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体外试验与新生物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毒理学评价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毒理学固然应主要着眼于生物大分子,但也应当看到这些大分子是
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器内,乃
至细胞间隙液中的。它们与细胞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对亚细胞组分的研究也是毒理学分子生物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亚细胞组分的制备现代毒理学中使用最多的亚细胞组分是细胞膜、微粒体及线粒体。现就细胞膜、微粒体及线粒体的制备方法加以介绍。
一、细胞膜的制备
细胞膜指细胞外层质膜,厚度约6〜10nm。它将细胞与外环境分隔,且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内各种
细胞器也是由质膜分隔,称为细胞器膜,两者统称为生物膜。它是常用的研究模型,用以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研究外源化合物的中毒机制。
1 .肝细胞膜的制备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肝组织在含有钙离子的低渗碳酸氢钠缓冲液中温和匀浆,使细胞膜保持较大的膜片;其次,应用低速离心使细胞膜片与细胞核一起从匀浆中分离,再利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密度差异,用密度梯度离心将细胞膜从低速离心获得的粗核部分中分离出来。
2.红细胞膜的制备哺乳动物红细胞不含任何细胞器,故其红细胞膜是较纯净的细胞膜。
(1)红细胞血影膜常用的制备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下,红细胞膨胀,由双面盘状变成近乎球形,随后细胞内容物因胞膜破裂
而释放,20 000g 离心。洗涤去除血红蛋白,即获红细胞膜。此种膜最接近整体系统,仍保留着原有膜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特性,毒理学试验常用简易模型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细胞膜离子转运及相关酶类、膜脂流动性和细胞骨架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但它不能控制细胞质内的环境,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低渗制备的红细胞膜虽然去除了细胞内质,但膜的封闭性差,有许多泄漏的空穴。
(2)再封血影
近年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胀破了的红细胞可以重新封闭,对K '等离子不通透,给研究红细胞膜提供
了另一模式。其制备的方法有:
①向低渗胀破的红细胞加入浓盐溶液,成为等渗溶液,置于37C温育20min,期间可缓慢地搅拌,即得
一定比例的再封血影。
②将低渗胀破的红细胞在0C条件下,过Bio —gel A柱,柱上部的1/3pH为7. 6,以利膜与血红蛋白分
离,其下的2/3pH 为6.0,有利于随后红细胞空泡的重新封闭,当膜从柱上流出后再用一定浓度的Kcl 调节
为等渗液,在37 C温育1h,即获得重新封闭的血影。
(3)封闭的红细胞膜囊泡有时为了深入研究,需要将膜的内、外层翻过来。红细胞溶血后,在不含一价离子的碱性低离子强度介质中,膜能自发地凹陷(无Mg “存在)或外凸(有Mg “存在),形成小囊泡,通过实验可制备封闭的红胞膜囊泡。其特点是不受胞浆内容物的干扰,可采用匀浆,等密度梯度离心或屏障分离等技术制备胞浆面在外的翻转泡
(其内、外层正好与血影膜相反)或胞浆面仍在内的正转泡(即与红细胞膜内外侧相同的囊泡)。
3. 脂质体的制备脂质体是双层脂质包围一些水溶液的小滴,呈球形。它是最常用的人工膜之一,是较为理想的生物膜
模
拟系统。大脂质体制备可将适量的磷脂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置于旋转蒸发仪上蒸发至干,使玻璃壁上附有一层极薄的磷脂膜,然后加水溶液,并振摇,即可形成多层大脂质体。用超声波法和微量注射法、去垢剂法可获得单层脂质体。
4. 突触体膜的制备制备突触体膜的基本原理是将脑组织在预冷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匀浆,再利用脑突触体膜的蛋白质与脂
的比例、电荷性质、颗粒大小、形状等不同于其他的细胞器膜进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将其分离出来。
二、微粒体的制备
微粒体是内质网在细胞匀浆过程中形成的碎片,并非独立的细胞器。由于微粒体含有代谢外源化合物的混合功能氧化酶,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是较常见的试验模型。制备肝微粒体的方法有超速离心法、钙沉淀法、凝胶过滤法及等电点沉淀法。
基本步骤为:将肝组织匀浆后,2500g 离心;弃去沉淀(主要是细胞核及碎片),取上清液9000g 离心;弃去沉淀(主要是线粒体),取上清液,100 000g 离心,得到的沉淀即为线粒体,上清液为胞浆。所得微粒体用缓冲液悬浮
后,贮存在一20〜一70 C冰箱中。
除超速离心法制备微粒体外,用凝胶过滤、钙沉淀法和等电点沉淀法也可以制得微粒体。
