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_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1世纪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与预测项目。
作者简介:张厚福,男,1932年2月生,1956年北京石油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为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文章编号:0253 2697(2002)04 0007 06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张厚福1 方朝亮2
(1.石油大学 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北京 100724)
摘要:根据国内外油气地质理论的进展状况,为了促进21世纪油气勘探,在阐明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及内涵
后,建议在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盆地 三场 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地质实体油气系统为
主要单元,辅以油气藏形成的时空分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指导油气藏形成过程的详细剖析,力求做到静动结
合、时空结合、今古结合,总结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部位,为编制钻探部署方案提供依据。
上述全部内容定能
藉助实验室物理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来实现。
关键词: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油气系统
中图分类号:TE11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石油工业史已逾一个半世纪,公元1860年世界原油产量只有7 104t [1]
,至1978年已增达30 32 108t [2],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是近20余年也面临严峻挑战,产量增值不大,一直徘徊在30 108t 左右,地质、地理条件较好的易找油气田愈来愈少,勘探难度日益加剧。
这种勘探形势迫使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必须要有巨大进展,才能适应21世纪油气勘探的需要,才能促进世界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持续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有机地球化学、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数学地质与计算机技术等边缘学科新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自90年代以来有了显著进展,流体压力封存箱、油气系统、 三场(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 与油气聚集形成分布的关系等静态、动态结合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蕴育着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的萌芽。
但是,自然界一切石油地质现象与过程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发展演化都受到地球内能的控制。
为了反映和制约这些客观存在及其发展变化,使其为提高油气勘探效益服务,遂提出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这门新学科,它必将为21世纪油气勘探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发展动力。
2 国内外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2 1 国外加强盆地研究的新途径
近10余年来,美国、俄罗斯等国学者在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3]、油气系统[4]、烃类无机起源论、地球动力学、盆地模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油气地质研究水平,促进了现代油气勘探。
2 1 1 地球动力学
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国外石油地质界纷纷注意含油气大区、含油气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将地球内能及其演化视为所有地质过程的首要原因[5]。
俄罗斯A A !∀#∃%院士讨论了特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地球动力环境特点,指出对背斜、三角洲、楔状体、生物礁、滑塌体等类地质体建立地球动力学模型的重要性[6]; !∀#∃ 总结了20世纪60~90年代生油气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岩石圈油气形成作用的地球动力第23卷 第4期
2002年7月 石油学报
ACTA PETROLEI SINICA V ol.23 No.4July 2002
8 石 油 学 报 2002年 第23卷
模型[7],指出应将碳、氢循环扩展到宇宙空间及地幔内部,兼顾生物烃与非生物烃的来源。
因此,目前开发的油气多限于表层资源,深部可能尚有更大远景。
前苏联学者在田吉兹特大油气田开展了以实测地应力为主、结合地静压力、温度的 三场 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地静压力、岩石矿物基质、地层温度、孔隙流体压力等因素对应力、应变的影响,发现了烃源岩在塑性变形阶段受力学化学反应进入生油窗,并出现解压实现象,产生微裂缝大量排烃。
通过上述定量研究总结了田吉兹特大油气田的形成模式,进而指导滨里海盆地的油气勘探。
总之,地球动力学已成为国外石油地质研究的热门课题,针对具体地区的地球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热动力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更是屡见不鲜。
2 1 2 烃类无机起源论
板块构造学说促使烃类无机起源论再度复兴。
岩石圈各大板块的边界:大洋中脊(或洋隆)、转换断层、俯冲带、地缝合线等,多与地幔相通,是幔源无机成因烃向上运移至沉积岩系的有效通道。
近20年来,在若干古老地盾、环西太平洋阿尔卑斯期俯冲带钻了大量的井,多发现可燃烃气,同位素等方法鉴定表明均属无机成因,有些已成气田。
