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书籍.整脊医学史

合集下载

美式整脊之《 美式整脊发展史》

美式整脊之《 美式整脊发展史》
龙脊康健冈斯坦美式整脊研修班课程
美式整脊医学史
第七节 加州全民公投
1922年在加州公投,瑞特莱治获 得了脊骨神经医生执照。接下来洛杉 矶脊骨神经医学院吸收了13所其他院 校,以使其成为卓越的加利福尼亚脊 骨神经医学大学。
龙脊康健冈斯坦美式整脊研修班课程
美式整脊医学史
第八节 NCM事件
德萨•艾维斯,毕业于帕玛大学电 子工程专业,发明了热相诊断仪。由 于过于强力的推销造成了十分消极的 反弹,五年之内,入学率下降90%。
美式整脊医学史
龙脊康健冈斯坦美式整脊研修班课程
美式整脊医学史
脊骨神经医学创始人
丹尼尔•戴韦•帕玛医生
龙脊康健冈斯坦美式整脊研修班课程
美式整脊医学史
第一节 发现
1895年9月18日下午6点,为利拉 德矫正胸椎,致使丧失17年的听力得 到恢复。
龙脊康健冈斯坦美式整脊研修班课程
美式整脊医学史
第二节 发展
继承发展,广泛宣传,如果没有 BJ,也许脊骨神经医学就不会继续存 在。
龙脊康健冈斯坦美式整脊研修班课程
美式整脊医学史
第三节 突破冰盖
莫瑞斯把脊骨神经医学与美式传 统骨科区别开来,率先提出“半脱位”和 “ 椎 孔 ” 概 念 , 为 西 格 塔 罗 ·马 瑞 库 伯 在 威斯康星州拉科洛斯的无证行医诉讼 案辩护获胜。
龙脊康健冈斯坦美式整脊研修班课程
美式整脊医学史
第十五节 进入医院
1985年后,100多所医院及外科中 心雇佣脊骨神经医生,这是威尔克反 垄断诉讼案后取得的显著成果。
龙脊康健冈斯坦美式整脊研修班课程
美式整脊医学史
第十六节 世界官方的认同
1992年英、加、美等国对脊骨神经 医学实行了宽容指导方案。

美式整脊的历史、特色、治疗步骤与功效_崔彦杰

美式整脊的历史、特色、治疗步骤与功效_崔彦杰

美式整脊(Chiropractic)是一种专业的矫正肌肉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的自然疗法。

多用于涉及神经肌肉骨骼系统方面的疾病。

包括腰腿痛,颈部疼痛,四肢关节疼痛以及头痛等。

治疗中基本不需要服用药物以及手术,脊椎矫正医师进行各种专业的矫正手法,将偏离正常位置的脊椎复位至正常生理位置,解除其对附近肌肉神经的压迫。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美式整脊的历史:西方整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的古希腊。

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公园前460年至公元前357年)曾经记载过运用某些脊椎矫正手法可以减轻腰痛。

他曾有一句名言:“想要只好疾病,就必须了解脊椎。

”可以看做是西方整脊的起源。

近代脊椎矫正技术在美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诞生了美式整脊术。

其开创人就是Daniel David Palmer(1845-1913),D.D帕尔默先生1865年从加拿大移民至美国,1885年,他在依阿华州申请开了一间磁疗诊所,1895年9月诊所里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促成了美式脊椎矫正的诞生:D.D帕尔默用自创的“矫正手法”对一个病人的第四胸椎进行矫正后,竟意外发现使患者多年的耳聋得以治愈!之后,他又用同样的思路,以脊椎刺突和横突为杠杆、对背椎半脱位进行手法矫正,治疗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疾病。

在经过2年多的探索之后,他成立了第一家整脊培训学校并开始招收学生。

经老帕尔默和他的儿子B.J帕尔默以及学生们的不断探索、提高和完善,整脊得以在美国篷勃发展,至20世纪初,整脊培训学校已遍及全美各州。

其中,全世界最出名的三大脊椎矫正学院分别是:Palmer ,Logan ,以及Shelley 学院.二、美式整脊的技术特色:历经百年的发展,美式脊椎矫正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规范的临床操作规程的学科。

