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光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光基础知识:双眼单视/立体视/双眼视基础

1.眼屈光系统

一.视觉的基本条件:

1.屈光系统透明:这是产生视觉的最基础条件。

2.成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光学系统中成像的清晰度取决于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当影像正好在光学系统的光学焦点所在的平面焦平面上成像时,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最高。人眼的屈光系统也是如此,当眼屈光系统的光学焦点的成像位置正好处于视网膜的黄斑中心处时,影像最清晰。

3.视觉分析功能正常:这一功能由大脑完成。

二.眼的屈光因素:

1.眼的光学界面由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晶体前表面、晶体后表面、视网膜前表面组成。

2.眼的屈光介质由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组成。

角膜在眼球的最前端,是人眼屈光系统中屈光力最大的一个光学因素。

角膜的后面就是房水,房水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眼球的内压,另外起到一个光学介质的作用,对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产生影响。

晶体全称晶状体重要的光学介质,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调节改变眼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

玻璃体是重要的眼内容物,起到保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对光学系统的屈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屈光介质的基本数据:

1.折射率:角膜(1.376),房水(1.336),玻璃体(1.336),晶体(1.406)。

2.屈率半径:角膜前表面屈率(7.7mm),后表面屈率(6.8mm),晶体前表面屈率(10mm),后表面屈率(6.0mm),视网膜屈率(10mm)。

四.角膜的屈光特性:角膜的形态近似凹透镜,光线不折射,仅发生位移,角膜与其前后介质的折射率共同作用,产生正屈光作用,产生焦力40~45D,占眼总屈光力70~75%。

五.屈光力的计算:

D=(n2-n1)/r

D=屈光力 r:简化眼角膜屈率半径前表面=8mm r1:角膜前表面屈率半径=7.7mm

r2(角膜后表面屈率半径)=6.8mm n(角膜和房水的综合折射率)=1.3375 n1(角膜折射率)=1.376 n2(房水折射率)=1.336

方法1(近似计算):D=(n-1)/r=(1.3375-1)/0.008=42.19D

方法2(精确计算):

D1=(n1-1)/r1=(1.376-1)/0.0077=48.83D

D2=(n2-n1)/r2=(1.336-1.376)/0.0068=-5.88D

D=D1+D2=48.83-5.88=42.95D

六.晶状体的屈光:

核心密度高,折射率大,外层曲率平,内层曲度弯

后表面屈率半径:6mm前表面屈率半径:10mm

晶体折射率:1.406 玻璃体折射率:1.336

折射率前后有落差,因此光线发生聚合现象

在调节时,前屈率变为5.33mm

n:晶体密度n1:房水密度n2:玻璃体密度

r1:晶体前表面屈率半径

r2:晶体后表面屈率半径

七.晶体屈光度计算:

不调节时:

D1=(n-n1)/r1=(1.406-1.336)/0.01=7.0D

D2=(n2-n1)/r2=(1.336-1.406)/(-0.006)=11.76D

D=D1+D2=7+11.76=18.76D

耍庀低车淖芮饬Γ?br>1.角膜:43.00D(40.00~45.00D)

2.晶体:17.00D(16.00~20.00D)

3.全部屈光力:58.00D(56.00~65.00D)

4.调节后全部屈光力:70.00(晶体调节为12.00~14.00D)

九.三对基点(mm):

前主焦距(17.05)后主焦距(22.78)前主点距(1.35)后主点距(1.60)前结点距(7.08)后结点距(7.33)

2.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

一.双眼单视(双眼视)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单一视标,同时在双眼黄斑成像,中枢将双眼视标像的传递信号进行重叠处理,形成单一完整的有立体感的影像。

双眼视是一种组织性的视觉功能,是由两个各自分开的眼睛,将所有影像在每一个眼睛上个别聚焦成像,经过共同协调运动行为与大脑视觉系统的整合作用,完成双眼单视的视觉机能。

二.三大机能:

正常的双眼视觉建立在感觉机能、运动机能和整合机能之下。

1.感觉机能:感觉机能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外界刺激,包括光感、物体形状、颜色级影像刺激方位。感觉机能是人眼最原始,最基本的机能,就是单纯看的功能。

2.运动机能:眼球运动机能最主要的作用为,外眼肌运动协同作用能力,除此之外与调节作用,瞳孔反应之间有密切关系。运动机能的目的是保证双眼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保证双眼单视的建立。眼球的运动根据追踪目标的位置及距离可分为,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两种。当追踪远距离目标时,眼球会向同一个方向转动,以保证主视向(视轴焦点)始终在目标上,这种向同方向转动被称为同向运动。双眼在观察远目标时,视轴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为了保证在观察近距离目标时,双眼的视轴能够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双眼会同时向内侧转动,我们称之为集合,而当由视近向视远转换时双眼会向外展开,我们称之为散开运动,集合及散开运动被统称为异向运动。在跟踪近距离移动目标时,会同时出现异向运动和同向运动。此外调节以及瞳孔反应与眼肌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异向运动、调节和瞳孔反应统称为距离反应三联动。异向运动保证了观察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目标时,双眼视轴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建立正常的双眼单视。调节的作用是保证观察不同距离目标的清晰度。瞳孔反应的目的则是保证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度改变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光学缺陷。

3.整合机能:主要功能是将感觉机能所收集的视觉信号,依其大脑皮质影像融合形成单一视觉知觉区。这一机能的主角是大脑。

三.双眼视形成的神经反射生理基础:

1.双眼视野重叠:在双眼180°视野中,有120°的视野是重合的,占整个视野的66.7%。正是由于这一部分重叠视野形成的视差建立了双眼单视(立体视觉)功能。而剩余的33.3%的视野,每边30°的视野的影像是完全不相同。这样的分工即保证了双眼单视(立体视觉)功能,又有效的增加了视野范围。2.定位反射正常(能够形成视轴焦点):双眼的主视向(视轴焦点)能够准确的对准目标。

3.再注视反射正常(运动机能正常,跟踪目标的能力):当目标位置发生变化时,主视向(视轴焦点)依然能够保持在目标上。

4.集合和散开反射正常(非平行运动反射正常):在观察不同距离目标时,主视向(视轴焦点)位置依然保持在目标上。

5.本体感受反射、耳迷路、颈部肌肉反射协调完成:这是全身对的视觉反应,包括身体运动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