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ppt 人教课标版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ppt 人教课标版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人活动的地域界限。 直接行为空间:日常生活学习等所达到的行为空间。 间接行为空间:通过媒体所了解的行为空间。
与行为空间相关的因素:
居住地
活动 方式
交通 一、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P361)
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 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 素。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 的发挥。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 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三是权威限制因素。 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处于矩阵中的不同位置。
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P369)
现实中最佳区位点是一个模糊概念, 即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利多少的边界。 图中O1、O2、O3为最佳区位。以利润 区的半径绕最佳点旋转形成圆形获利边 界。因交通、人口等因素影响,获利边 界会缩小、变形。区位选择在些范围内 则有利可图。距最佳区位越远成本越高。 成本越高对应决策者决策不当。图中共 有13个企业,都不在最佳区位,而且有 两个在边界利润之外,说明决策错误。 利润越高,可能性是掌握信息多和利用 信息的能力强。区位上的点与矩阵中的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商业规模 广告 购物卡 服务态度 售后服务
不同的社会阶 层、年龄层次、 审美观念影响 购物行为。
影响因素: 行为特征 商业环境 居住环境 社会环境
四种购物行为: 马歇尔型——理智型 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 弗洛伊德型——情绪型 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居住地的远近与交通便 利程度影响购物行为。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在建筑设计中,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以及使用者的舒适度。

因此,建筑师必须深入了解人类行为习惯和需求,以创造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空间设计。

首先,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基于人们的行为和习惯。

不同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背景会导致对空间的不同需求。

例如,东方文化的一些傳統節日,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咖啡馆,人们可能更喜欢独处。

因此,建筑师需要研究不同文化和习惯,以便在设计中考虑到不同人们的需求。

其次,在建筑设计中,人们的行为和意图也直接影响着空间的布局和功能。

例如,一个办公室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到不同工作任务所需的工作空间、会议区域和休息区域。

根据员工的工作习惯和需求,设计师可以安排合理的布局,以增加工作效率并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此外,人类行为也会受到空间的影响。

一个开放、明亮的空间设计可以鼓励人们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创造力和合作。

相反,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可能会限制人们的活动和沟通。

因此,建筑师需要根据空间的功能和使用者的需求,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积极的人类行为。

此外,人类对空间的感知和情感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住宅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而一个创意启发的艺术馆,可以引发人们对艺术的情感共鸣。

因此,建筑师可以通过使用恰当的材料、颜色和灯光等元素,来创造出令人愉悦的空间体验。

最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类行为和空间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数字化环境和虚拟交互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以提供符合人类行为和需求的创新空间设计。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中,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和需求,建筑师可以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功能性、实用性和舒适性的空间设计。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学教学进度表2012-2013第1学期

人文地理学教学进度表2012-2013第1学期
三、三、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18
12.31~1.06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一、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二、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三、全球化与本土化
19
1.07~1.13
复习考试
20
1.14~1.20
复习考试
21
教研室与系部意见
教研室审批意见
主任签名:
日期:
教研室检查执行情况
主任签名:
12
11.19~11.25
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一、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二、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三、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四、宗教景观
13
11.26~12.02
第10章旅游地理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二、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三、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14
12.03~12.09
四、世界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理
9
10.29~11.04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聚落起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三、城市地域结四、城市体系
10
11.05~11.11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二、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11
11.12~11.18
三、语言传播与影响四、语言景观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篇目与章节)
备注
五、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5
12.10~12.16
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政治与政治地理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6
12.17~12.23
三、国家权力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专题讲座:中国地缘政治战略
专题讲座
17
12.24~12.30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关联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关联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关联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关联: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建筑设计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布局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行为。

本文将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联。

一、开放式空间布局开放式空间布局是指没有明确隔断的空间,通常用于办公场所和家庭住宅中。

这种布局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例如,在办公场所中,开放式空间布局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增加信息的流通效率。

