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
《闯关东》波澜壮阔,朱家一门英豪,最幸福的却是格格出身的大嫂
![《闯关东》波澜壮阔,朱家一门英豪,最幸福的却是格格出身的大嫂](https://img.taocdn.com/s3/m/8526c12de45c3b3567ec8bb5.png)
【《闯关东》波澜壮阔,朱家一门英豪,最幸福的却是格格出身的大嫂】2008年的一部网络评分高达9.1的大型年代史诗剧《闯关东》,在当年绝对是街知巷闻的大爆款。
不仅收视率高,《闯关东》还拿下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和金鹰的多个大奖。
【主题曲《家园》都是刘欢宋祖英演员的。
】《闯关东》的一众主演,李幼斌、萨日娜、宋佳、朱亚文、黄小蕾等都红极一时。
《闯关东》讲的是一个开创进取的民族史诗故事,剧中的朱家可谓一门英豪。
朱开山参加过义和团,单独闯关东,两下金矿都能带着金子全身而退,为朱家的家业打下根基,之后也一直是朱家的主心骨,60多了还能一镖结果老日本森田。
老婆在剧中连个名字都没有,却是朱家最终能团聚在一起的关键人物;她是最有爱心的人,心肠软为人做事却极有韧性。
朱传文最没骨气,最后还做了几天汉奸,可他一直是撑起朱家产业的主力,特别是山东菜馆的几大招牌菜都是他用心开发的。
朱传武秉性最像朱开山,也最冲动最有血性,最后抗日中战死,是朱家的第一条好汉,但也最命苦,和鲜儿和秀儿的感情都没有结果。
朱传杰闯关东时就救了未来的岳父,之后跟着岳父学做生意,然后又走垛运货,经历了几番生死,最后借款搞煤矿,这方面也传承了朱开山的开拓精神。
鲜儿原本是许给朱传文,最后又和朱传武纠缠半生,上山做土匪也混出了个三江红的名号,也称得上一代女英豪。
和朱家的这一门英豪比,格格出身的大嫂那文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处处打自己的小算盘,真算不上什么巾帼豪杰,却是全剧最幸福的人。
除了宋佳饰演的鲜儿,牛莉饰演的那文,应该是全剧颜值最高的女人。
格格出身的她,一身的公主病,一开始是不讨人喜欢的;后来经常偷懒让秀儿多干活的是她,提出分家的也是她,然而到最后,她却成了全剧最可爱的人。
那文有公主病是没错,可人家天生就是个格格啊,根本没吃过苦,更不用过干过什么活了。
她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的,但生存和变通的能力很强。
路上盘缠被偷光,她能也熬着和鲜儿一起走到了元宝镇。
《闯关东》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闯关东》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fcb262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7a.png)
第一部
0 1
第一章
0 2
第二章
0 3
第三章
0 4
第四章
0 6
第六章
0 5
第五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二部
0 1
第十一章
0 2
第十二章
0 3
第十三章
0 4
第十四章
0 6
第十六章
0 5
第十五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三部
0 1
第二十一 章
0 2
第二十二 章
0 3
第二十三 章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4
第二十四 章0 6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十六 章0 5
第二十五 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四部
0 1
第三十一 章
0 2
第三十二 章
0 3
第三十三 章
0 4
第三十四 章
0 6
第三十六 章
0 5
第三十五 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为什么不再有充实感?而是空的?大脑是空的,心也是空的。 朱开山不和别人争什么,是自己的别人怎么 夺也夺不走。“闯关东”,为什么闯关东?为了生存!当时那个年代老百姓是真的难!朱开山这样的英雄都落个 家破人亡,别的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朱家慈上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养儿不易育儿难,一人独守多少年,终 于盼得丈夫信,率儿百里闯动乱。鲜儿命运的悲苦惹人怜,鲜儿为爱执着令人敬重,鲜儿的凌厉作风当为一代女 杰,鲜儿的爱情故事受尽缺残终于圆满。四儿一郎命运多舛,受人爱受人惑,与秀儿的爱情冲破不合新时代的旧 规矩枷锁,因抱憾自责自刎谢罪。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从义和团到九一八,外敌入侵,内患不断。朱开山的希 望就是老伴和三个儿子,就是三间大瓦房加上几十亩地。 其中“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 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主,其中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之后结合九一八事变东 北沦陷的大背景,加了一些展现民族气节的东西。 以至于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对人物的印象就是李幼斌、 萨日娜、牛莉这些角色的脸和腔调,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两位老人都七八十岁了,但谈起过去的事依然记忆犹新, 给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们再来看看剧中的女主角,朱开山的妻子,文他娘,剧中她以这个称呼出现了最多! 她就是那个年代我们的所有母亲代表啊,她勇敢正直,她爱护子女,她温情细腻,她忠贞不二,她是传统的中国 母亲,这让我想起了四世同堂的顺儿她妈,她有自己的名字韵梅,但是家人却觉得这名字太文艺,又与运煤同音。
读《闯关东》有感
![读《闯关东》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4f39312964bcf84b9d57bcd.png)
读《闯关东》有感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满堂和孙建业的小说《闯关东》,以19世纪初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为背景,以时间的推移和朱家的生活变化为线索,集中展现了朱开山一家历经磨难、奋斗不息的生活场景,读后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自少年时代读过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现以分析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为脉,谈点自己浅薄的感受,与诸君共勉。
----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朱开山朱开山是作品的主人公,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但他却没有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关键在于他过人的胆识,敏捷的身手、遇事时的深谋远虑与面对挑战的不屈不挠。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他大难不死,只身一人来到关东,在老金沟淘金小有收获,凭着自己的勤劳实干,在短短几年内为家人打造了一个“窝”,使得妻儿在山东遇灾后可以无畏地来到关东。
