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合集下载

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研究

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研究

11 翻译 目的 .
字无 几的。而其 中的丙 , 则在 ‘ 读者 ’ 的范围之外 , 发他们的是 启
图画 、 演讲 、 戏剧 、 电影 的任务 , 在这里可 以不论 。但 就是 甲乙两 种, 也不 能用 同样 的书籍 , 应该各有供给 阅读 的相当的书 。供给 甲类读 者的译本 , 无论 什么 , 是至今主张 ‘ 我 宁信而不顺 ’ 的。我
鲁迅说“ 这也是译本。这样的译本 , 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 , 也在输
入新 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 , 法子实在太不精密 了, 作文的秘 诀, 是在避去孰字 , 删掉虚字 , 讲话 的时候 , 也时时要词不达意, 这
人术》 他 想通过 翻译 这些小说 在 当时 的中国提倡科 学 , , 启迪 民
智。鲁迅在 当时就已经意识到 了科技兴邦的道理 , 自觉地本着科
学意识从事科幻小说的翻译 。

相 。剽窃 、 ” 抄袭 、 冒之重译不但不能给读者 、 假 给社会带来好处 , 反而会 给社会产生毒害。重译者 除了要有 高度责任感之外 , 还应 有强烈 的竞争意识 , 与前译者竞争 , 要 这样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 取 得社会 和经 济双重效益 。关于重译 , 鲁迅还说 , 旧译 的长处 , “ 取 再 加上 自己的新心得 , 这样才会成功一种近于完全 的定本 。这句 ” 简单的话 , 实际上包含 了深邃 的翻译思想。首先是鲁迅对原文的 认识 , 在他看来 , 原文在不同的译者那里会有不同的理解 。另外 , 译 文对原文只是一种 近于完全的定本 。这与 当今 翻译 信息论研 究成果是非常一致的。信息 论认 为, 语言不是单一平面的线形结
还 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 的书 , 也应 时常加些新的字眼 , 新的
鲁 迅 关 于 翻 译 目 的 的 思 想 可 以说 与 德 国译 论 家 Has n V r er em e 的翻译 目的论是一致 的,emer V r e认为翻译领域中有三种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要评价和确认一位翻译家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首先应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文化 上的位置;而要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 期的文化上的位置,又要明了这种文化在中国 整个历史情境中的位置。因为无论翻译还是文 化之建设、交流或毁坏,都不是孤立的人类活 动,它必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为
其他各种领域的人类活动所制约和影响,而所
有的人类活动都受制于特定的时代愿望和信仰。
• 劳伦斯·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53年—)学者, 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 费城南部(此区域居住者多为意大利裔),七十年 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 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
• 鲁迅所考虑的除了借助翻译“输入新的表现 法”,以丰富汉民族的语言,以达到重建民族语 言与文化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 思维方式以外,还有译文接受的条件、语言 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意识等多种因素。 • 进一步系统而科学地划分了翻译的读者层。 • 把翻译研究从译作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 作的反应上,考察译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 果等重大问题。 • 针对这些不同的读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 略。其次,译者必须有心目中的读者对象。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 (中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 (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 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暗,向人民指
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

《鲁迅对译学理》课件

《鲁迅对译学理》课件

应用鲁迅的翻译理论的挑战
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将鲁迅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实际翻译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2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如何有效应用鲁迅的翻译理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翻译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 的作用
翻译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 互理解和交流。
翻译中的创造性
鲁迅主张译者应该在保持原 文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 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创造 性翻译者应根据具体 情况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以 实现更好的译文效果。
鲁迅的翻译伦理观
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鲁迅认为译者应以诚实和尊重译者对作者的思想和 作品。
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鲁迅认为翻译应当是一种艺术创作,翻译者应具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忠实度的重要性
鲁迅强调翻译应当忠实于原文,同时也要在语言的表达上做出一定的创造。
3 语言对于翻译的作用
鲁迅认为语言是翻译的媒介和工具,但也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符号。
鲁迅对直译的批评
直译的局限性
鲁迅指出直译往往无法准确 传达原文的意义,忽视了语 言和文化的差异。
《鲁迅对译学理》PPT课 件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对于译学理论的贡献不容 忽视。本课件将介绍鲁迅的译学理论及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影响。
鲁迅与译学理论
鲁迅的翻译理论对于中国现代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许多与 翻译相关的重要观点和理念。
鲁迅的翻译艺术观
1 译文的艺术性
鲁迅的译学理论在现代全球化世界的意义
鲁迅的译学理论在当代全球化世界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探讨其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应用价值。

