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一97。55%,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胎儿与母体的关系

1.胎姿势: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称胎姿势。正常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

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壁前,整个胎体成为头端小、臀部大的椭圆形。

2.胎产式:胎产式检查是指通过触诊观察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关系的检查,

两纵轴平行者为纵产式,两纵轴垂直者为横产式,两纵轴交叉呈角度为斜产式。

3.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头先露因胎头屈伸程度

不同又分为枕先露前囟先露、额先露及面先露、单臀先露、单足先露和双足先露。偶见头先露和臀先露与胎儿或胎足同时入盆,称为复合先露。

影响因素

一、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临产后的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能迫使宫颈管短缩至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和胎盘胎膜娩出。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

①节律性。

②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以微波形式向中央集中,左右对称,称为对称性。

③极性: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称为极性。

④缩复作用: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时肌纤维放松,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而较前略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2)腹肌、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腹肌及膈肌有力的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腹压在第三产程还可促使胎盘娩出。

(3)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肛提肌收缩有助于胎盘娩出。

二、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指真骨盆,其大小、形状、轴、倾斜度都与分娩关系密切。

(2)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三、胎儿: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胎儿畸形也是决定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的因素。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头是胎体的最大的部分,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

(1)胎头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颅骨间的缝隙称为颅缝。两顶骨间为矢状缝。枕骨与顶骨间为人字缝。两颅缝交界的空隙较大处称为颅囟,位于胎头前方,为两额骨与两顶骨的空隙,称前囟,呈菱形。位于胎头后方,为两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空隙,称后囟。胎头骨缝和颅囟,有一定可塑性,分娩时颅骨可略微变形或重叠从而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分娩。

(2)胎头径线枕下前囟径:自前囟中心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平均

9.5cm.枕额径:自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平均ll.3cm.枕颏径:自颏骨下方至后囟顶部的距离,平均l3.3cm.双顶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临床用8超测定此值判断胎儿大小,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9.3cm.

(3)胎位:若为纵产式,胎体容易通过产道。头位是胎头先通过产道,较臀位易娩出,但需触清矢状缝及前、后囟,以便确定胎位。头位时,在分娩过程中颅骨重叠,使胎头变形、周径变小,有利于胎头娩出。臀位时,小而软的胎臀先娩出,阴道不能充分扩张,后出胎头时又无变形机会,使胎头娩出困难。横位时,为横产式,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威胁极大。

(4)胎儿畸形:胎儿某一部分发育异常,如脑积水、联体儿等,由于胎头或胎体过大,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四、精神心理因素:分娩对产妇是一种持久的、强烈的应激源,可产生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可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健康;产妇的体力消耗过多;宫缩变频和增强,可促使产妇发生变化为:

①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

②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这些变化均可导致胎儿缺氧,极易发生胎儿窘迫。

在分娩过程中应提倡陪伴分娩,开设家庭式产房,产科工作者及家属应作为陪伴者,给予产妇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与体力上的支持,使产妇消除焦虑、恐惧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沛的体力,顺利度过分娩的全过程。

分娩过程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人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engagement)。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人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人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人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l一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有头盆不称。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descent),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下降动作呈间歇性,宫缩时胎头下降,间歇时胎头又稍退缩。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①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②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③胎体伸直伸长;④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初产妇胎头下降速度因宫口扩张缓慢和软组织阻力大较经产妇慢。临床上注意观察胎头下降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flexion),使下颏接近胸部,变胎头最小的枕下前囟径代替较长的枕额径,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平均34.8cm)为枕下前囟周径(平均32.6cm),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internalrotation)。内旋转从中骨盆开始至骨盆出口平面完成,以适应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有利于胎头下降。枕先露时,胎头枕部到达骨盆底位置最低,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枕左前位的胎头向前旋转45度,胎头向前向中线旋转45度时,后囟转至耻骨弓下。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