与传统中医正骨推拿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

(1)腰椎骨盆双髋整体学说急、慢性损伤可通过各种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移位,出现相应力学变化,称为“骨盆紊乱”。

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基本治疗方法 • 固定方法
将“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治疗 观点,运用到骨折固定疗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建立诊疗常规 • 基本治疗方法 • 对整复手法贡献
总结了历代手法治疗骨折脱位的经验。
如:椅背复位法(肩关节脱位) 其原理符合现代生物力学原理。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基本治疗方法
1、煎水洗,2、相度损处, 3、拔伸,4、或用力收入 骨,5、捺正,6、用黑龙 散通,7、用风流散填疮, 8、夹缚,9、服药,10、 再洗,11、再用黑龙散通, 12、或再用风流散填疮口, 13、再夹缚,14、仍用前 服药治之。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课程小结
1、中医伤科学的定义; 2、熟悉不同历史时期本学科的发展和主要 成就。
•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创伤骨伤科为主的专著
• 蔺道人:唐会昌年间,是一位精于骨伤理论和医疗 技术的僧人,因唐室经济日趋严重困难,下令佛道 僧尼还俗从事农桑生产,于是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 春,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 精甚医术传开,将《理伤续断方》传给了彭,不辞 而别,另寻能够静处的环境安度晚年去了。
《中医伤科学》
第一、二章
发展简史与
主要内容及分类
学习目标
• 1.掌握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 2.了解伤科的起源及漫长的发展历程。 • 3.了解损伤与骨病两大类疾病的分类方法。

中正正骨整脊概要

中正正骨整脊概要

脊柱正骨力学
中正正骨力学原理
定点推力
牵 拉 力
定点推力
重 力
中正正骨整脊概要
• 1“正骨”范围:包括头面部、四肢关节、 脊椎和骶髂关节
• 2“正骨宗旨”:在安全的范围内追求疗效。 • 3"正骨"的学习过程。(认识、模仿、假性
掌握、瓶颈、思考推敲、精仿、成熟。) • 4正骨心法: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



龙 龙氏正骨
层 优点:力量需求不大;

动中求正;
三步定位法
缺点:需要牵引仪器; 有影像学基础
韦 以 宗
韦氏正骨
系统理论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四维一体”论
胡进江定向正骨
优点:定位准确 三通疗法
缺点:需要影像学基础
新医正骨
优点:对旋转复位有

较深得研究,用坐姿

旋转复位法

缺点:需助手配合,
操作复杂
135.8401.9959联系
➢ 手法集正骨整脊诸家之长,操作轻柔 安全、易学、有效。
• 厚德载物,力治有缘
没有解剖学基础、没有影像学基础、没 有中医基础,甚至没有力气、人还很苗条, 可不可以学习正骨?
没有学不会的手法,只有不会学的人 没有教不会的学员,只有不肯练的人
中正正骨手法特点
• 稳(安全) • 准(定位) • 快(寸劲) • 巧(巧力)
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手法操作讲究一松二正三通 一、放松肌肉 二、柔筋、正骨 三、通经络、通气血、通脏腑
脊椎为什么会错位
脊柱承力学的演变:直立,屈伸,旋转
认识脊椎解剖
主要组成部分 椎体; 椎间盘; 后关节; 三条长韧带 两条短韧带

8-18号更新的精选台版电子书-次次更新 时时跟进:(新制作在前面 )

