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777e4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c.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故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等症。
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少阴太阳俱兼顾矣。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方义: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
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细辛温通于少阴,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温经,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
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
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
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
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
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
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
原方二付[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冒(少阴伤寒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冒(少阴伤寒证)](https://img.taocdn.com/s3/m/368df8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5.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冒(少阴伤寒证)
刘某某,男,46岁,职员。
主诉:平素容易感冒,比较怕冷,经常掉头发。
刻诊:鼻流清涕,精神萎靡,四肢不温,怕冷,腰部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中医辨证:少阴阳虚证。
治疗原则:温壮阳气,解表散寒。
治疗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6g,细辛9g,附子5g,桂枝9g,白芍9g,黄芪15g,防风15g,白术15g,炙甘草10g。
3剂,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患者服3剂感冒痊愈,之后又恳请老师调方以调治身体。
按语:《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太阳伤寒证与阳气不足轻证相兼)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太阳伤寒证与阳虚证相兼)此两条强调患者素有阳虚而又感风寒,在表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在里为少阴阳虚证,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壮阳气,解表散寒,益气固表。
另外,应注意麻黄与细辛配伍,根据患者症状不同可发挥不同治疗作用。
治表证,麻黄配细辛可发汗散寒;治里证阳虚,麻黄配细辛可温通阳气;治关节疼痛,麻黄配细辛可温经止痛。
治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加玉屏风散固表御邪。
最近更新时间:2021-12-06。
麻黄附子细辛汤+症例
![麻黄附子细辛汤+症例](https://img.taocdn.com/s3/m/81bb51a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9.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症例简介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之剂)总结:少阴表证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效:温经解表主治:治伤寒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太阳证发热,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证脉沉,当无热,故曰反也。
热为邪在表,当汗,脉沉属阴,又当温,故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变化方: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者当微发汗。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
原书谓,撋僖醪∈嫉弥捶⑷龋龀琳撸榛聘阶酉???辛汤主之”。
(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
本方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
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愿单独或仅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得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
若此者疗效自然降低,其至无效。
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
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侯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
麻黄方剂治验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方剂治验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698c20e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e.png)
