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国家公园模式及其启示_以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和科里国家公园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园具有游憩公民权维护、自然遗产资源全民共享、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国民认同感培育等多重功能,是架起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共促协调的有效空间组织方式,其自然资本属性和生态服务的基本功能更是维持了自然可持续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探讨国家公园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成功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旅游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特征和组合状态,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自然旅游资源的稀有性、脆弱性和敏感性,并通过国家公园推进非消费性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丰富经验。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面临着生态敏感区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激烈矛盾,存在生态标签化的倾向[1]。科里国家公园(Koli National Park ,简称KNP )和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简称YNP )是芬兰和美国富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两者的游客接待量均列所在国前五位,均是发达国家自然旅游发育良好的国家公园,对于自然旅游发展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另外,优胜美地是美国西进开发过程中原野地向国家公园转型的典型,其自然遗产景观的品质与保护现状得到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标签”的认可;相对而言,科里国家公园起初的遗产保护对象并非原野自然环境,而是刀耕火种农业文化的遗产地,但却在生态标签的推动下成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

KNP 与YNP 实现可持续自然旅游的发展途径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以科里国家公园和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为例,探讨国家公园可持续自然旅游的实现方式,以期为我国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或启示。

1国家公园及其可持续自然旅游

1.1国家公园运动的缘起与全球扩散

国家公园的出现可追溯到人们对“荒野理想”的认知历程上[2],美国主流社会较早地认识到在原生自然空间越来越受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荒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文化建构,而不是一个确切的自然存在,因而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黄石地区为“公众公园”,美国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因景观价值而将土地划归国有的国家[3],国家公园成为美国彰显风景民族主义,推动旅行者与风景的互动,催生认知共同体的文化建构[4-5],并且成功实现了游憩公民权维护、自然遗产资源全民共享、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国民认同感培育等多重目标。

美国国家公园创设后,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逐渐向全球扩散,国家公园及相关保护地的数量急剧增加,甚至许多保护设施和经费难以保障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投身于国家公园的建设,掀起了一场全球

性的“国家公园运动”[6-7]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1-0156-06

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国家公园模式及其启示

———以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和科里国家公园为例

张海霞,汪宇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上海200062)

摘要:国家公园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国家公园是可以实现游憩公民权维护、自然遗产资源全民共享、

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国民认同感培育等多重目标的场域保障,是可持续自然旅游的有效组织模式之一。分析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运动+社区参与型决策+强势制度保障”模式和科里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生态标签地建设”模式,指出可持续的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培育和旅游规制是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计划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关键词:国家公园;自然旅游;可持续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致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韩德林研究员为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谨致谢意。

收稿时间:2009-05-06;修回时间:2009-12-25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编号2009070)资助。

第30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30,No.12010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10

“自然旅游”指以未被破坏的自然景象为直接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它以保证游客行为不破坏自然景观为前提[11]。“可持续旅游”是指维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性,维系自然的、人文的和文化资源的永续性的旅游发展、管理和行为方式[12]。自然旅游相对广义,它强调旅游者对自然的偏好,可持续旅游强调“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当自然旅游符合实现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时,就形成了“可持续自然旅游”的状态(图2),许多发达国家的国家公园的旅游形态即属可持续自然旅游的范畴,但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景区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居民,国家公园则有比可持续自然旅游更加复杂的内容,在性质上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

图1可持续自然旅游与其他相关旅游产品类型的关系Fig.1The relationship among sustainable nature-based tourism and other related tourism products

国家公园作为各个国家保护全民自然遗产资源的场域,在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相对的成功。根据IUCN的定义,国家公园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结构和环境过程,促进非消费性教育与游憩”为主要目标[13],对应着“非消费性自然环境教育”和“非消费性自然旅游与游憩”等可持续自然旅游的发展目标(表2)。这些目标强调永续性、代表性、完整性、持续性和服务地方社区等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涵,可以称之为一种可持续自然旅游的目标体系。

1.3国家公园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经验解读1.3.1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案例:自然保护运动+社区参与型决策+强势制度保障。YNP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于1890年,总面积2849km2。公园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850年代内华达山淘金潮后旅游业起步,目前年接待游客约350万人次。公园有世界最大的花岗岩、北美落差最大的瀑布和极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之一。尽管游客数量的激增使公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但YNP最终实现了美国公民权中“使国民享有知悉历史与自然遗产价值”的目标,其可持

(IUCN)标准,截止2009年6月,纳入统计的有158个国家的3417处国家公园,总面积约420万km2。

据WDPA的国家公园数据,国家公园全球蔓延的轨迹可分三个阶段(表1):①萌芽期(1870—1890年代),1872年美国黄石公园建立后,其风景民族主义的文化建构价值观很快被新大陆国家所接受,1885年加拿大成立了班夫国家公园,188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成立皇家国家公园和汤加丽罗国家公园,随即墨西哥在1898年也成立了首家国家公园。②发展期(1900年代至二战),伴随着以底线公平为基本诉求的“游憩公民权”思想的出现[8-9],西欧发达国家也逐渐接受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1909年瑞典诞生欧洲第一家国家公园,之后荷兰、西班牙、芬兰等国纷纷响应,并普遍采用低门票/免门票的方式向全民“开放”;同期发达国家的海外殖民地也开始出现国家公园,如南非、智利、古巴、印度等国,但海外殖民地的国家公园多具狩猎保护区的性质,服务对象以富裕的特权阶级为主[10]。至二战前,国家公园已经扩展到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及其殖民地。③繁荣期(二战至今),随着国家公园理念的成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的生态关注大趋势,大量独立后的亚非国家、拉美国家开始加入到全球国家公园网络,同时西欧和北美发达国家受福利主义游憩观和环境保护主义的思潮影响也出现新一轮国家公园的数量增长,从而汇集成今日声势庞大的遍及各大洲、涵盖各政体国体、惠及各种族民族的全球国家公园运动。

1.2国家公园与可持续自然旅游的发展目标

第1期张海霞,汪宇明: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国家公园模式及其启示157

表1国家公园的全球蔓延

Tab.1The global expansion of national parks

阶段类型(时间)主要辐射区域范围示例国家与地区(初创年份)

萌芽期(1870—1890年代)新大陆国家美国(1872);加拿大(1885);澳大利亚(1887);新西兰(1887);墨西哥(1898)发展期(1900年代—至二战)西欧发达国家及其殖民地瑞典(1909);荷兰(1909);西班牙(1918);意大利(1922);刚果(金)(1925);

南非(1926);津巴布韦(1926);智利(1926);古巴(1930);印度(1935);罗马

尼亚(1935);巴西(1937);委内瑞拉(1937);希腊(1938);芬兰(1938);斯里

兰卡(1938)

繁荣期(二战至今)亚非拉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欧美国家肯尼亚(1946);赞比亚(1950);坦桑尼亚(1951);乌干达(1952);台湾(1961);

泰国(1962);越南(1962);挪威(1962);马来西亚(1964);韩国(1967);德国

(1970);俄罗斯(1983);阿富汗(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