在听说朋友贺老四出事后,他毅然放弃安稳舒适的小日子,再次来到老金沟,决定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在上有官兵盘查,下有土匪打劫,近有掌柜算计,远有眼线监视的情况下,一些心急运金的同伴惨死他乡。
朱开山明访暗查,终于揪出了幕后的黑手,并将他们一网打尽,最终得以安全运金回家。
在元宝镇由于传武逃婚,使得本就生性狡诈、心胸狭隘的韩老海对朱家怀恨在心,纠结乡党事事为难朱家。
朱开山自知理亏在先,便处处忍让,真心相待,以求弥补。
但这忍让不但没让韩老海见好就收,反倒以为对方软弱可欺,甚至心生歹念,勾结土匪绑架传文。
匪首在朱开山动之以威、晓之以理之下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却大大激怒了朱开山,他一个下马威便将本就色厉内荏的韩老海收拾得服服贴贴。
哈尔滨开饭庄时朱家又遇上了地头蛇潘五爷。
朱开山深知初来乍到的自己要想立稳脚跟必须在忍让的前提下快速打通各种关系。
不想,服软越发使对方气焰嚣张,而逞强却让对方手段更加卑劣,一走了之更让对方嗤之以鼻……在潘五爷再度精心设计的“死人”事件被朱开山揭穿后,恼羞成怒的潘五爷终于与朱家一赌定输赢。
老天有眼,害人者最终玩火自焚,丢了家产死了儿子。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https://img.taocdn.com/s3/m/3185c6e0524de518964b7d67.png)
江苏省兴化中学2009级高二语文校本阅读材料“厚积薄发”主编:高二语文备课组赵永根近代中国有三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闯关东清代流民“闯关东”现象解读一、“闯关东”的由来关东是指以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故名。
清前期设禁,前往关东要“闯”,因为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但自近代1860年(咸丰十年)解禁后,前往关东谋生就已合法,“闯关东”一语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积习成俗使然。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
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关东又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即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
1653年(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
《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废止。
清廷所以要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成为清廷不得已而封关的原因之一。
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于是,干脆封禁。
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
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护满族固有的文化则是清廷“闭关(山海关)”尤其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类似“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行。
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
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复明”之声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
闯关东观后感怒斥电视剧《闯关东》大结局
![闯关东观后感怒斥电视剧《闯关东》大结局](https://img.taocdn.com/s3/m/9a3bb5c883d049649b665872.png)
精心整理因为被《闯关东》电视剧的吸引,花了四天的时间,下载播放,终于把52集电视剧《闯关东》全部看完,先不说虎头蛇尾的制作,看完之后令人拍案而起的,是不知道是作者还是改编者的拙笔,竟然把好端端的秀儿给糟蹋了把他嫁给了那个吃里扒外、忘恩负义的小日本鬼子一郎。
虽然最后一郎被母亲感化而反戈一击,盗走证据送给朱开山,赢得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并因为惧怕日本的报复而自杀身亡。
但是这样的悲剧角色一点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总觉得这样数典忘祖之徒死一千次一万次也不为过。
可是就是这样的死有余辜的一郎,编剧还是作者竟然把贤惠温婉的秀儿一并拉下了水,让她嫁给了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郁闷无语了好久,也就气不打一处来,非得说道说道不可。
目的,理之中, 一、 典型人物意识,呢? 想,?真 的, 第二个最可能变节的应该是老二媳妇玉书,她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代表,可是在电视之中,她却变成了撺掇秀儿变节的凶手,她不变节却让秀儿变了节。
把最不容易变节的秀儿变了节,不能不说是《闯关东》编剧的一大败笔,既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也没有照顾观众的情绪,导致在一郎自杀之后,留下来的秀儿几乎看不到眼里的泪水。
她与传武的那种情深似海的感情,在一郎的引诱面前一文不名。
二、不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就小说创作和编剧来看,人物性格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必然,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电视剧中,婆婆处处护着秀儿,秀儿也在不多的与传武的相聚之中逐渐感化了传武,让传武觉得对不起秀儿,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保证不会伤害秀儿,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传武愿意再娶鲜儿,和秀儿两人共事一夫,这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精心整理情,如果这个结局塑造成功,就会和这个电视剧一样在最后的撤离之中留给人们对于那个社会现实的诸多感慨。
可是编剧偏偏节外生枝,突发异想,用一郎简单的引诱就把秀儿赔了进去。
秀儿与一郎喝酒喝醉,在一郎的床上还在惦记传武,这样的一个痴情女子怎么就一下子倒塌了呢?如果说,秀儿的变节会对最终改变一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这个结局还能让人们接受,但是剧情的发展却完全不是这样。
闯关东里的生意经
![闯关东里的生意经](https://img.taocdn.com/s3/m/c0718e65ddccda38376baf5d.png)
闯关东里的生意经闯关东第一部(56)1、讨债最忌三条:做生意就是两个字,一个买,一个卖。