而在家庭住宅中,开放式空间布局可以使家庭成员之间更加亲近和融洽。

二、隔断式空间布局隔断式空间布局是指通过墙壁、屏风等隔断物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种布局常见于商业建筑和公共场所。

隔断式空间布局可以为不同的活动提供私密的环境,提高隐私和安全性。

例如,在酒店中,客房通常使用隔断式空间布局,以确保客人的私人空间。

在医院中,病房通常采用隔断式布局,以确保病人的隐私和治疗环境的安全。

三、形式多样的空间布局除了开放式和隔断式空间布局外,建筑设计还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布局,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目的。

例如,会议室通常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的布局,以便于交流和讨论;图书馆通常采用静谧的环境和独立的学习桌面,以方便读者专注学习。

建筑设计师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空间布局,以实现最佳的使用效果。

四、空间布局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空间布局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情绪和体验。

例如,开放式空间布局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加创新和合作的可能性。

相反,隔断式空间布局可以为人们提供私密和安静的空间,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形式多样的空间布局则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设计空间布局时,建筑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使用者的需求和空间的大小等因素。

他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灵活的设计,创造出既美观又功能性强的建筑空间。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43人文地理学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43人文地理学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643人文地理学适用专业: 070500地理学(一级学科)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概念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分析论述题(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文地理学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文地理学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功能文化区;2、形式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一)文化生态环境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二、人地关系理论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文化决定论,6、和谐论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1、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4、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研究研究课题二、制定研究计划三、收集、整理资料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五、分析研究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一)地理社会调查(二)科技文献资料法(三)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与归纳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二)时间地理学方法(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第四章人口、人种与民族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三)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一)人口转变理论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二、人口迁移(一)概述(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三)人口迁移的机制第三节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一)划分种族的标志(二)世界主要种族(三)地理人种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4、印第安地理人种;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第四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一)民族的形成(二)民族的特征(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的迁移和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第五节民俗与流行文化一、民俗文化与流行文化二、民俗与环境(一)民居(二)饮食民俗三、流行文化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农业起源的理论和思想二、关于农业起源地的论证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农业发展阶段(一)原始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2、传统农业的类型;3、东、西方传统农业形成的比较(三)现代农业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2、现代农业的类型(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农业的形成过程;2、农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3、人类文明的出现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三、畜牧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景观农业区位论一、农田景观二、农业区位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一、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和基础(二)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二、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第二节产业类型和及其分布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二、第二产业及其分布1、北美工业带;2、欧洲工业带;3、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区;4、日本工业区;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工业区三、其他产业与工业的关系(一)第三产业;(二)第四产业;(三)第五产业第三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5、劳动力条件;6、环境条件;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1、纺织业与成衣业变化;2、汽车制造业变化;3、微电子工业变化;4、英、美产业转移三、工业区位论四、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4、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二)集镇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3乡村二、起源和发展(一)西方城市的发展(二)中国城市的发展(三)村落的发展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四)逆城市化阶段三、城市化的机制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选择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河流、海洋、岛屿、山地等地形的利用(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城市与水运、陆运、海上交通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1、地质环境与城市;2、地形与城市;3、气候与城市;4、水资源与城市;5、城市的生物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发展动力(一)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1、集聚力;2、离散力;3、摩擦力;4、三种力的相互作用(二)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概念(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三)农村聚落体系二、城市的景观与感知(一)城市景观(二)城市感知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一)语言的本质属性(二)语言的社会功能三、语言的发展(一)英语的形成与发展(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一、世界语言谱系1、语系;2、语族;3、语支;4、语种二、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1、印欧语系;2、汉-藏语系;3、闪含语系;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5、非洲语言;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7、其他语言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一、语言的传播特性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一)自然因素的影响(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1、行政区划的影响;2、经济条件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第四节语言景观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二、地名景观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三、宗教分类与民族宗教四、世界三大宗教1、基督教;2、伊斯兰教;3、佛教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一、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1、移民;2、传播;3、领土竞争;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三、宗教组织四、主要宗教分布区第三节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一、宗教的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二、宗教与文化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四、宗教圣地与地理景观第四节宗教景观一、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观二、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三、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第十章旅游地理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一、旅游者二、客源地与目的地1、客源地;2、目的地;3、交通链接三、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第三节旅游地的文化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二、旅游地文化的要素三、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1、地域性;2、大众性;3、综合性;4、直观性;5、季节性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一、旅游资源二、旅游地1、风景名胜区;2、自然保护区;3、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4、国家森林公园;5、国家旅游度假区;6、主题公园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1、旅游业的经济特性;2、旅游与经济发展;3、旅游与收支平衡;4、旅游与就业;5、旅游与税收;6、旅游与经济结构;7、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二、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1、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四、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2、旅游对文化的影响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地理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三、政治地理结构1、政治空间结构;2、政治实力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1、政治扩散;2、政治整合;3、政治分离;4、主权变化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一、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1、领土规模;2、领土形状;3、领土位置三、国家的中心区域四、边界与边疆第三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要素1、领土空间;2、自然资源;3、人口规模;4、经济水平5、军事实力;6、科学技术;7、国民士气;8、政府的质量二、国家实力分析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2、“综合三要素”国力学派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1、欧洲的殖民扩张;2、主权国家的产生和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4、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三、全球政治地理隔绝的主要学说1、马汉的“海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一、环境知觉与认知二、地理物象三、物象评价与行为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3、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1、迁移的距离偏移;2、迁移的方向偏移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一、行为矩阵模型二、报偿矩阵模型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一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1、对资源的压力;2、引起的环境问题;3、引起的社会问题二、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第二节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一、政治地理新现实1、一强多极的政治地理格局;2、苏联与东欧巨变中的冲击波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合与分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第三节全球化与本土化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二)文化全球化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一)文化本土化(二)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三、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化与地理环境(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参考资料【1】赵荣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陈慧林等:《人文地理学(面向21世纪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金其铭等:《人文地理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5】约翰斯顿(R.J.):《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6】约翰斯顿(R.J.):《人文地理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7】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8】李润田:《现代人文地理学》,郑州:河南出版社1992版四、样卷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人文地理学2. 新经济地理学3. 文化景观4. 区域协调5. 文化区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哪些?2. 人本主义方法论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

