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埋藏式自动心内除颤器的临床应用ICD

埋藏式自动心内除颤器的临床应用ICD
7
II类适应证(相对适应证)
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VF所致,而由于身体其它原因不能进行心电生 理检查。
在等侯心脏移植时,有归咎于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严重症状 诸如长QT综合症或肥厚性心肌病等有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高危
的家族性或遗传性疾病。 伴发于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和左室功能障碍的非持续性VT,在
的总死亡率低于胺碘酮或 metoprolol。
22
(二)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研究
MADIT(Multicenter Automatic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试验
目前正在进行MADIT II及心脏猝死和心力衰竭试验 (SCD-HEFT)。
23
MADIT(Multicenter Automatic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试验
CIDS (the Canadian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Study) 试验
CASH (the Arrest Study Hamburg)试验
19
AVID (Antiarrhythmics Versus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s)试验 (1993)
13
ICD的植入
14
ICD的植入
15
ICD患者的随访监测
ICD治疗的患者必需经常随诊。每3月复诊一次 ICD患者长期辅助应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6
ICD随访内容包括
• 记录病情变化,评价患者总的身体状况和疗效。 • 借助程控仪显示ICD电池状态,电压数值,充电时间,用
以预测ICD寿命,更换时间。 • 借助程控仪访问ICD,打印出ICD存储的心内电图,心律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课件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课件


ICD的功能
起搏 起搏
心电图的 识别与储存功能源自转复与除颤ICD的植入方法

所有起搏器手术均遵循以下顺序:
1、制作囊袋 2、建立静脉入路 3、电极导线的植入和测试 4、连接电极导线和脉冲发生器 5、系统测试 6、将电极导线、脉冲发生器放入囊袋并缝合
ICD的并发症
手术相关
感染 出血 栓塞 电极脱位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 术及护理配合


概述 ICD适应症 ICD禁忌症 ICD的功能 ICD的植入方法 ICD的并发症 术前准备 术中护理 术后护理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出院宣教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概述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低 能电转复、高能电除颤、储存信息等功能,可植入人体, 能够自动识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在数秒内可给予准 确自动放电除颤,是目前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最有 效方法。ICD,方法简便、损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 发症少。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4、旅游指导 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保健卡片,进出机场时,可正常通过机 场检测器,必要时应向工作人员作出适当的解释,以备 ICD故障或急救时应用 。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5、生活方式指导 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出院后合理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酒,生活规律,情绪开朗 乐观。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3、电磁环境指导 一般家用电器可以正常使用,如微波炉、电视、电脑等, 手机也可使用,但须放在对侧接听,远离ICD10cm以上就 是安全的,避免接触一些大的磁铁,远离强磁场区域,如 工业转换器、雷达、热疗、带有射线装置的玩具、反盗窃 装置和磁安全棒等。在使用一些医疗技术如外科电刀、体 外碎石、体外除颤和离子放疗时,应关闭ICD,结束该操 作后应检查ICD功能,禁止核磁共振检查。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一、ICD的概述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简称为ICD,其心室电极通常集起搏、感知及除颤功能为一体。

当它检测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将自动地发放电击来终止恶性心律失常。

它于198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能显著地降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是目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也会出现ICD介导的电风暴等并发症。

二、ICD的适应证植入ICD可作为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措施,主要用于下列患者。

(1)有心肌梗死病史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30%或LVEF30%~40%伴有电生理检查可诱发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T波电交替、心室晚电位阳性、QRS波群增宽或左心室肥大。

(2)心肌病诊断时间>9个月,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LVEF≤35%,心功能NYHA分级Ⅱ或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3)CRT联合ICD适应证:LVEF≤35%,QRS波群增宽,心功能NYHA分级Ⅲ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4)肥厚型心肌病:①有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②有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史;③有晕厥史;④活动后血压异常反应;⑤左心室壁厚度>30mm。

以上5项中出现2项者。

(5)Brugada综合征:自发的Ⅰ型心电图改变伴有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6)长Q-T间期综合征: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7)短Q-T间期综合征: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8)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三、ICD的构成ICD由感知电极、除颤电极和脉冲发生器构成,其中脉冲发生器包括金属外壳、电池、高压电容和控制线路。

四、ICD的功能ICD具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起搏、心脏复律及心脏除颤功能。

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如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史、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频率、除颤阈值的高低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