麻黄方剂治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
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
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
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细辛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复三分之一剂中仍有二钱,而后世对于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张隐庵曾明辩其非。
二钱非不可用,而欲免病家之疑,用一钱亦可奏效。
盖凡宜发汗之病,其脉皆浮,此独脉沉,而欲发其汗,故宜用细辛辅之,至谓用一钱亦可奏效者,因细辛之性原甚猛烈,一钱亦不为少矣。
此方若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亦可用。
曾治一少年,时当夏季,午间恣食西瓜,因夜间失眠,遂于食余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先,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隐隐作疼,须臾觉疼浸加剧。
急迎为延医,其脉微细若无,为疏方,用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净萸肉各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共煎汤服之,服后温复,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
此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
李××,夏日得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山药、大熟地二味治愈。
-------------------------------------------------------------------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二则案1 面神经炎蒋某,男,18岁。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c5d8550f50e2524de4187e99.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标签:麻黄附子细辛汤;尿频;窿闭;验案1病例介绍1.1尿频1.1.1患者,男,70岁,农民,四川省剑阁县元山镇人。
主诉:尿频。
首诊,2011年1月13日。
患者行走二十余步路,脐下至大腿上就开始发热,随即急迫小便,小便量少,点滴而已,甚感全无,休息片刻,上述情况缓解。
且双腿双下肢发冷、麻木,腿冷至膝,腰骶疼痛,阴天加重。
脚心(涌泉穴处)发烧。
嗜睡、精神差、心慌。
大便干燥,舌质红、苔水滑,脉细、脉代。
听诊闻及早搏。
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过缓,心率47 次/min,伴心律不齐、房早。
(2)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诊断:尿频。
病机:阳虚湿滞。
治疗:湿阳化滞。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麻黄10 g,黑附片(先煮)10 g,细辛6 g,大黄10 g,两付,水煎口服。
1.1.2二诊二诊于2011年1月18日。
自述:第1次服药当晚,饭前喝了约300 ml面条汤,饭后因某种原因多服药约900 ml。
可是,服药当晚只2次夜尿,以前夜尿不小于8次,且晚餐不敢吃稀饭。
现行走五十余步时,才局部发热,急迫小便症状显著减轻,只是小便有烧灼感,自感很有精神了。
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心率67次/min;(2)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处方:1月13日处方加滑石30 g,二剂,水煎口服。
1.1.3三诊三诊于2011年1月22日。
患者今日赶集,恐不能按时返家,故将2次药量一次服完。
14点左右来诊。
自述:行走百余步,方有局部发热,小便感、量不多。
口干不欲饮,大便不成形,肛周湿润,肛门烧灼,手足发冷,但脚心已不烧。
嗜睡、脉浮有力、舌质红、苔薄滑。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黑附片(先煮)10 g,人参15 g,甘草6 g,白术20 g,干姜4 g,黄连10 g,苦参20 g,生地榆20 g,丹皮10 g,猪苓20 g,两付,水煎口服。
1.2癃闭患者,男,45岁,医生,本院职工。
主诉:小便闭塞、欲便不通。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f2c7f8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73.png)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麻黄二两(去节)(6克)细辛二两(3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01)【解说】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
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
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
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
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一、咳嗽医案:男性,30余。
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
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
肺部透视无异常。
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
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
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