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

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

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建筑空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居住的场所,更是人们交流、互动和创造的空间。

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建筑空间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人类行为的。

首先,建筑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

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会使人们感到舒适和自由,促使他们愿意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相反,一个拥挤狭小的空间会让人们感到压抑和局促,减少互动的机会。

因此,在设计建筑空间时,考虑到不同活动需求和适当的舒适程度非常重要。

其次,建筑空间的功能性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以学校为例,教室的设计和布置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互动。

一个能够提供良好视野和听觉环境的教室可以增加学生的专注力和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样,一个配备齐全的图书馆会鼓励人们阅读和学习,而一个舒适的休息室则会促使人们放松和休闲。

因此,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功能性应当与人们的需求和行为相匹配。

另外,建筑空间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美观和舒适的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积极情绪,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而脏乱和拥挤的环境则会让人感到不快,并可能导致压力和焦虑。

因此,建筑空间的美学和心理效应在塑造人们的行为和心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建筑空间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例如,东方传统建筑注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横向的对称和垂直层次感。

建筑空间的文化属性不仅展示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代表了他们对于社交交流和互动的习俗和规范。

最后,建筑空间还可以通过艺术和创新的手法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一些独特的建筑设计可以让人们感到新奇和惊叹,引发他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兴趣和探索。