五、ICD的治疗模式当心动过速发生后,ICD首先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并首选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因抗心动过速起搏不需要充电,一旦启动立即发放,能无痛性终止70%~75%的室性心动过速,使患者避免电击的痛苦。

心脏起搏器、ICD、CRT的区别与护理

心脏起搏器、ICD、CRT的区别与护理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起搏器,CRT、ICD区别
起搏疗法的治疗对象1
•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跳过慢
心动过缓的分类
• 激动信号受阻,影响心脏收缩
窦房结 传导系统
房室结
窦房结 传导系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心动过缓的分类和心电图表现
心动过缓的症状
乏力、 易疲劳 心悸
起搏器的更换是整个脉冲发生器更换, 不能只换“电池”;
电极导线需在术中经过检测确认性能 良好后无需更换;
只需切开原来的囊袋,取出旧的换上 新的就完成,比首次植入更加简单。
THANKS 谢谢聆听
• 及时除颤是制止心脏猝死的唯一最有效 方法,抢救越早,成功率越大。
心动过速的ICD疗法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主要适应症:
猝死的高危人群
• 左室射血分数EF值低 • 冠心病心梗后 • 曾经发生过猝死和室速事件 • 有猝死的家族史 • 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 • 遗传异常:肥厚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
术后护理—生命体征观察
心电监护:术后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心电图波 监测起搏器的感知、起搏功能,及时发现有无电极脱落 严密观察血压变化,血压过低或脉压过小,注意有无心 包填塞;血压过高,易出现皮下血肿影响伤口愈合 观察呼吸频率形态, 注意有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术后行全导心电图,密切观察QRS波形和时限 观察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了解左室射血分数数值
心脏起搏器的介绍
心脏的传导系统
Human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心脏的传导系统
Human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窦房结 → 结间束 → 房室结 → 房室束 → 左右房室束支和Purkingje纤维 特殊的心肌纤维,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以指挥心脏有节律地跳动

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该类患者得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是20~50%
2021
42
心肌梗死后患者
◆ 75%的心脏性猝死患者确认为心肌梗死后患 者
◆心肌梗死后可提高其他单个危险因素的一年 危险性5%
◆心梗后、非持续性、可诱发、不可抑制VT 左室射血分数≤40%的病人的五年危险性为 32%
2021
43
冠心病患者
◆尸检显示90%心脏猝死者存在冠心病 ◆在突然死亡事件前,>50%的心脏性猝死患
翼状倒钩电极、又称锚状电极 -激素缓释电极:可维持5-7年
2021
9
(四)起搏器类型和代码
• 附表 NBG起搏器代码(1987年)
• ———————————————————————
位置





• 功能 起搏 感知 感知后 程控功能 抗心动

心腔 心腔 反应方式
过速功能
• ————————————————————————
•代
O
O
O
O
O
•码
A
A
I
P
P
•字
V
V
T
M
S
•母
D
D
D
C
D

S
S
R
2021
10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类:
1)单腔起搏器(如VVI,AAI); 2)双腔起搏器(如VDD,DDD); 3)频率反应性起搏器(如VVIR,AAIR,
DDDR); 4)抗心动过速起搏器; 5)三腔起搏器。
2021
11
-原因: • 对适应症认识不足 • 经济条件限制 • 对生理性起搏认识不足

心律失常治疗ICD与CRT各自的适应症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心律失常治疗ICD与CRT各自的适应症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心律失常治疗ICD与CRT各自的适应症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一、ICD(一) ICD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是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医学仪器,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能在几秒钟内识别病人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能自动放电除颤,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挽救病人的生命。

(二) ICD是集起搏和电复律两项功能为一体的植入式心律失常治疗装置,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自动识别并治疗该类心律失常的优点,是此类患者最佳的选择。

较普通起搏器而言,除了能除颤后又可心脏起搏,还可以随时进行体内除颤,终止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可谓“一机两用”。

许多研究已表明,ICD能有效地终止99%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三) 随着人们对心律失常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丰富和积累,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律学会(ACC/AHA/HRS)再次对2002年ACC/AHA/NASPE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ICD的适应证:I类1.非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室速导致的心脏骤停。

2.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3.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持续室速或室颤。

