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合集下载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一、力学性能变化
1. 力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力量也会随着肌肉运动次数也由增
多而减少,这就是力量变化的表现。

2. 坐标系统的变化:在做出一个运动动作时,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及身
体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动力来完成,这些力量如果不能够一致的发挥,将会造成身体的偏移和崴出情况,这就是坐标系统的变化。

3. 肌肉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的伸缩比、柔韧度和抗力
等特性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体能及协调性发挥,这就是肌肉变化。

二、运动协调能力变化
1. 传感器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当细胞传感器检测到的反馈信息发
生变化时,将会导致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动协调性变
化等。

2. 肌肉组织调整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也
是会不断调整及变化的,这种调整对运动协调性也能够直接影响,从
而导致运动协调能力发生变化。

三、心肺功能变化
1. 心脏容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心脏容量也会随着运动强度及
时间长度而改变,这也是心脏容量变化的表现。

2. 肺活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肺活量同样会发生改变,而这种
改变也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度有关,从而影响心肺功能的表现。

四、运动热能变化
1. 呼吸介质的变化:在人体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种热量要求呼吸介质能够及时带走,以免影响运动人体的发挥,这就是呼吸介质的变化及运动热能变化。

2. 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在运动热能变化中,环境因素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运动过程中如果温度发生变化,运动人体内部温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运动效率及运动热能发挥等情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二、稳定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机体所需要的氧得以满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了动态平衡,这种 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 他指标响度平稳。 真稳定工作状态保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氧运输系统功能,该功能越 强,稳定工作状态保持的时间则越长。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 规律-
No.12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 而是再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 这与热身不同,热身有热身的目的性,这里强调热身后进入的工作 状态。在实践中,如力量举中,热身后往往还需要一些50%1RM60%1rm的重量进行累加,使自身逐渐进入最优状态。这也是为什 么不能在热身后立刻冲击比赛极限的原因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经过“进入工作状态”后,机体的氧供应能力和氧需求能力依旧不 能达到平衡,无氧供能系统大量参与供能,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时 间持续相对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疲劳状态,这种阶段称为假稳定工 作状态。
此时机体以无氧供能为主,乳酸的产生大于清除速度,乳酸增加, PH上升,所有与运动有关的指标均接近极限(心率、血压、肺通 气、呼吸频率等)。同时肌肉的点活动加强,表明募集了新的运动 单位以代偿肌肉的疲劳。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生理“极点”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神经的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 体神经系统,导致两者动态平衡关系失调。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骤增或精神低落。 产生原因:植物神经的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两者动 态平衡关系失调,导致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累计使血液PH值朝偏 酸性方向移动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Mundolatinofm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Mundolatinofm

(一)“衰竭学说”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一)“衰竭学说”
•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堵塞学说”
4.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B ),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A )。 A 外周疲劳 B 中枢疲劳 C 局部疲劳 D 全身疲劳 5.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 S- T段 ( B ), T波可 能 ( C )。 A 上移 B 下移 C 倒置 D 6. 疲 劳 时 肌 电 振 幅 上 升 或 下 降 , 肌 电 图 功 率 谱 ( B ),低频成分( C )。 A 右移 B 左移 C 增加 D 减少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 秒。 •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课 堂 练

1. 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 ( D ) 的消耗对 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 A.ATP B.ADP C.AMP D. CP 2.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 中( C )下降所造成。 A.PO2 B PCO2 C、PH值 D.肌糖元 3.“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 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 ( B ) 和 ( C )综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 A.肌糖元消耗 B.能量消耗 C.兴奋性下降 D.应激性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是一种主动的体力活动,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变化的规律。

首先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心脏受到刺激会增加心率,心排出量也会增加。

这是为了满足运动过程中肌肉的供血需求。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心脏肌肉,使其更加坚韧,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

运动还可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

肺活量也会增加,肺泡表面积扩大,气体交换更加高效。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呼吸机械效率。

肌肉骨骼系统的变化也是显著的。

运动时,肌肉会逐渐增强和发达,肌肉纤维数量和粗细均会增加。

运动还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关节疼痛和损伤的风险。

代谢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运动时,人体的能量需求会增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会被分解为能量供给肌肉。

长期运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代谢水平,使静态代谢率增加,即在休息状态下也能够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此外,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和心情。

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

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因此,积极参与运动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的要求与对策 1.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2. 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3. 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运动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 调整赛前状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 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
• 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的间隔时间一般不超 过15min
谢谢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恢复过程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提条件反射性 变化,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 1. 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2. 物质代谢加强 3. 体温升高 4. 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的分型
1. 准备状态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植物神经 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克服,进入工作状态时 间较短,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常见于优秀运动 员
2. 起赛热症型:中枢神经兴奋性过高,过度紧张,寝 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
3. 起赛冷淡型:兴奋度过低,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 预先进行的准备活动的痕迹效应不能保持很久的时 间,准备活动后间隔45min,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 一般认为,准备活动的强度45%VO2max强度,心率 达到100-120次/分钟,时间在10-30分钟为宜。根据 所属运动项目不同,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也应该 有所调整
系统的机能,增加肺通气量及心输出量 3. 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提高体温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研究和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运动实践,不仅对于探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防止运动损伤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赛前状态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