8-18号更新的精选台版电子书-次次更新 时时跟进:(新制作在前面 )
肌力与体能训练-林正常-第2版(台版)
运动训练法-林正常-第5版(台版)
脊椎神经医学-艺术的科技的医学 第二版 丁希中(台版)
复健及物理医学 復健及物理醫學--洪章仁 (台版)
脊髓损伤的功能性复健-物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指引-林光华 (台版)
结构肌推拿法实务--张重文(台版)
运动解剖学实务-彩色图解手册(台版)
專為華人設計的終極核心訓練(DVD)--台版
烏龜脖矯正操--台版
脊椎+骨盆+腿型,三合一整骨瘦身操--台版
無負擔快瘦伸展操(附送DVD)--台版
超逆齡:脊骨神經深層抗老魔法--台版
經痛?腰痠?手腳冰 通通再見的「月經美人」骨盤操--台版
筋骨瑜伽圖解聖經:看就懂的255圖解一本通!--台版
Pain腰痛诊断与治疗
一个小方一份健康--陈文伯
一指刀手法图谱 王潇平
下肢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触发点手册(第二册)01
下背疾病-以实证为基础的预防和复健指引01
下背痛--徒手物理治疗遵导 0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郭义
中国整脊术--王雷
人体止痛完全图解
人体经穴全书--杨腾峰 台版
膝关节运动损伤康复学_
针灸推拿临床与解剖_
孙树椿筋伤疾病诊治经验
中医骨伤科治疗手法图解_韦贵康,石印玉主...
特效四维三通埋线治疗绝技_
石仰山谈软组织损伤+石仰山主编;邱德华等..
韦德健美训练法则_高清版
肌骨骼检查法(第3版) 骨科人手必备的参考书
运动解剖书:运动者最终要读透的身体技能解析书
针灸特定穴理论与实践
足踝常见病诊治与护理手册+胡令东,郑建森...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

1、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伤科专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的先河吴谦等编著的《医学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8种整骨手法,还成为清代培养考核骨伤科医师的蓝本教材2、骨折愈合的过程:“瘀去、新生、骨合”,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骨折后血肿形成;血肿逐渐机化,骨内、外膜处开始形成骨样组织)、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软骨内化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外骨痂、内骨痂、环状骨痂及腔内骨痂形成;骨痂改造塑形)。

骨折的三期内治法:以“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和“瘀去、新生、骨合”作为理论指导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活血止痛汤、和营止痛汤、新伤续断汤、复元活血汤、夺命丹、八厘散、肢伤一方等中期:接骨续筋——新伤续断汤、续骨活血汤、桃红四物汤、肢伤二方、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后期: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健步虎潜丸、肢伤三方和续断紫金丹等3、骨折的定义、临床症状、移位方式、基本分类方法、解剖和功能复位标准、愈合影响因素和并发症;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定义及处理原则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

(骨折系指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或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者。

)临表——全身情况: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可有发热(38.5℃),无恶寒或寒战,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腻。

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移位方式(P124-126)——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侧方移位:两骨折端移向侧方,四肢按骨折远段、脊柱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缩短移位: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分离移位:两骨折端互相分离,且骨的长度增加;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螺旋线骨折线,X线片需拍全骨,尤其胫骨骨折,注意腓骨上是否有骨折线。

中医骨科历史

中医骨科历史

中医骨科历史中医骨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以下简要介绍中医骨科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骨病病因与病理、中药治疗骨病、推拿与按摩在骨科的应用、针灸与骨科治疗以及骨科疾病的预防与调护等方面。

一、中医骨科发展史中医骨科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有对于骨折、脱位等骨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骨科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医骨科诊疗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到了现代,中医骨科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为众多骨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主要包括正骨手法、外固定和练功疗法等。

正骨手法是治疗骨折和脱位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法复位使骨骼恢复正常的位置和功能。

外固定技术则是在骨折部位使用木板、竹片等固定材料,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练功疗法则是通过特定的锻炼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三、骨病病因与病理中医认为,骨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包括外伤、跌打损伤等外部因素导致的骨骼损伤;内因则包括体质虚弱、肝肾不足等内在因素导致的骨骼病变。

病理方面,中医认为骨骼病变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等原因引起的。

四、中药治疗骨病中药治疗骨病是中医骨科的重要特色之一。

根据不同的骨病,中医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骨折早期,中医常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对于骨折后期,则采用补益肝肾的药物来促进骨骼愈合。

此外,中药还可以配合外敷、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推拿与按摩在骨科的应用推拿与按摩是中医骨科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通过推拿与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

在骨折后期,推拿与按摩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骨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推拿与按摩也有很好的疗效。

六、针灸与骨科治疗针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在骨科中也有广泛应用。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和气血,从而缓解疼痛、促进骨骼愈合。