4.心肌梗死所致LVEF<35%,且心肌梗死后40天以上,NYHA 心功能II或III级。

5.NYHA心功能II或III级,LVEF≤35%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6.心肌梗死所致LVEF<30%,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 心功能I 级。

6.心肌梗死所致LVEF<30%,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 心功能I 级。

7.心肌梗死后非持续室速,LVEF<40%,且心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出室颤或持续室速。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980年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开启了心源性猝死治疗的一个新时代,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据已证明ICD可以改善多种致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死亡率。

自1998年开始,ACC/AHA将ICD作为二级预防的IA类推荐,最新的指南推荐的ICD的适应证包括多种心脏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ICD系统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埋藏在左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相联,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

近年来一种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于前景进行介绍。

一、经静脉ICD存在的不足虽然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具有跨时代的医院,但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应用的困扰。

经静脉ICD系统的并发症包括操作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和源于感染和电极功能不良的晚期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气胸、创伤性胸腔积液、电极移位、血肿和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CD植入后的最初16个月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

长期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电极功能不良和器械感染。

与普通起搏器电极相比,ICD电极的故障更常见,这与ICD电极组件多、工程学上更为复杂有关。

长期的研究表明,电极无故障率五年后快速下降,8年时降至60%,10年时年故障率达20%。

感染风险是经静脉ICD另一个终身存在的顾虑,更换发生器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此时感染风险几乎较初次安装时翻倍[1]。

REPLA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结果表明,更换IDC或CRT-D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6%[2]。

同时期的队列研究表明,单腔或双腔ICD平均电池寿命为5.9年,CRT-D为4.9年[3]。

这样一来,大多数ICD植入患者一生至少需要更换一次发生器,有些则需要多次更换,尤其是对CRT有着阳性反应的患者。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7 April 202455*吉首大学医学院△吉首大学医学院2021级内科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张粲那△ 王福军 罗亚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 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而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传统心脏起搏器其导线及囊袋导致的并发症居高不下。

导线可引起三尖瓣反流、心内膜炎、导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而囊袋也可致皮肤溃烂、感染甚至败血症的发生。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没有导线,无需制作囊袋,明显降低了起搏器的总并发症发生率。

目前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由单腔起搏发展至房室同步起搏甚至多个起搏器联合起搏,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对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心律失常;安全性;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7-0055-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7.13Progres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eadless cardiac pacemakersZHANG Canna WANG Fujun LUO YaxiongDepartment Ⅱof Cardiology,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People’s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Abstract] Cardiac pacemakers are an important treatment method for bradyarrhythmia, and the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the lead and pocket of the most common traditional cardiac pacemak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remain high. Leads can cause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endocarditis, and lead breakage, while pockets can also cause skin ulceration, infection, and even sepsis. Leadless pacemakers have no leads and do not require the production of pockets,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pacemaker complications. At presen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leadless pacemakers, which have evolved from single-chamber pacing to atrioventricular synchronous pacing or even combined pacing of multiple pacemake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leadless pacemakers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reports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 Cardiac pacemaker; Complications; Arrhythmias; Safety; Research progress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心脏起搏器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需要接受起搏器治疗的人越来越多。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医疗设备。

它可以监测心脏的电信号,并在检测到不正常的节律时,通过释放电击来恢复正常心律。

相比传统的外置除颤器,ICD能够在患者体内实时监测并治疗心律紊乱,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ICD由主机、电极和程序软件组成。

主机是ICD的“大脑”,用于接收、处理和分析电信号,并根据预设的治疗策略决定释放电击。

主机通常埋藏在患者的胸腔或肩膀下方,接受电极通过杂质的手术置入患者的心脏,以检测心脏的电信号。

程序软件则负责设置ICD的参数,包括心律监测的灵敏度和除颤电击的强度等。

ICD主要用于治疗两种类型的心律紊乱:室颤和室速。

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紊乱,患者的心脏无规律地颤动,无法有效地泵血。

如果不及时进行除颤,室颤将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即心脏骤停。

室速则是心脏搏动过快,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ICD可以通过电击来恢复心律的规律性,使心脏能够重新开始正常的搏动。

ICD不仅可以监测和治疗心律紊乱,还可以记录和存储这些事件。

这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通过ICD存储的信息,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律变化、心脏功能和心脏节律治疗的效果,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虽然IC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设备,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首先,ICD的手术置入过程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

