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内容摘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中负荷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行在一定地区的方言则是各种地理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素,透过词汇的变化,更能直接反映各种地理文化。

由于广府地区地处亚热带珠江三角洲流域,常年高温多雨,因此粤方言中很多词汇都反映出其亚热带水乡的地理文化特点。

这种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为广府地区创造了天然良好的交通条件,成为其经济突飞的有利因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府人的经济观念也由重农向重商转变,这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粤方言词汇上。

另外,通过粤方言词汇,我们还能从中窥探出广府人“不时不食”与“无鸡不成宴”等饮食特点、与谐音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广府忌讳文化以及以英语借词著称的广府外来文化。

关键词: 粤方言词汇广府文化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The Language is rich in abundant culture. Dialect, which is prevailing in a certain geographic, is the most direct expression of geographical civilization. Glossary, a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various geographical cultures more directly through the change of vocabulary. Guangdong is located in Zhujiang Delta, which is in subtropics and with perennial raininess and high-temperature. As this reason, there are many vocabulary of Guangdong dialect reflects the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 Pearl River Delta water net in Cantonese provides a perfect traffic, as one of the favorable economic fact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economic concept of Cantonese is changing from farming focus to economic focus. Such changes embodies in the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obviously. In addition, from the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we can know the die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rom time to time, do not eat", "no chicken is not a feast" , and the Cantonese taboo culture, which ha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omonym culture, and ab extra culture which is famous for English sounds.
Key words: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Cantonese culture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语言不仅是社会现象,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

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八五”计划纲要和“十年规划”的初稿中,把“语言与文化”、“语言变异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的研究放在重要地位。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始终忠实地反映着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文化、及民族心理。

语言中负荷着文化的内涵,文化个性在语言中经过历史的沉淀,结晶在词汇平面,所以特定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方式之一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

”[1]因此,词汇更能直接反映文化。

而通行在一定地区的方言则是各种地理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它深深地刻上了地理文化的印记。

一种方言总有它自己的传统,有各种文化因素在支持着它。

特别是一种较大的、影响日益见广的方言,更是如此。

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岭南地区最重要的方言,
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

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赖以存在的支柱。

所以透过粤方言词汇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广府文化的特征及其变化。

广府地区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思维习惯和文化结构,都可以在词汇中有所表现。

一、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地理文化
地理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理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理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理文化的印记。

广府地区地处亚热带,是珠江三角洲水网的中心,因此粤方言也深深地刻上了亚热带水乡地理文化的印记。

在粤方言中,有一个很常用的词“冲凉”,意即洗澡,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普通话中“洗澡”的含义。

因为粤方言流行的广府地区地处亚热带,常年高温多雨,湿热难挨,夏季漫漫,天气炎热,用冷水洗澡成为人们去暑降温的一种习惯方式。

“冲凉”就是托起一桶水从头上往下肢浇下去,一下子就把暑气冲掉了,换来了凉爽的感觉。

冲凉冲凉,“冲”的结果是“凉”,显然,清凉爽身,是人们一日数浴的目的,因而把洗澡这种行为命名为“冲凉”。

这个命名把洗澡的卫生功能掩盖了,而突出了它在独特的亚热带地理气候环境下的专门功能。

“冲凉”的“冲”字也体现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由于高温多雨,气候湿热,广东人洗澡是为了去暑爽身,以水泼淋当然是种痛快方式。

后来延伸到冬天用热水洗澡也称“冲凉”。

从“冲凉”一词,我们不难看到其背后隐藏着粤方言地区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这就是“冲凉”一词所表现出来的以地理环境因素为主的语言文化意义。

广府文化中的这种地理文化因素在语言交际中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两个词身上。

广府地区处于亚热带,冬天气候温暖,终年不见冰雪,也极少结冰,所以往往“冰”“雪”不分,“冷”“冻”混淆。

其实广州人口语中的“雪”与真正自然中的雪无关,而是现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人造冰”。

如北京的“冰棍儿、冰淇淋、冰箱、旱冰鞋”,广州话说成“雪条、雪糕、雪柜、雪屐”;广州人还把冰厂、冰镇、冰镇巴鱼说成“雪厂、雪藏、雪鱼”,把冷冻猪肉说成“冻肉”,冷水说成“冻水”,冷冰冰说成“冻冰冰”,“今天很冷”说成“今日好冻”,“水都凉了”说成“水都冻晒”等等。