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甚至在想象比赛时,也会出现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以及物质代谢加强等等。

例如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通气量增大,摄氧量提高;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尿频以及血糖浓度升高等。

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

例如,赛前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图14—1、2所示。

图14—1赛前脉搏图14—2 赛前动脉血压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自然条件反射。

教师资格证: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知识点详解

教师资格证: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知识点详解

教师资格证: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知识点详解来源:凯程教师资格证,跟着徐影考教师。

运动训练使人体承受运动负荷刺激,必然引起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生一系列反应和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的特殊反应、克服生理惰性、达到平衡、机能暂时下降和调整与恢复等。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主要阐述运动过程中各阶段生理变化特点及其机制,以便对运动过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科学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提供依据。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

它客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二、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段机能变化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人体运动时,内脏器官必须动员起来以适应肌肉活动和机体代谢的需要。

但与运动器官相比,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惰性大。

因此,在体育运动的开始阶段,内脏和器官的动员及其机能水平的提高远远落后于运动器官。

三、稳定状态稳定状态是指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此时,人体生理机能与运动输出功率保持响度一稳定。

(一)真稳定状态(二)假稳定状态四、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五、恢复过程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运动过程中消耗的物质,只有在恢复期得到完全恢复,人体机能才能得以提高。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在此期间,机体具有较高的机能水平和承受符合的能力,是运动员体能储备的最佳时期,它有助于运动员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课件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课件
• 影响因素: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 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
• 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长;
• 训练程度低→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
• 训练水平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
• 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 • 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 间。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地 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 的准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在一般性教学课中2-3分钟。
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其痕迹效应
概念: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 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 入工作状态。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
1.反射时(物理惰性)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400米
GB PH OL
37.3ºC 37.03ºC 36.0ºC
59”2 57”2 54”0
38.8ºC 38.0ºC 37.1ºC
58”8 57”0 56”0
38.4ºC 38.4ºC 38.3ºC
56”2 55”4 52”2
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正式比赛时中枢神 经系统的兴奋性处 于最适宜水平,调 神经中枢 节功能得到改善, 产生兴奋 性提高的 → 内脏器官的机能惰 性得到克服,新陈 痕迹(后 代谢加快,有利于 作用) 机体发挥最佳机能 水平。
赛前脉搏
赛前动脉血压
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
• 场地
• 器材
• 观众 +
比赛或运动 时肌肉活动 的生理变化

条件反射
• 音响
•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 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从正式比赛前或者训练前或者运动前就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按其发生的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前或运动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可出现在运动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1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可以用自然条件反射机理来加以解释。

2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整(1)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①良好的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的和提高运动成绩。

如通过适应场地、倒时差、模拟比赛,促使兴奋性适度提高。

②不良的赛前状态将妨碍机体运动能力的发挥。

出现赛热症型和赛冷淡型,前者过度兴奋,常有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四肢无力、全身颤抖等反应;后者表现为兴奋性过低,对比赛淡漠、无兴趣、浑身无力。

(2)赛前状态的调整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

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经常参加比赛,积累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调节赛前状态,针对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对赛冷淡者可采取强度大并与比赛内容接近的练习。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 调整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论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论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论文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时期,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实现体育教学从“应试”行为到“素质”行为的转变,仅是学校体育教学贯彻落实“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一个阶段性任务,要真正构建以健康为目的的体育与健康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应从整体上搞好学校的体育教学。

学校的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技术训练的快速发展,在运动训练中人们自身结构和技能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学校的运动训练更趋于科学、合理和现代化。

其训练观念在不断地更新,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人体的一系列的机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中应该研究和掌握这一变化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践训练中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体机能的赛前状态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

训练和比赛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机体在训练和比赛前,某些器官或系统产生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性变化,如赛前的脉搏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加大、汗腺活动加强、血糖增高等,称之为赛前状态。

这些变化在比赛前数天或数小时,学生甚至在想象比赛情景时,都可能会产生。

往往是面临的比赛规模越大,距离比赛时间越近时赛前的机能变化就越明显。

此外也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素质、情绪和比赛经验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形成赛前状态生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有过比赛经验的运动员对比赛场景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学生在平时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对场地、器材、广播和对手的反应经常与训练、比赛的肌肉活动相结合,就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反射,所以在训练或比赛前。