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
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
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
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
《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
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
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
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
查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
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
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93a5ae2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6.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处】《伤寒论·少阴篇》第260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概说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260条,原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一般是嗜卧但欲寐,且一般都属寒证。
《内经》云:“风、寒、湿三者,杂揉合而为痹。
”故本方可治寒痹。
主治病症1.寒痹痹与闭其实同音同义,就是不通。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例如寒痹,因为血管神经传导不良,导致关节作痛,就可透过本方发汗温里通络,将风邪、寒邪带出体外,并使血液正常循环而止痛。
麻黄属草麻黄科,味辛性温,近年很多人用麻黄素减肥,因为麻黄素能抑制食慾。
但使用麻黄素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化学合成的麻黄素就容易造成心脏麻痹。
民国初年化学家陈克恢先生在天然麻黄中找到麻黄素,透过化学分子方式,开发出人工麻黄产品,如健在,应可获诺贝尔奖。
附子属毛茛科,是很好的止痛药,与天雄、乌头同类,只是生长部位不同,属性大热,只要是寒证,定有疗效。
细辛属马兜铃科,曾有人研究三国时代华元化(华佗)对关公身中毒箭而做刮骨疗伤手术时,关云长还能神态自若,定神观阅《春秋》,除非关云长本就是麻木不仁,否则华佗应在手术前使用麻醉剂,包括细辛、曼陀罗、白芷,以麻痹其神经,有些作用在局部方面。
细辛可止痛,麻黄辛温,所以伤寒或天冷人的血管神经迟钝,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经行痹止痛。
如果寒痹在上身,一般我会加桑枝、姜黄。
在下半身,我会加牛膝、薏仁,效果明显,且对坐骨神经痛亦有疗效。
2.因寒痹失音记得1994年12月22日有一女士突然失音,先到某大医院耳鼻喉科,服了一周消炎药,并吩咐不可讲话。
她已失音,怎能讲话?一周消炎药服下,肠胃不适,来找我时,我望诊其咽喉,并无发炎症候,问诊吞咽也无不利。
她告诉我围围巾时症状就减轻,我考虑应是寒痹在咽喉部,发音门户被寒所闭,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菖蒲、蝉蜕、诃子、牛蒡子、桔梗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经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经方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0e64e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d.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经方医案)尹××,女,二十五岁。
产后六日,因右侧乳房患“急性乳腺炎”赴某医院就诊,经用青霉素等针药治疗,病情不减,又改延中医外科诊治,认为系热毒所致,当即投以清热解毒之剂,外敷清热消肿软膏。
连用五剂,诊治十余日,寒热不退,右侧乳房红肿疼痛反而日渐增剧,遂延余诊视。
证见:患者发热而恶寒,清晨体温37.4℃,午后则升高至39℃左右。
头疼,全身酸痛,右侧乳房红肿灼热而硬,乳汁不通,痛彻腋下,呻吟不止。
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入眠,精神疲惫,欲寐无神。
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而含青,苔白厚腻。
此系产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外邪,致使经脉受阻,气血凝滞。
后又误服清热苦寒之剂,伤正而益邪,遂致乳痈加剧。
法当扶正驱邪,温经散寒,活络通乳。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附片30克麻黄9克细辛5克桂枝15克川芎9克通草6克王不留行9克炙香附9克生姜15克甘草6 克次日复诊。
昨日连服上方二次,温覆而卧,数刻后则遍身漐漐汗出,入夜能安静熟寐,今晨已热退身凉,顿觉全身舒缓,头身疼痛已愈,右侧乳房红肿热痛减去其半,稍进稀粥与牛奶,痛苦呻吟之状已减,脉已不紧,沉细和缓。
舌质青色已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腻。
此乃证虽见效,然余邪未尽,气血未充,继以扶阳温化之法治之,方用茯苓桂枝汤加味。
茯苓15克桂枝15克川芎9克通草6克细辛3克炙香附9克苡仁15克附片45克生姜15克连服二剂,右侧乳房红肿硬结全部消散,乳汁已通,眠食转佳。
唯气血尚虚,以黄芪建中汤调理善后,连服四剂,诸证获愈。
半月后,乳汁渐多,又能照常哺乳。
原文复习《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各家论述《注解伤寒论》: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医方集解》: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古方选注》: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5ea3720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5.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首先分享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三则有效医案,