由于广东长年气候温润,所以人们也常“泥”“土”不分,普通话中说成土的事物,粤语中常常说成“泥”,如土砖叫“泥砖”,土墙叫“泥墙”,土路叫“泥路”,土山叫“泥山”。

这种“雪”对“冰”、“冻”作“冷”、“土”叫“泥”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府地区,其间隐含着种种习俗民情意义,都是受到两广独特的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地理文化因素的影响。

广府地区靠近大海,有许多江河湖泊,水路发达。

“拍拖”一词,最能体现这一地方特色。

过去,珠江水道上行使着一种没动力的客船,叫花尾“艔”。

这种客船由另一艘小型机动船(叫“火船仔”)牵引前进,所以又叫“拖艔”。

正常情况下,“火船仔”在前“艔”在后,中间用一条约三四十米的缆绳连带着拖动航行。

若是离岸或靠岸,或者途中风浪较大时,则两者并排联结在一起行动。

这就是“拍拖”。

“拍”者,并排靠着也;“拖”者,拉着前进也。

后引申为男女并肩挽手而走,由此进一步指青年男女谈恋爱。

并衍生出指称恋人的一个词:“拖友”。

如果恋爱关系破裂了,就叫“甩拖”。

此外,粤语管结婚叫“拉埋天窗”,这个词语可以解释为用布帘挡住为采光而开的像窗子一样的装置。

但是,光这样解释还未能表达其含义。

原来,广州的居住条件比较简陋,楼房一个紧挨一个,两家共用一面墙,为了采光,房顶上通常要留一个天窗。

可是,晚上一亮灯,住在旁边楼层较高的人只要探出脑袋往窗处一望,下面楼层的动静尽收眼底。

因此,结婚的晚上必须拉上布帘遮住明亮的天窗,以防止别人俯看,“拉埋天窗”就成为结婚的同义词。

在粤语中还有很多反映广府地区的亚热带珠江三角洲水乡地理文化的词语,如:
水路——路程,包括陆路。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过去人们多搭船舟由水路往来,久而久之将所有水陆交通道路习惯称为“水路”。

水脚——旧时将水陆路费或运费称为“水脚”。

海——将流经广州的珠江称为“海”。

广州人口语中的“海”,实指珠江,如“过海”即过江,“海皮”即江边。

广州珠江南岸的城区称为“海珠”区。

这大概与广州古代属海边滩涂有关。

河粉——用大米粉切蒸而成的粉条。

这种粉条以广州沙河镇(现为沙河街)所制作的最为著名,因此被称为“沙河粉”,简称“河粉”,或单音“河”(如说“炒河”、“汤河”、“蒸河”等)。

二、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经济观念
语言中反映出方言区的经济文化的独特面貌。

几百年来,适合“一年两造”甚至是“一年三造”的优良天然气候使广府地区农业生产发达,农业的高度发展是广府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

广府的经济观念也表现出浓厚的重农色彩。

如“米路”,即谋生或找活路的意思,因为大米是广东的主食,有米才能活。

过去为了温饱(吃饭),要千方百计谋生,就称“搵米路”。

广府人也喜欢吃用大米研制的食品,这种食品叫“粉”,所以关于粉的词也不少。

粤方言里多用本义为米粉的“粉”表示,如“胡椒粉、古月粉”、“玉米粉、粟米粉”、“白粉”、“药粉”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日益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意识也影响到了人们的语言观念及语言行为。

如市场经济的效率观影响到语言使用中的实用主义,只要在特定的场合能方便交际,或能带来一定的附加信息的完成,人们就会使用某种语言而不太计较其它因素的制约。

语言地位的变化不仅是语言与语言学范围内的事,而且是社会经济文化圈中随之移动的一个子系统。

以粤方言为主要交际语言的毗邻港澳地区的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广州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府人的经济观念也从重农向重商转变。

由于粤方言通行于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市民文化氛围较浓,粤方言的俗语词较丰富,而且越发达的地区,商业味的词语便越鲜活。

如,广州话的“一球”(1,000,000元)、“一盘水”(10,000元)、“一枝野”(1,000元)、“一旧水”(100元)等商业隐语色彩浓的词语较多,并时有创新。

而追求吸引眼球效应的“照杀”(按报价成交)、“大出血”(大亏本)等更是被广泛使用。

大量的“炒”族词是粤语商业词的又一特色。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就提到:“许多人把土地当作赌具做投机事业,俗话说是炒地皮。

