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光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光基础知识:双眼单视/立体视/双眼视基础
1.眼屈光系统
一.视觉的基本条件:
1.屈光系统透明:这是产生视觉的最基础条件。

2.成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光学系统中成像的清晰度取决于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当影像正好在光学系统的光学焦点所在的平面焦平面上成像时,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最高。

人眼的屈光系统也是如此,当眼屈光系统的光学焦点的成像位置正好处于视网膜的黄斑中心处时,影像最清晰。

3.视觉分析功能正常:这一功能由大脑完成。

二.眼的屈光因素:
1.眼的光学界面由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晶体前表面、晶体后表面、视网膜前表面组成。

2.眼的屈光介质由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组成。

角膜在眼球的最前端,是人眼屈光系统中屈光力最大的一个光学因素。

角膜的后面就是房水,房水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眼球的内压,另外起到一个光学介质的作用,对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产生影响。

晶体全称晶状体重要的光学介质,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调节改变眼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

玻璃体是重要的眼内容物,起到保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对光学系统的屈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屈光介质的基本数据:
1.折射率:角膜(1.376),房水(1.336),玻璃体(1.336),晶体(1.406)。

2.屈率半径:角膜前表面屈率(7.7mm),后表面屈率(6.8mm),晶体前表面屈率(10mm),后表面屈率(6.0mm),视网膜屈率(10mm)。

四.角膜的屈光特性:角膜的形态近似凹透镜,光线不折射,仅发生位移,角膜与其前后介质的折射率共同作用,产生正屈光作用,产生焦力40~45D,占眼总屈光力70~75%。

五.屈光力的计算:
D=(n2-n1)/r
D=屈光力 r:简化眼角膜屈率半径前表面=8mm r1:角膜前表面屈率半径=7.7mm
r2(角膜后表面屈率半径)=6.8mm n(角膜和房水的综合折射率)=1.3375 n1(角膜折射率)=1.376 n2(房水折射率)=1.336
方法1(近似计算):D=(n-1)/r=(1.3375-1)/0.008=42.19D
方法2(精确计算):
D1=(n1-1)/r1=(1.376-1)/0.0077=48.83D
D2=(n2-n1)/r2=(1.336-1.376)/0.0068=-5.88D
D=D1+D2=48.83-5.88=42.95D
六.晶状体的屈光:
核心密度高,折射率大,外层曲率平,内层曲度弯
后表面屈率半径:6mm前表面屈率半径:10mm
晶体折射率:1.406 玻璃体折射率:1.336
折射率前后有落差,因此光线发生聚合现象
在调节时,前屈率变为5.33mm
n:晶体密度n1:房水密度n2:玻璃体密度
r1:晶体前表面屈率半径
r2:晶体后表面屈率半径
七.晶体屈光度计算:
不调节时:
D1=(n-n1)/r1=(1.406-1.336)/0.01=7.0D
D2=(n2-n1)/r2=(1.336-1.406)/(-0.006)=11.76D
D=D1+D2=7+11.76=18.76D
耍庀低车淖芮饬Γ?br>1.角膜:43.00D(40.00~45.00D)
2.晶体:17.00D(16.00~20.00D)
3.全部屈光力:58.00D(56.00~65.00D)
4.调节后全部屈光力:70.00(晶体调节为12.00~14.00D)
九.三对基点(mm):
前主焦距(17.05)后主焦距(22.78)前主点距(1.35)后主点距(1.60)前结点距(7.08)后结点距(7.33)
2.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
一.双眼单视(双眼视)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单一视标,同时在双眼黄斑成像,中枢将双眼视标像的传递信号进行重叠处理,形成单一完整的有立体感的影像。

双眼视是一种组织性的视觉功能,是由两个各自分开的眼睛,将所有影像在每一个眼睛上个别聚焦成像,经过共同协调运动行为与大脑视觉系统的整合作用,完成双眼单视的视觉机能。

二.三大机能:
正常的双眼视觉建立在感觉机能、运动机能和整合机能之下。

1.感觉机能:感觉机能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外界刺激,包括光感、物体形状、颜色级影像刺激方位。