案一,2018年12月以来,北京的冬天一直未下雪,天气寒冷,患者女50多岁,咳嗽,咽干无疼痛,血象无异常,舌淡右脉沉细,麻附细加苓术、苏子、前胡等,后咳嗽消失。
案二,老年患者因为腰痛给予针灸治疗时,自述尿频多年,尤其是晚上起夜7-8次,痛苦不堪,诊脉右三部脉沉细,麻附细汤加菟丝子、韭菜子固肾调理半月,后起夜3次左右。
案三,2019年2月份我回到山西老家,本家一婶婶,自述最近白带突然增多半月余,伴腰酸,面白,舌胖大水滑,右尺脉沉细,选方麻附细加甘草干姜苓术汤加减,6付有效后,后续服12付,症状十去八九。
我对麻附细汤的使用,主要源于跟诊徐书老师的医案学习及老师的讲座。
老师对麻附细汤的认识更加深邃、使用更加广泛,这里就不一一而论。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078af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e.png)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展开全文附一;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典型医案一例;扬某,女30岁,患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咽痛,经治三日,注射青霉素800万单位,服银翘散2剂,病势有增无减,邀余诊视。
见患者面壁蜷卧,盖两床棉被仍寒战不已。
面色青灰,白睛尽赤,扁桃体微肿,色鲜红,体温39.5,查其双膝冰冷,腰痛不能转侧。
饮些许桔子汁,便觉胃寒嘈杂。
时时思睡,又难以入寐。
苔白润而不渴,脉沉细微。
从症状看,有太阳伤寒表实证,从脉象沉细,欲寐蜷卧看,又为少阴之本证;而目赤,咽痛,高则又似温邪。
当时正值流感流行,门诊病人十之八九,属银翘汤证。
而前医用银翘汤2剂,病反加重,颇滋疑惑。
乃详询病史,如得悉素有食少便溏,五更泄泻之恙。
较常人畏风冷,腰困痛,时欲躺卧等情,此证素体阳虚无疑。
肾元虚惫之人,感邪多从寒化。
《伤寒论》辩内外之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可见此目赤,咽痛,高热俱属假象。
咽部之鲜红色,等同“面赤如妆”(曹炳章云;舌红并非火)也是寒象。
乃断为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交虚,妄用寒凉,重伤肾阳,致正气不支,无力鼓邪外达。
伤寒少阴篇有“少阴病脉沉反发热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一条,基本合拍,但仍偏于攻邪。
患者虚多邪少,亟需顾护下焦元气。
乃疏一方;麻黄10克,附子18克,细辛10克,肾四味120克,当归30克,仙茅巴戟各15克乃麻附辛合二仙汤去知柏,加肾四味,以鼓舞肾气。
服后得汗,安睡一夜,次日痊愈,目赤咽痛也退。
因脾肾久虚,嘱原方去麻附辛,加党参30克,灵脂15克,生芪30克,炮姜10克,5剂,以健固脾肾。
4年后偶遇街头,见患者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据云;其多年缠绵不愈之五更泻竟也获愈,体质增强。
往昔每月患感冒三五欠,病愈之后4年来只感冒一二次。
肾者本也,本固则枝荣。
古人谓;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洵非虚语。
论;本条病例,非常典型,脉沉反发热者,脏病连经,咽痛者,少阴脏寒,亡阳之象也,此在少阴篇已经说明;又在太阳篇说明,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又在太阳总纲二,申明寒热,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在太阳篇已经把太阳证说明,故在少阴篇就不在重复太阳证,对于脏病连经的,辩证与病理方药,也给出了提纲,剩下就是要多读病例多临床,积累经验,融汇贯通。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65543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65.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麻黄6g 附子6g 炙甘草6g【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功效主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禁忌】1.口干、口苦,思饮、喜冷者,忌之。
2.自汗出者,忌之。
【类方】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
不同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表实里虚,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倶虚,故一者无汗,一者自汗。
【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1.治头痛连脑者。
(《医贯》)2. 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涎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属大寒犯肾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张氏医通》)2. 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
(《证治准绳》)3. 失音。
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失音,咽微红不肿,舌质淡,脉沉细,二剂而愈。
(《经方应用》)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症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昏厥、乏力、畏冷、健忘、脉迟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5. 脑垂体微腺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脑垂体侏儒症;脑垂体消瘦综合征。
(《当代医家论经方》)7.阳虚癃闭。