例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作品以独特的线条和造型闻名,激发了无数人的建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 一 节 人 类 行 为 与 地 理 环 境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2.地理物象的特点: (1) 地理物象形成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 学历、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地理物 象是思维的产物,他以观察者自我为中心,并以其关心的重点 和所出的位置来观察地理客体。因此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加, 观察重点增多,物象清晰的范围也愈扩大。 (2)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 观察者对进的地理客体了解的详 细而具体,随着距离的增加详细程度逐渐降低,形成的地理物 象就越模糊。 物象距离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时 间)、价格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经费)。

第 一 节 人 类 行 为 与 地 理 环 境
意境地图是行为活动的基础,否则,一切行为就 难以进行。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2)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 1)路线。 即道路。环境移动途径形成的道路系统,是地区形成 的网络。描绘意境地图往往先从道路入手,主干道路和交叉 路线是全图的核心。 2)边缘。 是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线状境界。如海岸线、湖岸。 描绘一个地理客体与其他客体的界线。 3)结节点。 或交接点。 街区的主要交接点及特殊事物的交接点。 如出发点、终点、购物中心、办公大楼等。 4)分区。 城市内部按不同性质和用途要求可分成若干区,如工 业区、中心商业区、少数民族居住区等。 5)地方性标志。 认识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标记,即记忆最深刻的 地方。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等。 一般地人们运用这5种要素在头脑中描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意境 地图。
(1)潜力约束。 (2)连锁的约束。他要求一定的个人或集体在即 定时间在特定的地方出现。 (3)权威的约束。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时 间 第 二 节 人 类 活 动 的 行 为 空 间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第2章人文地理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旅游地理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试看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

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 r 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

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

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

少。工作和睡眠是两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总量。这样,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 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 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 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图 13-2 表示 4 个人每天在家里呆 12 小时,外出活动 12 小时的情况。A 和 B 表示两个人当天要返回家里,并且在路上没有停留 时, 利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所形成的行为空间的一般情况。 由于不同交通方式对人们特定时间 内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影响, 乘车者 B 比步行者 A 的行为空间要大得多, 从而形成不同的时空 棱柱体。C 和 D 则表示两个人每天必须工作 8 小时,并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行为空间情况。 若是乘车者 D 的居住地距工作地是 0.5 小时的路程, 那么他可以获得 3 小时的自由时间, 其 行为空间的范围就比较大;而步行者 C 从居住地到工作地就需花费 2 小时,没有自由时间, 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小,因此形成不同的棱柱体。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个人工作、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 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的身体状况、交通 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 对同一时间和地点的需求, 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三是权威限制 因素,如一些活动的时间、地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领导人的意愿所安排的。
第 2 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和物象评价的过程后将做出决策行为,从而表
现出外在的行为活动。 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必然涉及到一定的空间, 在不同的环境信息作用 下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美国学者林其(K. Lynch)认为心理图谱 由五个要素所组成:
• 路径(Paths)。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 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
• 界线或边沿(Edges)。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 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 斜坡、铁路。
• 区或区域(Districts)。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 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
• 对研究人类空间行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戈尔德认为:
• 某对象地域的人类集团,虽然有个人差异,但 存在具有共同空间类型的意境地图;
• 意境地图反映了具体对象地域的自然环境、地 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类型主体相似性。
•人们大脑中产生的心理图谱复杂程度 不一,但都是以空间的形状要素来表达 的,如道路、地物等。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 行为特征 • 商业环境 • 居住环境 • 社会环境
•交际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城市生活行为空间
环境认知
•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 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是 指识记(记忆)再现的一种形态。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 的形象(映象)。
特点
• 物象与客观事物是不同构的。 •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 • 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
三、物象评价和行为
• 枢纽或节点(Nodes)。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 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
• 标志(Landmarks)。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 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 和物象评价过程后将作出决策行为,从而 表现出外在的行为活动。

人文地理习题集

人文地理习题集

人文地理习题集习题一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地理学有那两种分类体系?你意下如何?原因何在?2、人文地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内涵?3、如何理解人文地理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间的关系?4、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内核如何,如何理解?5、人文地理的三大特性,如何理解?6、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第二章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学1、文化的探源(中外)。