三、线粒体的制备
1.肝脏线粒体的制备
所有操作应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全部器械如匀浆器、烧杯、离心管等,以及缓冲液应放4C冰箱内
预冷。2.亚线粒体颗粒的制备
亚线粒体颗粒是指经特殊处理,除去线粒体外膜和基质部分后形成的小囊泡。它含有氧化磷酸化过程所有的酶类,是
观察呼吸链氧化反应、ATP 酶活性及其他一些特殊反应的模型。
亚线粒体颗粒制备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作用,破坏线粒体外膜,再经超速离心获得仅有内膜的亚线
粒体颗粒。在超声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线粒体制备物温度,不要升高,维持在4C以下。
第二节核酸的提取与制备
核酸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中很重要的基本实验技术,也是其他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核酸样品的提取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有关分析检测的成败。
分离纯化核酸总的原则是应保证核酸一级结构的完整性及排除其他分子的污染。为了保证孩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完整的一级结构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遗传信息全部贮存在一级结构之内。核酸的一级结构还决定着其高级结构的形式以及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的方式。
经纯化的核酸样品中不应存在对酶有抑制作用的有机溶剂和过高浓度的金属离子,其他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分子的污染应降低到最低程度,此外还要排除其他核酸分子的污染,如提取DNA 分子时,
应去除RNA 分子,反之亦然。
为了保证分离核酸的完整性和纯度,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
①尽量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提取过程,以减少各种有害因素对核酸的破坏。
②减少化学因素对核酸的降解,为避免过酸、过碱对核酸链中磷酸二酯键的破坏,操作多在DH4〜
10 的条件下进行。
③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的降解。物理降解因素主要是机械剪切力,其次是高温。机械剪切力包括强力高速的溶液震荡、搅拌,使溶液快速地通过狭长的孔道,细胞突然置于低渗液中,细胞爆炸式的破裂以及
DNA 样品的反复冻贮。机械剪切作用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对分子质量大的线性DNA 分子,如真核细胞的染色
体DNA 。对分子质量小的环状DNA 分子,如质粒DNA 及RNA 分子,威胁相对小一些。高温,如长时间的煮沸,除水沸腾带来的剪切力外,高温本身对核酸分子中的有些化学键也有破坏作用。核酸提取过程中,常规操作温度为0〜4 C,此温度
环境可降低核酸酶的活性与反应速率,减少对核酸的生物降解。
④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细胞内或外来的各种核酸酶消化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直接破环核酸的
一级结构。其中DNA酶需要金属二价离子Mg “,ca “的激活,使用金属二价离子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柠檬酸盐基本上可以抑制DNA 酶的活性。而RNA 酶不但分布广泛、吸易污染样品,而且耐高温、耐酸、耐碱、不易失活,所以生物降解是RNA 提取过程中的主要危害习素。
总的来说,核酸提取的主要步骤就是破碎细胞,去除与核酸结合的蛋白质以及多糖、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去除其他不需要的核酸分子,沉淀核酸,去除盐类、有机溶剂等杂质,纯化核酸等。
核酸提取的方案,应根据具体生物材料和待提取的核酸分子的特点而定。
一、DNA 的提取与制备
从细胞中提取DNA 要用尽可能温和的细胞破碎法,以免DNA 被机械破碎。操作时还需要有EDTA 的存在,以螯合镁离子,镁离子是DNA 酶降解DNA 所必需的。如果有细胞壁,要用酶进行消除,如用溶菌酶处
理细菌,对于细胞膜要用去污剂溶解。对于不同来源的细胞、组织应使用不同的裂解液,如果必须使用物理破碎,一定要尽可能地轻缓。细胞破碎以及其后的操作都要在4cIC 条件下进行,所用的玻璃器皿和溶液都要经过高压灭菌以破坏DNA 酶。
上述方法只适用于细胞总DNA 的提取。不同来源的样品,处理时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对于新鲜动物组织脏器等提取
材料,由于含有较丰富的DNA 酶,应迅速冷冻保存备用,以减少DNA 的降解;石蜡包埋组织块中DNA 应先进行脱蜡处
理;培养细胞裂解之前应用相应的缓冲液进行洗涤;质粒DNA 提取之前先要经过细菌培养,获得对数生长后期的细胞后进
行离心集菌收集,再通过碱性裂解法、去污剂法或煮沸法等进行提取,纯化过程也可使用酚/氯仿萃取法,对于小分子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