(《新中医》1977;增2:7)8.手足厥,但欲寐,全是少阴寒证,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而于水肿一症尤宜。
(《经方实验录》)9.附子、细辛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
运用于衰弱患者之感冒、老年性肺炎、衰老者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体痛或头痛者。
(《古方临床之运用》)10.治乳腺炎。
(《云南中医杂志》1982;1:56)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1.水之为病,其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444.5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伤寒论
![444.5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d646c18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f.png)
苔类,中睑
薄药遂西干岁
白物问医裂。
,?其治起每
脉同诊疗屑逢
沉事疗无、冬
细答过效瘙季
。
,
【医案2】
9g 9g 9g
桃细生处
仁辛麻方
9g 6g 12g
黄如
下
红 花
白 芥 子
制 附
:
子
脉有稀严过刘 沉效鼻重敏某 细。涕,性, 。舌,喷鼻男
淡用嚏炎, 红热连十 苔毛连年岁 薄巾,,。 白敷出晨 ,鼻清起
45
【医案1】
54
瘙自
痒方
减服
轻用
, 后 坚 持 服 药 半 月 痊 愈 。
服 后 觉 唇 部 略 感 湿 润 ,
3
9g
地荆生处
肤芥麻方
9g 12g
12g
子 黄如
下
:
防制
炙风附
12g
甘
子
草
9g
6g
蝉 蜕
细 辛
6g
未程已痒唇附
曾有经甚炎院
用无失。必某
过用去自发同
。过治述作事
舌附疗经,,
淡子信各上女
红之心种唇,
文
子,
细 辛 汤 主 之
反 发 热 ,
。
提要
【病机】 【治法】
少阴阳虚兼表证 温经散寒,表里双解
两 ——解表散寒。 附子一枚 ——温经扶阳。 细辛二两 ——助麻黄解表,助附子温经。
身病 体发 疼热 痛头 ,痛 当。 救脉 其反 里沉 。, 宜若 四不 逆差 汤, 。
温煮去先上 服取上煮三 一三沫麻味 升升,黄, ,,内减以 日去诸二水 三滓药升一 服,,,斗
,
附麻
子黄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畏寒2年”)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畏寒2年”)](https://img.taocdn.com/s3/m/0656db3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74.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畏寒2年”)张某某,女71岁,2015-05-14初诊主诉“畏寒2年”来诊,患者畏寒2年,不分昼夜,不别寒暑,畏寒不伴发热、寒战。
有乏力,嗜卧嗜睡,虽嗜睡而多梦,咽干,虽咽干而渴不欲饮,纳可,大便干,小便调,近来畏寒更甚,虽时为立夏,夜覆8斤棉被,床铺电热毯,苦不堪言。
舌淡红,苔薄淡嫩,舌下瘀暗结节,脉沉细短。
史老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麻黄10g 淡附片15g 细辛10g二诊:2015-05-21患者诉畏寒较前缓解,十去其三,8斤棉被已经改为4斤棉被,已不用电热毯,乏力、嗜睡较前好转,时有抽筋,纳可,二便调,寐安;舌淡红,苔薄腻,舌下瘀斑。
史老调整处方,改拟桂枝加附子汤,用药如下:桂枝15g 炙甘草30g 淡附片15g 生姜15g白芍30g 大枣15g 炮姜15g三诊:2015-05-28患者诉畏寒十去其六,白昼无明显畏寒,夜间平卧则恶寒,抽筋较前好转,纳呆,舌红,苔薄腻,脉沉细。
史老拟上方加活血化瘀药物,上方去炮姜,加柴胡8g枳壳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川牛膝15g 赤芍30g 干地黄10g川芎15g 当归10g 肉苁蓉15g 升麻10g按语: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少阴病一节,原文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其肾气为外邪遏抑,不能上升以济心,是以脉象皆微细无力也,但欲寐者,因心肾之气不交,身中之气化衰惫,精神必然倦怠,是以常常闭目静思,又因肾气不能上达以吸引心阳下潜,是以虽闭目休息不能成寐。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乃太阳少阴具病,该患者用麻黄鼓动一身之阳气,脉沉细为少阴寒证,以附子温其心肾之阳,细辛助附子解里寒,故用药对证,诸证大减,后期随症加减,以温阳活血为主,共助温阳助阳之功,药到病除。
(张佳志整理)。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寒头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寒头痛](https://img.taocdn.com/s3/m/18a3f84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2.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原为主治阳虚感寒之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温阳散寒之功。
方中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行表开泄腠理,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温里振奋阳气,二药配伍温阳解表;细辛辛温,归心、肾、肺经,芳香走窜,通彻表里,外助麻黄开表,内协附子温阳;三药相合,共奏辛散温通,温经通阳,散寒开痹之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为阳虚寒凝,阳虚则阴盛,阴胜则寒,寒则收引,经脉挛急。
头面为诸阳经之会,阳虚寒侵,凝结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发为头面部疼痛。
麻黄辛散解表止痛,细辛温经通窍止痛,附子助阳散寒镇痛,故临床不仅限于治疗伤寒太少两感证,对寒凝经脉之头面疼痛亦有确切疗效。
验案举隅
林某,女,30岁,2017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头痛半年余,加重3周。
