植物病原真菌繁殖体形态学观察及绘图

实验三:植物病原真菌繁殖体形态学观察及绘图
显微镜玉米小斑病菌葡萄霜霉病菌月季黑斑病菌黄栌白粉病菌等1闭囊壳观察挑取黄栌白粉病病菌的粉状物观察其闭囊壳3孢子囊和孢囊梗观察挑取葡萄霜霉病菌的霉层观察其孢子囊和孢囊梗4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观察切片观察月季黑斑病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漆树钩丝壳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钩状
植物病原真菌繁殖体 真菌繁殖体形 实验三 植物病原真菌繁殖体形 态学观察及绘图
病原
漆树钩丝壳 闭囊壳球形,黑褐色, 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 卷曲如钩状; 卷曲如钩状; 子囊卵形至椭圆形, 子囊卵形至椭圆形,内生子囊孢子 5~8个; ~ 个 有性阶段闭囊壳为球形、黑褐色, 有性阶段闭囊壳为球形、黑褐色, 直径112-126µ,附属丝顶端卷曲呈 直径 , 钩状,子囊袋状无以。 钩状,子囊袋状无以。内有子囊孢 子5-8个,子囊孢子卵形无色。大小 个 子囊孢子卵形无色。 为18.7-23.7×9.5-12.6µ。 × 。 无性阶段为粉孢属( ),分 无性阶段为粉孢属(Oidium),分 ), 生孢子圆柱形、串生、单孢无色。 生孢子圆柱形、串生、单孢无色。 大小为26-32.5×10.4-14.3µ。 大小为 × 。
• 实验内容 • 1)闭囊壳观察(挑取黄栌白粉病病菌的粉状物, )闭囊壳观察(挑取黄栌白粉病病菌的粉状物, 黄栌白粉病病菌的粉状物 观察其闭囊壳 闭囊壳) 观察其闭囊壳) • 2)分生孢子观察(制片观察玉米小斑病的分生孢 )分生孢子观察( 子) • 3)孢子囊和孢囊梗观察(挑取葡萄霜霉病菌的霉 葡萄霜霉病菌的霉 )孢子囊和孢囊梗观察(挑取葡萄 观察其孢子囊和孢囊梗 孢子囊和孢囊梗) 层,观察其孢子囊和孢囊梗) • 4)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观察(切片观察月季黑 )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观察( 斑病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斑病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岗梅枝枯病病原鉴定

岗梅枝枯病病原鉴定

岗梅枝枯病病原鉴定岗梅是一种常见的果树,广泛种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岗梅树也易被枝枯病侵害,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对岗梅枝枯病的病原鉴定非常重要,可以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枝枯病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繁殖并导致植物的组织坏死和衰败。

枝枯病的主要病征表现为岗梅树枝条表面出现黑褐色病斑,逐渐扩大。

病斑上的组织逐渐死亡,导致叶片黄落、枯死。

在患病的枝条内部,可以发现暗褐色的腐烂组织。

病原鉴定是通过对患病植物的病部组织进行分离和培养,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确定引起病害的病原菌种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岗梅枝枯病病原鉴定:1. 采集患病枝条:选择患病程度较重的岗梅枝条进行采集。

采集时,要避免外界污染和其他微生物的感染,以免干扰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2. 分离病原菌:将采集到的患病枝条在实验室中进行消毒处理,去除表面的杂菌。

然后,使用无菌操作工具将患病枝条切割成小块,将切割好的患病组织接种到含有适宜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上,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3. 观察菌落形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

病原菌形态特征包括菌落的颜色、外形、边缘特征等。

也可以观察菌落的生长速度和菌丝的形态特征等。

4. 鉴定病原菌的类型:通过对病原菌的生理特性进行测试,如产生的酶活性、纤维素降解能力等。

还可以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能力、代谢产物等,以确定病原菌的类型。

5. 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将分离获得的病原菌接种到岗梅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观察是否能引起和岗梅枝枯病相似的症状。

如果被接种的植物出现类似的病征,则可以确定该病原菌是岗梅枝枯病的致病菌。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对岗梅枝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准确的鉴定,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实践中,可以结合病原菌的特性和致病机制,开展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岗梅枝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常见植物病原菌物形态观察

常见植物病原菌物形态观察

实验一常见植物病原菌物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认识和掌握常见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特征。