买要付钱,卖要收钱,联系买家卖家的纽带是什么?就是一个钱。
三番讨账铩羽而归,犯了讨账的三大忌:[1]慈。
讨账不能有慈悲心,凡是欠账的,除非耍无赖,哪个不让人可怜?有慈悲心就永远要不回账。
[2]昏。
第二忌就是一个‘昏’字。
对方说的全是些歪理,应当据理力争。
不要让他唬住了。
[3]懦。
第三忌就是一个‘懦’字,对方一说要死要活你就怕了?要账逼死人的有没有?有,如果要得合理,逼死人也不犯王法!。
进了商海善良就是多余的,所谓生意场上无父子就是这个意思。
2、做生意要讲实话,就是在一定的时候,对一定的人说一定的实话,但光是一味实话也不行,太直接容易伤人自尊。
3.要论起做生意,第一要紧的是什么?就是两个字,诚信,诚信是什么?是树的根,一棵大树,看去枝繁叶茂,凭的是什么?有根呗,没有根的树能活吗?俗话说得好:人心是杆秤,斤两称得明,要想生意好,信誉是个宝……”4. 讲诚信不假,讲的是大诚大信。
对生意人来说,诚是指什么?信又是指什么?就是对顾客不欺不诈,买卖公平,货要地道,价码要合理,足斤足两,童叟无欺。
可生意人毕竟有自己的秘密,不能所有的话都是实话。
比方说吧,你把货卖给顾客,顾客问:‘老板,这批货你赚了我多少?’你怎么回答?讲诚实?如实相告?不能吧?你是不是得说:‘咳,赚什么赚?我给您的是最低价,赔本赚吆喝呢!’你讲诚实呀!啊,你说:‘我呀,做买卖能不赚钱吗?就这一笔买卖,我赚了个盆满钵溢,您再精也精不过我们这些买卖鬼儿。
’能这么说话吗?再比如,有位同行来打听:‘您这批货的进价是多少啊?’你能说实话吗?能交实底儿吗?啊?所以说生意人的诚信是大诚大信。
5.经商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一客人说:“那还用问?就是赚钱呗。
”夏元璋说:“不然,以我之见,应当是诚实,然则不是无原则的诚实,是巧妙地运用诚实,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说实话。
深入破解《闯关东》成功经验
![深入破解《闯关东》成功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3a790de102de2bd960588c0.png)
深入破解《闯关东》成功经验作者:艺委会研究部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领衔倾力打造的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作为央视开年大戏,播出后引来强烈反响。
作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闯关东》拥有优质的观众构成,并越来越受到“三高”观众的青睐。
高中以上学历的观众关注度高达105.2%,干部和管理人员当中的关注度高达112.4%,在初级公务员当中的关注度高达107.7%,最后一周的收视情况比开播第一周增长了566.5%。
平均收视率是8.19%,最高是11.29%。
一方面,《闯关东》因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方面达到的高度而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电视剧如何出精品的课题提供了宝贵样本。
为此,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召开了《闯关东》学术研讨会,从题材的历史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叙事方略、审美构建、社会效益等多个角度,全面、深入破解其成为一部精品力作的成功经验,以期为电视剧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格局中作出更大成就提供启发和借鉴。
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对电视剧《闯关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近期达到“三性”统一的难得佳作:首先,它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念,非常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艺术性强,故事讲得好,人物性格层次塑造丰满。
第三,观赏性强,画面剪接、人物表演等各方面都很精致、耐看。
在如何拍出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作品这个难题上面,《闯关东》做出了非常成功的尝试,这也是业界通过《闯关东》受到的启示之一。
同时,胡占凡还要求电视剧司、艺委会要共同努力,抓好剧本生产创作,播出机构要善于发现和打造像《闯关东》这样的精品佳作,对市场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并让出黄金时段给这样的优秀作品。
胡占凡希望电视剧创作生产机构和播出机构,抓住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建国六十年这两个好的契机,再打造一批像《闯关东》这样的好作品。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同志在研讨会上传达了李长春、刘云山同志的批示。
闯关东,三百年从故乡到他乡
![闯关东,三百年从故乡到他乡](https://img.taocdn.com/s3/m/6d9bc4c1bcd126fff7050bf2.png)
闯关东,三百年从故乡到他乡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2年第4期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百姓去到东北谋生的历史。
习惯上从顺治八年(1651年)算起,讫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传统史家所定谳的关于“闯关东”的历史,凡299年。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在清代以前,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总体上说是由于战乱和异族入侵,政权南渡,中原士族大户亦随之播迁流徙到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相反,穷苦百姓由于没有能力南迁,大部分仍留在了中原。
而“闯关东”的移民性质则几乎是完全相反的。
从历史上看,清初的华夷之辨,是远较辽、金、元为甚,清统治者汲取金的教训,自太宗起,已戒谕臣下,勿得沾染华风。
在政策上,自入关之后,圈占民地,给旗人居住,以防与汉人同化,其尤较金人为决绝的,则是把关东三省封锁起来,禁止汉人移殖。
所以,“闯关东”与“走西口”大为不同,涉及到的人口范围更为广阔,其基调也更为悲凉激越。
中国人相信“人挪活”,这是上千万人背井离乡为求生活而上演的中国历史上千古悲壮的一幕。
真正的“闯关东”还要从顺治八年明修暗渡闯过“柳条边”的那些人说起。
柳条边始建于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在满人入关之后,又在明长城的基础上,经顺治、康熙两朝不断增修加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大体完工。
所谓“插柳结绳”,这号称东北大地上一道坚固长城的“柳条边”,主要用于军事管制,保护“龙兴之地”,进行民族隔离。
但是,这一道边墙并未能完全阻挡移民,特别是山东人的步伐。
谚云:“死逼梁山下关东。
”闯关东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贫穷。