”《民生主义》不管是孙中山起草还是汪精卫起草,他们都是讲粤语的广东人。

二三十年代,香港和上海都从西方引进了证券交易,炒股之风开始盛行。

香港叫“炒”,而上海则叫“做”。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取消了证券交易,而香港的证券市场依然红火,炒作的范围更加扩大了。

90年代前后,深圳,上海等城市先后建立证券交易,带上香港文化印记的“炒”族词又在广府地区死而复生。

并由“炒”派生出“实炒、虚炒、权炒”,出现众多可以炒的人和物,如:眼下股票热,有人专营“炒股”;港台歌星风靡大陆,体育热席卷中华,又有人专门“炒票”,一张歌星演唱会或世界级比赛的门票,竟能被炒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此外,外币走俏,又有人“炒汇”;房地产发财,有人“炒楼”。

凡是能在流通领域成倍增值的东西,常常被人们冠之以“炒”,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表现这种生意热的程度。

“炒”本来为中国老百姓最为大众化的一种烹调手法,而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却为语言增加了不少生动的色彩和韵味。

广府人经常以“水”喻财,“水”族词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经济类商业性词语。

有钱叫“有水”,没钱叫“冇水”,缺钱叫“水紧”,给钱叫“磅水”,补钱叫“补水”,退钱叫“回水”,借钱叫“度(读“铎”)水”,交钱叫“过水”,筹钱叫“扑水”,搜刮钱财叫“掠水”,货币
贬值叫“缩水”……为什么广府地区会以水喻财呢?很多人以为是从称工资为“薪水”或由于广府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而来的。

其实,水与钱搭上关系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水”起初指银子的成色,叫“银水”,清代小说《镜花缘》[2]第76回就有这个词。

后来转指货币兑换贴补金或汇费,出现了“贴水”、“汇水”等词。

直到现在,兑换货币或调换票据等,“水”也进入专业名词行列。

比价高的一方向另一方收取比价差额叫“升水”,比价低的一方向另一方补足比例的差额则叫“贴水”。

原来,以水喻财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广州话独有的,只不过广州话一直用到现在而且用得更充分罢了。

在粤语中还有很多反映广府经济文化观念由重农向重商转变的词语,如:
食谷种——“谷种”是水稻的种子。

“食谷种”即“吃老本”。

卖猪仔——被人出卖。

源于20世纪初以前,许多贫苦青壮年被迫或被诱骗到国外做苦工,因为一签合同就被迫上船运走,失去人身自由,犹如卖猪仔。

现在此词语已泛用,如明明买票搭这部公共汽车,后被“车主”转卖到另一部公共汽车,也称被“卖猪仔”。

收银台——因粤语将钞票称为“银纸”而得名。

买大包——每逢换季,服装店、百货商店等往往将部分商品减价贱卖,门口海报都写着“大减价”、“跳楼价”、“大出血”等。

这种减价贱卖现象就统称为“买大包”。

后来也指“卖人情”。

三、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与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相比,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

”[3]民国时就有句号称“一生理想”的民谚:“生在苏州,住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

”由此民谚可知,广州饮食名冠全国。

广府的范围以讲广州话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代表,以广州为中心,因此,“广府菜”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广州菜”,广州菜是粤菜的主流。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对人民各方面生活的影响源远流长。

而“食在广州”这种饮食文化也渗透到语言中。

广州饮食习惯的主要特点都能从粤方言中有所体现。

(一)广州人吃东西很讲意头
除夕吃“团年饭”一定要有鲤鱼压年,因为“鱼”与“余”同音,意谓年年有余;过年要吃年糕,“糕”与“高”谐音,意谓年年高升;年初一不能杀牲只能吃斋,而且要有发菜腐竹,“发菜”与“发财”谐音,“腐竹”与“富足”谐音,意谓发财富足;开市要吃鲤鱼生菜,“鲤”与“利”谐音,“生菜”与“生财”谐音,意谓大利生财,等等。

