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报账制利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级财政报账制利弊分析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各项专项资金管理方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县级报账制是目前县级财政运用较为广泛的管理办法之一。本文试就县级财政报账制的利弊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一、县级财政报账制的概念及其现状
所谓县级财政报账制,就是在县级财政设立资金专户,财政部门依据项目建设情况,严格审核各类项目资料和票据,并根据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实施和具体报账情况,向项目单位拨付项目资金,对专项资金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项目实施单位凭项目合同和开支发票等有关资料,到县级财政专户报账的一种管理制度。目前,县级财政实施县级报账制的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部分拉动内需项目资金以及各级财政根据管理需要而明确实施县级报账制的各项专项资金,对明确纳入县级报账制管理的资金基本都实行了“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二、县级财政报账制的利弊分析
(一)积极作用:
实行县级报帐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办法和得力措施,是实现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有效手段。从实
践情况看,实行“报账制”管理对于加强资金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了规范的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形成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二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使资金、物资、账务既分离又统一,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强化了对项目资金的实时监控。一方面通过加强项目预算审核和风险效益评估,挤掉项目预算中不合理的“水分”;另一方面实行“报账制”,严格执行各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杜绝了不合理开支,节约了财政资金。三是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确保了报账手续的公开化和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减少了来自项目实施单位的干扰和影响。四是有利于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克服了过去资金运行中转环节过多,资金到位迟缓,部门、乡镇截流挪用等诸多弊端,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解决了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同时对项目实施中出现新情况需加大预算或加快拨款,由建设单位及时通知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知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二)存在问题:
1、报账管理不到位。一是财政管理人员力量不足,进而产生就账报账的应付局面。对一些报账资金没有实质性的管起来,报账管理只是流于形式,资金一拨了之,账一报了之。二是财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完全跟上,致使报账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受专业技能的限制,财政管理人员在项目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项目操作规范等方面难以准确把握,因而使得报账制管理不深不
透,结果就不能充分发挥县级报账制的意义和作用。三是报账监管不力,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脱节,往往使得工程项目钻了报账制的空子,假工程真报账问题未能彻底杜绝。
2、报账收支不真实。一是项目专项资金实施要求地方资金配套难兑现。目前多数省以上下达的专项资金项目,都要求地方按一定比例或数额配套。可是经济薄弱县本身就因财政困难而运转艰难,导致一些建设项目配套资金难以真正到位,致使项目中途夭折或偷工减料,无法保障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原始发票在县财政记账,项目承建单位失去了核算基础,会计基础资料失去了完整性。特别是报账中属于应列入固定资产的部分,核算既不全面,管理也容易形成脱节。
3、报账核算不规范。一是报账手续不齐全,报销单据不合规。项目报账只附有资金报账申请表,未附原始凭证和其它有效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直接形成以申请表和拨款单作为报账依据,形成以拨代支;部分发票不真实,从不同单位购置的不同货物,却是连续编号的税务发票等。二是有的项目资金使用无预算,也有的主管部门与承建单位没有签定合同。项目实施实际需要多少钱,工程质量如何保证,没有一个合法合规的说法。三是没有建立起与报账制相互配套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办法,五花八门,核算比较混乱。四是对形成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和未形成资产的费用性支出未予分别核算、分别管理。五是实行县级报账制的范围较窄,报账内容不完整,有的只反映国拨项目资金部分,对自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部分未能纳入报账制管理。六是项目
建设的后续管理未跟上,对资产的形成、管护、处置和费用性支出的核销,缺少必要的程序,项目完工对形成的资产也未办理移交手续。致使部分国拨专项资金没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影响了资金效果的正常发挥。
通过县级报账制的利弊比较分析,笔者认为,随着各级财政改革步伐加快,监管措施不断完善,绝大部分地区均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在此情况下,县级财政报账制应慎用,必须坚持从紧从严的原则,真正做到“少而精”,对十分重要,并且确需县级财政直接监管的资金,方可实行县级报账制。财政部门应尽量从报账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注重从源头、从制度、从机制、从监督等方面来强化各项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完善县级报账制的措施和建议。
1、明确职责,确保报账制工作有序运行。实施县级财政报帐制,涉及到县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工程监理单位、实施单位。因此,应从制度上明确各部门在资金管理上应该管什么?怎么管?怎么配合的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资金管理工作。财政部门,作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职能部门,要对报帐工作负总责,项目建设部门要做好报帐制的基础工作,认真编制和审核单项工程决算,核算好单项工程成本,结报好各项收支。
2、完善措施,提高报账制工作质量。一要规范县级财政报账制的会计核算办法。二要规范报账审核程序,明确拨款手续。三要明晰
报帐资金的范围,确保报账收支内容的完整性。四要建立报账资金公示制,自觉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五要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力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和避免项目资金的滞留、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保证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六要实施政府采购,对凡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事项,必须实行政府采购,以节约财政支出。
3、加强培训,夯实报账制工作基础。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做好县级财政报帐制的关键。加强对县级财政部门财会人员的培训,坚持财会持证上岗制度,使财会人员做到既熟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又了解有关项目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提高财会人员政策及业务水平。加强对相关报账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对财务、工程等报账相关制度知识的学习,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报账制的执行。
4、加强监管,充分发挥报账制功能作用。
一是要严把部门“协调关”。积极提倡搞工程的要参与资金的管理,管资金的要深入项目实地,掌握工程项目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参加项目实施中的监管及竣工验收。
二是严把“凭据”关。县级财政和项目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好票据的审核关,确保报账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财政部门应从票据票面开具的时间、单位、单价、数量、金额等方面作认真的检查,仔细核对;项目部门应从工程进度、工程的质量、规格型号、数量等方面与合同及初步设计的一致性作认真核实。以确保财务支付进度与实际工程完成量相吻合。坚决杜绝不真实、不合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