其次,ICD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风险,包括出血、感染和电极移位等。

此外,ICD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随访和检查,同时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生活和活动限制,以保证ICD的正常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总的来说,ICD在治疗心脏节律紊乱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在患者体内进行实时的心律监测和治疗,还可以通过存储的数据评估治疗效果。

然而,ICD的使用需要谨慎,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合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3.电极测试
电极测试包括R波振幅,起搏阈值,电击阻抗和除颤阈值。R波振幅要求5mV以上,起搏阈值要求<1.0V,阻抗 在300~1200Ω之间。若改变电极位置R波仍达不到要求,则需加一根螺旋电极导线。
上述测试符合要求后即将导线固定,进而测定除颤阈值(DFT)。测定DFT包括诱发室颤和除颤两个步骤。诱 发室颤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低能T波同步电击,另一种是用交流电刺激。一般首选T波同步电击,不成功者再 改用交流电刺激。室颤通过T波同步电击或刺激间期为50(或30)ms的交流电诱发,然后测试DFT。除颤成功的输 出能量要求至少有两次较ICD除颤最大输出能量低10J,如果除颤阈值达不到要求,需加用皮下片状电极或皮下列 阵电极。
手术步骤
1.囊袋制作
若ICD体积较大,宜将囊袋做在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以尽量避免对皮肤的摩损。对于不用机壳做除颤电极 者,囊袋做在左胸或右胸均可;ICD做为一个除颤电极者,以左胸为宜。
2.插入导线电极
在切口内穿刺锁骨下静脉(或切开头静脉)送入导线电极,先端至右室心尖部,使导线远端弹簧电极在右室 腔内的部分尽量长些,以便电击时电流较多地覆盖心肌,提高疗效。
ICD编码
37.9601
病理介绍
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心脏急症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据报道仅在美国每年约有40万~6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 中超过80%发生于冠心病患者;80%~90%是由室速或室颤所致。我国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大多数猝 死发生在医院或诊所以外,其中约有1/3的病人死于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以致难以运送至医疗单位进行救治。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室颤动,而不是心跳骤停。在发生心室颤动前均有室性心动过速,由于室性 心动过速的发作极短暂即转为致命的室颤,因此难以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20%~25%是以室速或室颤作为冠心病 的首次临床表现。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有冠心病或陈旧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早(10个/h)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的患者,两年病死率为30%。多中心研究表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防止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 动(VI/VF)所致的猝死中有明显效果。1980年Miroski和Mower首次将ICD应用于临床。经过临床研究ICD识别和 转复或除颤临床的室速或室颤能力已得到充分证实。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几个多中心试验对高危患者的ICD和 药物疗法进行了比较。这些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清楚地证明,ICD显著地降低有突发性心律失常性死亡危险患 者的总病死率和猝死率,并提出ICD应作为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

五、病案分析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一、患者男,

五、病案分析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一、患者男,

五、病案分析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一、患者男,患者,男,58岁。

反复呼吸困难2年,加重3个月。

2年前出现轻度活动后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端坐呼吸。

现症状加重,近3月持续端坐入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

查体:高血压史10年,自服普萘洛尔、氢氯噻嗪,治疗效果欠佳。

查体:BP160/100mmHgP100次/分,R28次/分。

胸部检查可闻及吸气相湿啰音。

心律齐,可闻及舒张早期奔马律。

肝脾肋下未触及。

喘咳,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白,口唇青紫,胁痛积块,舌质紫暗,脉结代。

辅助检查:胸部X线:心脏增大。

心电图:二尖瓣P波。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辩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肺源性呼吸困难相鉴别。

考试时间:30分钟。

参考答题要点:中医疾病诊断(2分):喘证中医症候诊断(2分):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2分):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诊断依据(4分):1.患者活动后呼吸困难2年,加重3个月,端坐呼吸,咳嗽,咳泡沫样痰等临床表现。

2.高血压病史。

3.肺部听诊湿啰音,心脏听诊舒张期奔马律等体征。

4.辅助检查:胸部X线:心脏增大,心电图:二尖瓣P波。

鉴别诊断(2分)(助理不涉及):肺源性呼吸闲难:呼吸困难因左心衰者多有左心功能受损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慢性心瓣膜病、冠心病或心肌病等),而肺源性呼吸困难则多有肺、支气管等基础病变;左心衰呼吸闲难常因体位抬高而改善,而大部分肺源性呼吸闲难常因静息平卧而减轻。

