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清初文人案头抒情剧
• 吴伟业、尤侗等一些文化名流,在诗文之馀,选择 戏曲抒写亡国之痛、出处两难的心态 。 • 一、吴伟业的剧作 • 有《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临春阁》杂剧。 • 《秣陵春》又名《双影记》,写徐适与黄展娘的离 奇爱情。后来由已登仙界的李后主、妃子黄保仪牵 合成婚。剧本有眷恋明末亡国皇帝的情结,抒发亡 国之悲。表现了出、处矛盾。第31出《辞元》: • “谢当今圣主宽洪量,把一个不伏气的书生降”。
尤侗的《钧天乐》传奇
• 上卷贾斯文、程不识行贿中榜,真才子杨 云落榜郁闷而死,沈子虚上告被乱棍打出, 也抑郁而亡。 • 下卷写天界召试真才,沈子虚、杨云并中 高科,赐宴,奏钧天乐,二人功名婚姻并 得美满。后来二人复回人间,断清了科场 舞弊案。 • 天上人间对比,寓意深刻。
第二节
苏州派剧作家
一、苏州派 •指清初活动在苏州地区的一个戏曲流派。作家有李 玉,朱素臣、朱佐朝、毕万后、叶雉斐、张大复等 •他们彼此交往密切,创作上时而合作,如《清忠谱》 (李玉、朱素臣、毕万后、叶时章字雉斐)。 •他们剧作的基本倾向和风格接近,比较关注现实, 作品适合舞台演出,曲词质朴。 •著名作品有李玉的《一笠庵四种曲》、《清忠谱》 朱素臣的《十五贯》等。
“立主脑”(解词)
• 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内含词曲、 演习、声容等部。后人摘出变为单行本《笠翁曲话》 • 【立主脑】是李渔的戏曲理论主张。所谓“立主 脑”,就是突出作家创作的主题,一部戏剧要紧紧 围绕“一人一事”展开。他说:“古人作文一篇, 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 也。”而“传奇”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要 人物和中心情节,其他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 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风筝误》
• 以放风筝为缘机,引发了才子与佳人、拙夫与 丑女相互错位而又终于各得其配的婚恋故事。 • 人物:詹烈侯 戚补臣
梅氏
詹爱娟
惊丑 婚闹
柳氏 詹淑娟
导淫
韩世勋 戚友先
逼婚 诧美 释疑
拒奸
第四节
清中叶的戏曲
• 创作进入低潮,作家大都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出现大量的内廷承应戏;富有教化意义的历史戏。 • 随着昆曲的衰弱,戏剧创作在艺术形式上也逐步 僵化,失去了生命力。 • 少数文人的作品重在借历史人物抒写情怀,清新 隽永,但也更加案头化,难以付诸舞台演出。 • 真正代表戏曲发展趋势的,是“花部”地方戏。 随着“花部”的兴起,逐渐产生了为广大群众喜闻乐 见的皮簧剧。
(五)《雷峰塔传奇》
• 取材: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冯梦龙 《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 明人陈亦龙也曾作传奇剧《雷峰记》,惜已佚失。 • 乾隆初蕉窗居士黄图珌(bì )《雷峰塔传奇》32出。
• 乾隆中叶,民间艺人陈嘉言父女将其修订为 40出的梨园演出本,情节臻于完善。 • 乾隆36年(1711)方成培又对梨园演出本 增删改编,使之成为200年来我国戏曲史上 最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
二、尤侗
• 五部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 白卫》《清平调》(《李白登科记》,一折) , 题材分为文人际遇和女性生活。借历史故事抒写 作者仕途受挫、怀才不遇的悲愤、民族情绪。 • 《黑白卫》写聂隐娘的故事。王士祯称道说: “激昂慷慨可使风云变色,自是天地间一种至文” (《池北偶谈》)。周亮工《尤西堂杂俎二集序》 也称赞说:“响激飞湍,气吞崇岳,慷当以慨, 有元人遗意。” • 传奇《钧天乐》与杂剧一起汇入《西堂曲腋》。
•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部知识· 准备与设计》: “西皮表轻快奔放,二黄表沉郁缠绵。”
• 京剧唱皮黄腔,其中西皮源于梆子,唱腔 明朗高亢,适于表现欢愉激动等情绪; • 二黄则深沉、缠绵徘恻,适于表现沉思、 怀念、感叹、悲婉等情绪。
第五节 清中叶讲唱文学的盛行
• 清代各种讲唱文学极盛。除了元明时期的词话、 鼓词、弹词、又产生了子弟书,甚至于近代的快 板、大鼓、道情、琴书、相声等也开始孕育萌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词、弹词和子弟书。 • 1.鼓词 • 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 形式。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 无乐器伴奏;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形式 上散韵相间,唱词多为十言,亦有七言者,较弹 词句式更为灵活。主要作品有《大唐秦王词话》、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等。
二、地方戏的勃兴
(一)“花部”与“雅部”之争: • 乾隆年间,统治剧坛的昆曲日渐衰落下去, 代之而起的是地方戏的兴盛。清中叶出现了 “花雅之争”。 • 1.花部:李斗《扬州画舫录》云:“花部为 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 簧调。”可见当时扬州的花部已支派繁盛, 而京师更是南腔北调汇聚一城,争奇斗艳。 • 2.雅部: “雅部即昆山腔.”
