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指导与同步训练

【课文背景知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1.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2.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3.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孟子》一书也较全面地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字词综合运用】

①发():从弓,癸声。本义:把箭射出去。例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引申义:量词,一支箭(“弓一张,矢四发”);发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打开(“窃发盆”)。

②数:从攵(手持计算筹码),娄声。本义:计点,查算数目。例如:“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读shǔ。引申义:一一列举过错(“数吕师孟数侄为逆”,读shǔ);技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读shù);屡次(“范增数目项王”,读shuò);密(由物品数量多而引申,如“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设施也”,读cù)。

1.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①“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走”是“逃跑”之意,不是现代汉语的“行走”之意。

②“养生丧死无憾”中的“养生”为“供养活着的人”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的“保养身体”的意思。

③“然而不王者”中的“然而”是两个词,意思是“这样却”,不是现代汉语中表转折的一个连词。

2.注意词的活用现象

‘“树之以桑”中的“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穿上的意思;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本是形容词,谨慎、认真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认真从事之意。

【重点难点讲解】

本文重点是第三部分,难点也是这一部分,因为这里说的是孟子的“王道”思想,它既是本文主旨所在,又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为此,必须弄清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

1.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发展鱼类生产,丰富人民生活(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发展林业生产,解决人民住宿问题(“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4.种植桑树,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畜养牲畜,改善人民生活(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大力发展农业,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需要指出的是,孟子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指井田制而言。井田制是古代的村社土地制度,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这种办法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已经形成的战国中期是不可能实行的,所以孟子的这一主张没有被魏国采用。

【知识延伸检索】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亻及)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课文阅读指导】

学习本课,重点要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其次,对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他的论辩才能要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重点掌握“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意思,积累“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一些文言句式,明确介词结构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宾语前置句(“末之有也”)等。

2.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课文思路,以利背诵。

3.通过学习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虽然孟子提出的“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他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他“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同时,对本文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的特点,也应有所了解。

【课文结构分析】

1.课文思路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不违农时”到文章结束):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措施。

2. 课文结构图示

质疑——为答问作准备

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举措——发展农林和鱼类生产,使民足衣足食知礼义

结论——“王无罪岁”,天下百姓就来归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