鲁迅的翻译主张

鲁迅的翻译主张

鲁迅的翻译主张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译著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而他的翻译主张也是翻译界的经典之一。

鲁迅主张翻译应该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并坚持“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即翻译应该先保留原文的原始面貌,即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色,以达到原意的准确表达,然后再以文学性的方式美化翻译成果,让它们符合受众对于文学作品的口感和审美概念。

同时,鲁迅认为翻译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需要对原文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表达原著思想精髓的完整性。

鲁迅强调的“文学性”翻译主张,也就是他创造的“鲁迅翻译学派”至今仍然在翻译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种翻译方法重视对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忠实表现,以及在翻译过程中营造的文学美感。

这种翻译方法不是简单地把外语原著翻译成汉语,而是通过深入理解外语原著,对其语言、文化及思想内核进行全面挖掘,并在汉语读者所熟悉的文化及语言背景下进行再创作,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鲁迅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推崇语音音韵、词汇、句法等技巧,也强调在翻译时需要注重华文语言特色和地域性的表达。

他在翻译新月派作品和俄文文学作品时运用了独特的翻译方法,创造出了许多深具鲁迅特色的翻译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鲁迅虽然注重翻译准确性,但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以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独特性。

比如在翻译《红楼梦》中,他自创了一些新词和新语法,以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总的来说,鲁迅的翻译主张是一种翻译文学的“鲁迅式”风格。

他强调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需要对原文的作者意图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样也要注重营造出文学美感。

同时,他也注重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表现,创造出大量的翻译作品,为现代中文翻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也是对外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鲁迅的翻译经历中,最受广泛关注的莫过于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不仅是为了介绍外来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思考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鲁迅之所以成为中西方文化联系的重要人物,关键在于他的翻译工作。

鲁迅的翻译能力得到众人的认可,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播了外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从中汲取了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思路。

早在20世纪初,鲁迅就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英、法、德等多个国家的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文化背景,对外国文学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并通过翻译,将其经典著作带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鲁迅翻译的众多外国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要属其对法国文学的翻译。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悲惨世界》等,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阅读和认可,也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提倡文学的现实主义,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除了翻译法国文学作品,鲁迅还翻译了德国文学、英国文学等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鲁迅翻译的作品中,不仅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文学形式,也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鲁迅翻译的德国作家法斯宾德的小说《天使与人类》和英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汤姆逊的《社会学原理》等都成为了中国读者们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让中国读者了解到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方向,吸收了其中的创作思路、艺术表现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启示。

同时,他的翻译也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先驱者和传承者。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是传递人类文明精神和智慧的桥梁。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六:鲁迅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六:鲁迅

鲁迅的译论思想
• • • • • 翻译目的 翻译标准 重复和复译问题 翻译批评问题 对翻译理论的创新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异化翻译)
• 鲁迅的翻译活动始于1903年,在翻译之初,由于受 到林纾等人的影响,他采取的也是晚清时期流行的 意译手法。 • 1909年纪,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翻译出版的两册 《域外小说集》,一改他以前意译的复燃策略,重 视地保留了援助的内容、文采及章节格式,开了近 代文言直译小说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 座丰碑。 • 鲁迅主张在翻译中尽量保存原作的“洋气”,以体 现“异国情调”。他主张的“欧化”、“保存洋气” 是典型的异化翻译法。

翻译标准
• “
•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 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 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 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它是鲁迅提出 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 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 “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这一主张令译界不少 学者大跌眼镜,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从文化视 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 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也大大开 拓了中国译学研究的视野。“宁信而不顺”非但没 有削弱鲁迅“文化巨人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 加高大。
国魂翻译家 ——鲁迅
• 生平简介 • 译论思想 • 名人评价 • 对后世的影响
• 生平简介 • 译论思想 • 名人评价 • 对后世的影响
•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1898年 改为周树人,出身于 封建官僚家庭。 •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学医,后从事文艺 等工作,企图用以改 变国民精神。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思想家,也是一位热衷于翻译的学者。

他经常从世界文学中吸取营养,借鉴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经验,同时也通过翻译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引入中国。

鲁迅的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

他以表现生动、自然的方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完美地传达了作品的意义和情感。

他运用了大量具有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手法,将外国的文化元素与中国的语境相结合。