中医治法(2分):养心补肺,益气活血方剂名称(2分):保元汤合桃红饮加减药物组成(2分):人参3g黄芪9g肉桂1.5g甘草3g生姜6g桃仁9g红花9g当归9g川芎9g。

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2分):1.一般治疗:去除或缓解基本病因;去除诱发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

2.药物治疗:(1)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②β受体阻滞剂。

起搏器和 ICD 患者的心肺复苏和体外除颤

起搏器和 ICD 患者的心肺复苏和体外除颤

起搏器和ICD患者的心肺复苏和体外除颤体外除颤和心肺复苏通常是在医院和社区由专业或非专业的急救人员进行。

所有人都需要掌握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术和/或体外除颤)的一般程序。

当得知一个需要被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安装了一个起搏器或者除颤器时,施救者可能会有一些疑问或者顾虑。

以下的Q&A可以对这些疑问或者顾虑有一些帮助。

心肺复苏植入起搏器和/或除颤器的患者可以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吗?可以,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可以像以往一样进行。

在心肺复苏成功后,植入的装置需要进行询问评估其各项功能1。

当施救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术时,植入式的除颤器发放了一个电击,此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施救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术时,植入式的除颤器发放了一个电击,施救者可能会在患者体表感到一种刺痛感。

但是这种电击不会对施救者造成伤害。

在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带上手套就可以避免这种刺痛感2。

体外除颤当施救者准备进行手动或自动的体外除颤时,植入式的除颤器发放了一个电击,此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准备进行手动或自动的体外除颤时,植入式的除颤器发放了一个电击(病人肌肉的收缩情况与体外除颤时看到的收缩情况类似),AHA建议施救者允许植入的装置有30~60秒的时间以完成治疗,然后再进行体外除颤3。

体外除颤的能量会不会对植入的装置造成危害?会,虽然植入式起搏器及除颤器已经设计成可以承受体外除颤,但是如果体外除颤电极板被放置在距离装置很近或者直接放置在装置上的话,装置仍然会遭到危害。

建议使用临床上可接受的最小输出能量。

如何放置体外除颤器电极板,可以避免对植入式起搏器或除颤器造成危害?在临床接受的前提下,将体外除颤电极板放置在尽量远离脉冲发生器的位置。

当装置被放置在体外除颤电极板经常被放置的位置时,AHA建议:将体外除颤电极板放置在距离装置至少1英寸(2.5cm)的位置3。

在任何时候,如果可以体外除颤电极板都应该按前-后位放置(图1)。

如果装置被放置在左侧胸部,体外除颤电极板放置在前-心尖位也是可以被接受的4。

人工心脏起搏、心脏电复律和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

人工心脏起搏、心脏电复律和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
(五)并发症
包括起搏器综合症,起搏器感知障碍,电极或 导线断裂,心脏穿孔,血栓,心律失常,局部感 染等。
(六)随访
术后每1~3月一次,稳定后每半年一次。
一、 人工心脏起搏
(七)新进展(多部位心脏起搏) 目的:通过起搏器调整心脏除极路径,恢复心房或心室 的电机械同步,以取得更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和血液动 力学效应。 1. 三腔起搏心脏(包括双房同步起搏和双室同步起搏)
三、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四)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 成形术(PBMV)
适应症:中、重度二尖瓣狭 窄而瓣叶较柔软,无明显钙 化,心功能级及左房无血栓 者最为理想
禁忌症:伴二尖瓣关闭不全、 风湿活动、右房巨大、严重 心脏大血管位置转变、升主 动脉明显扩大、左房小、脊 柱畸形、抗凝治疗中、体循 环栓塞史者
二尖瓣狭窄
二.适应症
1. 心脏传导阻滞 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 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心室停顿 4. 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 5. 外科手术前后的“保护性”应用 6. 心脏病的诊断
一、 人工心脏起搏
(三)起搏方式
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法 (包括临时性和永久性)
(四)疗效
缓慢心律失常接受起搏患者如无严重心肌病变, 平均寿命接近同年龄的正常人。
(六)并发症
可有心律失常、皮肤 局部红斑、前胸和四 肢 疼痛、周围血栓 等。
二、心脏电复律
主要用于
一.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过一次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而致心脏骤停的存活 者
二.常规治疗仍反复发作并可用电生理检查诱发的室性 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ICD(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全能的抗心律失常的电子装置
三、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是将治疗用的器械通过各种途径送入心脏和血管来施行的治疗