二实验内容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菌物形态(1)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孢囊梗、孢子囊(2)盘梗霉属(Bremia):孢囊梗、孢子囊、孢囊孢子(3)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孢囊梗、孢子囊(4)根霉属(Rhizopus):假根、匍匐丝、孢囊梗、孢囊孢子、接合孢子(永久玻片)(5)单孢锈菌属(Uromyces)冬孢子,夏孢子(6)镰刀菌属(Fusarium):分生孢子(7)壳二孢属(Ascochyta):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示范片:(1)核盘菌属(Sclerotinia)子囊盘,子囊,子囊孢子(永久玻片)(2)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三实验方法1.培养菌(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2)用镊子或挑针从培养皿中取少量的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霉状物分散开;(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2.浸泡标本(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2)用镊子或挑针从病斑处取少量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霉状物分散开;(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3.病征为粉状物的浸泡标本:(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2)用镊子或挑针从病斑处取少量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粉状物分散开;(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4.病征为粒状物的浸泡标本:(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2)用镊子取一小块有病菌生长的病斑组织,或在病斑处取明显的粒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病斑组织分散开后,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4)然后轻轻敲击盖玻片,压迫分生孢子器以释放分生孢子,放到显微镜下再次观察。

四病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1.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黄瓜霜霉病菌孢囊梗无色,无分隔,不对称状分枝,有限生长,分枝末端尖锐;孢子囊褐色椭圆形,顶端有乳状凸起,着生在孢囊梗顶端或已脱落。

实验四、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

实验四、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作业
1、绘桃缩叶病病原子囊及子囊孢子。 2、绘白粉病有性繁殖体--闭囊壳形态图。 3、绘柑橘煤污病病原的子囊孢子的图。
三、实验原理
1、无性繁殖:
2、有性繁殖:
三、实验原理
(4)子囊座-子囊着生在子座的空腔内
子囊果
子囊壳
子囊盘
子囊座
由子囊菌引起的园艺植物病害
(1)外子囊菌类
(2)白粉菌类
(3)子囊壳类
(3)子囊壳类
(4)子囊盘类
四、观察内容和方法
1、取桃缩叶病材料、挑取表面粉状物制成临 时装片观察子囊及子囊孢子。棒状子囊端 部略平、内有8个子囊孢子。 2、观察白粉病有性和无性繁殖体。注意闭囊 壳外附属丝特征。 3、取柑橘煤污病材料、挑取表面粉状物制成 临时装片观察柑橘煤污病病原的子囊孢子 的形态。
实验四、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 观察
一、目的要求
•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子囊菌亚门真菌的主要 形态特征,掌握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 的形态特征。
二、仪器与用品
• 显微镜、载玻片浮载剂(蒸馏水)、吸水纸、 解剖刀、挑针、镊子、纱布、刀片、无菌 水等。 • 实验材料 球针壳装片、桃缩叶病、柑橘 煤污病、紫薇白粉病等新鲜材料。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刘士旺(徐州师范大学生物系221009) 真菌作为一种实验材料,在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正确的培养观察方法,能够如实地反映其本质特征。

下面介绍实验室中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1 载片培养法载片培养方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此法的基本步骤是: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融化的培养真菌的固体培养基,快速地滴一滴于无菌的载玻片上,待其冷却以后,用接种环沾取少许孢子或者挑取一点菌丝段于凝固的培养基上,上面放上无菌的盖玻片。

然后,将此片子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入潮湿的吸水滤纸,或者将培养皿底放入一些水,中间用玻璃棒隆起,将做好的培养片子搭放在上面,合适温度下培养。

将培养好的片子取出,用小镊子轻轻地取下上面的盖玻片,把盖玻片转放于另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两边用透明胶固定,用棉蓝染色液染色。

载片培养法还可以这样进行:将厚度约0.5mm的平板培养基用小刀切成大小0.5c m2的小块,挑取一小块培养基放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同样的方法接种、培养观察。

还可以用刀片将培养好的载玻片上的多余培养基割去,自然干燥后,用大一点的盖玻片盖上菌丝,用同样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产生无性孢子的真菌的形态观察。

该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滴的培养基不能太多,接种物不能太多,防止污染。

2 插片培养法插片培养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另一种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菌丝块接种于固体平板的中间,假如是以孢子接种,则将孢子稀释液涂布于固体平板上,然后,用小镊子夹起一块无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的角度斜插入培养基中,不要插入培养基太深,让菌丝爬上盖玻片;培养好了以后,再用小镊子将盖玻片取出,自然干燥以后,将盖玻片转移到一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同样的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

