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

摘要:文章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通过对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设计中应注意的心理、行为模式。

关键词:室内设计行为心理

在现代社会中,室内环境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更切近生活,更容易为人所控制和改变,更能体现出个人的意愿、爱好。因此,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成为衡量现代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把握人对环境使用的心理和行为来指导室内设计就成了重要的课题。

1 人的心理、行为与室内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人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时,室内环境所提供的氛围不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进而左右着人的行为。相反,当室内环境不能满足人的行为或心理需求时,就要对其进行调整。所以,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人们喜欢的、愿意停留和驻足的生活环境;一个能给予人视觉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可见,人的心理与行为对室内空间环境具有决定作用。在室内环境设计时,必须以人为核心,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行为在室内环境中共性表现

尽管人在室内环境中的心理、行为有着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表现,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

2.1 心理因素

在室内环境中,人体尺寸决定了人生活的基本空间范围,而人对空间的满意度及适应方式不仅仅以生理尺度去衡量,还取决与人的心理尺度,即心理空间。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其表现形式也有很多种,主要有领域性、安全性、私密性等。

(1)领域性。

当人在室内环境中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时有其必须的范围,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这就是人的领域性。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当人们感到个人领域空间受到严重的侵犯时,往往通过向窗外看以避免目光的接触来维持心理上的个人空间。再如,在公共汽车站按次序排队等候的两个人。如果关系密切的话,之间的距离就会很近,相反则较远。这种距离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使用空间的心理模式。所以,领域行为是个人或团体针对一个明确的空间所作的一种标志性、保护性的行为或态度模式,包括预防动作及反应动作。

然而,在室内环境中个人常常需进行人际交流和接触,相应的个人

领域空间就表现为人际关系中的距离。美国新行为主义者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会各有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视觉尺度、听觉尺度和嗅觉尺度上。所以,我们在做设计时需要对人际距离要进行考虑。

(2)安全性。

从心理感受来说,人总是希望有一个能受到自我保护的空间。通常在大型的室内空间中,人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的物体。例如,在餐厅、酒吧或图书馆等地方,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窗、或有隔断的地方。再如,在火车站和地铁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所以,现在的室内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

(3)私密性。

私密性作为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在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它表达了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的基本表现。私密性空间是通过一系列外界物质环境所限定,巩固个人

心理环境的独立室内空间。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遮挡和隔绝要求。例如,在就餐时对餐厅中座位的选择,通常首选目标总是位于靠角落处的,特别是靠窗的角落,其次是边座,最不愿意选择大厅中央、近门处或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由于靠墙设置的座位在室内空间中形成了更多的“尽端”,更符合客人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从私密性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选择顺序是为了控制交流程度。但如果在视线高度适当分割,使得在中央的座位也具有较高的私密性,便可大大提高中央座位的使用率。再如,近年来,“玄关”设计在室内设计中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也体现了私密性的观点。“玄关”除了具有更衣、换鞋、出门前整理容貌等功能外,还创造了一个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起到分隔共、私活动领域的作用,同时为室内创造了一定的私密性。

(4)幽闭恐惧和恐高症。

此外,人在一个封闭空间中会具有幽闭恐惧感;登临高处,会引起血压和心跳的变化,人们登临的高度越高,会觉得空间越狭窄,心理恐惧越重,从而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感。

2.2 行为因素

人在室内空间的行为是一种社会过程,它对室内空间的组织起着提示作用,室内环境也左右着人的行为模式。人在使用空间时总是以某种积极或消极的社会行为方式来维持与他人的交流。因此,在进行

室内环境设计时,必须以考虑人的行为特性和习性为前提,确定合理的空间形状,赋予空间个性化面孔。

人的行为是通过状态的推移为表现的,这和周围的环境有关。在生活中主要存在常态和非常态两种状态,并表现为不同的行为特点。

(1)常态行为。

根据人在空间中流动和分布的行为特性与习性,常表现为捷径效应、左通行与左转弯、识途性、人际交流等特点。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越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捷的路线。其次,人在行走时常有左侧通行现象。在公共场所观察人的行为路线及描绘的轨迹,明显会看到左转弯的情况比右转弯的情况多。如电影院入口、美术馆观众参观路线等。人的行为还有识途性,即当人不明确要去的目的地时,总是摸索着到达后,返回时又按同一路线返回的现象。这就要求在空间的布局和动线的安排上要尊重人的行为特点,提高室内空间的功能效率。

(2)非常态行为。

除了前述的行为习性外,人还具有非常态行为特点,表现为突发性、盲目行、非理智性。如恐慌、躲避的本能,趋光、追随的本能等。当公共场所发生非常事故或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无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