尤其是1980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西北波罗的地盾锡利延古陨石坑北部开钻的Grafburg_1超深井,在钻至5673m之前,几乎整个钻井剖面都发现有类似无机成因甲烷;钻深至6600m时,还发现甲烷至戊烷及H2、CO2、O2、He、Rn、N2。
在花岗岩内的粗玄岩侵入体中,烃含量比花岗岩高3~9倍,气体及碳同位素成分也不同;1990年7月试井时获高钒、镍石油及150t地下水[8]。
这表明在基岩上有陨石坑时能提供找烃希望,因为陨石在地表爆炸时能促使幔源烃化合物不均衡分布。
油气无机成因论者指出了三个找油气方向: 古陨石坑区壳下裂隙带是最重要的找油气方向; 切割基底和沉积岩系的深断裂带内; 在没有传统圈闭、储、盖的地区如 水力裂隙带 中找油气( !∀#∃%1989)。
上述各项研究均可通过高新技术 盆地模拟 手段高速、综合、动态地表征出来。
现在一维、二维技术已较成熟,研制的许多软件被推广应用,并正向三维发展[9]。
力求盆地模拟定量化、动态化、可视化,为正确模拟盆地油气藏形成、类型及分布提供依据。
2 2 国内注意盆地分析的新思路
我国已故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朱夏教授潜心研究含油气盆地,早在1980年就精辟地提出要注意将形成油气的基本地质要素(4个M)、控制条件(4个S)及影响因素(3个T)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10]。
4个M系指生油物质(Material)、成熟度(Maturity)、运移(M ig ration)、保持(M aintenance);4个S是沉陷(Subsidence)、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应力场(Stress field)、型式(Style);3个T包括构造位置(T ectonic Setting)、时间(Time)、热条件(Thermal Condition)。
上述概念已经囊括了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史、构造史、地热史,以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形成油气藏的主要要素及过程,堪称油气成藏动力学思想的萌芽。
稍后,他又专门论述了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刘和甫教授也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继1981年、1989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教材 石油地质学 (第一、二版)中笔者将 温度、压力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列为一章后,1996年起为研究生开设了学位课 高等石油地质学 ,设专章讨论了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关系,涉及油气成藏动力学的实质内容,并在以后出版的教材中做了系统阐述[11,12],为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为含油气盆地的盆地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3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3 1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是石油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相结合的一个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与地球动力环境紧密结合的产物。
由于现阶段世界各国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宝藏主要仍集中在沉积盆地范围内,油和气又都是流体,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或逸散是油气成藏的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受到自然界许多因素的制约。
因此,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是以盆地为背景、以油气为对象、以油气系统为单元,研究油气生成、
运移、聚集、保存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学科。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可简称为油气成藏动力学。
它的内涵包括油气生成动力学、油气运聚动力学,以及油气藏保存与破坏动力学。
鉴于自然界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或逸散既是先后陆续发生的天然过程,又是互相紧密联系与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因而可以在沉积盆地内,藉助油气系统或流体封存箱等地质实体作为单元,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开展系统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综合研究,总结油气藏形成的类型及分布模式,分析油气聚集带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科学地指出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提高勘探效益。
3 2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3 2 1 研究思路
在板块构造学的指导下,石油和天然气既可由沉积有机质转化而成,也可有来自地球深部的无机生成烃,但多通过断裂、不整合、疏导层等各种渠道运移聚集于沉积盆地的各类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所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仍应以盆地为背景,首先须查明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及盆地地球动力学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盆地内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 三场 定性定量分析,划分有利生烃区及有利聚集区,研究 三场 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藉助盆地内油气系统或流体封存箱等地质实体详细剖析成藏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过程,辅以油气成藏过程的时间、空间分析,在统一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探讨、归纳油气藏形成的类型、分布及模式,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思路见图1。