感觉机能是人眼最原始,最基本的机能,就是单纯看的功能。

2.运动机能:眼球运动机能最主要的作用为,外眼肌运动协同作用能力,除此之外与调节作用,瞳孔反应之间有密切关系。

运动机能的目的是保证双眼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保证双眼单视的建立。

眼球的运动根据追踪目标的位置及距离可分为,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两种。

当追踪远距离目标时,眼球会向同一个方向转动,以保证主视向(视轴焦点)始终在目标上,这种向同方向转动被称为同向运动。

双眼在观察远目标时,视轴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为了保证在观察近距离目标时,双眼的视轴能够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双眼会同时向内侧转动,我们称之为集合,而当由视近向视远转换时双眼会向外展开,我们称之为散开运动,集合及散开运动被统称为异向运动。

在跟踪近距离移动目标时,会同时出现异向运动和同向运动。

此外调节以及瞳孔反应与眼肌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异向运动、调节和瞳孔反应统称为距离反应三联动。

异向运动保证了观察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目标时,双眼视轴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建立正常的双眼单视。

调节的作用是保证观察不同距离目标的清晰度。

瞳孔反应的目的则是保证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度改变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光学缺陷。

3.整合机能:主要功能是将感觉机能所收集的视觉信号,依其大脑皮质影像融合形成单一视觉知觉区。

这一机能的主角是大脑。

三.双眼视形成的神经反射生理基础:
1.双眼视野重叠:在双眼180°视野中,有120°的视野是重合的,占整个视野的66.7%。

正是由于这一部分重叠视野形成的视差建立了双眼单视(立体视觉)功能。

而剩余的33.3%的视野,每边30°的视野的影像是完全不相同。

这样的分工即保证了双眼单视(立体视觉)功能,又有效的增加了视野范围。

2.定位反射正常(能够形成视轴焦点):双眼的主视向(视轴焦点)能够准确的对准目标。

3.再注视反射正常(运动机能正常,跟踪目标的能力):当目标位置发生变化时,主视向(视轴焦点)依然能够保持在目标上。

4.集合和散开反射正常(非平行运动反射正常):在观察不同距离目标时,主视向(视轴焦点)位置依然保持在目标上。

5.本体感受反射、耳迷路、颈部肌肉反射协调完成:这是全身对的视觉反应,包括身体运动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四.双眼视形成的生长发育生理基础:
1.视锐度的发育正常:这是建立人双眼视觉的基础,它属于感觉机能的范畴,它的发育正常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眼的正常感知能力。

2.眼肌和相关组织发育正常(颈部肌肉):眼肌及相关组织的正常发育是保证了双眼单视(立体视)功能的建立。

头部的转动正常可以扩大人眼的视野范围。

3.视知觉、中枢感觉、眼球运动协调关系建立的正常发育:双眼相同的感知能力,协调的运动能力与大脑的处理能力使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双眼单视(立体视)功能。

五.三级视功能:
三大机能描述的是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三级视功能是指在三大机能保证下双眼单视(立体视)建立的过程。

按照立体视觉建立的顺序依次为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和运动立体视觉。

1.同时知觉:中枢能同时感受落在视网膜及双眼黄斑上的像刺激。

双眼感觉机能正常是保证同时知觉的前提。

2.融合功能:双眼看到的像能够准确重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双眼注视角度,在眼肌参与运动反应的条件下仍能准确重叠。

运动机能和整合机能是融合功能的保障。

在同时知觉的保证下,双眼的主视向(视轴焦点)能够准确的对准目标,双眼影像经过大脑的这和形成单一的视觉知觉的过程称为融合功能。

融合功能有分为三级融像,融合视、重叠视和立体视。

第一级融像,融合视:单一影像同步反映于视觉知觉上,成为视轴目标,形成单一视觉知觉,如完全相同的两只狮子同时反应在各眼相对应的视觉区域内时,通过整合作用形成一个狮子的单一影像。

第二级融像,重叠视:不相似的物体同时投射与两眼视觉相等的位置上,形成单一的视觉知觉,例如当右眼看到的是狮子,而左眼看到的是笼子的时候,且它们正好处于相对应的视觉区域内时,通过大脑的整合,我们立刻看到了一个狮子在笼中的影像。

