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阅读教学“活”起来
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低,学生阅读能力差,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套综合试题,现代文阅读部分总分20分,学生能拿到一半就算高水平了,一般的能拿到6到9分,拿4到5分、2到3分的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因素:
1. 现行高考命题部分现代阅读不考教材上的内容。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教材上的文章没用,白白浪费时间,所以对语文学习没兴趣的学生把语文课作为休息课,一上语文,精神大为放松,在课上睡大觉;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借语文课堂学习其它科目,荒废了很多锻炼自己阅读能力的大好时光。笔者认为:高考试题的指向性,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现行语文教材现代文内容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
3. 一部分高中生,虽然学习语文的历史不算短,从小学到高中将近十一年的学习,但对语文现代阅读课到底该学哪些内容仍不清楚。我曾经通过交谈了解到部分人的想法:这部分学生也想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可就是苦于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该抓啥,答题时只凭运气,瞎猜胡蒙。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我做过一些探讨和研究,运用了一些对策颇有效果。
对策一:讲清道理,提高认识。我曾经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跟学生说过这样的话:高考现代文阅读虽然不考课本中的内容,但解答问题的能力来自于课文,我们学习教材,无非是以一篇篇课文为例
练能力,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提高道德修养、文化品位;通过学习课文锻炼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道理讲了,思想通了,学生学习现代文的积极性也有了。
对策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针对现行教材现代文阅读的内容距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某些篇章理论性较强、难于理解的特点,我在讲解这些文章的时候,以激发阅读兴趣为主,由此达到提高能力的
目的。比如:教读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时,我采取了如下教学步骤:
1. 联旧引趣
《孔乙己》、《藤野先生》、《论雷锋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几篇文章,让学生回想这些课文的内容,讨论这些内容体现了鲁
迅先生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很快就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行动中得出结论:鲁迅先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他“弃医从文”是忧国忧民的思想的体现;在《故乡》中刻画了闰土等一些人物,他为闰土的愚昧、麻木而悲哀,这正是他忧民思想的体现。由此,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先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作家,他作品的主要风格是“忧愤深广”。他对祖国爱有多深,对人民、国家的忧就有多深,对敌人的愤怒就有多大。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去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就有一定阅读兴趣了。
2. 结合现实激趣
还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当讲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时,我紧紧抓住契机,联系现实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钻研课文的积极性。我告诉学生:刘和珍是真的猛士,一弱小的女子,能为国家的前途欣然面对凶狠的敌人;毛泽东同志是真的猛士,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献出六位亲人;张志新是真的猛士,“四人帮”时期,为了正义和真理,喉咙被割断,仍坚持真理不低头,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正如一位诗人所言:“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通过联系现实,使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3.比较阅读扩趣
讲完了《纪念刘和珍君》一课以后,我又专门开了一节鉴赏课和《纪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阅读。被比较的文章有荆柯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去云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还有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被比较的内容是:这三首诗歌的写作风格与《纪念刘和珍君》的写作风格有何不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课下时间查找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最后,他们一致达成共识:荆柯的诗表现了“悲壮”的风格;《大风歌》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垓下歌》则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这样,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扩大了课外阅读,提高了阅读鲁迅先生文章的兴趣,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4.演讲逗其趣
在教理论性较强的文章时,比如,邓小平同志的《讲讲实事求是》这篇文章,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邓小平同志的资料,以“我所了解的邓小平同志”为题,举办一个演讲会。在演讲会上,同学们的见解很令人鼓舞。仅举几例:有的学生讲邓小平同志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文风朴实,毛泽东同志对他的评价是“棉里藏针”;有的学生讲邓小平同志16岁出国留学,去法国五年,经常印传单,被尊称为“油墨博士”;有的同学讲邓小平同志曾多年从事秘书工作,曾任“红星报”主编等等。演讲会使同学们对邓小平同的为人及为文都有了了解,我就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自读《讲讲实事求是》这篇文章,体会邓小平同志严谨、朴实的文风。学生这时才明白,原来老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5.营造氛围益其趣
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
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总之,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要突破它,必须寻找可行的途径,使之“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