图1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思路框图Fig.1 Research fr ame desig n on petroleum pool _forming dynamics of basin
9 第4期 张厚福等: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3 2 2 研究内容
(1)盆地区域地质背景:这是任何沉积盆地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的基础。
在查明盆地区域构造性质的前提下,研究盆地的构造史和沉积史。
通过构造发育史分析盆地形成及其后的演化特征,查明盆地内次级正、负向构造单元,以及二级构造带的类型、特征与分布。
这些任务可以通过露头观察、构造地质测量或地球物理勘探(特别是地震勘探)资料配合少数参数井综合解释来完成;也可将各种信息输入计算机藉助盆地模拟来实现。
与此同时,还可采用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技术,有针对性地结合生物(年代)地层学信息,综合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气候和沉积物供给等资料,对盆地内充填物进行各级沉积层序的划分,分析各个层序或亚层序的沉积体系域、特征及分布。
每个体系域都能反映其特定的沉积环境的几何形态及展布方式,构成三维立体模型,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综合演绎盆地的沉积发育史,预测生、储、盖组合以及地层、岩性等隐蔽圈闭的类型、特征与空间分布。
(2)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在查明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即可研究盆地地球动力学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方向。
首先应该明确盆地所属地球动力学结构类型,如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山间盆地、岛弧、海沟、 ,探讨结晶基底及周缘构造单元对盆内沉积岩系的影响,是受挤压应力、拉张应力、剪切应力,或受重力作用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深入研讨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方向是否有利于油气藏形成与保存:盆地地下地球动力环境是否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油气田。
山间盆地受重力地球动力学影响,最大油气田多分布在深逾5000m 、地层厚度大、沿地壳脆 韧界面发育有构造 重力破裂的地带[13]。
在超过200 时有机质不再向油气转化,不产生油气聚集[14](无机起源烃除外)。
在活动性油气区统计地壳脉动和地球动力强度与油气产量和地层压力之间的周期性关系有重要意义[15]。
(3)盆地 三场 定性定量研究:近10多年来,国内外石油地质界纷纷认为地温场、压力场、水动力场、地应力场、化学场、生物场等对油气藏形成分布有控制作用。
理论地质学深刻揭示了 地质过程原因与地球内能关系定律:地球内能及其演化是所有地质过程的首要原因 [5]。
而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 三场 恰是地球内能以不同形式在地壳上的表现,即:地温场是地下深部热能通过不同导热率的岩石在地壳上的表现;地压场是地球重力能通过不同密度的岩石在地壳上的表现;地应力场则是地球自转导致地球组成物质发生分异与转动的结果[11]。
所以, 三场 是最本质的, 三场 之间互有影响与联系。
正是 三场 的作用,在地壳上形成海盆、湖盆、河流等各种水域,才衍生出水动力场;有了水体才促进化学场与生物场出现,后两者也相互联系与制约。
综合 三场 及其他衍生场的作用,在含油气盆地内才出现油气系统与流体压力封存箱等地质实体,它们相互之间自然也有联系和影响。
上述 三场 与其他场的衍生关系以及它们对地质实体的影响可见图2。
图2 各种场及其与油气地质实体的关系[11] Fig.2 Interr elatio n among varied fields and their influence o n geolog ical entities with oil and g as 利用井下各种测试方法获得现今地温、地压信息[12],编制
等值线图或等数据体,即可反映今地温场、今地压场的二维、
三维变化。
古地温、古地压的恢复方法探索已有进展,可综合
采用特定的实验室分析与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实现。
地应力场的研究方法可分为正序和反序逻辑演绎法[11]。
现场机械测定、岩石力学试验、光测弹性模拟试验和计算机数
理分析方法是正序研究今地应力场的主要手段;反序研究法
是研究古地应力场的常用方法,通过实地测量、统计、分析构
造运动留下的各种构造形迹与组合特点,用计算机数值模拟
反推当时的地应力场。
最佳研究方法是正序与反序相结合,
即:实地机械测定地应力,取样进行岩石力学试验,统计露头
或岩心上的各种构造形迹与组合,再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编制
全盆地的地应力场有关图件,才能更逼近实际地应力分布的
变化规律。
综合 三场 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即可在盆地内划分出不同地质时代的有利生烃区和有利运聚区,进一步详10 石 油 学 报 2002年 第23卷
细分析 三场 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见图1)。
剖析温度、压力的不同组合与烃水相态关系,可预测各种相态的油(气)藏,以及水溶气、固态气体水合物等资源;详细研究地应力的性质及演化,可预测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力学化学反应、多期微裂缝排烃的解压实作用,并能提供油气运聚的通道、动力及构造圈闭等。
(4)油气藏形成的时空分析: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时间(年代)确定是油气地质学定量研究的前缘技术,这个问题多年困扰着石油地质学家。
虽经许多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提出了若干地质、地球化学新技术,如多种成熟度指标、圈闭形成史法、伊利石钾 氩同位素法、流体包裹体法、含氮化合物、甾烷、萜烷以及水文地质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甚佳,但影响因素多,尚须深入探索。
若能将上述油气藏形成过程各阶段的时间确定下来,则不难圈定盆地内各时代油气藏形成分布的空间范围。
由此可见,油气藏形成的时空分析对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5)油气系统及流体压力封存箱的详细剖析:在上述盆地地球动力学、 三场 定性定量研究及油气藏形成时空分析的背景下,即可对盆地内地质实体油气系统或流体压力封存箱开展详细剖析。