这种翻译风格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现代汉语的翻译打下了基础。

鲁迅的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起到了启蒙作用。

他在翻译时经常注释解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他还积极引入西方文化、哲学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他的翻译作品中融入了许多进步思想,为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启发和触动。

鲁迅的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起到了深入人心的影响。

他选择翻译了许多与现实社会相关的作品,如《尤利西斯》和《守望者》等。

通过这些翻译作品,他向中国读者展示了外国社会的一些不公正和不合理之处,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深入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反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鲁迅的语言翻译也对现代汉语的形成起到了规范作用。

他注重用汉语表达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情感,倡导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他对汉语的词汇、句法和语态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正,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和表达方式。

他的翻译作品规范了当时的文学写作风格,对后来的作家和翻译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鲁迅的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深入的思考,创造性地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为中国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形式。

他也通过翻译作品向中国读者传递了外国社会的一些思想和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是“译如译者之心”。

下面我将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实实在在”。

他反对抽象、虚构的翻译,主张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实际意义,尊重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而不是扭曲和修饰。

鲁迅翻译的《呐喊》中,成功地将上帝之名“Yahweh”译为“又呕槽”,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二要义是“中外结合”。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外国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更是要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他主张借用外国的词汇和文化载体,使中国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例如,在翻译《蒙娜丽莎》一诗中,鲁迅用了“丽莎上学了天文学/看了星象/给我推断我应日夜勤劳/爱我时时关怀”等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将外国诗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三要义是“译文通俗”。

他主张翻译要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使翻译作品能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

他反对翻译作品过于学院化,追求高深的学术性,只针对少数精英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中,大量运用白话文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亲切感和亲和力。

例如,他将外国小说的片段译成中国白话小说《风波》中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四要义是“用译语言表达翻译心”的理念。

他主张译者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当代语言去传达原作的思想和精神。

他反对机械地照搬外国作品的翻译语言,主张根据当代的背景和文化条件进行创新。

他的翻译作品中,经常运用当代俚语和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翻译《卡夫卡》的作品中,他写道:“我看见大哥就问他:‘阿葛,你干什么呢?’他却总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呢’”,成功地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入翻译作品中。

鲁迅翻译思想的总结就是以上四个要义,他通过这些翻译思想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碰撞,融合,并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导读:本文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作者/谢飒一、鲁迅的文学翻译(一)时代背景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

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改变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

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

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拯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

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该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二)鲁迅翻译的作品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这是一直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

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

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

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强烈的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思 想 与 理 念 却 少 有 人 问 津 。 在 鲁 迅 留 下 的 10 0 0多 万 字 中 , 一 有
章 主要 有 :“ 译 ” “ 学 的 阶 级 性 ” ( 90 , 关 于 翻 译 的 通 《硬 与 文 》 13 ) 《 信 》 13 ) 《 条 “ ” 翻 译 》 13 ) 《 马 牛 》 13 )《 来 一 (9 1 ,几 顺 的 ( 9 1 ,风 ( 9 1 ,再
处 了的时候我就 一笑 , 打着我 的伤处 了的时候 我就忍 疼 , 却不 肯
有所 增 减 , 也 是 我 始 终 ‘ 译 ’ 一 个 原 因 … … 我 还 像 这 样 做 , 这 硬 的 并且希 望有更多这样 做的人 , 添一 添彻底 的高 谈 的空虚 ……” 来 鲁 迅 所 反 对 的 , 实 并 不 是 “ 译 ” 而 是 胡 译 或 曲 译 。鲁 迅 的 文 其 意 , 章 有 时 候 读 来 句 式 不 通 , 实 包 含 着 一 种 刻 意 的 成 分 。在 鲁 迅 的 其 时代 , 觉 得 我 们 中 国 的语 言 表 达 是 不 周 密 的 , 是 一 种 审 美 性 他 它 的思 维 , 鲁 迅 想 通 过 求 教 于 胡 人 , 教 于 域 外 文 明 , 国 的 东 而 求 外 西 , 改 变 中 国 人 那 种 八 面 玲 珑 的 、 情 的 、 典 雅 的 东 西 , 要 去 抒 很 他 用 生 涩 的 、 生 化 的 东 西 来 表 达 , 使 我 们 能 够 有 另 外 一 种 思 维 陌 他
条 “ ” 翻 译 》 13 ) 《 翻 译 辩 护 》 1 3 ) 《 于 翻 译 》 上 ) 顺 的 (9 2 , 为 ( 93 , 关 ( ( ) 13 ) 《 重 译 》 13 ) 《 论 重 译 》 13 ) 《 题 未 定 ” 》 下 (9 3 ,论 (94 , 再 (94 , “ 草 ( 9 5 , 非 有 复 译 不 可 》 1 3 ) 。鲁 迅 关 于 译 论 的 最 大 贡 献 是 13 )《 ( 95 等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被誉为现代汉语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和思想家。