这些刺激条件一出现,虽然运动员还没有进行肌肉活动,就可以产生与比赛时相类似的机能变化。

在一定的程度上赛前状态能克服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为即将开始的训练和比赛做好生理上的准备,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能够更快地发挥出最大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氧化生成CO2和H2O(占70%)
转化成肝糖原 (约占20%)
乳酸消除的途径
转变成蛋白质 (少于10%)
从尿中和汗中排出(1—2%)
返回
促进人体恢复过程的措施
❖活动性手段
❖整理运动 ❖营养手段 ❖睡眠
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进行中,机体疲 劳时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 练习。
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 体功能恢复的轻松的身体练习。
返回
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
❖“衰竭学 说”:
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主要是 CP和肌糖原的耗竭
❖“堵塞学说” :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堆 积,如乳酸堆积,引起肌组织和血液PH下降,阻 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 肉;抑制 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酶解,使 ATP合成速度减慢;
赛前状态
准备状态
特 点
提利的有经兴: 高于时所系奋其 运发间克统性特 动展适服和适点 成机当,内度是 绩体缩进脏提中 。工短入器高枢
作,工官,神 能从作的自经 力而状惰主系 和有态性神统
起赛热症
特 点
起赛冷淡
特 点
绩动良微安过的其 下员生颤、度兴特 降工理抖四紧奋点 。作反、肢张性是
能应喉无,过中 力,咙力常高枢 和因发、有,神 运而堵全寝表经 动使等身食现系 成运不微不为统
产生机制
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 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中的 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 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表现 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所以其生理机制属自然条 件反射。
不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 A.真稳定状态—亚极量运动中,(马拉松或强度 低时间长的有氧运动中,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 要求,依赖有氧供能,几乎没有乳酸堆积,这时 各器官系统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为— 真 稳定状态 • B.假稳定状态— 运动时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 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机能活动已达很高 水平,仍难满足需氧量要求,无氧酵解供能为主, 有大量乳酸堆积。这时摄氧量等生理指标达到最 高水平,表现为稳定状态,但氧供应不能满足需 氧量,故称— 假稳定状态
如何克服极点
嘿嘿~@~稳定情绪、降低强度、加深呼吸 继续运动下去吧! 1.克服了内脏器官惰性,使内脏机能逐渐赶 上运动器官的需求。 2.代谢加强,氧供应增加,血乳酸产生减少 3.呼吸得到调节 4.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降低,氧需求量减少 回心血量增加 5.植物性神经与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 动力定型恢复出现所谓的— 第二次呼吸
二·准备活动
• 概念:为了更好的进行较 大运动量或高强度的体育 锻炼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 种有目的的身体练习。
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意义
• (一)代谢水平提高,体温上升 • (二)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 机能水平,利于克服植物性机能惰性 • (三)促进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四)调节情绪,使大脑皮质兴奋性 处于适宜水平
整理活动
• — 是人体在运动之后,为了
使人体更好的由运动状态过 渡到安静状态,并促进恢复 所进行的一切有效的措施。
整理活动的目的 更好的使人体由运动状 态过渡到安静状态,消除 疲劳,促进体能恢复。
整理活的作用
• 1.可以使人体更好的由紧张的运动状态 过渡到安静状态。使运动后还保持高 水平工作状态的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继续保持一段合理的时间,再缓慢有 序的过渡到安静状态(神经、呼吸、 心血管系统等)。 • 2.促使肌肉放松,利于肌肉内血液畅流, 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能源物质的补 偿,消除疲劳。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 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 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 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二、准备活动
l 概念: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 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 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2.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l 1.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l 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
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 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如呼吸困难、 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 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 为“极点”。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 相称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
点”
l 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体在运 动过程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 出两个明显的拐点: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 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 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 上的生理过程。
第七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 变化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 恢复过程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l 概念: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
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 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 为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特征及其产生机理
•常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或参加特别重大 的比赛,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
3.起赛冷淡型
特点:赛前兴奋性过低,引起超限抑制,表现为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不能在比赛时充分发 挥机体工作能力。 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 措施:
(1)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l 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 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 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3.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 素
l 影响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准 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
l 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 平越低,“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 “第二次呼吸”出现得也愈迟。
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分类:1.中枢性疲劳 2.外周性疲劳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l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l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三种不同情况下跑100米及400米成绩的比较
跑距离
受 试

不做准备活动
蒸汽浴后
做准备活动后
体温
成绩
体温
成绩
体温
成绩
100米
GB PH
37.3ºC 12 38.2ºC 12 38.1ºC 12”2 37.2ºC ”7 38.0ºC ”6 38.1ºC 12”1
OL
36.6ºC 12 37.8ºC 12 38.8ºC 11”9
(二)疲劳的分类 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
局部疲劳 中枢性疲劳
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 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l 自从19世纪80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来, 人们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假说, 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衰竭学说”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l 时间:10-30分钟 l 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在一般性教学课中2-3分钟。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概念: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 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 入工作状态。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 1.反射时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7
”3
12
12
400米
GB PH
37.3ºC
”594
38.8ºC
”583
38.4ºC 56”2
37.03º ”2 38.0ºC ”8 38.4ºC 55”4
OL
C
57 37.1ºC 57 38.3ºC 52”2
36.0ºC ”2
”0
54
56
”0
”0
(二)做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
l 强度:45%VO2max强度、心率达100120次/分
•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
•①继续坚持运动;
•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二、稳定工作状态
l 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后,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 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
l 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l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l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
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1.准备状态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 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使进 入工作状态时间适当缩短,从而有利于发挥机体 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常见:优秀运动员。
2.起赛热症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 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 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2.“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l 概念:“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 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 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 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 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l 原因:
l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 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