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本地德育资源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冯明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本地德育资源发挥思想教育功能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如何进行学校德育课程实践的有效探索?我校近年来坚持“兴趣奠基未来,习惯铸就人生”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本地的德育资源,探索德育课程新体系,抓好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德育功能,努力实现新课程的德育价值。

一、突出时代特征,探索德育课程新体系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在内容结构上机械地紧跟形势,没有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滞后。而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观念新、信息灵,迫切要求课程内容鲜活、容量加大。作为教育者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课程教材建设,把反映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教学内容;把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内容;把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入教学内容。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德育课程新体系进行了探索:

1.调整德育课程结构,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

我们在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中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德育课程的联系,从而实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社会课程的结合,构建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

2.改革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构。

我们大力改革学科式德育课程的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把重建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方向。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选择案例教学、创设情境、讲座等形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鼓励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构建师生之间多重对话的平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

3.抓好学科渗透,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如综合课通过本地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实践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

二、注重资源开发,抓好地方、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抓好地方、校本课程建设是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内容。我们注重以本地资源为主要材料的德育地方课程开发和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按规定开好德育课程的同时,努力开发地方德育资源,

丰富德育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

1.开发以本地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

我校地处綦江县城近郊,历史悠久,巴文化底蕴深厚,地理条件优越,自然景观独特,物产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我们正在组织编写地方教材《可爱的綦江——三角篇》,将“三角自然景观——美丽三角”、“三角社会人文——健康三角”、“三角历史变迁——魅力三角”、“三角企业文化——活力三角”等内容纳入教材,并准备列入我校课程计划。

2.开发以校本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我校坚持奉行“兴趣奠基未来,习惯铸就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兴趣和习惯入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例如以“书写规范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坚持开展特色“课外阅读”,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实施阳光体育,书画艺术教育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开展法制教育、国防教育,训练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通过长期坚持,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学校德育品牌。

3.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自选校本小课题,组成课题小组,通过阅读资料、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撰写调查报告、辩论交流等形式,亲身体验,深入探究,培养了多种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三角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力求整体实效,加强德育活动课程实践

按照新德育课程的要求,我校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出发,丰富和修订新的德育课程教材,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精选学习主题,让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课程实践,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人生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区、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积极实践活动式德育课程。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活动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使学生得以丰富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

2.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

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着力于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把纵向的小学、幼儿园系统与横向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系统

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为了沟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学校指定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专门负责社区德育资源的整合,联系社区各单位与学校共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经过努力实践,基本建立了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社区教育基地活动为补充的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了德育合力。

3.开展主体性德育实践。

我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作用,在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开展生活化德育实践。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德育课程在校外、课外的延伸拓展。我校开展的生活化德育实践活动分为四大类。

一是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开展争当“新三好少年”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在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在父母的生日、各种节假日、纪念日为父母长辈祝福等,使学生认识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增进与家长的沟通。二是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在小学高年级开展少先队员给低年级同学当辅导员的活动,学生通过当老师的实践,体验到教师的辛苦与责任,学会尊重老师和他人的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自我管理。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当“清洁工”,体验清洁工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艰辛,意志品质得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