整脊之入门79

整脊之入门79

中医整脊手法之颈部整脊法
寰枢关节扳法
操作要点:颈部微前屈,术者一手拇指顶按枢 椎棘突或环椎侧块,另一手肘部托住患者下颌 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扶住其枕骨部,缓慢 拔伸旋转,遇阻力停顿,寸劲扳动,拇指协同 即可。 注意事项:先天畸形禁用;旋转幅度不能过大 适应症:寰枢椎半脱位
中医整脊手法之颈部整脊法
中医整脊之入门
颈肩腰腿痛中心三科
中医整脊之入门
中医整脊 概述
中医整脊 手法
中医整脊
脊柱基本 解剖
中医整脊概述
整脊学定义
中医整脊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古老而又 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的特点。
中医整脊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为指导,以生 物力学为基础,研究脊柱、脊旁组织、脊柱相关脏腑的力学、 解剖、生理、病理变化,运用手法、导引练功、针灸、中药、 牵引等方法对脊柱位置、结构异常进行整复调理,来治疗和预 防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一门学科。
中医整脊手法之胸部整脊法
扳肩式胸椎扳法
操作要点:患者俯卧位。术者站在其健 侧,一手托住患者对侧肩前上部,另一手用 掌根或拇指着力、按压住病变胸椎棘突 旁,两手协同做相反方向用力,即托肩一手 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按压胸椎棘突 旁的一手将其病变处胸椎缓缓推向患侧, 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做一快速 的、有控制的坂动,常可听到“略嗒”的 弹响声,表示手法成功。 注意事项: 适应症:
中医整脊手法之颈部整脊法
颈部卧位拔伸法
操作要点:患者仰卧,术者坐于头前 方,一手扶托枕后部,另一手托下颌 部,协同用力,缓慢拔伸颈椎。 注意事项:同前拔伸法。 适应症:更适应于紧张患者、坐位时 症状加重患者。
颈部整脊法(透视下旋提推顶复位法)

正骨手法解密

正骨手法解密

正骨手法解密-----經典毛氏全脊椎短杠杆直接調整手法解密清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是中醫正骨推拿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其中記載的正骨推拿思想、手法及其臨床運用特色,幾百年來一直指導著臨床的實踐。

這部典籍的部分條文也是在有關推拿正骨整脊手法等文章中引用最多的。

但是,在該典籍中記載的主要脊椎調整手法,本人卻發現已經在業界失傳。

在現代幾乎所有的脊椎正骨調整手法相關書籍及臨床手法考察中,筆者沒有發現合乎《正骨心法要旨》精髓的整脊正骨手法。

最相似最接近的衝壓的正骨手法不能完全合乎上述要求。

而本人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者病情及治療需要原創探索出來的毛氏脊椎正骨手法,卻令人意外地完全符合《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描述的脊椎正骨手法的全部要求。

關於診斷:“以手捫之,自悉其情。

”∙毛氏的觸診方法不僅僅只是用手指摸,重要的是用手掌捫的,明顯的優點是手掌捫下去可以同時瞭解幾個椎體平面的連接狀況;同時還可以使幾個椎體發生被動運動,瞭解相互之間立體的位置與連接狀況。

關於手法操作方法:∙“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

”∙“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

”∙毛氏手法直接調整脊椎就是用的上面結合的方法。

古籍有明確的記載,可惜的是沒有看到大家名家高手們用這個簡單又奇妙的方法整脊。

(書都會背,引用頭頭是道,就是沒有人用,奇怪的是也沒有專家學者們追究。

為什麼?是不是這個手法被淘汰了?還是早已失傳?!)關於手法運用:∙“跌仆閃失,以致骨縫開錯……以手推之,使還舊也。

”----推就會還舊?∙“脊樑骨……先受風寒,後被跌打損傷者,瘀聚凝結。

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

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

”----按就會合縫?徐徐合縫是什麼意思,與衝壓有什麼區別?∙“既知其病情,複善用夫手法,然後治之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

