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儒林外史》阅读指导课件(精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儒》还热情歌颂了一些反对科举,鄙弃功名, 具真才学,性情孤傲、善良正直人物,以寄托作 者理想。
首回读书人王冕 ,末回四个“市井奇人”。
杜少卿:轻财仗义,鄙视权贵,拒绝皇帝召见; 注《诗经》敢于批驳朱注;与妻手拉手游清凉山 旁若无人。
沈琼枝: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 对抗世俗,敢做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
理想文士的探求
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 摧残。
他笃于夫妻情爱; 他反对纳妾 ; 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
意。
理想文士的探求
5、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目光转向 社会的底层的市井平民,“四大奇人” 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 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他们 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 真情的温馨。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 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 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 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 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 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 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 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 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 亡的命运。
朱熹对《诗经》的解说,大胆提出质疑 ; “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 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 “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理想文士的探求
3、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性格豪放 狂傲。
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 恤帮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 他就慷慨资助;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 两银子,让他重操旧业,奉养母亲。
吴 敬 梓 塑 像
吴 敬 梓 故 居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吴敬梓一生坎坷,经历了从封建家庭浪子到 逆子从热衷功名到弃绝仕进、从笃信儒学到追求 民主的转变,这是他著《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 吴敬梓著述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 《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代表作。
《儒林外史》写于作者36岁以后,49岁完成。 始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 卧闲草堂本,共56回。
《儒林外史》的创作
(一)时间。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 悲,竟以稗说传。”(程晋芳《怀人诗》 十八首之十六,同前卷二)《儒林外史》 主要是在移家南京之后写作的,大约在乾 隆十四年(1749)49岁时已基本完稿。此后 数年,他还在不断修改,但主要精力已转 向学术研究。
(二)取材。
四、《儒》把批科场与批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 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
南昌王太守新官上任,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 声、扳子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高腰汤知县沽名钓誉,枷死无辜的回民师傅。
退职知县张静斋横行南海县,为谋夺田产而诬陷 和尚同妇女通奸;
地痞恶棍严贡生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 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他的贵重药;没借给 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 子房产。“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理想文士的探求
6、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友人到他家聚会,“众客散坐,或凭栏 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 踞自适,各随其便”。
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
理想文士的探求
7、怀有忧国忧民之心。
真儒们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得他的敬重,虽然他的家产几乎已经耗 尽,但仍然捐三百两银子修泰伯祠。
一、《儒》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 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 昧无知。
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 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 二、《儒》通过描写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 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腐蚀,它使人道德堕落,廉 耻丢尽。 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文痞。 三、《儒》把批科举同批理学、礼教结合,使它揭 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 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 王德、王仁假道学嘴脸。
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 “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 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 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 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 己的事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 的人生道路。
理想文士的探求
2、在生活和治学中敢于向封建权威和 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 拘束的生活。
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致力于以德化人、用 礼、乐、兵、农挽救世道人心。
理想文士的探求
《儒林外史》的思想之二,是描 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 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 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 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 境界。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
1、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儒林外史》
吴 敬 梓
《儒林外史》
18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是 我国古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 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 阶段。
一、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 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 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 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 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 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 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 ,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 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 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 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 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 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 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 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他把这些 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 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理想文士的探求
理想文人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