尤其是油气系统更加重要,已成为油气勘探综合研究及资源评价的有效技术。
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16]来指导油气系统的研究。
油气系统可理解为[11]: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特定有效烃源岩层系相关,包含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 化学动态系统。
其顶受区域盖层及上覆岩系所限,底为底层烃源岩所覆盖的储集层。
任一油气系统都具有系统、层次、功能、动态等特点。
各成藏要素之间、各成藏作用之间及其所处时、空环境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构成不同层次的若干子系统。
随着历史发展演化,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其最终产物不是诸要素和作用的线性叠加,而是出现质的飞跃。
它具有崭新性质或特定功能:即在各个油气系统中形成有规律分布的各类油气藏组合模式,呈现某种相对平衡的动态地质结构,成为有效的油气勘探对象。
所以,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要根据有效烃源岩层系的发育状况划分油气系统。
再针对每个油气系统的需要,划分若干子系统,一般可分生成子系统和运聚子系统,特定情况下也可分出封盖子系统或其他子系统,逐个对子系统详细定性定量分析其特征。
综合上述 三场 及油气藏形成时空分析成果,将成藏地质要素与成藏作用过程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进行静、动态结合的多学科综合分析,总结油气系统的类型及其含油气远景,阐明油气藏的类型、分布及模式,为部署钻探目标提供参考。
值得指出的是,在多旋回构造运动发育的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中,往往有多套烃源岩层系在剖面上叠置及在平面上交叉或覆盖,油气藏形成过程复杂,多期成藏、晚期成藏、纵向混源等特征明显,国外盛行的油气系统概念[4]及其成因分类法(Dem aison,1994)难以适用,必须修正。
复合含油气系统 概念[17]
,阐明了多个油气系统组合的类型及特征;油气系统的新定义及历史 成因分类方案[18]既适用于地史复杂的古生代叠合盆地,也可用于地史简单的中、新生代盆地。
在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中,有时可以划分出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作为一种地质实体也应加以研究,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与油气系统相似(图1)。
(6)综合(3)、(4)、(5)研究成果,总结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部位,为编制钻探部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7)盆地模拟及预测:上述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均可通过盆地模拟来实现。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软件设计的突飞猛进,随着盆地分析技术的改进及地质模型的完善, 盆地模拟 这项高新技术手段发展也很快,可以模拟盆地的沉积史、构造史、地热史、生烃史、排烃史、运聚史、保存史;前四史模拟甚为成功,排烃史模拟也有进展,但运聚史、保存史模拟涉及时间、空间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是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尚须深入探讨油气运移聚集机理,求准排烃系数、运移系数、聚集系数及保存系数。
今后盆地模拟宜纳入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范畴,实验室物理模拟与计算机数值模拟要并重。
在盆地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 三场 模拟、油气系统及流体封存箱等地质实体模拟时,兼顾油气有机生成与无机生成来源,力求盆地模拟定量化、动态化、可视化。
在地质学家的合作下,求准上述各项参数,攻克运聚模型及保存模型,为正确模拟盆地油气藏形成、类型及分布提供依据,以便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11 第4期 张厚福等: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12 石 油 学 报 2002年 第23卷
4 结束语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石油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宇航技术等学科关系密切,具有静动结合、时空结合、今古结合等特点,综合了系统、层次、功能、动态等系统论观点,显著增强了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活力及应用前景。
通过40余年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阅读了一些文献著作,颇有所感,为能将油气地质理论的若干新进展更有效地付诸勘探实践,遂提出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框架,希望广大中、青年石油地质专家们开阔思路,勇于实践,共同努力探索油气地质新理论与新技术,为繁荣21世纪油气勘探事业而奋进。
参考文献
[1] 托瑞P D,等 世界油气资源[A] 第六届世界石油会议论文集[C],第八卷,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1~16
[2] World Oil[J].1979,189(3):61~64.
[3] Hunt J M.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 ed fluid compar tment,Bull[J].AA PG,1990,74(1):1~
12.
[4] M agoon L B,Dow W G.T he petroleum system from source to tr ap[J].AA PG,M emoir60,1994:3~24.
[5] M !∀#∃%M. !∀#∀∃%&∋∀(∃∀)∗&# ∀∃+, )!∀−. ∀/∀.+−[J]. . !∀#∃. !∀.,1992,(4):153~156.
[6] !∀#∃%&&∀. . !∀## ∃%&∀ ∋%#()%∗∀ +%,! ∃(#− +./)%/−(#%0&%&(#∃ +%,)∀1∃/1∋∀#%2#∀.∃%%&(3([J].
!∀ #∀∃,1998,39(5):673~682
[7] !∀#∃%&. !∀#∃%∀& ∋(∃)%! ∗+# ,− .∃/01∃/2∃#∀)2∗∀−∋, 1 ∀ 3∋∗ !∋−2∀)[J]. !∀. ,1998,(6):2~12.