现代中医整脊疗法规范化管理研究进展

现代中医整脊疗法规范化管理研究进展

中华 中医药 学会 整脊 分 会提 出 了新 的脊柱 运 动力 学 理 论 , 即脊 柱 四维弯 曲体 圆运 动 规 律 、脊 柱 圆 筒 枢 纽 学说 、脊 柱 轮廓 平 行 四边 形平 衡 理论 、椎 曲论 等 。这 些理论 已成为对脊柱骨关节和椎间盘伤病并发脊髓 、脊 神 经 、椎 动脉 损伤 以及脊 源 性疾 病 进行 诊 断和 治疗 的依 据 。在脊 柱 运 动学 理论 的指 导下 形成 了 中医整 脊 的治 疗 方法 三 大 原则 ,即理 筋 、调 曲 、练 功 。 四大 疗 法 ,即整 脊 手法 、针灸 、内外 用药 和 功能 锻 练 。八 大措 施 ,即医 患合 作 、筋骨 并 重 、动静 结 合 、内外兼 治 、上 病 下治 、
脊 筋 隆起 ,骨 缝 必错 ,则 成 佝偻 之 形 。 当先揉 筋 ,令 其
在 国 内从事 中医整 脊治 疗 的医务 人员 既可 以是骨 伤 科 医师 ,也 可 能是 推 拿 医师 ,或 者 是理 疗 医师 ,甚 至 不
是医师也做脊柱手法 ,一些人 “ 重手术 、轻手法”,认
为 手法 简 单易 学 ,有 些甚 至 仅是 “ 参 观 学 习 ”就在 临床 应用 ,未 经专业 培训 即从 事 脊柱 的 推拿 治疗 ,整脊 疗 效 很难 保证 ,甚 至 出现 医疗 意外 。 学科 无 学术 期 刊 、科 研 投入 少 ,阻滞 其学 术 交流 ,
患者迅速增多。由于没有专业学科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
人 才 ,许 多 医生仅 凭 中西 医骨科 知 识 和经 验或 仅懂 一 些 推 拿技 术 应诊 ,造成 误 诊 、误治 和 医疗 事 故频 繁 发生 。
导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用整脊手法 、 针灸和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 的四大无痛无创疗法 ,对脊

中医正骨定义历史发展正骨手法注意事项课件PPT

中医正骨定义历史发展正骨手法注意事项课件PPT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摇 摆 触 碰
正骨八法
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使骨折端紧密接 触,增加稳定性。
摇摆法:术者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 引下轻轻地左右摇摆或前后方向摆动骨折的远端, 待骨折断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则骨折断端 已经紧密吻合。
触碰法(即叩击法):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 ,横型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 ,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 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擦,复位更加稳定。
《世医得效方》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指出 :骨折、脱位“须用法整顿归 元”,首创用悬吊复位法治疗 脊柱骨折。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指 出:骨折、脱位“须用法整 顿归元”,首创用悬吊复位 法治疗脊柱骨折。
叁 注意事项
避免在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接受正骨治疗,如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 。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舒适的姿势,避免过度疼痛或不适感,及时
正骨八法 —提按端挤
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 操作方法:医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 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相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 骨折端向内挤迫。 要领:操作时手指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部位要对准,着力 点要稳固。术者手指与患者皮肤要紧密接触,通过皮下组织直接用 力于骨折端,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摩檫,以免损伤皮肤。
中医
中医正骨
让错位归位,疼痛不再来。

肆叁贰壹











沿





壹 手法定义
中医正骨手法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脊柱问题和运动系统疾病 。这种手法通过调整骨骼和关节的位置,矫正姿势,促进气血流通