第五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清初文人案头抒情剧 第二节 苏州派剧作家 第三节 李渔《风筝误》 第四节 清中叶的戏曲
清代戏曲概况
一、作家作品大量涌现,明清戏曲4400种,清代占 2400种。而且传奇、杂剧并重。 二、昆山腔日益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现《长生殿》《桃花扇》 《清忠谱》这样的传世名作,悲剧典范;喜剧方面则 有《风筝误》。文人案头戏大量涌现。 三、清代中叶以后,地方戏(花部)兴起,与昆 腔(雅部)抗衡,促进戏曲的繁荣与普及。 四、出现了全国性剧种——京剧。 五、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李 渔的《闲情偶寄》这样集大成著作。
解词:《一捧雪》
• 清代戏曲家李玉所作的传奇,可视为 其成名之作。此剧脱胎于沈德符《野 获编· 补遗》卷二所载严嵩当政时为 《清明上河图》而构陷王忬的故事, 剧中突出了仆人莫诚代主人莫怀古受 戮,莫怀古小妾雪艳娘刺死负义小人 汤勤后殉节的内容。
三、《清忠谱》
• 苏州派作家的集体创作,作者有李玉、朱素臣、毕 万后、叶时章。京剧《五人义》(倒精忠)据此改 编而成。 《清忠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1、演述明末实事,批评明末政治,具有鲜明的政 治倾向和时代气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事 俱按实”的历史剧;反思历史及信史特点对《桃花 扇》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2、以同情和赞赏的态度,首次把波澜壮阔的市民 政治斗争搬上舞台;首次把新兴的市民阶层作为一 支政治力量来表现,对市民英雄予以塑造和歌颂。 • 周顺昌、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花部戏的保存情况
• 地方戏剧目在戏班内流传,刊印机会少,多散佚。 • 钱德苍《缀白裘》第六和第十一集收有五十多种花 部诸腔剧本。 • 优秀剧目:《祝家庄》《两狼山》《拾玉镯》 《玉堂春》《红鬃烈马》《三休樊梨花》《四进士》 《清风亭》《赛琵琶》《借靴》《打面缸》 • 题材广泛,贴近生活,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由于经 过无数艺人琢磨和长期在舞台实践中加工提高,许 多戏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舞台演出本。
《雷峰塔传奇》
• 清代蕉窗居士黄图珌的神话传说剧,写成于 乾隆初,分上、下两卷,每卷16出,凡32 出。是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剧、感人至深的 爱情悲剧。该剧较之以往同类作品在思想境 界与艺术成就诸方面均有所突破。它以浓郁 的神话色彩和强烈的悲剧性冲突,成功地塑 造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的艺术形象,剧作热 情讴歌了白娘子为争取理想的实现所进行的 顽强不屈的斗争和表现出的献身精神。
二 、李玉的戏曲创作
• 李玉(1591~1671),号一笠庵。 • 是明清传奇史上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共42 种,今存整本戏18种。有《一笠庵传奇》。 明末所作的《一笠庵四种曲》最有影响,含 《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 魁》四剧。 • 入清以后,作历史题材剧《千钟戮》,借燕 王朱棣夺建文帝之位抒写兴亡之悲。另有 《清忠谱》。
一、
昆曲衰落时期的杂剧和传奇
昆曲雅化、僵化而失去大众,使剧作成为纯粹的 案头读物;专制日益强化,也使昆曲内容单调。 (一)唐英《古柏堂传奇》17种。中有杂剧12种。
《十字坡》——《武松打店》;《面缸笑》——《打面缸》
(二)蒋士铨,作剧30余种,今存16种。以《红雪 楼九种曲》(《藏园九种曲》)最有名。《桂林霜》、 《冬青树》褒忠,《临川梦》写汤显祖的主要生平事 迹,构思新颖奇特。 (三)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共有32个(折)短 剧,都有小序,说明作者意图,主题明确。《汲长孺 矫诏发仓》《寇莱公思亲罢宴》较有名。 (四)桂馥《后四声猿》,包括4个短剧。
• 李调元《剧话》(成书于乾隆40年)谓:“胡琴腔起 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淫冶妖 邪,如泣如诉,盖声之最淫者,又名二簧腔”。 • 西皮(北路)起于湖北,是脱胎于西北梆子腔的新调。