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

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

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郭涛;杨西云;韩明华;赵玲;李淑敏;刘中梅【期刊名称】《昆明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027)001【摘要】目的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结果分析.方法应用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4例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脏病,1例为冠心病,2例有昏厥史.4例植入INSYNC 7272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1例植入V-350 1CD.结果随访时间1~14月,心功能得到改善,未发生室速,均未发生昏厥.5例中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作(简称室颤)均被ICD 识别并进行放电除颤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结论三腔ICD是治疗猝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衰的有效措施.【总页数】3页(P21-23)【作者】郭涛;杨西云;韩明华;赵玲;李淑敏;刘中梅【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11;R541.7+5【相关文献】1.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附二例报告) [J], 马依彤;王朝霞;张爱伦;汤宝鹏;刘宇;杨毅宁;王疆;张燕一2.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附二例报告) [J], 马依彤;王朝霞;等3.双囊三腔管插入方法的改进(附30例临床应用报告) [J], 刘福元;陈晓梅;杜沂岚;冯晓丽;王蓉4.三腔ICD的临床应用 [J], 赵玲;郭涛;韩明华;李淑敏;刘中梅5.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类及探讨经静脉埋藏式三腔起搏心脏转复除颤器(BVP-ICD)的临床应用 [J], 赵淑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应用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应用
2 Lombardi G,Gallagher J,Gennis P.Outcome of out-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New York City.JAMA.1994;271:678-683. 3 Bigger JT,Fleiss JL,Kleiger R et al.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and mortality in the 2 years after myocardial
美国30-40万/年
– 目前: WHO统一定为1小时以内
美国40-45万/年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心源性猝死
那些人容易发生心脏性 猝死?
SCA的病因
5% 其他*
15% 心肌病
80% CAD
CAD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发生SCA的主 要病因
Huikuri HV. N Engl J Med. 2001;345:1473-1482.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6th ed. 2001. W.B. Saunders, Co. 3 Every N, et al. Risk of Sudden versus Non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Heart J 2002; 144: 390-6.
LVEF与SCA的相关 性1
% SCA Victims
8
7.5%
7
6
5
4
3
2•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某些特殊情况的起搏治疗
1、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
合适的AVD双腔起搏器使心室提前激动, 室间隔激动和收缩延迟,收缩期增加LVOT 直径,减少二尖瓣前向运动,减轻LCOT梗 阻,对HOCM的起搏治疗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史用于合并窦房结功能不全或III°A-VB患 者。
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二)历史及起搏方式的演变
-1929年,Could:针头刺激心肌起搏 -1952年,Zoll: 体表电极心脏起搏 -60年代
1960年:Zoll、Charack及Kantrowtz安置 永久起搏器(VOO)
1963年:Nathan应用心房同步起搏(VAT) 1964年:Castellanos等心室按需起搏(VVI) 1969年:Berkovitz应用房室顺序起搏(DVI)
——起搏电极
-绝缘鞘材料:硅橡胶,聚氨基甲酸酯 -70年代:心房“J”形电极问世 -电极项端的多样化造形:多孔电极、
翼状倒钩电极、又称锚状电极 -激素缓释电极:可维持5-7年
(四)起搏器类型和代码
• 附表 NBG起搏器代码(1987年)
• ———————————————————————
位置



全或低心排血量。 2、 窦房结功能不全,表现在与年龄不相称的窦性
心动过缓。 3、 术后II°-III°A-VB>7天-14天,预计不能恢复。 4、 先天性III°A-VB,宽QRS波逸搏心律,心功能不
全。 5、 婴儿先天性III°A-VB,心室率<50-55bpm,或合
并先心病,心室率<70bpm。 6、 心动过缓的VT,合并长QT,起搏治疗有效。
-70年代 • 程控技术的发展 • 1977-1978:Funke、Furman应用房室
全自动起搏(DDD) -80年代 • 频率适应性起搏 • 抗心动过速起搏
• ICD
—90年代 • 双传感器频率适应性起搏 • ICD的小型化:多功能
(三)起搏器的能源和起搏电极 ——起搏器的能源
早期镍-镉电池 现在是锂-碘电池
5. 长QT间期综合征
交感神经张力不平衡(左>右) →心肌复极异常→ 早期后除极→触发VT(尤Tdp) →晕厥/猝死,心脏起 搏→减少心动过缓依赖性心律失常,可使用大剂量 β-阻滞剂。ICD为最佳选择。
-原因: • 对适应症认识不足 • 经济条件限制 • 对生理性起搏认识不足
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适应症
根据2002年4月我国专家组会议提出的心 脏起搏器治疗的规范化建议。
心脏起搏器适应证(以下均为绝对适应证)
(一) 房室阻滞 III°A-VB伴下列情况之一者 (1) 症状性心动过缓。 (2) 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药物可引起症状性心