病史:患者半年前因感寒后出现头痛,发时剧痛难忍,如锥刺骨,休息、热敷可暂缓解,常因起居不调受寒复发。
3周前因工作劳累,伏于案桌而睡,晨起后复发,后自行休息调养未见明显缓解,特来求诊。
现症见:头胀而痛,傍晚加剧,夜半易醒,口干,身困,腰痠
近来数月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
中医诊断:头痛。
442021.04 No.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a44a08a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f.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用法】水煎服【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方义体会】《伤寒论·少阴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是里虚寒证,发热属表证。
素日阳虚,又感受风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有脉沉发热之症。
仅从表治之,阳气随汗外泄,必至亡阳,若仅从里治之,恐使表邪郁内,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而解表。
方中麻黄辛散解表,使表邪由汗而解;附子兴阳温经,既助麻黄辛温之力,又解里寒之乘;细辛辛温走窜,爲少阴表药,内助附子以兴阳,外助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于温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
临症者若不解其理,“发热”之症,投治于寒凉,误人不浅。
此方此症,正是“阳症阴脉”之范例,若用之得当,党可救治危难。
【临床应用】1、感冒重症例:杨某,男,40岁,于秋季五更下田劳动,上午十时余,阴雨大作,全身淋漓。
返家後,寒戦、发热,身痛腹胀,午饭未食。
邀余诊之,见其发烧,静而不动,卧床轻吟,舌苔正常,其脉沉细,不迟不数。
余踌躇数刻,确认爲此症爲少阴表证(或太少两感证),遂开具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剂,并令其午夜前服药。
家属照嘱而作,次日余自往复诊,患者宛若无病,余严令其勿过劳作,待三日後再炒操劳,否则劳复难医矣!2、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例:王**,女,2岁。
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爲小儿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温一直在39。
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
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无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
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
此爲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
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
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处方:麻黄3g,细辛1g,附子3g,一剂,水煎服。
二诊,药後手足转温,头身微汗出,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
麻黄附子细辛汤名家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名家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72234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a.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名家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少阴病为先证,退热重脉,主要由麻黄细辛附子汤引起。
2.少阴病,两三天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微出汗。
有两三天没有内部证据,所以出汗很少。
[构图]麻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细辛6克麻黄6克,附子6克,炙甘草6克,甘草6克[煎煮法]在水中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大约600毫升,然后分三次加热:早上、下午和晚上。
[功效和适应症]寒邪直中低阴,内外俱寒。
症状包括发热、恶寒、无汗和脉沉。
[禁忌]1.口干,口苦,想喝酒,喜欢冷,避免它。
2.那些出汗的人应该避免。
[类别]桂枝加附子汤:均为治疗太阳少阴同一病的方剂。
根据不同情况,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特点是表里两虚,而桂枝加附子汤的特点是表里两虚,故一方无汗,一方自汗。
[临床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1.治疗头痛和脑部疾病。
(《医贯》)2.突发性哑巴、咽喉痛异常、猝死、或咳而不咳、或无痰、或清涎溢液、脉更深更紧、或数病不连贯,均属重感冒侵肾。
黄马伏羲唐鑫文志。
(《张氏医通》)2.治疗肾性咳嗽,引起腰酸背痛,甚至咳嗽流涎;它也用于治疗由感冒引起的大脑和牙齿疼痛。
应该紧急治疗,但如果治疗缓慢就不要了。
(《证治准绳》)3.声音。
外感寒邪,初感寒热咽痛,随后声音嘶哑失音,咽部微红无肿胀,舌质淡,脉沉细,两剂即愈。
(《经方应用》)4.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症状包括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晕厥、疲劳、畏寒、健忘和脉搏延迟。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5.垂体微腺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侏儒症;脑垂体萎缩综合征。
(《当代医家论经方》)7.阳虚和潴留。
