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
Discuss on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Level
姜爱林
J IANG Ai-lin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 要]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测算其发展水平是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

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出种种测算方法。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即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与其他指标法;常见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调整系数法、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法与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法等几种。

Abstract:Urbanization level is an im 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a national or area urbanization degree.Measuring ur2 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through certain method is the practice of m ore general now.Urbanization is a kind of m ore com plicated s ocial phenomenon and because of this various measurement methods occured.These measurement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unitary index method,com prehensive index method and other index method.C omm on mea2 surement methods were:population proportion index method,urban land use proportion index method,adjustment coeffi2 cient method,rural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m odern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method etc.
[关键词]城镇化 水平 测算方法 比较
K ey w ords:Urbanization Level Measurement method C om paris on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2)08-0076-05
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城镇化水平,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镇化过程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指城镇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所谓城镇化的测算(或测度、计算),就是要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时期之间进行分析比较。

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要适时准确地测算城镇化水平并非易事。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归纳起来,对城镇化水平的测算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单一指标法或称主要指标法;另一类是多项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或称综合指标法;第三类是其他指标法。

本文重点分析常见的几种测算方法。

一、人口比重指标法
人口比重指标法反映的是人口城镇化的变化情况,它包括两种:一种是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另一种是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

这两种方法是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方法。

所谓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而言,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Pc/(Pc+Pr)]×100%=(Pc/N)×100%(1-1)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

从(1-1)式中可以看出,用人口指标测算城镇化水平时,城镇人口统计口
径显得至关重要:其一,城镇人口统计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否与实际已经城镇化的人口相符合;其二,统一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的重要前提或必要条件;其三,对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定义如何取舍也是重中之重。

在运用(1-1)公式计算城镇化水平时,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所谓适用性,是指在不同尺度的地区,有时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口径;所谓可比性就是指不同地区同一年份的横向比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历史纵向比的可比性;所谓局限性就是指单靠某一个人口统计口径来测算城镇水平是不完全的,有一定的缺陷。

不同的统计口径,其结果可能会使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但在很多情况下,要想获得比较可信的城镇化水平,还必须使用不同的统计口径。

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通常情况下,大都使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II)的口径计算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二是使用1981年前的数据,一般要使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I)的口径;三是使用1982年以后的数据,一般必须使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II)的口径。

所谓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 P a/(Pa+ P a)×100%=( P a/N)×100%(1-2)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 P a表示非农业人口,Pa表示农业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即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和。

从(1-2)式中可以看出,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测算城镇化水平时,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界定相当重要:其一,非农业和农业界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口性质的准确与否;其二,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界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城镇化水平的准确与否。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镇化的其他方面的状况。

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的优点在于:一是简单明了,易用易学;二是城乡人口分布清楚,容易区分;三是统计上比较便利。

其缺陷在于:一是由于设市或设镇标准不同,在个别情况下,不能准确反映或比较城镇化的程度;二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可能会导致城镇人口失真。

例如县改市或市改县,县改区或区改县,乡改镇或镇改乡等,都可能引起城镇比重的不准确或无法统计;三是由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城镇人口的突变。

例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就曾使中国的城市人口发生逆转,从而造成城镇化水平忽高忽低,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

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二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三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贫富程度。

其缺陷在于:一是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农民还是市民;二是无法确定一个人是住在农村还是住在城市;三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区分一个人所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

城市人口定义和非农业人口定义是关键点,更是一个难点问题。

不论是官方的人口统计,还是学者们的著书立说,至今意见尚有分歧。

不过,尽管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定义方法有其自身的缺陷,但不少国内学者包括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时还是采用这一口径。

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方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是传统城镇人口与现代城镇人口的挑战。

1982年以前,城镇人口指的是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不包括农业人口;1982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也包括农业人口。

199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中也包含了农业人口在内。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按传统的定义,经常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一般为具有城市户口(即吃商品粮的人口)的城市居民,如此计算就将大量长期在城市生活或打工的一部分人排除在外;二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挑战。

农业的概念近年来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沿海地区农业和一些高科技农业的纷纷出现,已使农业的概念变得日益丰富和复杂化。

这一发展趋势,给人们区别农业或非农业带来了困难;三是传统的职业、身份与现代职业身份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新的变化态势还会继续下去。

这一新的变化情况对如何确定其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农业人口还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了重重的困难。

另外,对那些既从事农业
又从事非农业,既住在农村又住在城镇的,应该如何去解决也是当前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
所谓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就是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建城区土地利用面积占区域总面积来反映当地的城镇化水平。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Cn/(Cn+ C n)]×100%=(Cn/S)×100%(1-3)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Cn表示建城区土地利用面积, C n表示建城区以外的土地利用面积,S表示区域总面积。

从(1-3)中可以看出,用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来测算城镇化水平时,城镇土地利用的面积与程度就显得比较重要。

从传统的定义看,该建城区土地一般指的是建设用地,这一概念的缺陷在于:一是对人口密度大,建城区用地多的地区而言,可能比较合适;而对于人口密度小,建城区用地多的地区则难以反映其真实的城市化水平。

例如中国南方的个别城市,其建成区及其他建设用地数量很大,但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就是一个例证。

二是仅仅用建城区来测算城镇化水平,并不能全部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而应该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城镇性建设用地来除以区域总面积才比较合适。