• 功能 起搏 感知 感知后 程控功能 抗心动

心腔 心腔 反应方式
过速功能
• ————————————————————————
•代
O

O
O
O
•码
A
A
I
P
P
•字
V
V
T
M
S
•母
D
D
D
C
D

S
S
R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类:
1)单腔起搏器(如VVI,AAI); 2)双腔起搏器(如VDD,DDD); 3)频率反应性起搏器(如VVIR,AAIR,
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 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
临床应用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 应用
内容
• 人工心脏起搏的基本概念 • 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症 • 起搏器类型的选择
一、人工心脏起搏的基本概念
(一)人工心脏起搏的机理 心脏起搏是指应用低能量的电脉冲
暂时或长期地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 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某 些特殊类型的心脏起搏器也可以用于终 止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
CHF患者常有房室,室内(尤左室)传导阻 滞,导致左、右室收缩不同步和间隔矛盾运 动,左心室充盈不足→心排血量↓,三心腔 起搏,由于房室顺序和双室同步起搏可改善 以上血流动力学,目前比较认可的适应证是: ① 心 功 能 Ⅲ-Ⅳ 级 (NYHA) ; ② LBBB 、 QRS>120-150ms ; ③ UCG : 左 心 扩 大 >5560mm,E、A峰融合,二尖瓣中-重度反流; ④药物治疗不佳。
动过缓。 (3) 虽无症状,但心室停搏≥3S,或清醒时逸搏心率
≤40bpm。 (4) 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导致的III°A-VB。 (5) 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不可逆的III°A-VB (6) 神经精神疾病伴发的III°A-VB。
(二) 慢性双分支和三分支阻滞 双分支或三分支阻滞伴II°(II型)以上的
3.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AF)
当存在房间传导阻滞→左、右心房不同 步,易发生AF,双房同步起搏,可消除房间 传导阻滞,目前用于合并病窦慢快综合征患 者。
采用心房超速抑制,心房起搏消除房早 后反应等程序可预防AF发作。
4. 长P-R综合征
过长的P-R间期,可引起不良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产生类似“起搏器综合征”表现,植入DDD起搏器, 优化房室延迟,可使异常血流动力学消失→运动耐 量↑。属于IIB适应征。
DDDR); 4)抗心动过速起搏器; 5)三腔起搏器。
(五)2000年我国植入起搏器现状
-数量少 每百万人口植入起搏器数量:
印度
1
中国
10
韩国
30
拉丁美州 95
台湾地区 110
香港
140
英国
340
日本
400
欧洲
500
加拿大 500
美国
750
-档次低:生理性起搏比例少 西方发达国家:生理性起搏占95% 中国(1997年资料):生理性起搏占20%
(五)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及神经介导性晕厥 两者均可引起晕厥,表现为:1、心脏抑制反射;2、
血管抑制反射;3、混合型:同时合并心脏和血管抑制 反应。必须在颈动脉窦刺激引起明显的心动过缓,甚至 晕厥或导致>3S的心室停搏方为植入起搏器适应证。
(六)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起搏治疗 1、 II°-III°A-VB合并症状性心动过缓、心功能不
房室阻滞:包括持续性或间歇性。
(三) 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的房室阻滞 AMI后持续存在的希氏束以下的II度以上
的A-VB,或短暂的II度以上A-VB,伴束支 阻滞。
(四)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SSS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慢-快 综合征。 1、 症状性心动过缓或必须使用某些影响心率的药 物,加重心动过缓; 2、 窦房结变时性不佳引起症状,通常心率<40bp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