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图根控制测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² = y x +² =0.150
x = y =0.12 +0.09
K=
D
=
1 4900
<
1 2000
附合导线的计算
例:
A
205 3648
xB 1536.86m y B 873.54m
前进方向
AB 236 4428
AB
D B 1 2
202 47 08
三、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计算中的取位:
图根级角——秒位; 边、坐标——厘米位; 一、二、三级角——秒位 ;边、坐标——毫米位。
计算前的准备工作:
整理外业成果,绘计算草图,填计算表。
内业计算: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2、推算坐标方位角 3、计算坐标增量 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5、计算坐标
f (n 2)180
观测角
点 号 A B 205 36 48 1 2 290 40 54 (右角) °´"
改 正 数
˝
改正角 °´"
坐标 方位角 α 236 44 28
距离 D m
增量计算值 Δx m Δy m
改正后增量 Δx m Δy m
坐标值 x y m m
点 号 A
-13 205 36 35 211 07 53 125.36 -12 290 40 42 100 27 11 98.71 -13 202 46 55 77 40 16 144.63
(2)满足精度要求,将fβ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f x x测 x理 x测 ( x终 x始 ) f y y 测 y 理 y 测 ( y终 y 始 )
例题:附合导线的计算 (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写已知 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3)各边方向角的推算 (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5)推算各点坐标。
202 47 08
3 167 21 56
4 175 31 25 C 214 09 33 D
-13 167 21 43
-13 175 31 12
7-2导线测量
4-2 导线测量
一.导线测量概述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概 述
导线: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 线图形或闭合多边形。 导线点 转折角 导线边
求解思路:已知边方位角 观测角
坐标增量
导线边方位角 导线边长
导线点坐标
导线测量:依次测定各导
线边的长度和转折角值,根 据起始点坐标和起始边的坐 标方位角,推算各导线边的 坐标方位角,从而计算各导 线点坐标的测量工作。
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3.有关名词 控制点:对整个测区起控制作用的测量标志点。 控制网:由按一定规范布设,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控制点所构成的网状几何图形。 图根控制网:直接为测图而建立的控制网。 图根点: 图根控制网中的控制点。 控制测量: 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二.平面控制测量
——建立平面控制网,测定各平面控制点的坐
图表: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 转折角 改正后 方位角 边 长 坐 标 增量(米) 号 ( 右) D 转折角 (米) X Y 改 正 后 坐标(米) 点 增量(米) 号 X Y X Y
A B 5 6 7 8 C D
180 178 193 181 204 180 +8 13 36 180 +8 22 30 178 +8 44 00 193 +8 13 00 181 +8 54 30 204 +8 32 48 180 13 44 22 38 44 08 13 08 54 38 32 56
方法2(*):
(1)计算角度闭合差:
f 测 理
其中, 理 的计算公式如下:
左角: 终 始 理 ( 左 ) n 180 理 ( 左 ) 终 始 n 180 右角: 终 始 理 ( 右 ) n 180 理 ( 右 ) 始 终 n 180
x1 x A x A1 y1 y A y A1 x A1 D A1 cos A1 y A1 D A1 sin A1
一、导线布设形式
1、闭合导线:3个多余观测,3个条件 2、附合导线:3个多余观测,3个条件 3、支导线: 无多余观测,至多2点 4、导线网: 大范围,检核条件多。
点 号
1 125 30 00 105.22 2 107 48 30 +13 107 48 43 53 18 43 3 4 1 2 73 00 20 +12 73 00 32
-61.12
+85.68 438.88 585.68
1
2
80.18
+47.88
+64.32 486.76 650.00 3 -104.19 563.34 545.81 4 -45.81 500.00 500.00 1 2
5
B D 41600
CD
XC=1845.69 YC=1039.98 C
C 1803248
8 7
4 2045430
2 1934400 1 1782230
6
3 1811300
431712 B AB 1801336 XB=1230.88 A YB= 673.45
标 X 、Y 。
等级关系: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前一等 作为以后各等的控制基准,逐级控制。 小地区内布置一级、二级、三级和图根 控制。
布网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 布网,逐级控制。 布置形式:三角锁、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 导线网、交会定点、GPS测量等。
1、传统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
第四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1、了解关于国家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 2、掌握导线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3、熟练掌握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 4、了解GPS等其他控制测量基本方法; 5、了解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