或者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过剩人口必然要向土地资源丰富的未开垦区发生流动,而这一必然趋势,遇上战争灾荒等历史因素,如同风助火势,使“闯关东”的大潮迅速蔓延,波及人口数千万。
据统计,在顺治年间,就有人冒着被杀头的危险,闯过柳条边,向关东进发,寻找生存空间。
古人“闯关东”要走三条道,看完你就明白北京为何能成北京了
![古人“闯关东”要走三条道,看完你就明白北京为何能成北京了](https://img.taocdn.com/s3/m/246e9b6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8.png)
古⼈“闯关东”要⾛三条道,看完你就明⽩北京为何能成北京了⽂/赫拉克列奥波⾥喜乌特诺姆诺马尔赫梯弗⽐打开现在的中国地形图,可以在上⾯清楚地看到巍峨的燕⼭⼭脉横亘于中原东北之间,形成了⼀道险峻的地理阻隔。
古⼈要想“闯关东”进东北,⾸先要跨过华北北部的⼴袤⼭区。
早在北宋时期,苏轼就写到“燕⼭长如蛇,千⾥限夷汉”,体现了燕⼭的崎岖陡峭,难以逾越。
历史上这⼀地区不仅是北⽅游牧渔猎民族南下和南⽅农耕的中原王朝北进的障碍,也使得东北与中原这两个⽓候差异并不⼤的两个地区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民族、⽂化区别。
(燕⼭地区地形复杂,⼭地众多)从远古时代到明清时代,⽆论是中原政权想要经略辽东地区,还是北⽅政权想要南下中原,都要经过这⼀⽚范围⼴⼤的⼭区。
清代之前燕⼭地区的主要交通道路,主要为卢龙道、古北道、傍海道三条路线。
分别对应了今天的唐⼭的喜峰⼝⽅向、北京的古北⼝⽅向、秦皇岛的⼭海关⽅向。
为什么会形成三条进⼊辽东的路线呢?1.唐代以前的主要道路:卢龙道今天河北省喜峰⼝⼀带的隘道在汉魏时被称为“卢龙塞”,卢龙道也因此⽽得名。
卢龙道的路线是出卢龙塞沿滦河左岸北⾏,再沿着滦河⽀流北上,直到翻越燕⼭⼭脉,沿着⽼哈河上游西岸折⽽向东,沿着⼤凌河前往东北地区。
(曹操征乌桓⾛卢龙道)卢龙道可谓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长时间是中原前往东北地区的主要道路。
这条道路的长期兴盛也带动了⼀批城市的兴起,例如蓟城是卢龙道的必经之地,因⽽蓟城在汉唐近千年时间⾥长期不衰,⼀度成为了整个燕云地区的核⼼城市。
卢龙道的长期兴盛,也让辽西地区的⼈⼝与经济长期领先于辽东。
西汉右北平和辽西两郡的设治和统治重⼼都在卢龙道上,辽西地区的⼤凌河⾕也成为了事实上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
2.辽代的主要道路:古北道随着奚与契丹唐代后期在燕⼭以北的西拉⽊伦流域崛起,古北道突然异军突起,摆脱了原来的崎岖险阻的状态,渐渐地取代了卢龙道的原有地位。
尤其是契丹在占据燕云⼗六州之后,如何发展燕⼭地区的交通,加强对燕云地区的控制,成为了契丹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古北古北道起点在辽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经过今道的发展正是起于这⼀时间段。
解读《闯关东》
![解读《闯关东》](https://img.taocdn.com/s3/m/f69977047cd184254b35359d.png)
《 关 东 》全 剧 的 情 闯
节 并 不 复 杂 , 以 山 东 人 悲 壮 地 向 东 北 大 迁 移 为 背 景 ,讲 述 了 从 清 末 到
子 传 武从 小 离 家 出 走参 加
伐 木 放 排 ,在 磨练 中成
长 为一 名 爱 国 将领 ;_ J - L
子传 杰 从 小跟 岳 父 学 习 经
终 于 血 洒 疆 场 。 外 , 田 到 朱 开 山 此 森 家 拜 年 一 段 ,朱 开 山 和 森 田 的一 段
汉呈祥 ”。在这 一 点 上 , 传 文 功不 朱
可 没 。 格 说 起 来 , 四道 菜 都 非朱 严 这 传 文 的 原 创 ,但 都 加 上 了传 文 自 己
创 业 .却 无 法 忍 耐 孤 独 寂 寞 长 夜 难 熬 。 站在 选择 的十 字路 口 , 竟 该 当 究
撑 力 量 的 。 终 都 是他 们 的 内心 . 始 社 会 , 实 。 情 , 时 随 地 让 人 受 伤 现 爱 随
落 泪 , 内心 , 而 无论 互相 之 间 有过 怎
样 的 背 叛 与 冲 突 ,最 终 都 会 扶 持 着
事 过 的 营 生 ”很 多 ,淘 金 、伐 木 、 采 参 而 且 要 与 土 匪 官府 周 旋 。 一
创 业 之精神
将朱 家 山东 菜馆 牌 子 打 响 ;二儿
总第 7 期 科 技创 业 9 9 1
维普资讯
生活 L E 影 I F 像
商办 货 ,琢磨 出一 整 套 商 业谋 略 ,开 办起 民国东 北
九 一 八 事 变爆 发 前 ,一
户 山 东 人 家 为 生 活 所 迫
而离 乡背井 ” 闯关东 ” 的
故 事 , 以主 人 公 朱 开 山
《闯关东》观后感怒斥电视剧《闯关东》大结局
![《闯关东》观后感怒斥电视剧《闯关东》大结局](https://img.taocdn.com/s3/m/682efb9e52d380eb62946dd4.png)
因为被《闯关东》电视剧的吸引,花了四天的时间,下载播放,终于把52集电视剧《闯关东》全部看完,先不说虎头蛇尾的制作,看完之后令人拍案而起的,是不知道是作者还是改编者的拙笔,竟然把好端端的秀儿给糟蹋了——把他嫁给了那个吃里扒外、忘恩负义的小日本鬼子——一郎。
虽然最后一郎被母亲感化而反戈一击,盗走证据送给朱开山,赢得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并因为惧怕日本的报复而自杀身亡。
但是这样的悲剧角色一点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总觉得这样数典忘祖之徒死一千次一万次也不为过。
可是就是这样的死有余辜的一郎,编剧还是作者竟然把贤惠温婉的秀儿一并拉下了水,让她嫁给了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郁闷无语了好久,也就气不打一处来,非得说道说道不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创作小说和编写剧本吸引读者和观众的常见手段,“意料之外”是手段,“情理之中”是目的,是能够让观众获得审美愉悦的关键,可是西西分析秀儿嫁给一郎的过程,当属“意料之外”,但是绝不在“情理之中”,理由有三:一、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选择秀儿是什么人?电视剧《闯关东》中,秀儿是大户人家、东北本地人韩老海的唯一宝贝女儿,一个对朱老三的二儿子朱传武痴情一片的好姑娘,她爱朱传武爱得执着、爱得情深意厚,爱得死去活来,即使是朱传武从结婚那一天丢下她不管,十几年来从来没有碰过她的身子,让她成为一个结了婚的多年的老处女,。
偏节外生枝,突发异想,用一郎简单的引诱就把秀儿赔了进去。
秀儿与一郎喝酒喝醉,在一郎的床上还在惦记传武,这样的一个痴情女子怎么就一下子倒塌了呢?如果说,秀儿的变节会对最终改变一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这个结局还能让人们接受,但是剧情的发展却完全不是这样。
一郎最后的转变,是因为母亲的爱把这个忘恩负义的日本鬼子拉回来的,和秀儿一点关系也没有,这种不顾剧情需要随意安排的结局,是最令人气愤的。
那是白白让日本鬼子糟蹋了一个良家妇女那样的委屈,是吃过之后发现吐出来一只苍蝇那样的恶心。
我看《闯关东》的戏剧冲突
![我看《闯关东》的戏剧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dbeac73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a.png)
我看《闯关东》的戏剧冲突2019-06-17电视剧《闯关东》收视率⼀路飙升,叫好⼜叫座,奥妙在哪⾥?我以为,除了内容的独特性和新鲜感,重要原因之⼀是创作者故事编得好,尤其是在处理戏剧冲突上,功⼒⾮凡。