他的语
言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鲁迅的语言翻译塑造了现代汉语的形象。

鲁迅的翻译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准
的表达备受赞赏。

他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翻译和理解。

通过
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他将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学形式引入了中国,为现代汉语
的形成起到了先驱作用。

他的翻译作品有助于开拓当时中国的文化视野,丰富了汉语的词
汇和语法,培养了语言的多样性。

鲁迅的语言翻译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鲁迅的翻译一直
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他注重翻译词语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以及翻译的语言风格
的统一性。

他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工作者,引领了现代汉语翻译
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他的翻译作品和翻译理论对于现代汉语翻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翻译思想-文档资料

鲁迅的翻译思想-文档资料
一.背景 二.直译硬译的内涵与目的 三.宁信不顺的含义与目的 四. 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的关系
5
一.背景
1.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翻译活动风起云涌,极一时之盛 。晚清时期随 意删改原作译者自主性过度夸大的翻译风气
2.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中国 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 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
9
鲁迅主张 宁信而不顺,并不意味 着对“顺”的否定。他对翻译中 “信”与“顺”的关 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10
宁信不顺的目的
( 一) 端正不信之译风 ( 二) 改造、发展白话文 ( 三) 要改造社会, 改造国人的思想, 推动新文化运动
11
四.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的关系
鲁迅一再提到硬译,而这硬译正是宁信 而不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1
职业:文学作家,杂文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体裁:杂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 代表作品:《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
记》《朝花夕拾》等
地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有人把鲁迅当做中国的 高尔基。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3
人生格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驽小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岂有豪情是旧时,花开活落两由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
翻译思想: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
那下半,被我译成这样拙劣的‘上了走向那大而 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 路’了,冗长而且费解,但我别无更好的译法, 因为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 然而原译是极清楚的:上了艰难的路,这路是 走向大而黑暗的都市去的,而这都市是人性和 他们的悲痛之所在。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

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一、引言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

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

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

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

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1907年与弟周作人合作翻译了俄国、捷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希腊等国作品并于1909年编印成两本《域外小说集》,仅售出41本,但鲁迅却认为这本书意义深刻:“此虽大涛之微沤与,而性解思惟,实寓于此。

中国译界,亦由是无迟莫(暮)之感矣。

”二、五四运动至1927年的翻译中期。

以译东欧、北欧以及日本作品为主,内容包括文学及文艺理论著作,如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保加利亚作家佐夫、芬兰女作家明娜.亢德和亚勒吉阿、德国尼采、日本夏目漱石、森欧外、有武岛郎、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厨川白村等人的作品和著作。

三、1927年以后的翻译后期,也是鲁迅的翻译高峰期。

这个时期他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法捷耶夫的《毁灭》,奥地利女作家至尔.妙伦的《小彼得》。

鲁迅最杰出的译作为一生最后所译的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

三、鲁迅的译论思想鲁迅的译作强调“直译”,以信为主,“宁信而不顺”,为的“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关于译论的文章主要有:《“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1930),《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几条“顺”的翻译》(1931),《风马牛》(1931),《再来一条“顺”的翻译》(1932),《为翻译辩护》(1933),《关于翻译》(上)(下)(1933),《论重译》(1934),《再论重译》(1934),《“题未定”草》(1935),《非有复译不可》(1935)等。

鲁迅关于译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直译”问题的论述,在译界论坛高树一帜,留下不少的发前人所未发的佳论。

“鲁迅这一选择,曾引起当时知识界的哗然。

以学者自鸣得意的梁实秋也挖苦说他是“死译”、“硬译”。

鲁迅说:“但我自信并无故意的曲译,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疼,却不肯有所增减,这也是我始终‘硬译’的一个原因……我还像这样做,并且希望有更多这样做的人,来添一添彻底的高谈的空虚……”鲁迅所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意译”,而是胡译或曲译。

鲁迅的文章有时候读来句式不通,其实包含着一种刻意的成分。

在鲁迅的时代,他觉得我们中国的语言表达是不周密的,它是一种审美性的思维,而鲁迅想通过求教于胡人,求教于域外文明,外国的东西,去改变中国人那种八面玲珑的、抒情的、很典雅的东西,他要用生涩的、陌生化的东西来表达,他使我们能够有另外一种思维方式。

