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精神
李明阳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神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表现的是远古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后来民族精神的萌芽和雏形。

中国古代神话,传达出了原始初民在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恶势力的抗争中的大无畏精神。

面对种种悲惨、苦难、不幸、恐惧和死亡的威胁,原始先民们对自然的异己性和超然性产生了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以微弱的力量坚忍而不绝望地向生存困境挑战。

本文从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五个方面探索其蕴含的深厚的民族精神,以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和未来发展走向有所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古代神话;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1)01-0040-03
神话自古及今一直伴随着人类艰难地行进。

神话中的英雄故事,让历代人们从中吸取力量和勇气,使人类能经历千难万险而微笑着走到今天,因此,古代神话是华夏民族审美精神和文化的根。

神话也是先民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它用想像和夸张手法来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

所以,神话反映了人类初期的一些意识形态,甚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古代神话的著作简要可分为五大类,即创世神话、始主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下文将以此为依据,分别阐释各类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创世神话——牺牲献身精神
创世神话是指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也称开辟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如: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楚辞.天问》①
天地是如何开始,宇宙是怎样产生,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始先民对于开天辟地的联想。

构成瑰丽,艰辛的创世神话,其中混沌凿七窍和盘古开天地算是其中的代表了。

中国创世神的活动艰辛而悲壮,无田园诗歌的浪漫与新奇,而是血与汗的流淌,骨与肉的铸就,是创世神自我生命的幻化。

再如《庄子·应帝王》中载:
南海之帝为〖FJF〗闞〖FJ〗,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FJF〗闞〖FJ〗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FJF〗闞〖FJ〗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②〖FJF〗闞〖FJ〗、忽、浑沌是三个人格化了的“神”。

折射了中国古始神话的本原观,包含着开天辟地的神话概念:混沌被〖FJF〗闞〖FJ〗、忽(代表迅疾的时间)凿了七窍,混沌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整个宇宙。

宇宙的原初乃混沌,时间的推移,混沌的变化,便出现了人类世界。

由此,混沌虽死,新世界却产生,世界是用凿子凿出来的。

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劳动创造了世界。

远古先民们运用自己的劳动和力量创
造了天和地,显示出了一种非凡的创造力和献身精神。

天地形成的神话反映了原始初民对宇宙起源的朴素观点,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理解。

中国人自古就强调“天人合一”的合谐理想境界,一旦两者出现分裂,便不顾自身微弱而奋起抗争,宁死不屈,表现出一种乐观的入世精神。

二、始祖神话——探索奉献精神
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所产生的古希腊神话有所区别,中国古代原始人类是在黄河、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古代神话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就象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

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当属女娲。

女娲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母系群体或氏族的著名首领之一,在她的事迹中,造人与补天流传最为广泛。

《太平御览》所引《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於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③
人类从根本上来自于土地,对地母的崇拜是与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因为大地被视为生命之源,自然把人类的诞生和泥土联系起来。

可以说始祖神话中蕴涵着先民对自身奥妙的认识和探索,包含着对人类本性及命运的理解和认定,不仅仅是各部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与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更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操的内在表现。

《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

”④核心即女娲在大荒山炼五色石补天,撇开神幻色彩,人类古代最早的冶炼是铜矿而炼铜的原矿,可能是各色铜矿,衍变成神话自然解释成五彩石。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不仅是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的条件,她伟大的探索奉献精神,也集中折射出远古人类运用自然资源改变自身生活条件的智慧。

三、洪水神话——自强不息精神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侥幸逃脱了灭顶之灾的先民,尽可能地收集了前一期文明残留下来的遗物,并把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设法记载和传承下来,形成不同形式文献,就是我们说的洪水神话。

中国洪水神话中,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揭示先民同大自然做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属鲧禹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⑤这段文字算是鲧禹治水最早的一段记录,文字虽简,却把气象宏伟的神话勾画出了大概轮廓。

鲧为治水,不惜盗取天帝息壤而被杀,由于志向未成又孕育儿子禹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们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博大精神,为民造福的超人胆识和行为,受到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反映了远古人民不屈不挠同自然灾害的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为达理想,自强不息,不怕牺牲。

鲧的牺牲精神和禹的治水业绩呈现出一种积极拼搏的人生态度及坚忍不拔的意志,人定胜天的精神。

四、战争神话——重德尚理精神
战争神话主要描写的是以黄帝和炎帝为首的两大部族之间的斗争,以及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斗争,是先民进化当中的一个转折点,反映了民族精神的发展和社会内容的完善。

战争神话关键作用在于:把古代神祗分成善和恶两类,代表正反两方,伦理意识强烈。

黄帝、尧、舜等是善受到崇敬、赞扬,而蚩尤、共工、刑天等成了恶受到批判、谴责,“善”和“恶”之间的分水岭是“德”。

对“德”的评判标准就是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要求。

可以说战争本身就是这种模糊的民族精神与社会前进发展的产物。

战争的出现恰恰反映出社会形成过程与发展趋势,使民族精神形成并发展为一种客观价值体系,即道德观。

不难看出,神话中的英雄多是救世于水火、拯民于煎熬,为民请命而一身正气兼豪气,如女娲、精卫、夸父等形象,对后世文人士大夫如屈原、荆轲、岳飞、谭嗣同等人的肝胆忠烈,大义凛然,以死报国救民的行动和实践,产生了精神和道德上的暗示与指引。

五、发明创造神话——创新
原始人类在同自然的斗争中,自身的发展和适应性增强,是先民们认同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体现。

三皇五帝之后,神话也进入英雄的时代。

自然神被神化的人类英雄取代,出现了大量的和英雄发明创造有关神话,它们的成就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的创造发明、神农鞭药、仓颉造字等。

在人类发展史中,人类适应性的增强在自身创造精神与认同意识的领域明显体现了出来,这是人类进化的重要表现,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参照系在扩大中不断系统化。

这一特征所体现的民族创新精神,时值今日仍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当人类跨入现代高科技社会和后现代,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改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反而又将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如何超越由盲目竞争与发展带来的灾难和悲剧,正确理解古代神话中创新精神的内涵,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古代神话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它描绘了人与自然进行抗争,并使自身智慧和生活技能日益丰富,从而赢得自身的尊严和伟大过程。

神话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最先发达的文字样式,并不断变化发展。

从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走过的足迹以及历史的流变。

神话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神话承载着传统,蕴涵着道德,体现着人类初期对世界的探索、追求。

而这种追求随着时代发展而凝聚在民族文化内涵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即民族精神。

梳理和挖掘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对探索民族心理结构和道德观念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

而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
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
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

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
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

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

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

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

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

”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

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

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

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引《归藏·启筮》语),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后者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是何等的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