传统整脊八法适应症

传统整脊八法适应症

骑龙法:子法
斜扳法〔A〕,引自?中国骨科技术史?
斜扳法 〔B〕
李仲南“攀门拽伸法〞 ,引自?现代中医骨科学?
A
B
C
?回回药方?过伸垫枕法A,顾云伍的垫枕练功法
?伤科汇纂?腹部枕缸法
?现代中医骨科学?屈曲练功法
整盆法: A、按压
整盆法: B、侧扳
整盆法: C、屈压
整盆法: D、单侧下肢牵引 A、B、C、D引自?骨继疗重宝记?
• 〔7〕行拉压疗法后因患者控制饮食,少食 少饮造成血液相对浓缩,导致左下肢静脉血栓 形成1例[14]。
• 〔8〕老年男性55岁,行拉压疗法致急性肺 栓塞死亡1例 [14]。
• 〔9〕暴力拉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 以双下肢全瘫,二便失禁为主要表现的马尾神 经损伤2例 [32]。
• 〔10〕老年女性53岁,行快速拉压法治疗腰 椎间盘突出症导致锁骨骨折 [20]。
• 旋转法适应症选择不当并发的医疗意外: • 〔1〕颈部暴力旋转法致颈椎4半脱位合
并颈4、颈5神经根损伤1例[9]。 • 〔2〕颈部暴力旋转法导致瘫痪1例[36] • 〔3〕腰骶过伸法和旋转复位法为主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等致以括约肌功能障碍, 马鞍区麻木,小腿肌肉瘫痪为主要表现的 马尾神经损伤4例[11]。
〔2〕腰椎旋转法 适应症:胸腰椎损伤,关节突关节紊乱,椎间盘
突出症等。 本卷须知:
① 此法宜坐位施行,宜需腰背肌肉放松、患者配 合;
② 运用时需固定骨盆。 禁忌症:
① 诊断不明确者; ② 并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哮喘者禁用;
• ③ 椎弓崩解脊柱滑脱者慎用; • ④ 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腰僵未缓解者慎 • 用; • ⑤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脊膜囊大于1/2者禁 • 用; • ⑥ 骨质疏松症患者慎用; • ⑦ 胸腰椎手术后禁用; • ⑧ 孕妇禁用。

中医正骨学精品课课件

中医正骨学精品课课件
康复治疗
运用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如理疗、运动疗 法等,加速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前景
优势互补 减少并发症 拓展治疗范围 推动学科发展
中医正骨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注重客观检查和 精准治疗,两者结合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单一治疗手段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 感染、愈合延迟等。
向患者和家属传授中医正骨相关知识和技 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安排随访和复诊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持续关 注和治疗。
06 现代医学在中医正骨学中 的应用
现代医学检查技术在中医正骨诊断中的应用
X线检查
通过X线平片、CT等影像技术, 观察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和愈合 过程,为中医正骨提供客观依据。
MRI检查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软组织 损伤、脊髓和神经损伤等,提高中 医正骨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中医正骨学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
中医正骨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 通道,与骨骼、肌肉、关节等组织器官密切 相关,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可以治疗骨伤疾病 。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中医正骨学认为,骨伤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与气血津液的盈亏和运行不畅密切 相关。
脏腑学说
中医正骨学强调脏腑与筋骨的内在联 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筋骨疾 病,治疗时需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牵引手法
通过拉伸肢体或脊柱,增加关 节间隙,减轻神经压迫。
旋转手法
对关节进行旋转运动,调整关 节位置,改善关节功能。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
在施行手法前,必须明 确疾病的诊断和病理改
变。
循序渐进
手法的力度、频率、持 续时间等应逐渐增加,