[8] !∀#∃%&∋. !∀#∃%&∋(, !∀ # ∀∃%&∋() ∗ +∃∀,−∋&.!/!−!−)%!0! /!−!.&∀∃1 #1)2 ∋(#1 /!3) ∀!.∋∃4∃+
!∀∀[J]. !. .1995,(5):110~121
[9] Waples D W.Basin modelling:how w ell have we done[A]?Basin M odelling:Practice and Prog ress[M].L ondon:T he Geological
So ciety.1998:1~14.
[10] 朱夏 关于盆地研究的几点意见[J] 石油实验地质,1980,2(3):19~24
[11] 张厚福 石油地质学新进展[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37~58
[12] 张厚福,等 石油地质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92~214,286~296
[13] !∀#∃%. !∀# ∃∀%&& ∋()%∗∀& +∀,!+)−(% &./!0 ∗∀& /1)&# 23&%456∀∀[J]. ! ∀!#∃∀%,1994,(4):77~89.
[14] !∀#∃∀%&∋(). !∀#∃%∀&∃∀∋() ∗∗+# ,− .∃/ 0(∃/1∃#∀2[J]. !∀ #∃%&∋() ,1991,(8):68~78.
[15] !∀#∃% &∋. ! ∀∀#∃%&∃∋(∀ )∗ +#∋,∀,%∀,%∗− ,%∗,.∀,+,/ 01#&1#∋2∃%%,& ! ∀∀,3+ ,0−∀#!−. %1,3#1∗−&∀,%∗(4
[J]. !∀# ,1993,(3):15~18.
[16] 魏宏森 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8.
[17] 赵文智,等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J] 石油学报,2001,22(1):6~13
[18] 张厚福,等 多旋回构造变动区的油气系统[J] 石油学报,1999,20(1):8~12
(收稿日期2002 01 31 改回日期2002 02 25 编辑 杨 茁)
V ol.23 No.4
July2002ACTA PET ROLEI SINICA[1]
ACTA PETROLEI SINICA
Vol.23 No.4 July 2002
PETROLEUM EXPLORATION
THE REC ENT NEW DISCOVERIES OF OIL AND GAS FIELDS IN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Q IU Zhong_jian,et al.(Adv isory Center of CNPC,Beij ing100724,China)ACTA2002,23(4):1~6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s petroleum ex ploration moves forw ard quickly,generally achieving the follow ing four discoveries:(1)oil fields w ith reserves over1.7billion tons(Bt)in the shallow layer of the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2)great discoveries in the thrust belts of w estern China;(3)the Chinese largest carbonate reservoir field found in the Lunan Uplift of northern Tarim;and(4)several larg e gas fields with larg e reserves in western China, especially in Kuqa Depression of T arim basin,central part of Ordos basin and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T he above oil and g as discoveries bring forward and important inspiration that China has large area worth exploring.In the coming5~10years,China 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w ill be prospective.
Key words:petroleum exploration;new discoveries;inspiration;prospective
PRELIMINARY STUDY ON PETROLEUM POOL FORMING DYNAMICS OF BASIN
ZHANG Hou_fu,et al.(University o f Petroleum,China,Beij ing102200,China)ACTA2002,23(4):7~12
Abstract:A new concept of petroleum pool_forming dynamics of basi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of w riter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It may be a new theory and tech-nique for ex ploration of oil and g as during the21century.The contents of petroleum pool_form ing dy namics of basin include reg ional g eolog ical feature,geodynamic research,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eothermal, g eopressure and geostress fields,time_space analysis of petroleum pool formation,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petroleum system and fluid pressure compartment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e favourable exploration areas.The basin modelling for the above_mentioned contents may be adopted.
Key words:basin petroleum pool_form ing dy nam ics;geothermal field;geopressure field;geostress field;petroleum system
RESEARCH ON COAL DERIVED HYDROC ARBON IN TURPAN HAMI BASIN
CHENG Ke_m ing,et al.(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 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Beij ing100083,China) ACTA2002,23(4):13~17
Abstract:The cluster analysis of biomarker paramaters of crude oil is carried out,and the crude oil from Turpan_ Hami Basin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including first type of oil derived from swamp facies of Jurassic coal_series, second type of that derived from carbonaceous mudstone and coal w ith high content of algae in Middle and Low er Jurassic transitional facies,and third type of that derived from lacustrine mudstone of Upper Perm ian Taerlang for-mation(P2t).In accordance w ith the chronolog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of crude oil,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Jurassic crude oil and Upper Permian crude oil can be identified by Diterpene index.According to biomark-ers,such as17_norphyllocladane and5 _androstane of saturates and triaromatic steroids of aromatic hydrocarbon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