由“⼀⽯⽶”冲突引出朱家娶亲不成和踏上闯关东之路,全剧的⽭盾冲突可谓密集⽽⼜多样,极具戏剧性和叙事张⼒。
从结构⽅式上来看,我以为⾄少可以分为三类。
⼀种是奇峰突起、平地惊雷。
⽐如朱传武与⼤熊的⽣死决⽃:初到伐⽊场的朱传武,忽然看到⼈称⽊帮⼀霸的⼤熊要强暴曾救过他命的谭鲜⼉,他想都来不及想就冲上去厮打。
⼤熊掏枪要打,⽊帮把头⽼独臂主持让⼆⼈⽴下⽣死状,以当众决⽃来了结。
⼤熊⼈⾼体壮,传武还是个孩⼦,决⽃中⼤熊⼀次次把传武摔倒在地,并喊“打死你,你姐也是我的”,不料传武突然跳起来,⽤⼀条围⼱死死勒住⼤熊的脖⼦不放⼿,直到⽼独臂说情,才放⼤熊谢罪下⼭。
来得快去得也快,短短的⼀场冲突就把⼭场⼦⾥那严酷的⽣存法则渲染到极致,有⼒地凸现了传武的倔强性格和对鲜⼉深深的爱,那强烈的悬念和动作性也让观众兴奋不已。
⼜如围绕着是否收留并救治龟⽥⼀郎的冲突:韩秀⼉把⼀个正要被⼈点⽕烧死的男孩背到朱家,当⼈们发现这是个⽇本孩⼦、⽇本⼈要烧他是因为他得了瘟疫时,收救还是扔掉的⽭盾冲突骤然⽽起:因怕被传染和惹⿇烦,韩⽼海要把孩⼦扔掉,朱传⽂装病说已被传染,并把孩⼦放在马棚⾥;朱开⼭则⼤骂传⽂“你的良⼼让狗吃了”,朱妻更说“只要他是个⼈,还有⼝⽓,咱就得把他留下”,秀⼉还嘴对嘴给男孩吸⽓。
村⾥许多⼈来朱家要抢⾛男孩去扔,⼀向温柔的朱妻竟持⼑⼤喊“我和你们拼了”!突如其来的这场冲突,彰显了朱开⼭夫妇的博⼤爱⼼,把秀⼉的善良推向极致,也写出了韩⽼海和传⽂的狭隘。
观众则在紧紧被吸引中受到了⼼灵的洗礼。
此外,像鲜⼉被恶霸陈五爷强暴和传武法场救鲜⼉的冲突也⼤致属于这种类型。
另⼀种是层层推进、步步惊魂。
⽐如朱开⼭在⽼⾦沟与⿊恶势⼒的⼀连串冲突:为给义兄贺⽼四报仇除恶,朱开⼭化名到⽼⾦沟当淘⾦⼯,先是⾦把头让他洗脚端尿,内奸⼤⿊丫多⽅试探他,官兵、⼟匪拖回外逃者⼫体⽰威,处处杀机、时时凶险,他冷静沉稳以应对。
闯关东观后感:怒斥电视剧《闯关东》大结局
![闯关东观后感:怒斥电视剧《闯关东》大结局](https://img.taocdn.com/s3/m/7f04ee536edb6f1aff001f72.png)
因为被《闯关东》电视剧的吸引,花了四天的时间,下载播放,终于把52集电视剧《闯关东》全部看完,先不说虎头蛇尾的制作,看完之后令人拍案而起的,是不知道是作者还是改编者的拙笔,竟然把好端端的秀儿给糟蹋了把他嫁给了那个吃里扒外、忘恩负义的小日本鬼子一郎。
虽然最后一郎被母亲感化而反戈一击,盗走证据送给朱开山,赢得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并因为惧怕日本的报复而自杀身亡。
但是这样的悲剧角色一点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总觉得这样数典忘祖之徒死一千次一万次也不为过。
可是就是这样的死有余辜的一郎,编剧还是作者竟然把贤惠温婉的秀儿一并拉下了水,让她嫁给了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郁闷无语了好久,也就气不打一处来,非得说道说道不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创作小说和编写剧本吸引读者和观众的常见手段,意料之外是手段,情理之中是目的,是能够让观众获得审美愉悦的关键,可是西西分析秀儿嫁给一郎的过程,当属意料之外,但是绝不在情理之中,理由有三:一、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选择秀儿是什么人?电视剧《闯关东》中,秀儿是大户人家、东北本地人韩老海的唯一宝贝女儿,一个对朱老三的二儿子朱传武痴情一片的好姑娘,她爱朱传武爱得执着、爱得情深意厚,爱得死去活来,即使是朱传武从结婚那一天丢下她不管,十几年来从来没有碰过她的身子,让她成为一个结了婚的多年的老处女,她依然固守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不会也没有谴责过自己的爱人(至少电视剧的情节是这样写的,这部电视剧要弘扬的也正是这些传统的中国女人们),反而依然固执地爱着传武,按照那个社会环境的固有逻辑,那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是像鲜儿那样的因为了救传文而被迫出嫁救夫并断然不再与传文结婚的贞烈女子,那种从一而终的意识,是整个小说要弘扬的主旋律,怎么会在最后的剧情之中,让这位美好的秀儿失身下嫁给日本人一郎了呢?怎么会让秀儿在那样简单的勾引之中就变节委身了呢?秀儿不识字,没有那种如玉书一般接受新思潮思想的叛逆女性的性格,虽然有玉书等不断在耳边吹风新思想,但是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秀儿,思想转变真的就能那么快,真的就可以轻易击垮秀儿多年积存的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如果要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中国的固有传统是不堪一击的。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https://img.taocdn.com/s3/m/0aa7145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1.png)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2008-02-25 08:30:16茅屋再新墙再葺——"闯关东"的曲折历程及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多会想起“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但对“闯关东”似乎知之甚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约略地反映出一些有关“闯关东”的历史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关注。
那么,真史中的“闯关东”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如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段移民史?“闯关东”体现和孕育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看——■“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主持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
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葛剑雄:“闯关东”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还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
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
边墙设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十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
“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
”这句竹枝词反映了“闯关东”者的无奈和悲苦。
上图:山东人徒步北上“闯关东”(1929年)。
(照片选自《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东北的历史与传说》,刘德增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
讨论内容电视剧《闯关东》成功之道与热播意义探析.