整脊参考ppt课件

整脊参考ppt课件

颈椎的形态各异,结构不同,棘突变异较大,重要的神经血管在此经过, 触摸困难,因此另述。
第一颈椎的摸法。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两臂向前弯曲,两手掌重叠放在 床上,额部枕在双手上,颈部略向上弓起,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术者端坐, 面向患者,两手放在患者头枕部,两手中指分别触摸两侧的乳突,再向下向 外约0.5公分,轻轻用力触摸,即可摸到第一颈椎的横突和横突的前部, 此时感觉两侧横突的长短\高低.以此判断第一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 转.两手指沿两侧横突向内触摸,触摸到隆起椎弓的后侧,还可以触摸到隆 起的筋.颈椎触摸的力度要合适,不可用过力,更不能盲目触摸。
中医“骨错缝 、筋出槽”理论是推拿手法 存在和发 展的理论基石 , 同时也是 推拿 手法治疗 骨伤科 常见疾 患的靶点。以往 大量临床研究 刮证实 , 在脊椎“骨错 缝 、 筋出槽”理论指导下 ,中医手法对脊椎病 治疗取得 了良好的疗 效。基于这些研究 , 颈椎病,腰椎病的发病机制与颈椎“骨错
缝 、 筋出槽 ”有关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共有 22~25对,形 如链状 ,称交感神经链(颈部 3对,胸部 10~12对, 腰部4~5对,骶部 2~5对及尾部的 1个奇神经节)。
中医整脊的治疗范围
1. 急性斜颈 2. 寰枢关节错位 3. 钩椎关节紊乱症 4.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5. 颈椎曲紊乱症 6. 颈椎管狭窄症 7. 胸背肌筋膜炎 ?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腰椎滑脱症 3. 腰椎间盘源性椎管狭窄症 4. 腰骶后关节病
临床实践证明,这种诊治方法,简便实用, 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疗效确切,是目前诸多疗 法中较为理想的方法。
整脊
整脊
? 在 中医古籍 中可 以找到与“骨错缝”相关的中医描
? 述 , 主要有“骨缝 ”“骨错 缝”“骨缝 开错”“骨缝 参 差” “骨缝裂开”“骨缝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与 “筋出槽” 相关 的中医描述有“筋走~‘ 筋翻”“筋 纵”“筋转”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 “凡左 右损 处 , 只相度骨缝, 仔细捻捺 , 忖度便见大概。 ”《伤 科补要》提 出“髑骨者 , 肩端之 骨 ,即肩胛骨也。其 臼含纳懦骨上 端 , 其处名肩解 ,即肩骸 与孺骨合缝处 也。”骨错缝和筋 出槽的关系 早在《素问 ·五藏生成 篇》 就记有“诸筋者皆属于节”, 正常情况下, 筋 、 骨紧密 相连 , 各归其位 , 通过筋的“束骨”作用 , 维系着骨 关节 及其与周围组织 的正常结构关系,并完成生理范 围 内 的各种功能活动。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 公元前2世纪的脊椎练功导引图
图3 公元1世纪的牙雕(现藏美国堪萨斯大学)

按摩是中国传统医学最古老的疗法,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臣闻上古之 时医者俞拊,治病……鑱石桥引”,桥,即 按摩法。《内经》已将按摩作为与针灸并列 二大疗法:“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 不足,神气乃得复”。(《素问· 调经论》)。 黄帝时代,岐伯著有《按摩十卷》。《演系 露》说:“医有按摩法,按以手控揑捺病处 也,摩者挼搓之也”。当时宫廷富人家中常 有牙雕,妇人作按摩时,用牙雕指出疼痛部 位。(图3)

按摩法在具体应用于脊柱,《内经》称之为 “脊椎法”(《素问· 气府论》),认为“督脉生 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素问· 骨空论》明确 指出通过调整脊椎骨关节可治疗督脉病变,同时 还实施“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 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 已。” (《素问· 缪刺论》)即针刺加以手法按压 脊旁穴位的治法。《灵枢经· 背腧》还明确对背腧 穴如有病变可施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 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背俞腧穴病变疼痛“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指用按压相应穴位治病,乃按脊法之一)。
者 所 加 )
令 和 八 卦 分 布 ( 春 、 夏 、 秋 、 冬 四 线 是 笔
图 》 将 脊 柱 节 用 类 比 法 把 一 年 四 季 节
图 公 元 世 纪 三 国 吕 广, 24

现代临床常见的颈椎病、腰腿痛,早在公元 前2世纪成书的《五十二病方》已有描述。《五 十二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描述“肩脉”病: “不可以顾,肩似脱、月需 似折……,颔痛、 喉痹、臂痛、肘痛”。此类症状体征似现代常见 的颈椎病症状体征。又如该书描述足太阳脉所发 病:“病足小指(趾)废,喘 痛、脚挛、睢痛、 腰痛、夹脊痛、项痛”,与现代的腰椎间盘突出 症或腰骶神经根损伤的症状体征相似。公元前1 世纪的《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经》 和公元3世纪 成书的《针灸甲乙经》3 均有类似描述,或将颈 肩臂痛称为“臂厥”,腰腿痛称为“踝厥”。