• 控制测量概述 • 导线测量 • 习题
§4-1 控制测量概述
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二.平面控制测量 三.高程控制测量
控制范围 城市基本控制 三角(三边)网 城市导线 二等 三等 四等
三等
四等 一级小三角
小地区首级控制 图根控制
二级小三角 图根三角
一级导线 二级导线 三级导线
图根导线
三.高程控制测量
——建立高程控制网,测定各控制点的高程H。
主要方法:水准测量
另外方法:三角高程测量、电子全站仪高程测量。
等级关系: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前一等作 为以后各等的控制基准;地形测量时, 布设图根水准(也称等外水准)。 布网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 布网,逐级控制。
辅 助 计 算
359 59 10 +50 360 00 00
392.90
+0.09
-0.07
测
0.00
0.00
f
测
( n 2) 180 50
f
f 容 60 4 120
fy
x
x 0.09
y
测
0.07
K
0.11 1 392 .90 3500
f
f x2 f y2 0.11
K容
1 2000
(四)附合导线平差计算
说明:与闭合导线基本相同,以下是两者的不同点:
1、角度闭合差的分配与调整
方法1:
(1)计算方位角闭合差: f 终计算 终已知 (2)满足精度要求,若观测角为左角,则将fα反符号 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若观测角为右角,则将fα同 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
概述
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先
控制后碎部”
控制网:在测区内所选定的具有控制意义的点
而构成的几何图形。
分类:内容 平面控制网 (控制平面位置X、Y)
高程控制网(控制点高程H)。 范围 国家控制网 小地区控制网 三角测量 导线测量 水准测量
方法
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1.目的与作用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和高 程控制网 控制误差的积累 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2.控制测量分类 按内容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按精度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 二级、三级 按方法分:天文测量、常规测量(三角测量、导 线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定位测量
2 y
α前= α后+ β左-180
x A1 D A1 cos A1 y A1 D A1 sin A1
vyi ,i 1
fy D
Di ,i 1
xi 1 xi xi ,i 1 yi 1 yi yi ,i 1
f x x f y y
306 19 15 129.34
89 33 50 +12 89 34 02 215 53 17 78.16 89 36 30 +13 89 36 43 125 30 00
+0.02 -0.03 +76.58 +76.61 -104.21 +0.01 -0.02 -63.34 -45.82 -63.32
3
167 21 56
4
C
175 31 25
CD
xC 1429.02m yC 1283.17m
290 4054
214 0933
CD 603801
如图,A、B、C、D是已知点,起始边的 方位角 AB ( 始 ) 和终止边的方位角 CD ( 终 ) 为已知。外业观测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
1)一等三角锁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基础
2.一等三角锁二等连 续网
图 6-1 2二等连续网充填一等三角锁成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骨干。
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
三、四等三角网 和导线网
根据测区的需要,在二等三角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 基本图形如下:
图6-2(a) 三角网或三边网
图6-2(b) 导线网
2、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关系
公式总汇
o
f
f f
2 x
1 f 容 60 n K D | f | f vi f 应 1 vi 2000 n fx D o vxi ,i 1 i ,i 1 i i vi i (n 2) 180 D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 号
改 正 (左角) 数
°´
坐标 方位角 α
距离 D m
增量计算值
Δx m -0.02 -61.10 -0.02 +47.90 Δy m +0.02 +85.66 +0.02 +64.30
改正后增量 Δy Δx m m
坐标值 x y m m 500.00 500.00
1230.88 673.45
B 5 6 7 8 C
4 16 00
-9 +12 +614.81 +366.53
1845.691039.98
1119 00 24 1119 01 12
738.33 +614.90 +366.41
+614.81 +366.53
理=11190112 = 测理=48 容=406 =98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2、量边
图根级采用钢尺量距,往返丈量,合格取平均值 为结果;(相对误差<1/3000,特殊困难地区<1/1000)
其他各等级均常用全站仪及电磁波测距仪测距。 3、测角 图根级一般用J6经纬仪按测回法观测一测回; 注意左、右角,闭合导线应测内角。 4、连测 将导线与已知点、方向连测,测角、量边。
43 17 12
43 03 28 124.08 44 40 50 164.10 30 56 42 208.53 29 43 34 94.18 4 48 56 147.44
-2 +2 +90.64 +84.73 +90.66 +84.71 1321.52 758.18 -2 +3 +116.68 +115.39 +116.66 +115.42 1438.18 873.60 -2 +3 +178.85 +107.23 +178.83 +107.26 1617.01 980.86 -1 +2 +81.79 +46.70 +81.78 +46.72 1698.79 1027.58 +2 -2 +146.92 +12.38 +146.90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