![讨论内容电视剧《闯关东》成功之道与热播意义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ba26398762caaedd33d4f7.png)
讨论内容:电视剧《闯关东》成功之道与热播意义探析一、《闯关东》剧情及热播情况2008年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2 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性和较强思想性的电视佳作,该剧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力求真实还原那段悲怆、苍凉、恢弘、悲壮的民族血泪史。
该剧弘扬的一种“闯关东”精神,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动力之源。
故事在剧本策划阶段就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
《闯关东》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传奇色彩打动了观众的心,成为荧屏一大亮点。
这部开年大戏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
CSM全国测量仪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月 6 日该剧前10 集平均收视率达到 5.9%,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5.2%,最高收视率(第10 集)达到6.84%。
此成绩超过了前两年的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和《乔家大院》。
在东北及华北,该剧收视尤为火爆,前10 集平均收视率都在 6.4%以上。
锦州、西安、沈阳、长春、北京、哈尔滨等城市,《闯关东》收视率都接近或达到7%。
《闯关东》在南方地区收视也表现不俗,在上海、广州、珠海、温州、湛江等城市的收视率都比前一部剧提升了26%以上。
在观众构成方面,《闯关东》在35 岁以上成熟观众中极具吸引力,最大收视率超过8%;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群体中收视率突破 5.2%;在中高等收入观众中的最大收视率超过8%。
另外,《闯关东》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也双双丰收,《闯关东》创下一亿三千八百万元的广告标价,突破央视广告史上黄金时段的最高纪录。
正如该剧编剧高满堂所预言的:“《闯关东》的反响一定是个综合的,在历史学家、学术界、在民众间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震动。
” 据悉,山东已经开始筹建一条从山东到东北三省的闯关东旅游线路,而如《国家历史》等一些专业性的文化学术期刊也纷纷开始关注研讨“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
闯关东读后感
![闯关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caeed1583c4bb4cf7ecd122.png)
闯关东读后感闯关东读后感(一)终于看完了荡气回肠的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
关上视频,剧中铁骨铮铮的朱家男儿、剑胆琴心的朱家媳妇儿仍在眼前晃动,音容笑貌清晰可见。
本剧的中心主线是朱开山老爷子带着全家人闯关东的故事,剧情因此展开。
里面刻画了数位人物,还包括三个儿子,以及三个儿媳,鲜儿,一郎等等。
总结如下:最有吸引力的人物,还属朱老爷子,他机智、沉着、冷静,是全家的主心骨、脊梁;在团队也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比如带领淘金人闯出金场子,当年义和团的领袖,后来开菜馆时山东人与热河人的竞争与最终的握手言和,以及山河煤矿的兴起和发展等等,老爷子都大显身手,尽显英雄本色。
最可爱的人物:我认为是朱传武。
他秉承了父亲的嫉恶如仇,勇武忠良,也是老爷子最得意的儿子。
尽管孩子都是父母生养,但还是有所偏向的,毕竟哪个最为父母欣赏,哪个便更受宠一些。
他对感情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对原则的恪守,都是我所欣赏的。
最深明大义的人物:传文娘。
老太太就是典型的传统母亲的形象。
除了把一片爱毫不吝惜地抛洒给每个孩子,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她也尽自己的本份去照顾。
当家里没有了男人,她便是男人,守好家园,管好孩子,是她责无旁贷的本份。
用一片浓浓的亲情去感化每一颗愁苦的心。
与老英雄很般配。
最痴傻的女人:当然是秀儿了。
她最爱传武,也选择了传武,但传武并没有把一颗心给她。
她是一个爱的牺牲品。
尽管后来终于遇到了一郎——当初曾被她救过的日本男孩,因报恩或怜悯而娶了她,可她心里最爱的还是她得不到的那个男人。
传武死了,她怀里抱的仍是那个裹了衣服的枕头。
最遗憾却又最精彩的人物:谭鲜儿,外号“三江红”。
在感情上,她算是遗憾的,因为最后也没有能跟传武成亲。
起初她本是老大的未婚妻,走散了,直到传文成亲,才终于见了面,但迟了。
在人生的精彩方面,谁也比不过她,虽然历尽磨难,但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别样的财富呢?从鲜儿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一个“闯”字。
从山东老家到关外的路程中,窝囊的老大总能衬托出鲜儿的机灵和乖巧;与老大失散后,更显出了她强大的生存能力,跟随戏班子随走随唱,遇到土豪为搭救师父而牺牲自己更显出了一个“义”字;后来闯山场子,水场子,上山当胡子,直到最后与传武并肩作战一同打小鬼子,历练成了一个极为丰满的人物,虽然在感情上是遗憾的,但她的人生却极为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1653年的数百年来,闯关东的热潮不断冲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绵延不已。
源自流民自身渴望生存的意志和希望,无疑是移民潮最顽强的生命力,但政府的政策导向,又往往将移民潮真正推向高峰。