该方法要注意:插片的角度要掌握好,不能太直或太平;当两面都有菌丝时,擦去背对中心的那面的菌丝,以避免干扰。

新暗色柱节孢菌形态特征

新暗色柱节孢菌形态特征

新暗色柱节孢菌形态特征1.引言1.1 概述暗色柱节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真菌。

它被广泛认为是许多植物病害的致病菌,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对暗色柱节孢菌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形态特征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暗色柱节孢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浅色,具有丰富的分枝和网状结构。

其分生孢子是这种真菌繁殖的主要方式,通常呈半透明、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在2-15微米之间。

除了形态上的特征,暗色柱节孢菌还有一些生理特性。

它是一种好氧真菌,生长适温范围通常在20-30摄氏度之间。

此外,暗色柱节孢菌在缺乏阳光和植物体内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时,能够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以便在有利条件下迅速繁殖。

在研究暗色柱节孢菌的形态特征时,科学家们还发现其存在一定的生物多样性。

根据不同的基因序列分析和生物学特性,暗色柱节孢菌又可以划分为多个生理小种。

这些生理小种在寄主范围、病原性和抗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进一步揭示了暗色柱节孢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总之,暗色柱节孢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对于其形态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其形态特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

通过良好的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有助于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1.1 概述(Overview):首先,对新暗色柱节孢菌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介绍。

说明为什么研究这个主题,并简要介绍新暗色柱节孢菌的相关背景信息。

1.2 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接着,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害分为细菌病害、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三大类,其中真菌病害占到植物病害的95%左右。

病源微生物侵染植物后,导致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并引起病变症状。

即植物在外形上、生理上和生长上的不正常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导致植物局部的损伤或全株死亡,造成植物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损失。

真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已报导的将近45000多种,是植物病原生物中最主要的一大类群,它所引起的病害占植物病害的80%以上,尽管真菌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相似,大多数真菌有营养体和繁殖体之分,营养体是指吸收养分的器官,繁殖体是指从营养体上产生的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无论是有形性的还是无性的,统称为子实体。

真菌的孢子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类。

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孢子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子孢子。

真菌孢子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和分类学上的重要依据,其营养体及其变态和菌组织体则是真菌分类的重要参考依据,有的还是重要的鉴别特征和分类依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熟悉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基本形态,为以后真菌病害的病原物鉴定和真菌分类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验原理
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丝状体。

其个体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多,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中又可分化出繁殖丝。

不同霉菌的繁殖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孢子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利用培养在玻璃纸上的霉菌作为观察材料,可以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也可以直接挑取生长在平板中的霉菌菌体制水浸片观察。

三、内容、材料和方法
(一)真菌的营养体
1. 菌丝和菌丝体
除少数原始的类群以外,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极为细小的丝状体,这种丝状体称为菌丝,生长成丛的菌丝称为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是无隔的,大多数真菌是有隔的。

(1)挑取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或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制片,镜检无隔菌丝。

(2)挑取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制片镜检有隔菌丝。

(3)观察各种病原真菌在平面和斜面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注意菌落大小、形状、厚薄、质地、颜色等形态特点。

2.菌丝组织体
有些真菌的菌丝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可形成特殊的组织体,常见有菌核、子座和根状菌索。

(1)菌核:菌核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一种休眠体,既是真菌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真菌用以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机构,菌核大小不一,色泽和形状也各不相同。

菌核中的菌丝组织已有分化现象,外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色深壁厚,具有保护作用,为拟薄壁组织;内层细胞壁薄色淡,排列疏松,仍可维持营养作用,为疏丝组织。

肉眼观察麦角病、油菜菌核病、黄瓜菌核病和大葱菌核病标本,比较菌核形状、大小、颜色;镜检细辛菌核病的菌核制片,注意比较表皮与内部组织细胞的排列特点。

(2)子座:子座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容纳子实体的座垫状结构,或由菌丝体与部分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称为假子座。

子座是真菌从营养体到繁殖体的过渡机构,除可在其上或其内形成子实体外,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肉眼观察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分生孢子座;镜检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稻香柱菌(Epichloe typhina)所形成的子座制片,注意子座形状,着生部位及内部繁殖体类别。

(3)根状菌索:少数高等真菌的菌丝体还可纠结成绳索状的组织体,形如高等植物的根,故称根状菌索,其作用是帮助菌体蔓延和抵抗不良环境,根状菌萦组织也有表皮和内部组织的分化。