故可将(1-3)公式修正为: U=[Cn’/(Cn’+ C n’)×100%=(Cn’/S)×100%(1-4)
式中的U表示城镇化水平,Cn’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城镇性建设用地面积,Cn’表示城镇性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面积,S表示区域总面积。

在中国,比较成熟的、建市时间较长的市可以使用这一公式,而那些新兴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城镇不一定适用。

三、调整系数法
真实准确地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既是城镇化度量的重点,也是难点。

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同,往往不能真实准确地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这就需要对现有城镇人口统计口径进行相应的调整。

辜胜阻博士运用比例关系调整系数法,对中国城镇化的真实水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具体方法为:
一是以市镇非农业人口为基础来估计中国城镇化水平。

该方法的核心是以市镇非农业人口占市镇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

用公式表示就是:
Pu=Pn/K(1-5)
式中,Pu表示城镇人口,Pn表示城镇非农业人口,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系数(根据测算该比重为0.725)。

用这一公式可以估计1984年以后中国的城镇化率。

二是按照实际城镇人口来估计城镇化水平。

该方法的核心是以流动人口对常住人口的比例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

用公式表示就是:
Pu=(Pn/K)+C×Pn(1-6)
式中,Pu表示城镇人口,Pn表示城镇非农业人口,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C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系数(据测算该参数为1:10)。

用这个修正后的公式,可以更接近真实城镇化水平。

三是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比例法来估计城镇化水平。

该法的核心是用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比例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

用公式表示就是:
Pr=I1/(I0/U0)=N1/(N0/U0)(1-7)
式中,Pr表示城镇化率,I1表示估计期工业化率,I0为基期工业化率,U0表示基期城镇化率,N1表示估计期非农化率,N0为基期非农化率。

比例关系调整系数法较之单一的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可能要更准确一些。

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该调整系数法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没有足够的理由预期这些系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制度环境中能保持相对稳定。

由于城镇化进程要受多种因素制约,因而单靠某一调整数来反映,其结果是难以准确的。

四、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
表1 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
反映内容具体项目标准值(S)权重(f)
人口(31分)1.非农劳力占农村劳力比重(加权数)≥70%12
2.镇区人口占镇域人口比重≥50%7
3.人口自然增长率≥6%3
4.婴儿死亡率≥10%3
5.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5%3
6.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90%3
经济发展(35分)7.从均G DP(或人均金融资产额)≥4000US$/人12
8.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 DP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P比重)
≥80%
(≥45%)
15 9.工业技术进步率
农业技术进步率
≥1%
≥65%
5 10.科技人口占农村劳动力之比≥65%3
社会和环境(34分)11.社会保障覆盖率≥90%7
12.恩格尔系数≤0.36
13.基尼系数≤0.3555
14.平均寿命≥72岁2
15.人均居住面积≥20m22 19.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10件/万人
17.“三废”综合利用率≥90%1
18.人均生活用电量≥60度/人.年1
19.自来水普及率≥95%1 19.百人拥有电话数≥30部/百人1
21.镇区每人拥有公共道路面积≥10m2
22.人均绿地面积≥10m21
23.有线电视入户率≥50%1
24.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300人1
25.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量≥2000册/千人1
合 计100
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是具体量化农村城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

秦润新根据农村城镇化的特征,结合农村现代化的标准,大胆将其设计为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三个方面,共计25个指标, (见表1)。

这25项指标基本全面地反映了农村城镇化的总体概况。

用公式表示就是:
X=ΣT/S×f(其中,T/S≤100%)(1-8)
式中,X表示最终得分值,T表示每项指标的实际数,S表示每项指标的标准值,f表示每项指标的权重,T/S≤100%表示当T≥S时,T/S只能取1。

五、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
现代城市化指标评价体系与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并无本质的差异,但有所侧重。

丁健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结合现代城市的特征,从城市化构成的七个要素出发选取若干项指标来构成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

表2列出了城市化构成的七大要素及其具体的内容。

表2 城市化构成七大要素
要 素具 体 项 目
人口聚集规模及人口构成人口总数;非农人口比重;文化水平;受职业或技能培训人口比重经济聚集规模及构成G 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城市建设投资的G DP之比
基础设施发达水平交通便利程度;邮电通讯的现代化水平;自来水水质标准及普及率;给排水设备的完备性;供电供气供暖的普及率和便利程度
社会服务水平教育设施密度;服务功能和水平;医疗设施密度,服务功能和水平;商业网点的密度和服务水准,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密度;服务能力和水平
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就业等慈善救济事业及其服务能力;城市防灾及保险能力
生态环境质量公开、半公开和私人空间的合理划分;人均绿地面积;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处置能力;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的预防和整治
市民意识法制观念;社会风气;文化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丁健从中选取了9项指标构建了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见图1)。

用这样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和合理。

用公式表示就是:
LU=ΣC i X i(i=1,2,…9)(1-9)
式中,LU表示衡量城市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即总分值,Ci表示具体指标的权重,X表示具体指标的分值。

具体评价方法为:首先是对9个指标分别确定权重Ci;然后将指标数值与理想值比较得出分值X i;最后通过将权重乘以分值再加总的办法,求得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LU。

参考文献:
[1]谢文蕙.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蒙世军.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杭州[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秦润新.农村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丁健.现代城市经济[M]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20011
(责任编辑:麦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