(二)广州自然条件优越,菜肴用料广、选料精、求新鲜,所以广府人特别讲究“不时不食”“不时不食”就是在最适合的季节选用最好的食品,讲求时令,不合时令的食品不吃。

俗语说“秋风起,三蛇肥”。

蛇类冬眠前营养价值最高,所以秋天是食蛇旺季。

狗肉燥热,有利御寒,冬令时节,广州大街小巷都是摆卖狗肉煲的摊档。

至于“打边炉”和各种补品、炖品,更是御寒佳品。

“大署小暑,有米懒煮”,盛夏时节,人们多以冬瓜、莲叶等煲粥为食。

此外,如“秋冬腊味”、“老鱼嫩猪”(意思是老的鱼和嫩的猪都是做菜的好材料)、“禾虫过造恨唔返”(是一句极赞禾虫美味的俗谚等俗语),都反映出广州饮食讲究时令。

(三)广州人爱“饮茶”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

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

毛泽东就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句。

[4]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

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广州人称之为“茶居”。

而“饮早茶”则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

所谓早晨上茶居饮早茶“一盅两件”(意谓饮一盅茶,吃两件点心)、“虾饺烧卖”,粤语叫作“叹
茶”。

“叹”是享受、受用的意思。

“叹茶”,就是在茶楼里悠闲地喝茶吃茶点。

时至今日,“饮茶”已成为广州人饮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四)“无鸡不成宴”
鸡,是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一种家禽。

广州人吃饭更是“无鸡不欢”,以至有“无鸡不成宴”之说。

甚至连神也喜欢“吃”鸡。

人们如果因为家贫等原因,拜神的供品里缺少了鸡,那就得一边拜一边向神灵解释、道歉不休,以免神灵责怪。

这样,“拜神唔(不)见鸡”就被用来形容人自言自语说个不停。

因此,广州话里有很多与鸡有关的词语,如:
野鸡——指非正式的、不合标准的或没有执照的,如:野鸡学校、野鸡车。

鸡啄唔断——形容人说话很多,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连鸡也啄不断。

鸡咳——形容别人的不屑一顾的话语。

鸡屙尿——鸡只有一个泄殖孔,屎尿一齐排出,并不单独排尿。

“鸡屙尿”比喻不存在的或罕见的事。

发鸡盲——患夜盲症。

鸡嗉咁多——鸡嗉,指鸡嗉囊。

比喻很少。

鸡咁脚——形容急急忙忙地赶路,一般指赶紧离开某地或趋往某一目标,含贬义。

鸡髀打人牙铰软——意思是吃了人家的嘴软。

鸡仔媒人——指爱管闲事的人,又指做吃力不讨好之事的人,或管无价值之事的人。

还有一些以“鸡”作词尾的词:
二撇鸡——又叫“两撇鸡”、“两撇须”,八字胡子,也指蓄有八字胡子的人。

三脚鸡——一种外形像汽车的机动三轮车,曾在广州盛行一时。

小学鸡、中学鸡——戏称小学生、中学生,有时略带轻蔑。

偷鸡——指开小差,偷懒;或指没有正当理由的缺席。

走鸡——指跑掉,逃脱,或指错失机会,失去时机。

静鸡鸡——又可叫“静静鸡”,指静悄悄。

其实以上各词的“鸡”都与家禽的“鸡”没多大关系。

但是带上了“鸡”这个字,却往往使人有种诙谐、轻松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一种俗趣。

不过,它们大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一般不在较严肃的场合下说。

另外,“鸡”和“鸭”在方言成语里经常并列在一起说,这可能是因为同为家禽的缘故吧。

如:
鸡手鸭脚——意为笨手笨脚,有时也形容手忙脚乱的样子。

鸡毛鸭血——表示鸡犬不宁,狼狈不堪,也表示输得很惨。

鸡同鸭讲——这是个有趣的场面,鸡与鸭对话,一方“咯咯咯”,一方“嘎嘎嘎”,相互不知所云,旁人看着好笑。

这比喻双方言语不通,不能交流。

也比喻双方意见分歧极大,没有共同语言,谈不来。

(五)有几款粤菜有特殊含义
粤菜以其色、香、味、形俱美著称。

但是广州话里却有几款“菜式”叫人不敢领受。

最著名的一款是“炒鱿鱼”。

它用来比喻老板或企业解雇雇员。

旧时雇工所用的席子多为较便宜的“咸水草席”,只能卷不能折叠。

鱿鱼在油锅里一炒就卷了起来,就像卷铺盖的样子。

因此而得名。

这个习俗相沿多年,成为过去广东商人解雇职工的一种手段。

到了近年,雇工主动辞职不干也可以说“炒老板鱿鱼”。

与“炒鱿鱼”意义相近的是“无情鸡”。

旧时,每年旧历12月16日“尾祃”(俗写为“尾牙”,是指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是华人传统上在一年里最后一天拜祭土地的日子。