• 大约在乾、嘉年间,二黄流传到湖北,与西皮结合, 形成皮簧(黄)腔。在湖北叫楚调,在安徽叫徽调。 经过安徽、湖北两省艺人长期的努力,把西皮和二 黄结合在一起,形成皮簧戏。
(二)京剧的兴起与发展
• 乾隆年间,地方戏活跃,在京城剧坛与昆曲争奇斗 胜。其中梆子和皮簧最为发达。 1.乾隆44年(1779),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 进京,与昆腔、高腔(弋阳腔在京的分支)争胜, 秦腔渐占上风,但受到清廷干预,魏长生被迫离京。 2.乾隆55年(1790),皇帝80大寿,扬州徽班高 朗亭率班晋京,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组成三 庆班,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班接踵而至,这 就是戏剧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进京。四大徽班 实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 三庆班的轴子: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 • 四喜班的曲子:擅长演昆腔剧目。 • 和春班的把子:武戏火爆,最受欢迎。 • 春台班的孩子:童伶为主,生气勃勃。 3.嘉庆、道光年间,湖北汉调(即楚调)演员王洪贵、 李六等进京,加入徽班演出。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 皮合流,同时吸收昆、京、秦诸腔的优点,采用北京 语言,适应北京风俗,发展成一种新剧,即皮簧戏, 又名“京剧”。 京剧以其精美的唱腔和表演艺术,逐渐流行各地,成 为全国性的剧种。
总结:京剧的兴起与发展
•(1)乾隆年间,地方戏活跃,在京城剧坛与昆曲争奇 斗胜。其中梆子和皮簧最为发达。 •(2)乾隆55年(1790)皇帝八十大寿,四大徽班 (三庆、四喜、和春、春台)晋京,把二簧(黄)调带 入北京,与京腔、秦腔、昆曲合演,促进了曲调的融合。 •(3)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进京。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 西皮合流,同时吸收昆、京、秦诸腔的优点,采用北京 语言,适应北京风俗,最终至道光年间京剧真正形成了 •京剧拥有十分丰富的剧目,其中一些传统剧目历时不衰。 如《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演萧恩父女事)
第三节 李渔《风筝误》
• 李渔,字笠翁,别署笠道人,作剧十种,总题《笠 翁十种曲》。 “十部传奇九相思”,主要演男女情 事,反映出晚明以来尚情的思想。 • 擅写喜剧趣剧,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 忧。”(《风筝误》末出)。 • 《风筝误》乃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 。多误会巧合, 运思工巧,密针细线,曲词、宾白流畅通俗,肖似 人物口吻,滑稽风趣(但有媚俗倾向)。也为喜剧 的创作和喜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材料。
2.弹词
• 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 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由说(说白)、噱(穿 插)、弹(伴奏)、唱(唱词)等部分组成。唱 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作品多为长篇, 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也很浅近。开说前往往 插上一段开篇,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演唱形式。在 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 • 国音重要作品有《天雨花》《再生缘》《笔生 花》,土音作品有《义妖传》《三笑姻缘》等。 • 两大流派:马如飞擅唱《珍珠塔》,时称马调; 俞秀山擅唱《倭袍》,时称俞调。
京剧的唱腔
• 京剧唱腔以西皮和二黄(簧)为主,因此“皮 簧戏”有时也专指京剧。 • 二黄腔(南路)的演变比西皮调复杂。
• 皖南四平腔—————吹腔
• 流入安徽的西秦腔——拨子
二簧调
• 胡琴两根弦即二簧,故又名“二簧”。二簧戏 在湖北的黄冈、黄陂等县盛行,所以也写作二 黄戏,在戏班中历来簧、黄通用。 • (或谓二黄即宜黄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