(《新中医》 1977;添加2: 7)8.手足厥,但失眠,都是阴寒的症状。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宜,尤其适用于水肿。
(《经方实验录》)9.附子和细辛都是温、兴奋药,能增强细胞功能,提高体温,有镇痛作用。
用于感冒、老年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痰咳咳喘、恶风寒、身体疼痛或体弱者头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b1444aa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3.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
麻黄、细辛各6克,附子9克。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
感冒:患者反复加重,头身痛重,无汗,精神萎靡倦卧,脉浮无力脉症合参乃阳虚风寒感冒。
用本方治疗,2剂而愈。
肺炎:间质性肺炎症属阳虚感寒,肺气失宣,以助阳解表,宣肺止咳。
用本方加杏仁9克,干姜、肉桂各8克法夏24克,苡仁、瓜蒌各20克,甘草6克、服药4剂而获痊愈。
风温:本方加石膏30克杏仁、桑叶各9克,葛根6克、黄连3克、黄苓4.5克、甘草3克。
或加生石膏10克、杏仁、桑叶紫苏叶各9克,甘草、桔梗各3克,薄荷2.5克、桔红4.5克,服药4剂痊愈。
神经麻痹:用本方加苡仁20克、白术、黄芪各30克,当归、生赭石各15克、甘草5克为基本方;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各10克;湿胜者加苍术15克,防己12克;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10克、羌活6克、;病久者可选用全蝎、牡蛎、白芍、石决明、木贼、地龙、乌梢蛇等。
中风:用本方加半夏、当归各9克、党参、威灵仙各12克,丝瓜络6克、陈皮5克、苡米15克。
治疗1例中风,服药3剂,间进苏和香丸,病减大半,神识清楚,手能握物,能缓行,扯丸药,单服汤药10剂,诸征改善,后以六君子汤调治。
暴盲:本方加蝉蜕6克、熟地30克、枸杞、菟丝子各15克,连服3剂,视力恢复。
口疮:本方加麻绒、盐附子各3克,黄柏5克、知母7克,后以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巩固疗效。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28bf743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e.png)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发热恶寒脉反沉,温阳解表效非常。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壮阳气,解表散寒。
主治:太阳伤寒兼少阴阳虚证。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手足逆冷,舌质淡,苔白,脉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肺心病、心动过缓、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急慢性肾炎、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腰肌劳损、肥大性关节炎、带状疱疹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川芎、桂枝、丹参治疗心律失常;加党参、桂枝、炙甘草治疗高血压;合四物汤治疗血管舒缩性头痛;加减治疗心动过缓、暴盲、暴聋、暴哑、水肿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本方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伤寒论》113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113方——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ee032dc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6.png)
《伤寒论》113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悬解》卷十一,少阴全篇第八十四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水脏,其脉自沉,乃始得病时,反发热而脉沉者,是已传肾脏,而犹带表寒。
内有少阴,则宜温里,外有太阳,则宜发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散太阳之外寒,附子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温里以发表,少阴之汗法如此。
此与太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章同。
(此是讲与太阴病脉沉,而用汗法之理相同)1 少阴病,此为肾脏寒也。
少阴者,以手少阴心脏,以君火主令,而足少阴肾脏,以寒水之令,而从君火化气为温。
寒水温暖,是为肾气,所以少阴不病。
而少阴病者,必见本气之寒,而不化君火之温也。
少阴病,肾虚脏寒,无微阳以鼓动,所以脉沉。
阴盛于水,独阴无阳,故脉微细,或脉沉也。
少阴为脏病,病则阴盛阳虚而恶寒,此反发热者,是太阳外感伤寒也。
太阳为经阳,太阳病者,必因伤寒,经阳伤寒,必见发热,所以少阴病者,当见脏寒,而反发热者,是有外感,经阳不解也。
所以本条提纲,少阴脏病,外连太阳经病也。
故此为伤内外之寒也。
2 少阴病者,是为脏寒,脏寒无阳,故脉自沉。
少阴者,分少阴脏病与少阴经病,三阴篇,皆讲脏病,而少阴经病者,统于太阳,故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是太阳经病,已传少阴之脏,而犹事表寒不解,所以发热。
内有少阴脏寒,则宜温水寒,外有太阳表寒,则宜发表寒,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发散太阳之表寒,附子少阴之水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3 麻黄附子细辛汤者,麻黄发经阳之外寒,附子温阴脏之里寒(虚)。
师解细辛,降里阴之冲逆者,就防止汗出亡阳,而发厥逆。
降里阴之冲逆,则中气交济,不发厥逆。
不会因为脏寒而解表,汗出亡阳,阴盛而发厥逆。
4 三阴脏病,皆是禁汗。
太阴病脉沉,有经证者,先以四逆救里,后用桂枝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