1938年8月15日,黄河花园口决堤后逃难的百姓。
招民垦荒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百万满人有90多万“从龙入关”,此时的东北“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而中原地区由于战争,人口急剧减少,土地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气候寒冷的东北对关内农户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要守卫这块“龙兴之地”,就必须驻军,而驻军就需要有军粮。
无奈之下,1653年,顺治皇帝开出了史无前例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关内人去东北。
那时候,对于移民东北的农户,政府不但每人每月补助一斗粮食,还规定,每开垦出来一晌土地,另奖励六升粮食,如果能够号召他人随行,还授予官职,招到“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主簿,武授百总”,“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若是到了一百名,“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如此优渥的政策激励,使“燕鲁穷氓闻风踵至”,短短十五年后,仅奉天、锦州两府人丁就增加到1万6千余,较顺治朝增加3倍多。
可惜,这段“官情民愿”的关东移民蜜月期很快戛然而止。
经过十余年的垦殖,辽东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关外生产的粮食已经能够满足当地驻军的需要。
为防止关外民人过多侵害满人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宣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禁止汉人移民关外。
自此,移民关外已属非法,“燕鲁穷氓”再去关东,就只能“闯”了。
封禁自华北各地出发,经山海关,进入东北腹地,原本是一条通畅的“移民之路”,但现在却变成了充满血性和悲壮的求生之旅。
严苛的封禁政策,成为横亘在“闯关东”者面前的一道无形却真正强大的“关隘”。
早期出关民人在东北各地很受欢迎。
各地驻防八旗士兵,绝大多数把土地租给民人。
在出关汉民的努力耕耘下,关外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
特别是盛京地区,因为距关内近,气候条件好,耕地超过了一千万亩,成为关外粮仓。
反观中原地区,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益发突出,加之自然灾害频发。
关外流民的生活状况通过商旅或书信传回关内,使更多的贫苦百姓对东北地区充满了向往。
1715年,山东登州府门楼村周德新、周德纯兄弟正是在此背景下,踏上漫漫的关东之旅。
他们是幸运的,虽然没能赶上清初招民开垦的好年景,但是他们到达的旅顺夏家村还有大片土地可以开垦,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朝廷对闯关东的移民还处于不鼓励也不驱逐的放任自流状态。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耕作,繁衍生息,周家不但在夏家村立足,而且日益壮大。
东北辽阔的土地渐渐得到垦拓,关内流民也通过各种途径“闯”到关外。
在此形势之下,1740年,乾隆帝发布了全面封禁令,不仅严禁关内民人移民关外,还要求已经移民关外的民人要么就地入籍,要么返回关内。
从此,山海关只允许商人往来贸易,凡出入山海关者必须持有原籍或贸易地给发的印票,验票放行。
山海关关防紧闭,迫于官府的封禁和辽东日趋密集的人口,流民由陆路出关绕行其他长城关口,开始经锦州、广宁、开原,冲破奉天省的边界,流入吉林省,形成流民北上的大趋势。
另有大量流民不得不改走海路。
相当一部分人从现在的旅顺、金州及大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这也成了后来通过海路闯关东者的偷渡“金三角”地区。
乾隆帝全面封禁的结果就是闯关东的目的地由辽宁逐步扩展到吉林。
除部分在“金三角”地区定居外,绝大多数因为官府的查禁在偷渡地短暂停留,而后直接北上吉林。
流民越来越多,甚至一些早期到达大连、旅顺等地定居的村民,也开始继续往北迁移。
1776年,周家兄弟的孙辈后人周成文,带着自己的妻子曲氏,离开周家兄弟已经定居了61年的夏家村,迁移到北边的另一个村子,繁衍生息,最后周姓竟成了这里的主要姓氏,这个村子干脆就叫周家崴子了。
流者自流在乾隆全面封禁52年后,有过一段延续达11年的“弛禁”。
1792年,华北大旱,大批灾民汇集山海关,直隶总督庆成奏请由山海关副都统德福“分别查验”,逐一放行。
面对蜂拥而来的灾民,德福担心严厉查禁会激起民变,于是奏请朝廷,准许“无业平民出关觅食”,只需“询其籍贯,注记册档放行”。
乾隆皇帝批准了德福的奏请,火速传谕,通令山海关对灾民一律放行。
并斥责墨守成规的总督庆成“贫民携眷出关者,自可籍资口食,即人数渐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耶”。
随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嘉庆二年(1797年)、嘉庆五年(1800年)连年大水,嘉庆六年(1801年)又遇河堤决口,迫使乾隆五十七年的弛禁令延续11年之久。
嘉庆执政的第八年(1803年),中原灾情稍有缓解,嘉庆皇帝便迫不及待地重申对东北的封禁令。
为了防止汉人借经商务工之便滞留不归,嘉庆帝严格要求各处关防对“携眷出口之户概行禁止”。
然而,强大的人口压力一直是华北农民闯关东持久而旺盛的推动力。
从1661年至1753年的92年间,山东人均耕地面积从10亩多下降至7亩,1766年至1887年,人均占有耕地始终在两三亩水平上徘徊。
人多地少,丰收之年尚难解决温饱,遑论灾荒之年。
因此,虽然嘉庆时期对民人出关垦荒的禁令,一次比一次强硬,所采取的措施,也一次比一次严密,但事实上,终嘉庆一朝,闯关东依然是禁者自禁,流者自流。
据统计,吉林一地,到嘉庆十六年(1811)民人33 025户、307 781口,较乾隆朝增加1.5倍。
而黑龙江一地,嘉庆十三年(1808)有民人26 207户、136 228口,是乾隆朝的3.7倍。
嘉庆帝严苛的封禁,不但未能阻止闯关东的大潮,反倒使更为偏远的黑龙江成为新的移民目的地。
大趋势嘉庆禁令在其儿子道光帝时被冲开决口,咸丰年间掀起大规模移民高潮。