第三级融像,立体视:融合部分相似但不相同,部分完全不同的影像,形成单一的具有三维空间感的影像。

3.运动立体视觉:在时间的参与下产生运动立体视觉。

这是人眼最高一级视功能,是对三维空间、景深、运动物体的速度及方位等的视觉感觉。

3.视网膜对应
一.基本概念:
1.中枢眼:双眼视觉信息在中枢汇总形成单一的视觉感受。

双眼参与了视觉的建立,但是通过大脑对两个眼睛的影像进行处理之后,反应出的是一个完整的影像。

就向一个眼睛所看到的一样。

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称之为中枢眼。

规定中枢眼的位置在双眼的正中间。

中枢眼的任意一点都是由双眼视网膜对应的两个点重合而成。

黄斑中心凹对应点为主对应点,双眼相对于黄斑中心位置同侧(如右眼颞侧和左眼鼻侧,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距黄斑中心凹等距的两点称之为次对应点。

2.视向:
单眼主视向:固视目标经过节点与黄斑中心的连线。

单眼次视向:旁固视目标经过节点与黄斑中心以外某点的连线。

双眼主视向:由双侧单眼主视向综合的共同视向。

它是从固视视上的一点标经过各眼的节点到其各自黄斑中心连线的方向。

双眼次视向:旁固视目标到双眼对应点连线的终点。

它是从旁固视目标经过各眼的节点到视网膜对应点的连线方向。

二.视网膜对应的条件:
1.眼肌平衡:眼肌平衡是双眼视网膜对应的前提。

2.双眼黄斑对应,在眼肌平衡的条件下,双眼视轴的一端是目标上的视轴焦点,而另一端是各自的黄斑部对应点,形成黄斑对应。

3.视网膜区域性对应,右眼鼻侧与左眼颞侧对应,左眼鼻侧与右眼颞侧对应
4.对应点视标像转变为视觉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投射到视中枢,经过大脑对图像的处理使之融合成单一的
视觉知觉,建立双眼单视。

5.周边融合:一眼为黄斑注视,另一眼为非黄斑注视(旁中心注视)非黄斑注视点为假性黄斑,双眼为异常视网膜对应,经过自然锻炼,仍可形成双眼单视,称为周边融合。

6.异常视网膜对应:双眼黄斑对应,中枢可将双眼像融合成一个像,黄斑不对应,发生双像,中枢则抑制斜视眼的黄斑像,为了建立双眼视,斜视眼产生新的异常对应点,因而手术前,由于周边融合可有双眼单视,斜视矫正后则可能反而发生复视。

7.旁中心注视:黄斑中心以外的假黄斑的视功能弱于真黄斑,遮挡健眼,用假黄斑注视称为旁中心注视。

三.固视差异:
1.定义:因单侧眼位偏斜倾向,或双眼不对称的眼位偏斜倾向,在双眼单视的情况下,固视目标的像在双眼视网膜上不能精确对应(异常视网膜对应对应)。

2.病因:双眼固视同一视点,固视点的像在双眼视网膜上的位置本应精确对应,双眼分别从视网膜获得信息,才能被中枢理解为单一的目标。

但是固视点的向在视网膜上为精确定位时,由于零视差的作用,双视轴物端的固视点周边形成单视区,双视轴像端的视网膜一定范围内形成对应圈,有称Panum视区,当固视目标的像落在双眼的对应圈内,即可形成双眼单视。

