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艺术审美与审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与审丑审美与审丑,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如何来认识、界定和表现美与丑的问题。审美与审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发展变化都带有自身民族性的特点,受制于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因此,西方现代艺术中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投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转换过程。
西方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唯美是从的基本倾向基本没有被扳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丑的摹仿能引来滑稽可笑的效果,是喜剧的主要特点。康德则提出崇高的概念,认为那些能被转化为崇高的丑才被允许有存在的权利。他们都没有认识到丑的真正价值,更奢谈以丑为美了。但丁的《神曲》虽然描绘了人类精神在沉迷惨淡的地狱里可怕的经历,但最终展示的是一个处在永恒光明中的人类前景,即使在地狱阴暗的世界里,也没有失去美的崇高形象。
直到1853 年,德国哲学家兼美学家卡尔·罗森克兰茨在他出版的《丑的美学》(Aesthetics of the Ugly)一书中认为:“丑是一种轮廓鲜明的对象材料,不在美的范围以内,因而需要另外加以论述,但又始终决定于对美的相关性,因而也属于美学理论的范围。”在美学理论上开始为丑立言。在19 世纪中叶开始,美丑开始了博弈的时代。在欧洲的文艺创作中,丑明显增加了分量,文艺创作者的审美观开始发生变化。雨果提出丑在表现宽广的客观世界和社会人生中的作用,他认为:“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因为,从情理上说,美呈现给我们一个完全的、但却和我们一样有限的整体。而我们称之为丑的那种东西则相反,它是我们所没有认识的那个庞然整体的一部分,它与整个万物协调和谐,而不是与人协调和谐。这就是为什么它经常不断向我们呈现出崭新的、然而不完整的面貌的道理。高呼“上帝死了”的尼采说得更加直接:“无论在造型艺术还是音乐和诗歌中,除了美丽灵魂的艺术外,还有着丑恶灵魂的艺术;也许正是这种艺术最能达到艺术的最强烈效果,令心灵破碎,顽石移动,禽兽变人。”但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气氛中,丑还不能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
时间的车轮驶进20 世纪,审美观念在西方有了根本性的逆转,审美开始向审丑转换,审丑甚至以丑为美的时代真正到来了。西方世界的工业和科技革命使现代人迅速被异化和边缘化,人被日益囿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社会机器中而失去了独立人格和自我支配的人性品格;两次世界大战和继之而来的冷战更是粉碎了人类玫瑰色的理想,出现了一大批以非理性反理性为内涵的哲学思潮。资本主义社会“非人”的一面已充分暴露出来。社会正走向全面异化, 就像尼采所宣布的那样“上帝已死”,“一切价值重估”。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开始认识
到, 社会现实在本质上是不可救药的丑陋, 如果艺术家继续像以往那样以创造美为己任, 那就是在欺骗大众和粉饰社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产生质疑,人类文明史进入一个怀疑与解构的时代。毫无疑问,曾经根深蒂固的审“美”情结也遭到根本性的动摇。整个20 世纪,西方的艺术殿堂里充斥着丑的灵魂。
霍丁在《现代艺术美学》一文中曾说:“希腊古典艺术理想美的概念在其巅峰状态下就是人本主义——把人抬高得像神一般。在现代艺术中我们却把他沉入阴沟、陷入泥潭。我们认为他如蝼蚁般的毫无个性。我们喜欢人身上的兽性、野性和性, 我们已把人降格为动物。他还说:从美和丑的对立到对丑的真正意味的心理深化只需一步, 即作为拥有着激情、本能和一切未被察觉的尚处在潜伏状态的邪恶的人的隐匿生活的丑, 不带任何虚饰和伪装的丑, 正是艺术家以其对升华毫不顾及的惊世骇俗之举将其释放出来。”在西方现代艺术中,丑陋的东西、具有暴力的东西所唤起的审美愉悦并非康德在崇高美学中所确立的通过否定而转化为对理性无限性的肯定, 也不是理性的东西克服了非理性的东西, 而是主体就生活在这种非理性的、危险的、激扬的东西之中, 并直接吸取它们的力量——强力意志的力量。本能从一种惊人的强力转化为一种意志的内在组成部分。在这里,主体与自己最黑暗的、恶魔般的另一半达成契约, 就像查拉图斯特拉与魔鬼为伴一样。