那时清朝社会危机四伏,天灾人祸、内忧外患。
1833年记载的一次山东地区黄河洪灾描述“黄流东趋,一片汪洋,灾民荡析离据”,利津有些村庄“死伤居民甚重,有一家全毙者,有淹死仅存数口者,有房屋倒塌压死者,惨苦情况不堪言状……已救出数千口,唯无安身之处,大半露宿荒郊”。
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一时间,河南、河北、山东诸省灾民遍野。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难民们纷纷逃亡关东。
祸不单行,北方的俄罗斯不断入侵,不仅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而且大肆渗透到东北三省,企图通过事实上的殖民,进一步割占这片土地。
内忧外患,开禁已成必然之势。
咸丰十年(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数次上奏,要求“解禁”。
清政府顺势宣布“移民实边”,广招汉民,出关开垦。
据《黑龙江省志》载,1861年,呼兰、巴彦等地相继被开垦。
呼兰由民人杨继明押预保,朝廷放荒200万垧(东北地区多数地方1垧合15亩)。
1868年,王常厅所属的皮信沟和淳水泉存底,村民佃户一次认领荒地25万垧。
1878年,清政府解除汉族妇女移居关外之禁,关内汉民更是携家带眷涌进东北。
更多的流民不仅来经商务工,而且定居下来。
“移民战”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闯关东潮迎来一个高峰。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军阀混战时期。
中原地区更是惨遭荼毒的主战场,加上数次大灾,百姓大批流离失所,再次把求生的目光集体投向东北。
东三省被奉系首领张作霖掌握。
而此时,处心积虑的日本也一直酝酿向东北实施移民计划。
他们的算盘是:通过大量的移民,使大和民族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从而从根本上同化满洲,实现统治。
1925年,张作霖在天津。
尽管张作霖的统治得到了日本的支持,但他却不希望受到日本控制。
为了对抗日本的移民计划,他采纳了王永江的建议,有组织、有目的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这个数量,远远超过那些俄罗斯、日本和朝鲜等地的国外移民。
张作霖自觉从关内移民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没有准确的统计。
不过,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统治东北时期,大力发展工矿商业等,使东北的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关内平均水平,确实从客观上为关内流民来东北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但这样的情势并没有延续多久。
很快,“九一八”事变发生。
事变之后,日本执行向东北大量移入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大陆殖民主义政策,公布了针对华北移民的《取缔外国劳动者规则》,并严加限制移民入关;关内民众也不愿去东北做亡国奴。
已经移民的商民,也相继扶老携幼转回故乡,“凡由大连进口之轮船,无一艘不告人满”,出现移民回流潮。
抢夺劳工也正是由于日本人的殖民政策,这个时期的关东移民潮呈现出又一个变化。
事变之前,移民流向北满者多,且多为务农;事变之后,移民流向转变,多分布在南满的城市和工业区,劳务移民增加,超过一半的人在矿山和工厂中当苦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伪满政府鉴于东北劳动力不足、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的进行以及向北边开拓,急需大量劳力,重启移民之门,但那时关内民众已经不是自发自愿闯关东。
伪满政府实行了可耻的强掠劳工措施。
据统计,1936年到1945年的10年间,日本从华北诱骗、贩卖和抓捕的劳工总数约达到704.7万人,随行家属223.7万人,其中96%以上被运往东北。
山东仍然是日本“抢掠劳工”的重灾区。
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的第二个高峰期之所以出现在1939年到1943年,“除了战乱、旱灾”,日本“到山东招骗劳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灾难加剧了恶性循环。
1940年左右,山东惠民县流民闯关东者多为招骗劳工。
临朐县的人口更从1939年的38万骤减到1942年的20万7千人。
为诱骗劳工,招工者描绘了一幅幅美景。
后来被招去铁矿矿工的刘宪明兄弟,1940年时正流落青岛街头,父亲和两个妹妹先后死去,兄弟俩走投无路。
招工人对他们说“活不累”,“吃的是大米白面,住的是洋楼,一天挣2元,愿意长干长干,不愿意发了财六个月就可回家”。
兄弟俩以为找到了出路,报了名,“头几天确实好,吃的是细粮”,到了大连就吃的是窝窝头,“从大连坐的火车是闷罐,人和行李分车装,车上了锁”。
在河北人李向荣的记忆里,招工的经历更为凄惨。
1935年,他被骗到吉林修路,劳工们“必须像牛一样低头干,稍一抬头,就乱棍抽打”,吃的是“发霉的棒子面窝头”,住在“临时搭的窝棚里”,至于工钱“始终谁也没摸到”。
更有人丢掉性命,日本人拿一根大鞭子,看谁不顺眼就上去狠狠地抽一顿,有的工人就被活活打死。
1936年,日本政府把向中国东北移民确定为国策,计划时间排到1956年,这一国策的核心内容被确定为20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即500万人。
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是,20年后,100万户日本移民经过繁殖可达1000万人,占东北总人口1/5以上,一旦实现这一目标,便可在伪满洲国建立起以“大和民族”为指导核心的“日本的秩序”。
这些移民来的日本人,基本上不开垦荒地,而是将中国人的良田霸占,然后把一部分中国农民变成他们的佃户,一部分赶到穷山僻壤开荒。
1941年,一个日本“开拓团”来到方正县土地最肥沃的伊汉通乡,放火烧了老住户分散在各处的房子,逼迫他们和伊汉通乡等地的农民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