通常开铺做生意的人都很重视这一日,会隆重其事的,拜祭土地公,以感激过去一年来得到土地公的疪佑,使生意有所收获,同时又祈求来年生意能大展鸿图。

各公司行号则藉此聚餐,
酬谢员工辛劳),广东一带的商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工友们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

席宴上必有白斩鸡。

老板虚情假意地把鸡肉夹到谁的碗里,谁就明白自己即被老板解雇了,匆匆吃完饭就去账房结算工钱,背起铺盖走人。

这块鸡肉就叫“无情鸡”。

另一说是白斩鸡端上桌时鸡头对着谁就将要解雇谁,因而这鸡叫“无情鸡”。

还有一款谁都不愿意惹的“菜”就是“冬瓜豆腐”。

其实这是一个忌讳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三长两短”,意思是指可能发生的意外的事、不吉利的事,可能来临的灾祸、危险等。

因为过去办完丧事后,丧家要摆素宴来答谢前来吊丧或帮忙的亲朋(称“解秽酒”),席上少不了冬瓜、豆腐、菠菜等素菜(到现在已不限素菜,但决不是高级菜);久而久之,人们便用“冬瓜豆腐”来暗指不吉利的事了。

其他的还有“炖冬菇”,就是指被降职或遭到不合理的处分。

“炒虾拆蟹”,这不是一道真正的菜式,而是指人满嘴粗言秽语,极不文明。

“返炒牛肉”,意思与“炒冷饭”差不多,都表示毫无新意的意思。

有时还比喻人很皮,不怕打,多指小孩。

四、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禁忌文化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某个人都有着某些特殊禁忌。

广府人的忌讳文化就与谐音文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注意忌口。

珠江三角洲一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注意忌口。

“忌口”,即不说不吉利的话,故有“好的不灵丑的灵”的俗语。

在“忌口”习俗中,又特别忌说或忌用“十三”之数。

凡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农历十三这一天。

该习俗的由来,始自三水县。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杨公的人,生有十三个儿子,人人都说他命好,杨公亦以自己有十三个儿子为恃,常常对人说:“我有十三个儿子,即使碰上三灾六祸我也不怕,一年十二个月,就算一个月死去一个,我还有一个儿子为我送终。

”事有凑巧,有一年发生了瘟疫,刚好这年润月,杨公的儿子得了疫病,一个个先后都死去了。

到了年关十二月,杨公的十三个儿子全部死掉,只剩下他自己,晚年景况十分凄凉。

人们都说,杨公的遭遇全部都是应在他自己说的丑话上。

此后,人们便忌说丑话,一时说了出口,也要吐一口唾沫再说过一句好话。

同时,“十三”这个数也被认为是个不祥之数。

在三水县白坭镇一带农村,至今仍将每月农历十三称为“杨公忌”。

这一天,说话要特别小心,千万莫说丑话。

后来,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广东等地市场经济发达,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即便没有经商的人处于这种环境中也会带上浓厚的商品意识,而经商必然会带来冒险性,这种冒险性促使人们做生意都想图个吉利,因此大家都很注重“讲意头”。

粤方言中数字“8”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8”与粤方言中的“发”字谐音(声母不同,但韵母与声调均同)。

广府人最喜欢的一组数字是“168”,无论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房号,还是邮箱地址,都喜欢选用这组数字。

因为“168”与粤方言的“一路发”谐音,取“不停地发财”这一吉祥意。

但“4”的“命运”就坎坷多了。

因为“4”与“死”谐音,凡是与“4”组合在一起的号码都被视为不吉利,人们都很忌讳使用。

忌讳词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定文化的反映。

人们对于那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物采取回避态度,但事物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于是便用另一种说法来代替,使之听起来顺耳一点,刺激性少些。

广州话的忌讳词可分作二类:
一是婉词,委婉地说出不想直接说的意思。

这一类型很多语言都有,广州话也不少。

例如:称“猪血”为“猪红”。

因为血是红色的,所以借用了它的颜色,况且“红”与洪福齐天的“洪”、鸿运当头的“鸿”同音,于是便被采用了。

同类的例子还有:
遮——指伞。

广州话伞与“散”同音。

“散”有散伙、散档(收场、结业)之义,不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