西方现代艺术直指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深刻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时间、空间等社会现实真切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固有的难以名状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更切近当今人类的主观内心世界。西方现代艺术始终以人的全面觉悟为其艺术创作的目的,它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观念,从艺术的内容到形式,从艺术的思维到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艺术美学观念被完全推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和非叙事性,作者主观的心理因素和感受被充分地表现出来,艺术从此没有高低之别,也没有雅俗之分,从根基上彻底动摇了传统艺术的最后阵线。
诞生于传统艺术母体中的西方现代艺术从其揭幕之日起便竭力摆脱母体的束缚,以艺术史上惊世骇俗的奇异面貌呈现给世人,其怪诞的艺术形式、晦涩的作品主题,使传统审美趣味培养出来的审美的眼睛和耳朵感到惶恐而不知所措。西方现代艺术反对传统的固有色调,摒弃艺术的内涵和思想,充分强调艺术的表达形式,追寻自然的直觉印象。
从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流派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谈起。美术上以塞尚、凡高、
高更、莫奈、马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艺术反对传统的固有色调,摒弃艺术的内涵和思想,充分强调艺术的表达形式,追寻自然的直觉印象。譬如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对于色彩的使用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表现主义艺术一反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美学原则,不再忠实于客观事物的自然描写,更加重视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剖析,追求主观意念的表达。而从毕加索到康定斯基,抽象主义更是越来越远地将西方现代艺术推离开了传统艺术,以至后来的达达主义、动作画派、立体派、野兽派,其艺术手法之新奇、艺术品种之驳杂令人咋舌。立体派画家狂乱的线条、变形的人体;野兽派去繁取简,粗犷的线条、强烈的夸张;动作画派追求绘画过程的记录,爵士乐般的即兴性、摇滚乐般的疯狂性等等。这些大量充斥着丑的艺术并不仅仅是诗人的猎奇、逐趣,它们是整个现代西方社会现实的艺术化折射,其实质上包含着强烈的人性关怀。
西方现代艺术是始终以人的全面觉悟为其目的的艺术”,艺术已不再是“唯美之术”,而是更加个人化、更加主观化的活动,“现代艺术在精神的层次上脱离了传统艺术中的形式化的美的功能”。因此,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人及人的主体性始终处于主导位置,创作者通过某种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以期达到某种效果,完成自身的艺术追问及其对现代社会和艺术的理解。西方现代艺术脱离了传统艺术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却更切近对人类主观的真实感受,对当代西方社会人类生存境况及人类思想状况的真切关怀和追问,对人类真实个体及其行为的自觉,成为现代西方艺术的深意所在。
现代艺术远离传统艺术中的境况解释,艺术家不对艺术品作出解释,也不乞求受众对艺术品作出所谓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进行艺术审美实践时,我们实在无须去寻求作品表象现实意义的具象解读。根据传统的习惯,当人们面对一个画面,如果从中不能立刻找到可以熟识的形状或形象,就会失去对作品理解或者接受的耐心和信心。人们最通常的疑问是:这画的是什么东西?画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它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传达什么意义?传统艺术家根据接受者的现实生活经验,以写实的方式运用各种方式安排让受众理解的主线,诱导受众进入自己的解释,并获得受众的注目和反响。现代艺术不仅不对艺术作品作出解释,而且还对传统艺术的解释性本身表示怀疑。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不再是单向地感染和牵动观众,现代艺术就是在破斥传统和既有艺术观念的同时,鼓励读者从被告之的被动状态中跃入情节的自由理解状态。现代艺术在现代人精神的追问之中走向了更为广大和更为深沉的探求。对于现代艺术作品而言,其解释的可能性更显苍白和可怜,作品意义的表述远不能只停留于创作者本人,现代艺术的参与性使现代艺术作品出现了无法预见的偶然和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