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党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政党制度

印度政党之多可为世界之冠。主要有印度人民党、印度人民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议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度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泰卢固之乡党(Telugu Desam Party)。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政党总数为192个。第十一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多达443个。参加投票的选民达5.9亿。印度素有所谓“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美称。

一、一党主导

从1947年到1977年的30年里,印度政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一党主导制”(one-party dominance),也叫“一党主导下的多党制”(multi-partyism with a single dominant party)或“国大党体制”(

the Congress system)。这种“一党主导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一党制”(one-party system),因为它是一种多党自由竞争的体制,不过各竞争党所发挥的作用很不相同。这种“一党主导制”由“一个合意党”(a party of consensus)和“多个压力党”(parties of pressure)组成,国大党不管在全国议会和邦议会的席位还是在议会外的组织力量方面都处于主导地位,是合意党,其他政党属于压力党。这种“一党主导制”经历了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7-1967)从1947年到1967年的20年间,印度政党制度以国大党一党独大为特征。国大党不管在中央还是大多数邦都处于执政党的主导地位,其他各竞争党对国大党构不成任何挑战。这些压力党虽然积极参政,试图抗衡甚至替代国大党,但是都没有成功,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除具有教派主义色彩的人民同盟外,这些压力党大多数都是从国大党中脱离出去的,与国大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这些压力党从不同立场出发,对国大党施压的方向不一致,有时甚至完全相反,结果使施加的压力相互抵消。第三,这些压力党之间以及内部分歧重重,不能团结一致。

2、第二阶段(1967-1977)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间,印度一党主导制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国大党霸权地位发生动摇,开始了一党主导制向多党联合的过渡。1967年的第四届大选是国大党一党主导制衰落的开端。其主要标志有二:一是国大党在人民院的席位下降,二是国大党在一些邦失去了执政地这一阶

段,印度政党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作为“合意党”的国大党地位不再强大如初,而是一波三折,危机重重。位。其二,作为“压力党”的其他政党势力增强,向名副其实的反对党的角色转变,频频对国大党发难和挑战。其三,地方政党单独执政和多党联合执政渐成风气。

二、一党主导与多党联合

从1977年到1996年的20年里,印度政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一党主导”与“多党联合”相互交替。这个时期,国大党独霸中央的局面被打破,一党主导制宣告终结,具有联盟性质的人民党及其裂变党与国大党交替执政,印度政党制度向多党联合执政过渡。其间,在联邦中央政府,国大党三起三落,人民党及其裂变党四起四落。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7-1989)1977年的第六届人民院大选,是印度政党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新成立的人民党旗开得胜,击败国大党上台执政,组成了第一个非国大党的联邦政权,打破了印度政坛多党制下一党独自长期执政的政治格局,开始了一党主导与多党联合交替执政的新时期。这一阶段,印度政党制度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人民院出现反对党,中央政府出现多党联合执政。其二,党内分化加剧。其三,党际冲突激化。其四,政党政治地方化、种姓化和教派化倾向抬头。

2、第二阶段(1989-1996)

1989年,国大党在第九届人民院大选中失利再次沦为反对党,新的人民党主席维·普·辛格出任总理,组成全国阵线(NF)政府在中央执政。1990年,全国阵线内部人民党发生分裂,谢尔卡建立人民党(社会主义派),维·普·辛格被迫辞职。随之,谢尔卡出任总理,建立人民党(社会主义派)政府。1991 年,国大党主席拉吉夫·甘地在第十届人民院大选竞选时遇刺,国大党代理主席拉奥出任总理,建立了国大党政府,直到1996年第十一届大选下台。这一阶段,印度政党制度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出现没有多数党的“悬浮议会”(hung parliament)。其二,出现政党联盟新趋向。其三,印度人民党开始与国大党展开追逐。

三、多党联合

从1996年至今的十几年里,印度政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多党联合”。这个时期,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逐渐成为两个主要政党,但是两者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单独执政,而是与其他政党结成联盟,最终形成多党联合执政的政治格局。这个时期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印度人民党

印度人民党:1980年4月成立,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称有350万党员。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势力和城镇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

印度国民大会党

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简称国大党(英)。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1885年12月成立,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度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

印度议会

印度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支;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3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5年举行一次大选。在人民院选举中赢得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有权组建内阁。

本次印度人民院选举的登记选民为6.7亿,753个政党参加选举。

总之,自从印度独立以来,印度的政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一党主导”—“一党主导与多党联合交替”—“多党联合”的发展历程。多党联合已成为印度政党制度的主要现象和发展趋势,分别以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为领导的多党联盟两极交替执政成为联邦中央政党结构的主要走向。原因在于:第一,随着印度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印度政治日益趋于多元化和地区化,必然导致政党林立,群雄并起,选票分散;第二,国大党一方面日益走向衰落,势力今非昔比,再也无力单独执政,另一方面长期执政的传统和政绩以及遍布全国的组织网保证了它在全国仍拥有相当大的群众基础;第三,印度人民党一方面飞快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