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走进生活,还是从生活中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作文走进生活,还是从生活中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中一贯重视,又历来争议的写作教学提到崭新的高度。——同时,“新课标”将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并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较之以往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来构建语文课程的思路,“新课标”对于写作教学的定位更富于人文性,硬性要求减少,课程难度明显降低。同时,“新课标”强调学生生活实际及切身体验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有鉴于此,多数语文教师开始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还有人提出,“让作文走进生活”,以期实现“新课标”中写作教学的培养目标,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珍视真、善、美,认清假、恶、丑,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高,这无疑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写作教学的有益尝试。而如果学生只是拿着老师给定的道
德准则与审美框架到生活中去按图索骥,则难免再次落入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因此,成功的写作教学还应当重视另一方面——让作文从生活中走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动不歇”。在这里,叶圣陶先生强调了生活中写作素材的积累与收集。这也是多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中写作素材积累的多少。其实,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孔“泉源”都是“丰盈而不枯竭”的。那么,如此“丰盈的泉源”为什么流不出“活泼的溪水”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并未真正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精彩的文章。
笔者认为,想让文质兼美的作文浮出生活的水面,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人常说,作文是“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相同的生活素材,完全有可能写出大相径庭作品。例如,同样是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和温暖,获得
幸福的体验。可是,如果是一名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就有可能会引发一段伤心的回忆。然而,迫于从众心理的影响,这名学生会“编”出一篇和别人一样的作文,却会由此产生对作文的厌恶和畏惧。再加上教师长期以往的“指导”与“启发”,所有的孩子都会变成流水线上下来的“合格品”。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特别需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就是说假话,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个性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创设广阔空间,以感性认识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以情感体验为引线点燃学生积极创作的欲望。
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的就行,不需要正确引导了。教师还应注意密切关注学生作文中体现的价值取向,适时引导。
“让作文走进生活,还是从生活中走出来”。希望每一位致力于语文教育的同仁,每一位关注作文教学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多多思考,让我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