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的理解及培养-7页word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的理解及培养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英语学习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当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呢?这正是本文要讨
论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二级文化意识目标?
《标准》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提出的三个分级目标,即二级、五级和八级。其中二级是小学毕业应达到的目标。表格一列举了二级文化意识目标具体描述以及作者的举例。
从以上表格一看出,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定的语言表达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但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教好听、说、读、写和词汇、语音和语法,学生就可以进行交际。实际上,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就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是“文化休克”现象,从而直接导致语言使用上的失误。《标准》明确规定了二级文化意识的目标,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文化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把文化意识作为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一部分,使社会文化能力也纳入了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老师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甚至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或句子。如关于二级文化目标中的问候语,小学阶段接触到的就有“Hi! 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ow are you? etc” 又比如,节日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中的重要节日除了“Thanks Giving Day,Christmas Day”外,还有万圣节( Halloween),复活节(Easter Day),Mother’s Day,Father’s Day,April Fool’s Day等。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努力挖掘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实现二级文化意识目标。
二、了解教材中文化知识的介绍
在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编者都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各个年级的教材中通过故事或活动的方式介绍中西方的文化,或者是在设置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意识的渗透文化因素。以《PEP小学英语》为例,该教材在其八册书中,有意识地介绍了中西方的文化知识,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载体。作者对人教版《PEP小学英语》中出现的文化知识作了概括,具体内容如表格二。
从上表可以看出,《PEP小学英语》的一个特点是比较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介绍,该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编写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其中三年级的教材以“Culture”的形式介绍文化知识,四、五、六年级的教材以“Good to Know”的形式介绍文化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了解教材在总体上是如何渗透文化意识
的,才能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三、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进行。
1. 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渗透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及时向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主动地把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渗透文化意识。比如,在讲到“Thank you”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都要道一声“Thank you”,也是非常得体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熟悉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 通过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以渗透文化意识
例如,在学到“horse”一词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英语文化中,horse的习语与赛马、赌马有很深远的渊源关系。另外在早期的英国,马是英国人心目中强壮的伙伴。如dark horse(出人意外获胜的参赛者),back/bet on the wrong horse(估计错误,判断失误)work like a horse (卖力干活),strong as a horse(强如马),flog a dead horse(徒劳),a willing horse(肯干的人)。在中国文化里,马的习语很多都有战争的
影子。如“戎马生涯”、“单枪匹马”、“兵荒马乱”、“马到成功”等。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词汇既是语言的心脏,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到英语不是一门枯燥的语言,而且可以巧妙地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义。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意义,如龙(dragon)在我国是吉祥和智慧的象征,但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是不幸与厄运的预兆。词汇有多种意义,包括词汇意义、结构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教师要挖掘的,正是词汇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小学生教材中常见的动物、数字和颜色等话题,就是很好的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的材料。
颜色在汉英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之处,表达不同的涵义。如red,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都与庆祝或喜庆日子有关。但是在两种语言中,红色还有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面红耳赤。yellow在西方表示懦弱、胆小,而在中国,黄色是帝王的象征。
让我们再看看数字词。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单数吉利。如表示更深程度时,往往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双数表示吉利。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四通八达,十全十美。西方人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为传说耶酥在这天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