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人体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
第一节人体对热湿环境反应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4.1.1人体的热平衡
4.1.1.1人体的基本生理要求
人体靠摄取食物维持生命。在人体细胞中,食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被分解氧化,实现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化学反应中释放能量的速率叫做代谢率(Metabolic Rate)。化学反应中大部分化学能最终都变成了热量,因此人体不断地释放热量;同时,人体也会通过对流、辐射和汗液蒸发从环境中获得或失掉热量。但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要求体温必须维持近似恒定才能保证人体的各项功能正常,所以人体的生理反应总是尽量维持人体重要器官的温度相对稳定。
人体各部分温度并不相同。身体表面由于散热的作用,温度要比深部组织的温度低,而且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深部组织由于不同器官组织的代谢率不同,温度也各不相同,代谢率高的器官温度比较高,例如代谢率比较高的肝脏温度约为38℃。但由于全身血液在不断循环,把热量由温度较高处带到较低处,所以人体各部分温度不会相差很大。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有周期性波动,波动幅度不超过1℃。表4-1是我国正常成年人静止时的体温[2]。
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必须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图4-1是人体的热平衡示意图,它用一个多层圆柱断面来表示人体的核心部分、皮肤部分和衣着。因此人体的热平衡又可用下式表示:M - W - C - R - E - S = 0 (4-1)
其中:
M −−人体能量代谢率,决定于人体的活动量大小,W/m2;
W −−人体所做的机械功,W/m2;
C −−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W/m2;
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W/m2;
E−−汗液蒸发和呼出的水蒸汽所带走的热量,W/m2;
S−−人体蓄热率,W/m2。
式(4-1)中各项均以人体单位表面积的产热和散热表示。裸身人体皮肤表面积可以用下式计算[1]: A D = 0.202 m b 0.425 H 0.725
(4-2)
其中: A D −− 人体皮肤表面积,m 2; H −− 身高,m ; m b −− 体重,kg 。
如果一个人身高为1.78 m ,体重为65 kg ,则皮肤表面积为1.8 m 2左右。
Ìå
²
ô»
²÷Éä
图4-1 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
人体的核心温度是由人体的运动强度即代谢率决定
的,代谢率越高,人体的核心温度就越高。但人体的核心温度必须维持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才能保证其正常功能,而人的皮肤温度却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与人体的核心温度一样,各部位之间存在一定差别。为了确定人的平均皮肤温度,Ramanathan (1964)提出了一个四点模型,即可通过测试人体胸部、上臂、大腿以及小腿的皮肤温度,按照权系数0.3、0.3、0.2和0.2进行加权平均。
人体最大的生理性体温变动范围为35~40℃。在稳定
的环境条件下,式(4-1)中的人体蓄热率S 应为零,这时人体能够保持能量平衡。当人体的余热量难以全部散出时,就会在体内蓄存起来,于是式(4-1)中的人体蓄热率S 变成正值,导致体温上升,人体就会感到不舒适。在非感染性病理发热的条件下,体温上升到38.3℃以上则为轻症中暑。体温升到40℃时,称作体温过高,此时出汗停止,出现重
症中暑,如果不采取措施,则体温将迅速上升。体温升到42℃以上,身体组织开始受到损伤。一般
图4-2 人类体温范围变化示意图[2]
正常 异常
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为45℃。
在冷环境中,人体的散热增多,可能导致式(4-1)中的人体蓄热率S为负值。如果人体比正常热平衡时多散87W的热量,则睡眠的人会被冻醒,这时人的皮肤平均温度相当于下降了2.8℃,人会感到不适,甚至会导致生病。核心体温下降最初出现的症状是呼吸和心率加快,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核心温度下降到34℃以下时,症状达到严重的程度,产生健忘、呐吃和定向障碍;当核心体温下降到30℃时,全身剧痛,意识模糊;降至28℃以下就会出现瞳孔反射、随意运动丧失、深部腱反射和皮肤反射全部消失,濒临死亡。尽管现在还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因为已经有核心体温降到26.5℃保持24小时仍然能够正常复苏而没有后遗症的实例,但已证实当体温下降到20℃时,通常就不能复苏。
图4-2是人类体温范围变化示意图。表4-2给出了人体皮肤温度与人体热感觉的关系。皮肤所能够适应的温度范围在29~37℃之内。
4.1.1.2 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
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形式包括对流、辐射和蒸发。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换热方式都受人体的衣着影响。衣服的热阻大则换热量小,衣服的热阻小则换热量大。
环境空气的温度决定了人体表面与环境的对流换热温差因而影响了对流换热量,周围的空气流速则影响对流热交换系数。气流速度大时,人体的对流散热量增加,因此会增加人体的冷感。
人体除了对外界有显热交换外,还有潜热交换,主要是通过皮肤蒸发和呼吸散湿带走身体的热量。皮肤蒸发又包含汗液蒸发和皮肤的湿扩散两部分,因为除了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可以控制汗液的分泌外,水分还可以从皮下组织直接散发到较干燥的环境空气中去。在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汽分压力越大,人体皮肤表面的蒸发量越少,可以带走的热量就越少。因此在高温环境下,空气湿度偏高会增加人体的热感。但是在低温环境下如果空气湿度过高,就会使衣物变得潮
湿,从而降低衣物的热阻,强化了衣物与人体的传热,反而会增加人体的冷感。
空气流速同样会影响人体表面的对流质交换系数。气流速度大会提高汗液的蒸发速率从而增加
人体的冷感。
周围物体的表面温度决定了人体辐射散热的强度。例如,在同样的室内空气参数的条件下,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高会增加人体的热感,反之会增加冷感。
空气流速除了影响人体与环境的显热和潜热交换速率以外,还影响人体的皮肤的触觉感受。人们把气流造成的不舒适的感觉叫做“吹风感 (draught)”。如前所述,在较凉的环境下,吹风会强化冷感觉,对人体的热平衡有破坏作用,因此“吹风感”相当于一种冷感觉。然而,尽管在较暖的环境下,吹风并不导致人体热平衡受到破坏,但不适当的气流仍然会引起皮肤紧绷、眼睛干涩、被气流打扰、呼吸受阻甚至头晕的感觉。因此在较暖的环境下,“吹风感”是一种气流增大引起皮肤及粘膜蒸发量增加以及气流冲力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 4.1.1.3 影响人体与外界显热交换的几个环境因素 (1) 平均辐射温度r t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 MRT)
在考虑周围物体表面温度对人体辐射散热强度的影响时要用到“平均辐射温度”的概念。平均
辐射温度的意义是一个假象的等温围合面的表面温度,它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等于人体周围实际的非等温围合面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其数学表达式为:
14
4
εε∑==
k
j nj j nj r )T F (T (4-3)
其中: r T −− 平均辐射温度,K ;
F nj −− 周围环境第j 个表面的角系数; T nj −− 周围环境第j 个表面的温度,K
ε j −− 周围环境第j 个表面的黑度; ε0 −− 假想围合面的黑度。
上式是一个四次方关系式并采用绝对温标,在实际使用时有一定的困难。但对于人体所处的实
际环境温差来说,把式(4-3)简化为一次方表达式的结果会比实际平均辐射温度会略小一些,但对于实际应用来说已足够精确。另外,在实际的建筑室内环境里,室内各主要表面的黑度一般差别并不大,因此可假定人体周围各非等温围合面的黑度均等于假想围合面的黑度ε0,则有采用摄氏温标的平均辐射温度近似表达式:
∑==
k
j nj nj r )t F (t 1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