2、如何理解泰勒的文化概念?3、如何理解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文化概念?4、你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试举例说明。

5、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如何?6、制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7、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具体可划分为哪些层面?8、文化的结构如何?如何理解文化上的“三位一体”?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什么是人口分布。

2、人口分布的类型?3、人口密度的含义?4、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在农业革命以前的人口有什么特征?2、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怎样?3、工业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如何?4、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怎样。

5.简要回答莱宾斯坦-成本—效益理论。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分为哪二类?你倾向与哪种?2.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3.关于农业发展有哪几种趋势?4.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1、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是什么?2、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3、简述工来扩散的过程?4、工业是如何继续发展的?5、论述工业革命产生和初期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1、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3、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4、简述世界主要民族迁移的基本路径。

5、讨论: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6、民俗的概念与特点。

7、民俗的基本分类。

8、讨论:流行文化与民俗变迁。

第八章语言地理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英语的形成。

3、国外美国英语概况。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答:(1)环境知觉环境知觉是指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2)行为空间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3)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答: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①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决定。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②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

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以下类型:a.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b.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c.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①行为特征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型——理智型、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

②商业环境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能否形成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

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第三节

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第三节

艾萨德把报偿矩阵标作π,它由报偿πij组成。i代 表行(i=A, B, C, D),j代表列(j=Ⅰ,Ⅱ,Ⅲ,Ⅳ)。 在报偿矩阵中,艾萨德提出了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确定事态j出现的可能性 (j=Ⅰ,Ⅱ, Ⅲ,Ⅳ)。 当0≤ ≤1,且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 i(i=A,B,C,D)的报偿值为:
总之,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是以 社会、心理和生理等需求能引起刺激力的 思想为基础的,这种刺激力通过从消费者 心理图谱中的那些商店或商业街中选择出 一个愿意光顾的商店而得到满足,对这个 商店或商业街的确定和不确定的期望,能 够引起反馈作用,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上述我们分析了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消费行为空间偏好 模型、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这些 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消费行为空间的有关规律,但是这些 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在对以上模型分析 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其公式如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来掌握本节课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树立起通过现象看本质的价值观, 要用科学的态度、事实求是,学会从整体出发。
【时间】
2课时
行为地理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空 间场所和优化问题,主要建立了人类 与环境相互作用空间模型、区位决策 行为模型、人口迁移空间模型、城市 生活行为空间模型、消费行为空间模 型等一系列反映人类行为区位选择的 模型
A3
A1
a11
A21
A2
a12 a22
A3 .
a13 a23 . .
.
. .
.
. .
Am
a1m a2m

人文地理学PPT

人文地理学PPT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与发展分布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种 民族 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极低的人口密 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高 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 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 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 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 的文化产品.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人地关系理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 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 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文 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主讲: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王 恩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而制作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 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的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高出生率和低死亡 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 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 增长率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名词解释1.普雷德行为矩阵[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2.消费者行为[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在狭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

在广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3.维布雷宁消费型[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4.行为空间[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料及达到的空间。

二、简答题1.简述区位行为主义分析中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主要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含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 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发展了美国史密斯 (D.M.Smith)的空间成 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 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 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 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 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 信息的能力有关。
二、报偿矩阵模型
美国艾萨德(W.Isard)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 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
态性特征。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对地理物象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动机产生和决 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从心理图谱(mental map, 亦称意境地图)的分析入手。 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大脑中的心理图谱简单地描绘 出来,形成地理物象简图(或称空间图式),这种简图 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读性。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
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思考题
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具 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5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 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 迁移的距离偏移 2 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第1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 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 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 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 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 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地理物象也有动
内容摘要
本章主要论述了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问题。 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 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在人类 行为机制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 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并 通过行为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和消费行为空 间模型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 人类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 与优化的规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