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启示
*陈兴强
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 1870—1952年)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她在儿童教育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将自己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活动,对世界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们如何教育儿童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在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中,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是其核心。蒙台梭利的“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的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来自先天的自发的能动性的作用下,具有一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伏能力和继续发展的积极力量,“在儿童的心灵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它是发展中隐藏着的模式,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1]。因此,人的童年时期并不是单纯的向成年过渡的阶段,而是“人性的两极之一”[1],“我们不应该将孩子与大人视为人生过程相连的阶段,而应该视之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形态,两者同时进行,并且互相影响对方”[1]。她甚至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是现代人的教师”,“没有儿童对他们的帮助,成人将颓废。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1]。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提出,人类为了实现“和平与和谐”的理想,就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发掘儿童的“纯真、友爱”这些“人性伟大潜能”的发展之上[1]。蒙台梭利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对我们、尤其是对为人父母者,有着很大的启迪:对于处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状态的儿童或者子女,我们是应当把他们当成父母的服从者,按照父母自身的需求来塑造其心理,使其在父母规定的“框架”中成长呢?还是把他们当成成人精神的唤醒者,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索、使他们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呢?显然,我们应当选择的是后者。
我们既然应该选择后者,那么又应当如何具体选择呢?在这里,蒙台梭利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启示。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自主探索的思想,是建立在儿童的身心是在“外界的刺激和帮助”下发展起来的“认识”之上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身心既然是在“外界的刺激和帮助”下发展起来的,那么就必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而这个“有准备的环境”,则是“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它的作用是使“成人世界”适合“儿童”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传统的旧教育只是包括教师和儿童两个方面,其基本内容就是“教师教,儿童学”;而改革后的新教育应当包括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方面,其基本内容应当是“教师、儿童、环境”三个方面的相互影响。蒙台梭利认为,在这“教师、儿童、环境”三个方面中,千万不能忽视“环境”这个方面,如果把儿童置放在一个有
利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发展”的环境中,使他们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发展的节奏、速度来行动,儿童们就会在其“发展”中显示出惊人的特性和智慧[1]。
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包括若干具体的“要素”所构成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这些具体的“要素”是:
(1)提供一个“秩序”的生活环境。蒙台梭利认为“环境”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满足儿童的“秩序感”,“‘秩序感’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孩子正是以‘秩序感觉中心’来运用其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等操作以便将其周围的事物吸收和内化”[2],“事实上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追求,他们对工作材料在环境中的位置有着清醒的认识,有关秩序的工作是他们自发和饶有兴趣的工作”[2]。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蒙台梭利要求在对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体现出“秩序性”,例如教育材料的秩序性、教育方法的秩序性、教学材料放置的秩序性等。总之,整个教学环境都必须考虑到孩子对“秩序感”的需要。
(2)给儿童“独立工作”的权利。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开始追求独立,他们通过吸收、模仿和练习使自己的身心逐步发展起来,并获得越来越多的独立。儿童是通过工作寻求并获得独立的,儿童获得越来越多的独立的同时也为以后的自由做好了准备[2]。
(3)给儿童“自主选择”的自由。蒙台梭利在教育中重视“秩序”的同时,还相当重视“自由”。她主张,在教学中,应当“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2]。蒙台梭利认为,自然在赋予儿童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儿童的自由,儿童在工作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儿童的这种“自由选择”,可以使儿童工作起来更专心、更自信,可以导致儿童对秩序的自觉遵守和对自我的自觉控制[2]。因此,蒙台梭利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容许儿童自由地选择教具、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4)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心理特征的、有结构的材料。
蒙台梭利认为,教学不仅要给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而且还要让儿童在对“环境”的观察中发现深藏于“环境材料”中的“组织”和“特性”。这些“环境材料”,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际生活需要和实际操作需要的材料和物品,一是促进儿童感知、动作发展需要以及读、写、算所需要的材料和物品。
蒙台梭利所建构的“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动作中展开自己的观察、思维和思考”:“有40个3至7岁的小孩,每个孩子都在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工作:一个正在完成一项感觉练习,一个正在做数学练习,一个正在摆弄字母,一个正在画画,一个正在木架上扎上或解开一些布片,另一个正在打扫卫生。一些人坐在桌子旁,一些人坐在地板的垫子
上”[3]。这种“有准备的环境”,可能在某些人眼中仅仅是一种儿童们玩耍的场所,殊不知,“给儿童一个每件东西都与他相称的环境,并让他生活其中,然后在儿童内部发展‘积极的生活’,这引起许多令人吃惊的事情,因为人们从中不仅能看到愉快地完成的简单练习,而且也能看到精神生活的展示”[3]。这正如赫尔巴特所认为的那样:“环境被安排来使儿童的能动性指向有用的方面,并扩展能动性时,结果是训练的最有效形式”[3]。
在某些人看来,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儿童阶段教育,似乎是走到了一个“真正的死胡同”。我们在承认他们那种“悲天悯人”情怀的确有“过分悲观”之处的同时,但必须正视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不容争辩的事实:许多独生子女在身体、精神、品德、性格、行为等诸多方面所表现出来自私自利、自命不凡、任性、出风头、不尊重长辈、神经质和歇斯底里、吹毛求疵、钻牛角尖、胆小、体弱、没有耐性和耐力、不合群、不关心集体、不爱劳动、不能吃苦、依赖性强[4]。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城市中独生子女的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早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在其《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he only child ina fam illy)一文中,就把独生子女称之为“问题儿童”[4]。博汉农的说法尽管有些偏颇,但是,他所指出的那些“包围着独生子女的外界环境中所潜伏着‘问题儿童’的各种条件和危险”的存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包围着独生子女的外界环境”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一是教育条件,即影响独生子女成长的教育者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是环境条件,即影响独生子女成长的周围环境。因此,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必须正视这个“包围着独生子女的外界环境”,都必须重视“教师、儿童、环境”三个方面的相互影响,都必须为自己的子女构建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恰恰就为我们如何优化“包围着独生子女的外界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为“父母者”,应该要有“爱子有方”的理念。蒙台梭利认为,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必须以对儿童的“爱和尊重”为基础,这就充分说明了父母对其孩子那种“爱和尊重”,显然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是,这种“爱和尊重”要有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演变成了“溺爱”和“娇惯”。而“溺爱”和“娇惯”恰恰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大敌”。所
谓“爱子有方”,就是“爱子有度、有节”,就是把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
的“严格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该满足孩子需要的,就尽快满足,不应该满足孩子需要的,无论孩子怎样哭泣怎样要求,都决不满足;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到的,就应该敦促其去做到,
不应该让孩子做到的,就决不让孩子去做。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就是父母应该正确运用“爱和尊重”这个法宝,去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教会孩子怎样去发展,怎样去奉献。我们应该让孩子在父母的“爱和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