若单眼有眼位偏斜的倾向,开融合机能的控制下,患眼最大限度以对应区边缘与健眼固视目标相对应,在不影像双眼单视的情况下,尽量满足隐斜严的眼位偏斜倾向。

被测者感到患眼周边影像偏离中心的固视现象就是固视差异。

固视差异是通过双眼融合量值的调节来实现的。

四.固视差异分类:
1.正固视差异:为了维持双眼单视,患眼去微量融合过渡,表现为内斜视,又称集合性固视差异。

2.负固视差异:为了维持双眼单视,患眼去微量融合不足,表现为外斜视,又称散开性固视差异。

3.垂直性固视差异:为了维持双眼单视,患眼去微度上斜视或下斜视,又分为上固视差异或下固视差异。

五.固视偏离检查:
固视偏离检查视标为中间有固视圆点的十字视标。

右眼同时看到圆点上面和右面的线条,左眼看到的是圆点左面和下面的线条,圆点同时被两个眼睛看到为固视点。

1.当右眼一组线条向右侧水平偏离圆点,为右眼正固视差异,黄斑鼻侧注视,表现为右眼内斜,又称集合性固视差异。

2.当左眼一组线条向左侧水平偏离圆点,为左眼正固视差异,黄斑鼻侧注视,表现为左眼内斜,又称集合性固视差异。

3.当右眼一组线条向左侧水平靠近圆点,为右眼负固视差异,黄斑颞侧注视,表现为右眼外斜,又称散开性固视差异。

4.当左眼一组线条向右侧水平靠近圆点,为左眼负固视差异,黄斑颞侧注视,表现为左眼外斜,又称散开性固视差异。

5.当右眼一组线条向上方垂直远离圆点,为右眼下固视偏离,黄斑下侧注视,表现为右眼下斜。

6.当左眼一组线条向上方垂直靠近圆点,为左眼下固视偏离,黄斑下侧注视,表现为左眼下斜。

7.当右眼一组线条向下方垂直靠近圆点,为右眼上固视偏离,黄斑上侧注视,表现为右眼上斜。

8.当左眼一组线条向下方垂直远离圆点,为左眼上固视偏离,黄斑上侧注视,表现为左眼上斜。

9.当双眼同时看到两个圆点且水平分开为共同转内斜。

10.当双眼同时看到两个圆点且水平较差为共同转内斜。

11.当右眼的一组线条清晰度低于左眼一组线条为,右眼周边抑制。

12.当左眼的一组线条清晰度低于右眼一组线条为,左眼周边抑制。

第一学年:
毛泽东思想概论36学时2学分
思想道德修养36学时2学分
高等数学45学时2.5学分
医用物理72学时4学分
医用基础化学162学时9学分
医用细胞生物学54学时3学分
人体解剖学153学时8.5学分
组织胚胎学81学时4.5学分
计算机基础81学时4.5学分
英语288学时16学分
体育180学时10学分
军事36学时2学分
第二学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6学时2学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6学时2学分法律基础36学时2学分
邓小平理论概论54学时3学分
生理学108学时6学分
生物化学108学时6学分
微生物学63学时3.5学分
病理解剖学126学时7学分
免疫学54学时3学分
第三学年:
病理生理学45学时2.5学分
药理学99学时5.5学分
诊断学135学时7.5学分
内科学108学时6学分
外科学108学时6学分
妇产科学54学时3学分
预防医学72学时4学分
外科手术学36学时2学分
眼的解剖与生理学36学时2学分
影像诊断与眼科影像学54学时3学分
第四学年:
儿科学45学时2.5学分
眼应用光学54学时3学分
眼科学90学时5学分
眼屈光学与验光学108学时6学分
眼视光仪器54学时3学分
临床双眼视与低视力72学时4学分
眼镜学72学时4学分
角膜接触镜54学时3学分
眼科激光学36学时2学分
发布:张莹发布时间:2009-12-17新闻来源:浏览量:2387
适用专业:眼视光学
总学时:34 理论学时:26 实验学时:8 考试性质:考查课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
1、课程的性质、地位
《低视力学》是为视光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视光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

全面介绍知识,主要讲解临床低视力的定义、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表现,低视力的检查方法、各种助视器的使专业学生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的课程。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低视力的基本理论,本课程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对于学生全面了发展以及社会对低视力患者的重视程度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作风,并增加综合操作及系列性实验内容,为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由于近年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更新。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在引导、启发性教学,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运用典型临床病例组织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安排2次实验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结合眼科学及眼视光学讲解,加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并建议使用CAI(或PPT课件)立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互配合使用
在教学中,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求握两个层次。

属于了解层次的,考试时所占分量较轻;属于理解或掌握层次的,是考试的重点,学生对定要十分清楚。

三、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为主,结合实验课考核。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实验考核
考试采取随堂开卷闭卷考试形式;实验考核包括实验课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完成情况。

四、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课加深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并通过对各种仪器的亲手操作,观看教学录像,使学生们力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效的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树立独立设计实验的思考观念和独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项目及内容简介
五、作业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每6学时安排一次作业,要求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解答问题。

作业题型应当按照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例要求来安排。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低视力学》为视光学临床课程,与很多视光学基础课程联系密切,包括《眼检查法与器械学》、《眼光学理论与方法》、《视觉神经生理》、《眼视光影像学》、等。

该课程视光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主要地础视光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又是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的升华。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
1.孙葆忱.低视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瞿佳.《视光学理论和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王幼生、廖瑞端.《现代眼视光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
4.
4.惠延年.眼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