”(人民网>>读书>>作家专家新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郭珊 陶红灵 2006年11月30日09:04)坚决主张“直译”。

但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鲁迅所说的“直译”,并不仅仅针对“意译”而言,其含义有别于传统狭义的直译。

鲁迅的直译针对“歪译”而言。

后人曾指出,鲁迅的直译实际上指的是“正译”,涵概了意译在内。

鲁迅主张直译,但同时并不反对意译,反对的是偏颇的所谓“顺译”等错误作法;二是鲁迅曾将自己的直译说成“硬译”,但鲁迅并非真正主张硬译,是在未得更佳译法时(“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为防止“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的偶而为之的姑且做法,而仅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的理论专著而言;三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立论是在论及“顺译”“欧化”“归化”等广角视野 wide angle问题之中进行的,同时也涉及到很多译论问题。

鲁迅所说“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是强调尽量忠于原文:强调“信”的第一位,反对有人将“信”摆在第二位(“第一要件是要‘达’”)的错误主张。

他说:“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象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进一步阐述“宁信而不顺”:“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他继续解释道:“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了,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

”“但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以‘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人被淘汰,被踢开。

这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

”在论述“欧化”问题时鲁迅仍然坚持这一主张:“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我主张中国语法有加些欧化的必要。

这主张,是由事实而来的。

”鲁迅的见解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鲁迅最为精彩的“丰姿”说发表在《“题未定”草.二》中:“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

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想象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

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这段论述不单深入讨论了“直译”的问题,提出“移情”“益智”及“洋气”“异国情调”等重要观点,“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又是鲁迅对于翻译标准的精妙论述,涉及翻译美学等问题,对后人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极有启迪,成为传世之论。

四、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在性质上,鲁迅的确是翻译家,他的翻译理念对翻译理论有很大的建设。

他不仅提倡“直译”,“转译”“跳译”“增译”各手法也能熟练运用(看起来和“直译”相去甚远)。

比如,以《斯巴达之魂》为例,是他从日文转译过来的。

这本身就很有意思,原文(o2 riginal language)———译文(target language)/原文(original lan2 guage)———译文(target language)……,还可以再循环下去。

没有一本翻译书命名过这样一种循环翻译法。

一般都是从一种原文翻译到一种译文。

这种“转译法”几乎从来没有被承认过。

但其实这种方法在翻译实践中不但存在,而且屡见不鲜。

甚至有人认为其作不是翻译,而是鲁迅先生的创作作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鲁迅这部《斯巴达之魂》和原著对不上,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鲁迅不但改变了原著的名称,而且又运用了“跳译”的方式,把很多地方未翻译,而且进一步运用了“增译”(这是我命名的,翻译中只有“增词法”)的方式,运用文学的想象,增添了很多原文没有的东西(语言、情节等),所以和原作看起来就很不像了。

鲁迅这样做,当时是为了教育国民(有人说是他记不清原著了),合情合理地运用文学方式编了一些故事情节,翻译是不是可以这样做,他吃不准,从未提及。

别人也从来没有研究过这种文学想象式翻译方式。

到底是创作还是译作,至今仍有争执。

主要是我们还没有把这种翻译方式纳入翻译理论体系。

五、挖掘鲁迅翻译理念的意义目前学术界研究中,叙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大多关注其翻译规模、地点与国际国内学术界交往活动,而本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鲁迅对翻译理论所做出的重大革新与方法实践。

特别是他的“直译”理论的提出,事实上暗合了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了,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但这些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以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这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判断。

”。

对鲁迅的翻译理念进行“后殖民主义”当代阐释,从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角度,探究这位中国翻译史上的名人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卓越贡献,不仅对我国当今翻译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翻译传统,弘扬译学民族精深文化,进一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也具有深远意义。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言以蔽之,鲁迅使翻译文学化了,他又使文学文化化了,使文化政治化了,使政治意识形态化了。

鲁迅翻译研究已成当代翻译史显学。

历史上对他的定位过于偏狭,没有将其纳入一个世界范围内进行研究,甚至有鲁迅到底是不是翻译理论家的分歧,一般资料只将他作为文学翻译家(指翻译实践)对待。

本研究不仅将把鲁迅从中国推向世界,定义为世界翻译史上的著名翻译家,而且是翻译史上卓越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念与西方译论异曲同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