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柱的认识,是从天人相应 观和整体观进行解释的。《内经· 灵枢· 刺节真邪》 指出:“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认为是全身 的中轴枢纽。脊柱是内涵督脉,总督诸阳经,五 脏六腑病变均可涉及督脉、脊柱;而脊柱督脉病 变也涉及五脏六腑。《难经》还将脊柱24节按一 年四季24节令归类,以上下分阴阳(图1)。

药熨疗法也是当时治疗方法,如《素问· 调经 论》:“病在骨,焠针药熨”。公元2世纪,张仲 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介绍药物内服治“肾着腰 痛”“虚劳腰痛”,创著名的“肾气丸”。公元4 世纪,葛洪著《肘后方》介绍用药物配合按摩治疗 颈腰痛,称之为“摩膏”,还发明了多种“摩膏”。 同时,葛洪首创后世称为“独活寄生汤”之药物内 服,治:“肾气虚衰、腰脊疼痛或当卧湿,为冷所 中。不速治,流入腿膝为偏枯冷痹”。还介绍用捣 烂杜仲酒调外配治外伤腰痛6。内服外配药物治疗 脊椎疾病,张仲景、葛洪的辩证论治内服药物和外 敷摩膏疗法,成为后世治疗脊椎疾病的重要疗法。
• 看来,当时腰腿痛的疾病发病率甚高,所 以《内经》还列专著讨论,《素问》有 “刺腰痛”专篇,论述腰痛各种症状体征 和针灸治法。如“项脊尻背如重状”, “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腰 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腰下如有横木 居其中”,“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等。 并且指出腰腿痛有外感湿邪、外伤劳损: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 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 之”,和肾虚等病因引起。
绪 论 整脊医学史
一、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
• 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椎损伤疾病的 认识有二千多年历史,有丰富的诊断 治疗技术。为更好继承发扬祖国医学 这方便的宝贵遗产,古为今用、推陈 出新,现简介如下。
(一)早期对脊椎损伤疾病的 认识和整脊疗法的产生
(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
• 1.对脊椎发病症状体征的描述和病因、病机的认 识:
(二)整脊疗法形成
(公元7世纪~16世纪)
2.整脊疗法的产生——功能体育、按摩、 按脊、针灸、内外用药疗法应用:
• 功能体育疗法,属古代“导引”范畴。中国传 统医学应用此法防治脊椎疾病,据史料记载;公元 前2世纪刘安《淮南子》已介绍“六禽戏”,有 “熊经、鸟伸、猿跃、鸱视、虎顾”的锻炼动作。 据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绘制年 代也是公元2世纪前后,图中运动式样多为锻炼颈、 腰、背的屈曲、过伸、侧弯、左右旋转的运动(图 2)。公元3世纪华佗的“五禽戏”更明确:“熊经、 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 。 这种名为“导引” 的功能体育疗法一直延续二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 医学防治脊椎疾病主要康复方法之一。

现代研究已认为,《内经》所论的 “肾”,其功能包括现代医学所称内分泌系 统,包括生长激素、性激素等功能。而《内 经》特别强调“肾”功能与“腰脊”的关系, 认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 脉要精微论》)“因而强力,肾气 乃伤,高骨乃坏”。(《素问· 生气通天论》) “故肾为腰痛之病也”。(《素问· 病能 论》)。《内经》有关腰脊与肾关系的理论, 贯穿历代文献,成为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脊椎 疾病的重要理论。

针灸治疗脊椎病,始自《五十二病方· 足臂 十一脉灸经》对臂厥、踝厥运用灸法,《内经》 “刺腰痛”专篇论述针灸治腰背痛。特别是《素 问· 缪刺篇》中:“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 之傍之痏,立已”。华佗治“足躄不能行”, “点背数十处,相去或一寸……灸此各一壮,灸 创愈即行”。后世称此名“华佗夹脊灸”。《针 灸甲乙经》更详尽论述脊椎疾病的辩证选穴位和 针灸疗法。如:“腰痛怏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 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针灸疗 法是治疗腰腿痛行之有效疗法,至今还应用于临 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