肉眼观察林木上根状菌索的外部形状,注意和菌核比较,找出二者区别。

3. 菌丝体上分化出的吸收养分组织
(1)吸器:是寄生在细胞间的真菌,特别是一些专性寄生菌在菌丝体上形成的吸收养分的器官,形状有球状、丝状、掌状、裂片状等。

镜检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吸器制备片,注意吸器的形状及其形成的部位。

(2)假根:为伸入基物内的菌丝体,形如高等植物的根系,故称假根。

假根除用其吸收养分外,还有固着菌体的作用。

挑取培养基中培养的甘薯软腐病菌(Rhizopus nigricans)的菌丝(注意针尖要插入培养基内)制片镜检或镜检根足霉(Rhizopus sp.)制备片,注意假根与普通营养菌丝的区别。

(3)附着胞:从幻灯片或照片观察病菌侵染寄主植物形成附着胞的形态。

(4)菌环和菌网:捕食性真菌常由菌丝分化成菌环和菌网组织来捕捉线虫等小动物,然后再由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取营养。

(二)真菌的繁殖体——孢子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大类型。

真菌的无性繁殖包括断裂、出芽和产生孢子等,真菌的有性生殖包括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1. 无性孢子: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便能产生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真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类型很多,主要的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1)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特有的无性孢子,产生在由菌丝顶端细胞或由菌丝分化成的孢子囊梗的顶端细胞膨大形成的孢子囊内、具鞭毛,能游动。

制片镜检用线麻粒诱发的绵霉和水霉的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镜检番茄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 festans)的游动孢囊梗、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2)孢囊孢子:孢囊孢子为接合菌亚门真菌特有的无性孢子,生成方式和游动孢子相似,也是内生的,但无鞭毛,不能游动。

挑取黑根霉(Rhizopus sp.)制片(或取制备片)镜检孢子囊梗,孢子囊和孢囊孢子,注意观察孢子囊的形态及其着生位置及孢囊孢子的形态,颜色和产生的数目。

(3)分生孢子:子囊菌亚门真菌和大部分半知菌亚门真菌都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外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形状、大小、颜色不一,单生,链生或集生,分生孢子梗有的散生,有的束生,有的产生在分生孢子盘上或分生孢子器内,产生在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也叫器孢子。

取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的病叶,用刀片轻轻刮取病斑上的霉状物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或挑取斜面培养基上培养的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ativum)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另取苹果灰斑病(Phyllosticta pirina)制片镜检分生孢子器和器孢子,注意分生孢子的形状,色泽,细胞数目及着生情况。

(4)厚垣孢子:镜检厚垣孢子制备片,菌丝中或孢子中个别细胞膨大、细胞壁加厚的孢子即厚垣孢子。

2. 有性孢子:由两个不同的性细胞或性器官相结合而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有性孢子主要有以下4种。

(1)卵孢子:部分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上产生的两种异形配子囊交配产生。

制片镜检谷子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的卵孢子或镜检大豆霜霉病菌(Peronospora man shurica)卵孢子制备片,注意卵孢子形状、大小、颜色,孢壁形态。

(2)接合孢子:为接合菌亚门真菌的有性孢子,由两个同形配子囊交配而成。

镜检毛霉(Mucor)接合孢子制片,注意接合孢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及表现特点。

(3)子囊孢子:为子囊菌亚门真菌产生的有性孢子,由两个异形配子囊交配生成,子囊孢子产生在子囊内,多为8个,子囊除极少数子囊菌裸生外,多数子囊菌生于子囊果中。

取山楂白粉病(Podosphaera oxyacanthae)病叶,用解剖针将白粉上的小黑点(闭囊壳)仔细拨至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加盖片并轻轻压破闭囊壳,镜检闭囊壳,子囊、子囊孢子和附属丝的形态,特别注意子囊的数目和附属丝的特点,另取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um 132)制备片,镜检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

(4)担孢子: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结合后减数分裂而成,外生于担子或先菌丝上。

备片,镜检冬孢子、先菌丝及担孢子的形态,比较两种黑粉病菌的区别。

另外还有一种有性孢子为休眠孢子囊,由两个游动配子结合而成,为二倍体,萌发时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的游动孢子。

如壶菌、根肿菌可产生休眠孢子囊,根肿菌产生的休眠孢子囊萌发时通常只释放出一个游动孢子,有时也称为休眠孢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